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范进中举》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范进中举》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一个重要篇目。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残酷、官场的黑暗、人情的冷漠等。
同时,课文也展现了范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忠诚善良等。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封建社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科举制度、官场等方面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
2.难点: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语言的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文赏析:《范进中举》
课文赏析:《范进中举》《范进中举》篇一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
当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动作、表情、神态都刻画的惟妙惟肖,也确实会让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更证明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喜剧,但大笑之后,却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奥的意味。
范进在中举之后就疯了。
从这一点看来,他又是那么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让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灵魂。
寒窗苦读几十年,只为中举,现在中了举之后,难免受不了刺激。
但这个科举制度除了改变了读书人还改变了周围的事物:起初,范进向老丈人借盘费去乡试时,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当范进中举的消息一得知,这对待范进的态度就像是由一只凶猛残忍的老虎一下子变成了乖巧听话的小绵羊一样,不仅送给范进银子,在起初时还说范进一无是处,而在中举之后却大为赞赏。
邻居也纷纷送给他东西,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们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
可见,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所以我审视今天的社会,也要从社会现象来看,要改革这些落后的制度。
要推陈出新,制定出适宜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生活会蒸蒸日上的法规。
新时代,新思想,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饱满状态,向前。
《范进中举》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了解小说主题;2、探究小说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通过表演和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小说主题;2、结合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同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
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人物赏析
精妙的人物刻画多重的面具人生——《范进中举》人物赏析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社会背景,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讽刺态度。
3.对比感知不同人物的不同面具,进一步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对比感知不同人物的不同面具,进一步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过程:导入:吴敬梓曾写过一首诗:“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
”其实怜中分明有欺辱啊。
所以吴敬梓蘸着他一生的辛酸,写尽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他精妙的笔法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奸无遁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吴老先生犀利的文字来揭开带着那些人脸上的面具。
一、疯言疯行道真语,面目全非现丑态1.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名篇,从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就“中举”这件事情来划分结构的话,全文可以划分为几大板块?明确:从标题中我们知道了人物和事件,就事件发生的先后可以划分为中举前、中举时和中举后三大板块。
其中最精彩的环节应该是中举时。
2.我们先来看最精彩的中举环节。
范进是整篇文章中刻画最鲜明的一个人物,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他的疯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相关段落,找找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进发疯的样子?明确:从动作、语言和肖像三个方面来刻画的。
3. 仔细观察这些动作,其中最多的动作是什么?动作有什么变化?【ppt展示】: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鞋都跑掉一只,兀自拍着掌。
明确:动作最多的是拍手和笑,疯人的样子各不相同,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或哭或闹,或跳或叫,范进偏偏拍着笑着,这是多年梦想成真后的狂喜。
而且动作变化幅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夸张,写出了范进由清醒到逐渐疯狂的变化过程,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详细解析
《范进中举》课文详细解析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叫浑..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唯唯连声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
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说罢,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段析】写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到他家来“贺喜”的情景。
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文章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些相似,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这段文字还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住的是“茅草棚”。
【品味】胡屠户虽是来贺喜,但在范进面前,依然摆出一副倨傲的架势。
语言描写刻画了人物嫌贫爱富的性格。
此时,对范进的称呼是“现世宝”,意思就是“丢脸的家伙”,充满了鄙夷的感情,甚至连中相公都是因为他的“带挈”。
胡屠户一出场就展示了其鲜明的性格特点。
胡屠户的一番“教导”,充满了市侩的口气,显示了人物世俗、势利的丑恶嘴脸。
对比鲜明,细节传神——《范进中举》解读(语文九年级上册)
对比鲜明,细节传神——《范进中举》解读《范进中举》一文成功地运用四组对比,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在对比中使得人物穷形尽相毕现。
一、范进本人中举前后“贫”和“富”的强烈对比。
中举前,范进生活穷困,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出榜那天,连下锅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中举以后,奉承巴结者接踵而至。
有送物品的,有送房子的。
转瞬之间,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了。
二、众邻关系上“冷”和“热”的鲜明对比。
中举前,范进的母亲快要饿死时,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
范进的门庭真是冷落到了极点。
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众邻便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来款待报子。
这时连阔乡绅张静斋也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
这时,范进的门庭真是热闹到了极点。
作者通过这“冷”和“热”的鲜明对比,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写尽了人性的冷淡,世态的炎凉。
三、胡屠户“荣”和“辱”的尖锐对比。
中举前女婿怕丈人,中举后丈人怕女婿。
范进考中秀才,胡屠户第一次来贺喜,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进门就骂范进是“现世宝”“穷鬼”,考中是他积了德。
他将自己带来的礼品吃光之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走了。
范进中举,他第二次来贺喜,“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说尽了奉承讨好的话,在得到六两多赏银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礼品的规格迥然不同,前后一对比,如同放大镜一样,照出了市侩势利的心肝,呈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四、人物称呼“哀”与“乐”的映衬对比。
中举前,胡屠户称范进为“现世宝”“穷鬼”“该死的畜生”,称范进母亲“亲家母”;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老爷”“贤婿”“贤婿老爷”“姑老爷”,称范进母亲为“老太太”。
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跃然纸上。
范进在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中举后称胡屠户为“老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同步讲解 个性化的语言,彰显人物的性格——《范进中举》课文解读
个性化的语言,彰显人物的性格——《范进中举》课文解读《范进中举》是我国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主要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不能不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而叫好,同时文中众生的个性化语言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通过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特点。
浅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浅析《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重庆市大足县城西中学胡林森《范进中举》一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讽刺。
鲁迅先生曾经对其作过高度的评价:“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儒林外史》的出现,才使中国小说中有了真正能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书。
而这种讽刺性在《范进中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范进中举》的作者都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来进行讽刺的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种。
一,用夸张的描写进行讽刺作者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心理等特征尽力扩大,从而达到了讽刺的目的。
(一)对范进的夸张描写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
当喜报送到他家的时候,他正抱着一只老母鸡在集市上卖呢,“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封建社会未能中举的读书人生活的狼狈与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当邻居好不容易找到他并告诉他已经中举时,他还以为是邻居在哄他,故意拿他开心,所以只装没听见,低着头只顾往前走。
邻居生拉硬扯把他拖到自己的家门口,亲自看到了报帖,他这才知道是真的中了。
我们来看此时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行为:▲ 自己把两手拉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这几段描写中,有语言,有动作,有行为。
一个“噫”字,表现了范进出乎意外的兴奋;一句“好了”,说明范进三十年寒窗、穷困潦倒的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新的荣华富贵的生活马上就会从天而降了;两句“中了”,揭示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了极度的夸张,把范进中举时的神态、表情以及内心世界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范进中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范进中举》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一生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假借明代的人物故事,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像。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意,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知识积累1.脸面:面子。
本文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2.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3.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4.拙病:倒霉的病。
5.管待:照管,招待。
6.商酌.(zhuó):商量斟酌。
7.星宿.(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8.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9.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相比的,形容变化极大。
10.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11.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12.体统:规矩。
13.见教:指教。
14.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5.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
16.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
17.在下:对自己的谦辞。
18.叙功:评功。
19.权变:不按照常规,临时变通。
20.何消:不必,不用。
21.兀.(wù)自:只管。
22.郎中:医生。
23.轩敞:高大、宽阔。
24.相.(xiàng)公:对秀才的称呼。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 新人教版
概述情节
1. 屠户贺喜
2.范进借钱
3.范进发疯
4.屠户治疯
5.乡绅来访
课文结构: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 中举后两大部分。
中举前 范进中举
中举后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来访
1、作者就中举前后分别选择哪些事情来 写?全文按什么 顺序安排材料?
2、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 生怎样的变化?
行为:
中 举
“岳父见教的是”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前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连考三十五年
对
比
中 “噫!好了!我中了!”
举 “晚生久仰老先生”
后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
子收了。
性格:
甘受屈辱 唯唯诺诺 热衷功名
逢迎自如 虚伪世故
在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范进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
穷书生
《儒林外史》
▪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 清代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55回。因读 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 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 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yì]事 。
文体常识
▪“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 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 概括本回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 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 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 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
称兄连谊的 送银赠房的
才学高 品貌好 天上星宿 贤婿老爷
精读文段:
齐读第5段,“范进中举发疯”段落, 归纳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划出你认为 精彩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关于范进的人物形象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关于范进的人物形象分析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
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长期的被人蔑视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经历把他弄得十分脆弱,无论是巨大的欢乐或悲哀都已经承受不住了。
“好”,几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结束了!“中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到手了)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
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人物形象作为本书中的一个灵魂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让人读后难忘。
范进的形象是一个虚伪,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范进形象特点: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所处时代。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
人教版九年级《范进中举》浅析
《范进中举》浅析十七世纪的爱国思想家顾炎武,曾经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做过这样一种痛心的结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这种科举制度,原是以明代开始的。
实质上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所施行的一种愚民政策,是一种严酷的思想统治,其目的是要将广大的知识分子禁锢在哼哼唧唧的八股牢笼中,成为愚味无知、俯首贴耳的封建奴才。
入清以后,满清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统治更是有加无已。
一面是采取高压手段,进行残酷的文字狱和大屠杀;而另一面却又意识到八股取士的奥秘,可以藉着“优礼文士”的美名,寓镇压于收买之中而不露痕迹。
于是变本加厉地利用起来。
结果使一班知识分子在这条“荣身之路”上孜孜以求,把前辈的一点反抗意识和民族观念都消弭殆尽,成了驯服在满清统治下的顺民。
在这样的科举制度笼罩下,不仅是读书人的心灵被功名利禄所腐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毒害着社会人心,人们把科举考试视为升官发财、显亲扬名的阶梯,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羡慕虚荣的庸俗心理。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目睹这种腐朽透顶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感到无比的愤怒,因此在他那不朽的著作《儒林外史》中,真实地反映和暴露了这种罪孽深重的社会现实;而特别是在“范进中举”一节里,作者更是集中了火力,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加以猛烈的抨击。
初中语文第五册《范进中举》一文是从《儒林外史》第三回里节选出来的。
它主要是通过对范进热中于功名富贵的嘲笑和讽刺来痛击腐朽罪恶的科举制度。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本质上原是善良的知识分子,由于封建科举制度对他沦肌浃髓的毒害,结果变成了一个利禄熏心、愚顽酸腐、怯懦到毫无骨气的可怜虫。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深受科举制度腐蚀的下层知识分子来看,范进这一具体形象是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在几十年忍饥挨冻的岁月里,他毫不厌倦地经历了二十多次考试,最后才算挣得了个秀才。
这种不幸的际遇,虽然并没有能使范进放弃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但科举路上的屡次失败,却在他身上愈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自卑感和逆来顺受的奴性。
九年级语文上《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束缚和毒害。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吗?它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的形象。
四、学习对比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谁能概括一下?二、分析文章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线索和铺垫。
三、学习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特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谁能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阅读篇目,如《孔乙己》、《祝福》等。
2.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感悟。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范进中举》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巩固练习:分析《范进中举》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的形象特点、学习对比和讽刺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2 范进中举》优质课教案_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朗读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学习小说中运用夸张、对比以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具体内容。
通过赏析,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体会封建科举制服对读书人的迫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考试、就业观念。
【学习重点】通过文本阅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领会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结合资源挖掘文本,从而理解全书的讽刺意味和文学价值。
【学习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资料筛选(课前预习)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
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又有《文木山房文集》。
2《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共55回。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用一个对仗句来概括本回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范进中举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考官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范进中举》赏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范进中举》赏析《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
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
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象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象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具体写了三件事:1、进学归来。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
范进就是一个典型。
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
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 多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
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
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
”什么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
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
当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
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
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
这里为后文中举进行蓄势,作铺垫。
范进还是决心去参加乡试。
3、乡试归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方法(解析版)
23.范进中举——群文阅读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物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进而展示文章的中心。
人物描写具体生动,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范进中举》一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刻画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同时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嗜财如命的市侩形象。
【考点解读】分析小说人物描写方法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0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03.本文(小说)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怎样的作用?【技法点拨】由于小说主题的模糊性及多面性,在分析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概括全面。
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分析:01.外貌(肖像)描写:对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和外在形态的描写。
能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
02.语言描写:对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描写。
成功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03.动作(行动)描写:对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具体动作反应的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04.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的描写。
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05.神态描写:对人物面部表情和目光变化的描写。
可以传神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描写,写出了人物……的特征,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列车上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范进中举》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范进中举》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为五个层次:(1)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放在这篇节文里却跟某些小说里的背景有几分相似,因为范进中了秀才,这就取得了考举人的资格。
此外,从胡屠户教训范进的话里可以看出,中了秀才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还不能满足他追求功名的愿望。
(2)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居然瞒着丈人前往应试。
范进此举固然是受到了他宗师的鼓励,但如果不是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断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胆量──从他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是情节的开端。
(3)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
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
这是情节的发展,因为范进的命运从此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被人藐视的“现世宝”变成受人尊重的“老爷”。
但范进本人此刻尚未见到喜报,他不敢信以为真,还要靠卖鸡来“救命”,这又曲折地反映了他自20岁开始应考以来一连串的失败在心头留下的沉重的屈辱感。
(4)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
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
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功名富贵达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
胡屠户在这场喜剧中对范进毕恭毕敬,把范进捧上了天,充分暴露了他趋炎附势的嘴脸。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范进的形象总体形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作者态度:嘲讽、批判、同情分类: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逆来顺受: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为人虚伪:从范进中举前以及中举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为人虚伪。
5)知书达理:虽然范进作为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但也不乏好的一面。
他毕竟是一名书生,本质上是善良的,也有知书达理的一面。
中举后,对曾经对他辱骂的胡屠户并未有不合分寸的行为,甚至赏银给胡屠户,可见他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6)典型的腐儒形象。
胡屠户的形象总体形象:代表中产阶级,小商人,市侩小人作者态度:辛辣嘲讽分类:1.说话方面:1)庸俗势利: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辱骂他为“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想中相公是“癞蛤蟆想食天鹅肉”;提到“万贯家私”的张老爷等,便说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
由此可见,他嫌贫爱富。
2)凶暴粗鄙:他听见范进想借盘费去考乡试,便辱骂范进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语气凶暴;又叫范进“撒抛尿”照照自己的样子,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提到范进的母亲时,又骂她为“老不死的娘”,用语粗鄙,不堪入耳。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22.范进中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感知小说的三要素。
感知范进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赏读小说的精彩句段,赏析细节描写,学习讽刺手法。
探究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jiāo xué)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然而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中举》。
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作品介绍《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嗑.西北风(hē)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公(x iàng) 醺.醺(xūn)行.事(háng) 长.亲(zhǎng) 腆.着(tiǎn) 亚.元(yà) 解.(jiè)元啐.(cuì) 绾.(wǎn) 桑梓.(zǐ) 轩.敞(xuān)锭.子(dìng) 拙.病(zhuō) 商酌.(zhuó)理解词语。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环节二自主学习说的中了相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1、范进的悲剧:
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
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
科举成为他生活的惟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作为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没有能力跳出这样的罗网。
明清之际,有多少英俊之士,都在这样的罗网中挣扎,消磨一生。
范进这样的小人物,又怎么能大彻大悟呢。
所以,对于范进是不能太苛求的,他只是必然地走上这条现在看来荒诞可笑的路,但是在当时这是一条“金光大路”,范进别无他路可走。
这样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
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欢喜之余他疯了。
他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
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张乡绅的认可,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
这才是最荒谬的。
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
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的中国之所以衰落。
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
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2、胡屠户和张乡绅:
封建社会,封建秩序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官本位是封建秩序的主要特征。
即使普通的地主工商阶层,如果没有进入官僚阶层,也是没有多少社会地位的,俗称“白身”。
像胡屠户这样的小商小贩,更是没有地位的下等阶层。
范进没有中举之前,胡屠户是看不起他的,中举之后,态度马上大变。
因为范进已经是统治阶层的一员了,已经脱离胡屠户所处的社会底层。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一方面是他这样小商贩,由于在封建社会饱受压抑,产生的趋炎附势的流氓习性,一方面是思想意识的原因,范进中举,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是受“菩萨”保佑的人,他是真心的敬畏,所以打了范进,会觉得手疼得厉害。
胡屠户是小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众的悲哀相。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不仅依靠封建思想、秩序来统治,还构建了一张庞大的官僚统治者的网络,像蜘蛛网一样,以皇帝为中心,一层层一圈圈一级级向下向外伸张,触角伸向每个角落。
这张网具有自动的伸展功能,网罗新的成员,不断地补充,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封闭的网中不断地延续。
范进是个穷童生时,他游离于这张网之外,但是范进一中举,这张网的一员的张乡绅立即来拜会他。
因为范进已经取得了统治阶级入门的身份证,已经被接纳为其中的一员。
张乡绅已经退休在家,和范进也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他以“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
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为引子,很自然很亲切很主动地把范进织入这张网中。
张乡绅赠给范进银两房产也是主动的,并没有什么人督促、提醒他这样做,是习惯性的,好像是他应尽的义务。
由此可见这张网是怎样支撑封建社会的基础的。
从胡屠户和张乡绅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封建社会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