左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3)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际文化研究会,积极输入苏联左翼作家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
如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肖霍洛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和辛克莱《屠场》,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等。
(4)推进文艺的大众化。
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1932年7月,发表讨论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如何创造新的民族形式,以克服五四新文学中所存在的脱离大众的“欧化”倾向等问题。
鲁迅主张用“拿来主义”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统一。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在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
本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对现代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与意义。
(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左联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却有一个过程,直到1932.11.周扬在介绍苏联清算“拉普”错误的情况后,才准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发展运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
“左联”五烈士:殷夫(徐湘庭)、柔石、冯铿(岭梅)、胡也频(崇轩)、李伟森。
其他烈士:洪灵菲、应修人、潘漠华等。
左联的功过功:聚合起一批进步作家,对推动革命文学深入发展有利;创办许多刊物,培养了一批作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过:受左倾路线影响,将文学团体办成了“赤色第二党”,导致许多优秀作家遇害的严重后果;宗派主义,对外采取关门主义,扩大打击面,伤害了许多人,如错误批判鲁迅,开除郁达夫,攻击巴金、老舍的创作等;创作上教条主义,用哲学方法演绎文学创作。
3、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1)后期创造社:大革命失败后,原创造社的元老中,郭沫若遭通缉不能公开活动,1928年初东渡日本;成仿吾由日本赴法国;郁达夫声明脱离创造社;田汉忙于南国社话剧活动;郑伯奇、穆木天、张资平、王独清均各有所忙。
于是创造社吸收了阳翰笙、李一氓(中共安排)、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傅克兴、叶灵风、潘汉年等新成员。
新成员的加入标志着后期创造社历史的开始。
创造社新成员大多无文学活动经历,亦不了解文坛现状和“五四”新文学的来龙去脉。
他们热情、激进、盲目、空想,四面出击,树敌过多。
一方面积极倡导普罗文学,另一方面批判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掀起革命文学论争,搅动了文坛的风浪。
1929年创造社的出版部被查封;1930年左联成立后,后期创造社的活动便告结束了。
(2)太阳社酝酿于武汉,正式出现于1928年初。
主要成员有蒋光慈、洪灵菲、钱杏村、杨村人、戴平万、孟超、任钧、王一榴等。
太阳社成员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绝大多数人都从事过革命实际工作。
他们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并都有创作发
表和出版。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他们和创造社(后期)联合行动,错误地将鲁迅等作为主攻目标,表现很“左”,钱杏邨(阿英)说“鲁迅的出路只有坟墓,阿Q时代已经死去”。
太阳社主要刊物有《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
4、“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评价“无产阶级文学”口号于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提出;“无产阶级文学”口号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五四新文学的继续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学”口号的提出者、倡导者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成仿吾、郭沫若、李初梨、朱镜我、冯乃超等。
如何评价“无产阶级文学”口号?(1)大方向是对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理论和创作都有所收获,扩大了马克思文论在国内的的影响。
(2)受极左路线影响,创作上主题先行、图解政治,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没有坚持文艺上的统一战线,打击排斥同盟者,扩大打击面。
5、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双方:太阳社、创造社为一方,鲁迅、茅盾为另一方。
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2)文学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3)对待同盟军问题;(4)对待文学遗产问题; 6、与其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论争 1928-1930年,与后期“新月派”代表人物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的论争; 1931-1933年,与中庸主义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932-1935年,与“幽默闲适”的“论语派”代表人物林语堂、周作人的论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1931年底,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
为此,他一方面反对来自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极端反动主义者”;另一方面也反对左翼文学的“争进的社会主义者”,自称是“自由人”。
胡秋原的“自由人”立场对自由的小资产阶级作家有一定的影响。
瞿秋白指出,胡秋原的目的是“要文学脱离无产阶级而自由,脱离广大的群众而自由。
”鲁迅批评他们是“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苏汶自称是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论战中出面为胡秋原辩解,于是左翼文学界展开了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斗争延续到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