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与《琵琶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南戏与杂剧比较
创作主体不同 元杂剧的作者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 人、隐逸之士,他们不以杂剧为谋生的 手段,却以杂剧为寄寓心志的工具;而 宋元南戏,尤其是早期南戏的作者,大 多是真正的书会才人,创作剧本只是一 种谋生手段,因此他们更关注剧本是否 符合观众的欣赏口味。
情节设置与抒情焦点的不同 元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 的抒情多于叙事,人物形象除正色外一 般也比较单薄;而在剧中人物身上,常 常可以见到作者本人的认识与感慨。 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抒情性弱,而 且剧中所抒之“情”也不是作者个人的 “情”,而是下层民众共有的“情”; 在剧作的主要人物身上,很难看出作者 本人的影子。
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 普遍性 《隋书· 地理 志》 相关记载。 原因:科举社会中 “寒儒”的特殊境遇。 地位变迁的翻覆与社 会道德的期盼可能的 冲突 高明改写的现实背景 书生社会地位的沉沦 道义的担当意识 创作主体的身份意识
2、学界关于《琵琶记》主题思想的
几种看法
反封建说。王季思、 俞平伯、程千帆、戴 不凡、李长之等人主 此说。 封建说教说。黄芝岗、 徐翔方、周贻白等主 此说。
元杂剧注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规范; 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受方言的影响,用韵 混乱。 元杂剧的音乐均用北曲;南戏唱腔曲牌由南曲 和北曲合套。 元杂剧剧本分旦本和末本,由主角一唱到底, 其他角色均不唱;南戏每场戏可由主角唱,也 可由配角唱,还有合唱、对唱、帮唱。
角色行当不同 元杂剧主要有末、旦、净、杂等;南戏 则有七种脚色行当,即生、旦、净、末、 丑、外、贴。 语言风格不同 元杂剧的语言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南 戏的曲文宾白则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 采。
第四节 南戏与《琵琶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 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 北宋末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一带,故称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一)南戏的形成
年代 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
南渡之际”;徐渭作的《南词叙录》则说始于 南宋光宗朝。
地域 浙江温州 条件 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说唱
二、高明与《琵琶记》
(一)生平与创作
高明(1305-1359)字则诚,自号莱根道人, 温州瑞安人 。 少有壮志(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 颜);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中入仕途,为官清正,同情民生疾苦,有政声; 亦有伤时之煎,感悟“功名为忧患之始”。 晚年隐居 ,恬淡自守,菲薄功名(莫说市朝事, 功名欲逼人);拒召辞请,闭门著书,以词曲 自娱。 思想轨迹:儒家价值关怀与内在惶惑。
胜花、野方养娘 张协父、王德用夫人
旦 末
贫女 开场副末、李大公、院公、 客商、学子、土地神、判官、 堂候官、士子、买《登科记》 者、府吏、门子
贴 外
净
李大婆、张协母、学子、客商、 山神、士子、店主婆、卖《登 科 记》者、门子、脚夫、柳永、 谭 节使、喜郎、养娘
(三)南戏发展概况
据近人统计,宋元南戏共有230多种,其中有 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0种。 从现存剧目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 占最大部分,英雄题材极为罕见。 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四大南戏: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记》 《杀狗记》。 南戏之冠、“传奇之祖”——《琵琶记》。
君父意志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结果:双亲饥饿死, 孩儿名利归
蔡的悲剧是伦理本身的冲突造就的个人悲剧
4、蔡伯喈的形象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关于蔡形象的几种观点:封建典型说 、“动 摇”典型说、忧闷不郁的典型说、“市民意识” 典型说、“背叛平民”说、多重性格典型说、 悲剧人物典型说等。 黄仕忠在《〈琵琶记〉研究》中:在蔡伯喈身 上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 是在感情与理性,理智与现实,现实与礼教的 矛盾中煎熬着;其中甚且包涵着崇高与卑微, 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激烈冲突。”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两重性问题。
出色的心理描写。 语言通俗且富有文彩,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5、赵五娘形象与中国古代妇女问题
关于赵五娘形象的相关看法:民间妇女性格、艰苦 斗争的性格、双重性格。 情感伦理化载体:“在众多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寻 夫前的‘孝顺’‘贞烈’,团圆时的‘贤达’‘仁 惠’在赵五娘身上表现得最突出。随着情节的发展 和哀怨浓度的增强,个体情感的自在状态逐渐被完 全纳入伦理的规范之中,否定性的情感倾向不断削 弱以至于消失”。 伦理中囚笼中的古代妇女问题。
(二)《琵琶记》解读
1、南戏“负心婚变”主题的时代演变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
民间艺人作品 “马踏赵五娘,雷轰 蔡伯喈” 民间立场:谴责弃亲 背义的负心书生
高明的《琵琶记》 “有贞有烈赵贞女, 全忠全孝蔡伯喈” 文人立场:“不关风 化体,纵好也徒然”、 “只看子孝共妻贤”
“负心婚变”主题产生及流变分析
文学高度成熟基础上出现的。“以宋人词而益 以里巷歌谣”。
定位 上承宋杂剧,下启明传奇
(二)南戏体制特点
结构上不受北杂剧一本四折的限制,长 短自由; 音乐上以南方乐曲为主 。杂剧每折限用 一个宫调曲子一韵到底,南戏每出则可 用几个宫调,并且可以换韵。 演出上 a. “副末开场”,第二出起才是 正戏 ;b.最后一出,大团圆结局 ;c. 四句下场诗 ;d.南戏每段曲词不必一人 唱到底,可以对唱、接唱、合唱。
(四)南戏内容特点
多以妇女题材为中心,反映生活在社会最低层 的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她们的贤惠贞烈、聪 明采取了歌颂的态度。 对读书人一举成名后“富易交”、“贵易妻” 的行径进行谴责,如《赵贞女》、《王魁》、 《张协状元》等,对门第观念、背信弃义的市 侩哲学作了嘲笑与暴露。 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中人民对安定 生活的向往。
作者创作意图:“不关风化体,纵好徒枉然” 明清人的伦理阐释路径:明太祖的“五谷珍馐” 之说;冯梦龙“读《琵琶记》而不下泪者,必 非孝子。”胡元瑞“《琵琶》主伦理名教”等。 作品而言,忠孝观念为剧中人物精神信念,支 配其行动。 文本抵牾处窥见作者伦理用心。
“三辞三不从”与伦理冲突中的悲剧意 蕴
蔡个人意愿 辞试 辞官 辞婚 人生理想:侍奉双亲, 做个孝子
中西弃妇主题比较:
《美狄亚》与《琵琶记》 抗争与牺牲 个体痛苦与伦理捍卫
6.《糟糠自厌》赏析
(1)限知视角的运用和用误会法构成戏 剧冲突 (2)巧妙熨贴的比喻与本色自然而又蕴 味深厚的语言 (3)女性形象设计与伦理诉求
7、《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双线结构 《琵》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 喈在京城中试招亲和荣华富贵的情景。一条是 赵五娘在家中遭受灾荒的悲惨遭遇。
Leabharlann Baidu
脚色上,南戏有 生、旦、净、末、 丑、外、贴七种 脚色行当。具体 演出中男性演员 可以扮演女性脚 色,除生、旦外, 其余脚色皆可兼 扮。
参军戏 苍鹘 参军
宋杂剧 副末 副净 末泥
宋杂扮
南 末 净 生
戏
旦
旦
酸
孤
丑
外 贴
脚色名 生 张协
所扮人物
脚色名 丑
所扮人物 王德用、张协妹、圆梦先生、 强人、小鬼、士子、小二、脚夫 、 喜郎
两面性说。即既有封建 性又有反封建性。何其 芳、蒲江清等主此说。 伦理悲剧说。曲六乙、 赵越等人认为通过蔡家 的悲惨遭遇,通过蔡家、 牛府贫富不均的强烈对 比,真实地捞写了元代 人民的悲惨生活,具有 历史的真实性。
3、伦理呵护与冲突中的悲剧意蕴
《琵琶记》传达的是在封建伦理的勉力呵护 中所展示出来的伦理困境
剧本结构不同 元杂剧一个剧目称为一本,一本通常为 四折一楔子。南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 目多的由四、五十出构成,少的也有十 几出,可连演几天。 南戏的演出形式有副末开场,概要介绍 剧情故事内容与作者创作意图,戏由第 二出开始,人物上下场有上场诗、下场 诗,上场人有自报家门。
音乐曲律、唱腔与演唱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