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公共素养 国家形象 时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新华时评:莫忘小事小节中的文明恪守
知名景区前脱鞋泡脚,雕塑上攀爬拍照、游览时上演“全武行”、历史建筑上刻“到此一游”……近年来,旅游过程中频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引发各界关注。五一小长假是旅游出行高峰期,出游的人们应谨记:旅游中能否恪守文明底线,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关乎国家形象。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达3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市场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注意到旅游文明短板:旅游不文明行为易发频发,公众反响强烈;文明旅游工作逐步推进,但仍存不少薄弱环节。
“旅游大国”,尚待转向“旅游强国”;匡正风气,尤须从小事小节抓起。无论是不遵礼仪、不讲卫生,还是乱涂乱画、大声喧哗,无不影响并损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提升公民的文明旅游素养,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进步日益实现,“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当着力强化。
从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到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业行业标准的发布,到被称作“黑名单”制度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应该看到,相关规章制度正在完善。执行成效如何,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文明旅游禁令免于沦为“空文”,须以严格落实为基础。这离不开及时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离不开细致的执行、监督、管理,同样离不开有效的惩处、问责、整改。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之际,相关规范、约束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变化与新需求。
文明旅游无“小事”,旅游文明重“小节”。文明旅游,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抓起,形成旅游者、旅行社、监管部门多方参与、主动参与的合力,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塑造中国游客的新风貌,建构文明旅游大国的新形象。
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光明日报》中国已是全球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9818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破亿。国人走出国门,领略的是异域风光,展示的也是中国形象。然而近年来,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则则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传回国内,勾勒出了一幅国人在境外失态的“浮世绘”:国内一演员在太平洋潜水捞出了“中华”烟盒、埃及的历史古迹上出现了汉字的“到此一游”、中国旅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导致飞机返航等等。这些行为,让每个看到报道的国人都感到尴尬汗颜。
一两个个体行为,聚合起来容易被人贴上群体的标签。因为个体的表现,让“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有的地方竖起了中文的“请勿喧哗”标语,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用汉语喊出了“请排队”,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国游客特定的用餐区域等。这些情形有些属于境外居民对中国游客进行类型化看待的误解,但国人更该反思的是,中国游客为何容易给人一种礼仪欠缺的直面观感?中国游客对异域风俗的漠视和对自身习惯的坚持,为何到哪都能“惊起一滩鸥鹭”?
不可否认,国人旅游文明素质的提升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称,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坚持和外化于行的践行。2013年付诸实施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来约束不文明行为,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相比韩国等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出境旅游者进行礼仪培训,我国仍缺乏系统的出境游教育培训规划。
更关键的是,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养,出境旅游者更应有作为“中国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要意识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礼貌的言行举止去收获真诚的欢迎,而不是靠一掷千金的阔气,来博取国外商家表面的喜爱。
每一个中国人在境外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国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决定着旅游商务等活动是否顺利,代表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事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每个出境旅游者都应该是中国形象大使,要用
“软实力”实质上是国家实力的博弈,这种博弈涵盖经济政治、社会
生活、价值文化等许多方面和领域,包罗万象,实现方式十分丰富,但主
要是通过某种思想碰撞、观念再造、价值互动、人文交流、文化消费和行
为塑造来实现,最终反映为一定的国民素养水平。作为国家“软实力”的
重要方面,国民素养是国家战略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
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也
是“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渠道。经由国民素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可望
形成广泛群体对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感召和精神认同,从而完成对特定思想
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的传播与塑造,促成境外消费者对
该国产品产生广泛的兴趣和消费习惯。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进程中往往
伴随着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随着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进程的日益深入,通
过国民素养建设输出软实力,传播文化影响力,在未来全球格局中注入来
自中国的人文印记和文化元素,对于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实现和平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国民素养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
民族、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明确的国家安全心理结构、稳健
的战略安全环境,从根本上抵消来自境外软实力的某种攻势,围绕国民素
养建设能够生成若干富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规模庞大且生生不息的“小
我”,由此交汇为一个民族的“大我”。有了强健的“大我”,才有百舸
争流千帆竞发的对外贸易输出。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国民素养是民族传统、文明程度、文化资源交相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国家、民族在漫长历史和急剧变化的现实之中长期确立的道德信誉、礼仪
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总和,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来之不易。尤其是与国家
文化软实力、政治影响力关系密切的包涵道德、精神、礼仪为一体的国民
形象,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新内涵。也正是从这个尺度上,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等向全世界展示了重诺守信、不懈追求光明的华人形象,从一
个侧面展现出当代中国人热情真诚的精神面貌。政治的目的、文化的目的
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人与社会的至善至美。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脚步之快固然令人欣喜,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发展中国家,其负重之难更值得深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更
加重视对人本身的价值塑造、人文洗礼和文化供给,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时
代创痛。一战、二战向世人表明,沧海桑田之后,大炮和大厦都不再那么
显要,拨去历史云烟,长久令人震撼的是永不熄灭的思想文化之火。文化
发展不争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体系的探索与建设。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朴素地表达了历史运行和国家发展中的基本
准则和普遍经验,就是在崭新的时代格局面前,任何国家都勿唯利是图,
而应坚持与时俱进,勇于传承文明和创新发展模式,脚踏实地担当起繁荣
文化、造福民生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思想文化愈加多元化的时代格局中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道,
在“软实力”和国民素养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尤其应当重视在实体经济和
国际交往之中,软实力元素的介入程度、深度、水准和质量,将从根本上
决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和平崛起的层次和水平。
中国的形象输在国民素质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境游在中国老百姓中流行起来,在给世界带
去强大的购物、消费的同时,一些缺乏素质的行为,如不排队、大声喧哗、
在风景名胜区乱刻乱画、甚至随地大小便,都令当地人反感。针对这种现
象,日前,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领保中心主任翟雷鸣在一次座谈会上表
示,中国的游客在国外到处乱刻乱画、乱丢垃圾等行为,既给同胞带来了
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国家形象。他认为,“离开了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
就是中国的全部。外国人会觉得你就是中国,就代表中国。你的不文明行
为,会对中国形象和国家资源带来损害。”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
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
为,甚至把个人行为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并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发出点的诉求的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
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一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
在家里可以,但却万万不可被外人看到。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
时候,就变得特别敏感、重要。于是,当群众有委屈的时候,找外国人;
当官方需要表扬的时候,找外国人;在境外的行为也就关乎全体中国人的
面子。顺着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
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甚至于上纲上线为:“不但
丢国家的脸,还丢华人文明的脸。”
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产生,而是源于历史
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飞速发展的经济,白宫上的喊冤,
都实实在在地塑造着中国的形象。正如大英博物馆陈放着众多抢来的文化,
也仍不影响英国当下的国家形象,而朝鲜哪怕没有一个出国游客,每个出
国的人员都紧紧绷着国家形象的弦,但朝鲜仍然被称为“流氓国家”。显
然,这并非因为其出国人员素质低下,而是因为其“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
区乃至世界搞乱”,因为其国内糟糕的经济与民生状况。
更何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一个地球村,
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
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看。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早已被外媒
反复报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游客的行为,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形象,是
因为这些行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
人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中国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为这个
原因,一个英国人在长城上撒尿,就不会被归结为英国人的形象,英国人
在世界上公认的形象仍然是英国绅士。所以,不能简单的把国家归咎于个
体,甚至海外游客。具体个人并不能为国家形象负责。
实际上,在这种归因的模式中,不经意间,历史遗留给中国人的个人
与国家关系模式,重新浮现出来。在这种模式中,个人肩负国家责任,为
整个国家的形象负责,不过,当国家绑定个人的时候,个人也反过来绑定
了国家。
随着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在境外旅游、生活、投资,可能会遇上战争、
政变、瘟疫等突发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为当地的中国公民提供帮助,当
然属于一国外交的应尽之责。但是,这个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最近的
事情告诉我们,中国公民对国家的期待很高,不但要安全,还要免费与舒
适。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如此高的期待呢?这正是因为当国家要求公民甚
多,公民自然也要求国家甚多;当国家抱怨公民的时候,公民自然也会抱
怨国家。归根到底,这是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关系在境外的特殊场景下被
凸显了出来:当国家绑定了公民的同时,公民也就反过来绑定了国家。
更糟糕的是,这种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相互绑定,不仅体现在对政府
的过度期待,更多时候,它甚至会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在当时的座谈会上,翟雷鸣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现象,“一些中国公民
在境外不知道规避风险,违反当地法律”。例如,有的广西同胞到加纳淘
金不守规则,加纳官员指责中国人在祸害当地环境,引起该国打击和国际
舆论炒作;在非洲,有人非法走私象牙和犀牛角;在禁酒的穆斯林国家,
有人在行李里强行带酒;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太皇逝世后,有成衣厂工头
撕毁其画像阻止工人怠工。最终,这些行为在当地遭到强烈反弹,被当地
法律制裁。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人会求助于当地领事馆。领事保护,当然是政府
的应尽之责,也是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领事
保护,要依法行事,保护的是在法律框架内持中国护照的公民的安全和合
法权益,不能代替当地行政和司法部门进行仲裁,不能干预其他国家的司
法独立。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对于中国人在他国的非法行为,
领事馆也不得不出面加以维护。虽然在国内舆论中,中国赢了,但在国际
形象上,却输得很惨,代价很大。
正如翟雷鸣指出:“任何一次领事保护都会付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
这付出的是国家的外交资源,牺牲的是双边关系,甚至是众多外交官多年
来在该国培育的人脉和关系。这些资源不是这些违法公民的,而是全体国
民的。如果这样纵容这些不法国民,不但不能搞好双边关系,也输了国际
形象。”
所以,国内舆论应该理性看待中国公民在他国的违法行为,不上升到
民族的高度,依据当地法律办事。那些为获取非法利益而违反当地法律的
海外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际上,不得不维护中国公民在他
国的非法行为与指责中国公民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面子,是一个硬币的两
面。正因为中国的国家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与人民相互绑定,国家要求
人民为国家形象负责,所以,人民也会要求国家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