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如何相对接,如何将人才和科技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地方高校急需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创新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0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力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重大职能。
大学的使命正在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知识、服务社会。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概念首先是在美国孕育形成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就提出了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三位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也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中提道:“高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高校间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这三项主要
职能就是今天人们已普遍认可的高校所具有的职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校作为社会智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高校职能体系中的地位愈发显得重要。
(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
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服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教育应该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对于促进教育、社会、经济之间的联动发展,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选择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积极行动,走出一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新路,即以市场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双赢的最佳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有深刻的认识。
地方高校能否提升竞争力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通过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和水平,就可以实现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双赢“发展”。
因此地方高校必须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坚实的生存基础,才能充分发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取得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和双赢。
二、山西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山西省有关部门联合提出了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新机制,先后在本省几所高校组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实践表明,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是山西高校服务转型跨越的重要载体,而且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已经成了一种良性的、长效的合作机制,可以说,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山西高校服务转型跨越的一个关键突破口。
(一)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是转型跨越的时代要求
山西省既是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基地,又是欠发达省份,在转型跨越发展中,面对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诸多挑战。
区域经济要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转
型跨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企业亟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很难找到,往往是“一生难求”,而学校的研究管理方法总是不够理想,毕业生应聘时大都有“吃闭门羹”的经历,这充分反映出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供需脱节”的弊端,走出去,主动与企业对接,探索“订单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需求。
(二)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研究生教育找到“源头活水”山西省有关部门每年在“高等教育强校工程”中每年拿出不少的专项费用于创新中心建设,同时在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审批、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审批中予以重点倾斜;山西省各有关部门安排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为创新中心提供专门的项目需用清单,同时在向企业下达“年度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时,专门将用于创新中心的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单列出来:从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间,各中心直接用于研究生培养和课题研究的经费均达到数千万元,校企合作各方以创新中心为平台联合申报的国家级支撑项目总经费超过几千万元。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再受“冷遇”
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山西几家试点地方高校80%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必须进入研究教育创新中心从事课题研究,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与学位导师同工同酬,专业课教学试行“一课多师”,这为新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健康发展的良好保障。
三、山西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模式的启迪
(一)政府部门主导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山西省各有关管理部门共同促成了山西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使“政产学研”联动机制正式建立。
几年来,政府部门的支持,大大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极大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科研成果转化不再难遇“婆家”
我国地方高校系统拥有全国1/3以上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应用转化的只占1/10左右,成果转化率低是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校企之间沟通不畅、需用脱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
率低的问题,课题来自生产一线和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战备研究,产学研各方共同来做,成果直接应用于秤实际,从根本上解决了转化的难题。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已经在国家层面获得认可
国务院学位办专门组织考察团来校调研,给与创新中心很高的评价;2012年年底,只有“985工程”重点院校参加的全国工程硕士教育领域协作组组长会议专门邀请山西省有关领导部门和地方高
校到会交流“政产学研”合作经验;也是在去年,有关地方高校由于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与全国其余50所重点院校一起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殊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将山西省列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构建高校产学研长效机制”的试点地区,这是我省高等教育方面唯一获准的改革试点项目,应该说,有关地方高校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这一项目的获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众所周知,探索注重质量、追求效益、优化结构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培养模式改革的主
旋律。
近几年山西省地方高校创新中心数量逐年增加,实质上是在以创新中心的外延式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要以“质量双优”为目标,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
(五)关于建立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思考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太原理工大学相继建成了九个山西省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总量位居全省之首。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语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更紧密,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建立,所以建立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校企联合,让英语教学走进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应该列入创新中心范围。
通过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让学生走进翻译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即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可以让他们在
翻译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实践中回到课堂重新充实知识;此外,学生走向翻译实践又给企业的技术人员带来了学习和提高英语的契机,为强化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推进成人英语继续教育做出很大的贡献。
这样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把毕业论文和和企业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从而实现英语研究生教育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于一体,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是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课题,晋规办字(2012)3号文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的主持人是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秦茵副教授,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化。
】
参考文献:
1.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王建宁,杨勇军,孔斌,樊新刚.西部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对策研究.2008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5.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4)
6.顾群玉.试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对策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