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合集下载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英雄》交响曲摘要: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解读,感受和领悟到复活的英雄式胜利。

《英雄》表现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的戏剧化对比。

这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和走向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自第一乐章剧烈的战斗开始,便强有力的把听众引至凯旋的最后乐章。

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曲,像是向不可抗拒的命运宣战。

关键词:贝多芬;《英雄》;分析;精神;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祖籍是荷兰。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是出于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

当时,他真挚地崇拜拿破仑,把拿破仑看作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并拟定将这部交响曲题献给他。

但是,就在这部交响曲刚刚脱稿之后贝多芬得知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此时,贝多芬的心灵遭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

并亲自在乐谱的开端上写到“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后来在出版时题为《英雄交响曲》。

曲中并没有什么曲解标题的人们所自然而然地期待着的战争场面或凯旋进行曲,而是充满了沉重的哀思,悲痛的回忆,一句话,这是英雄的葬仪。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Op.53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英雄”主题的完美体现。

本文将对这部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解析,从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来剖析其英雄性特征。

我们从旋律的角度来分析这部钢琴奏鸣曲。

《英雄》Op.53的开端即以雄壮的主题出现,这一旋律在全曲中贯穿始终,展现了其英雄性的特质。

这个主题强有力的音乐语言和宏伟的气势,表现了英雄的坚毅和豪迈。

随后的旋律也充满激情和冲动,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整个曲子的旋律设计都紧扣着“英雄”主题,通过不同的旋律变化来传达贝多芬对英雄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和声在《英雄》Op.53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和声的变化来加强曲子的戏剧性和张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和声的层次和变化使整个曲子更加气势磅礴,表现出英雄的精神与情感。

贝多芬在和声上的丰富变化和精湛处理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深厚的音乐魅力和情感吸引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英雄》Op.53的节奏特点。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节奏手法,通过快速的音符和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现出英雄的活力和斗志。

尤其是在曲子的高潮部分,贝多芬通过复杂的节奏层次和强烈的鼓点来展现出英雄的豪情壮志和气魄。

整个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我们来谈一谈《英雄》Op.53的结构特点。

这部钢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行板和快板。

贝多芬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安排了各个乐章之间的音乐发展,通过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来展现出英雄主题的丰富内涵。

整个曲子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起伏跌宕的音乐情绪来引领听众进入英雄主题的音乐世界。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与以往的交响曲不同的是它的规模增加了很多,海顿的后期交响曲演奏时间约为25分钟,而这部交响曲需要演出45分钟左右。

下面我们着重就第一乐章一起来听一听这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交响曲。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小号、大调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速度标记为二分附点音符=60乐曲一开始就推陈出新,开门见山地奏出了2个爆炸性的和弦,在弦乐组伴奏下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矛盾的是,这一主题是只包含几个音符的短小的动机,即:主要的乐思建立在开始的和弦上,紧接着木管组重复主题一遍,音乐逐级加强,突然出现一次急转,在上方属调降B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这是一系列的短小乐思,靠其自身的力量和动力凝聚起来,形成一种前进能量。

有些像乐器之间的接力或互相应答,然后经过一个木管乐器的上行音阶,被推入了一段小提琴组的躁动不安的齐奏。

经过句是一些持续不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变化的和声,这时在又一个渐强和乐队全奏后,以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接着是小提琴和长笛之间的抒情旋律,呈示部结束时,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题。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以及C大调,第二主题和那段上行音阶相互映衬,第一主题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重新以新的调性出现,音乐突然合奏,并开始了一系列转调,它引出了一段类似赋格开头的乐段,并导向了一个巨大的高潮,在那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刺耳的、不协和的和弦,这一高潮突然中断,并出现了远关系调上的新的抒情主题,先由双簧管奏出,再由长笛奏出,但这时第一主题重又出现,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虽然抒情主体又反复,但使人感到音乐正在走向再现部,在经过了一段乐队全奏后,管乐持续奏出和弦,伴随着暗示第一主题的弦乐及其震音,好像按捺不住,一只圆号轻轻地奏起了第一主题,于是音乐进入再现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包含着强烈的英雄主题和饱满的个人情感,从而表现了贝多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不懈追求。

首先,这首曲子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英雄的形象。

比如说,在第一乐章中,起始的强有力的乐段提升了整个曲子的气势,使人不由得感到一股壮烈的气息。

另外,在第二乐章“菲奥多拉之歌”中,贝多芬将钢琴的旋律同样注入了英雄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来表达个人激情和热情。

这些旋律,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贝多芬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另外,这首曲子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通过一系列短促的音符和平稳的旋律,呈现出一种对于命运的无助和无奈。

而这种无法摆脱的命运扭曲也反映出了贝多芬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于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寻求。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贝多芬将个人的思考融入到曲子当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的主题和内涵。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

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

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音乐欣赏课程论文

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音乐欣赏课程论文

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音乐欣赏课程论文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关键词: 交响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内容提要: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正文: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

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

”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

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

”今天,罗曼?罗兰对音乐的认识仍然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有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几百年。

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开来。

它虽然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有些模糊,但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聆听,就会慢慢体味到其中更深奥的东西。

这种音乐形式就是交响音乐。

一贝多芬说道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必然会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那也就不得不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作品的意义及意象的形成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

1789年巴士底监狱陷落;1792年,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

人类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

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

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

他熟读爱申堡翻译的莎士比亚,他拥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

1804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从“约瑟夫主义者”转向“共和主义者”。

这部交响曲是受法兰西共和国住奥地利大使贝纳多特将军的建议写的。

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通过贝纳多特将军题献给拿破仑的。

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新性及其思想性《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

在《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成就了贝多芬,而且也是古典乐派晚期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的第三次第七重奏协奏曲之后于1803年写成的。

它共有五首乐章,分别是:开幕、激丽、鱼人、愤怒和快乐之歌。

这五首乐章涉及到历史、民间而带有浪漫气息,体现了古典乐派晚期的最高水准。

此曲的开幕乐章充满了高尚的象征审美,充满了温柔的歌声,它用朴实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势和伟大的形象;激丽乐章用进行曲的形式,充满了凶狠的力量,表真实了当时这种隐秘的斗争;鱼人乐章有着微妙的变奏,它表现出了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交流融洽的过程,而“愤怒"乐章又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旋律变化较多、节奏较快,尤其是用全部乐器齐奏的效果,让更多的乐迷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最后的快乐之歌则充满了浪漫又快乐的气氛,也证明了乐曲的优美和庄严。

总之,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首凝练而高雅的伟大之作,它充满了历史和现代思想,体现了古典乐派领域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被不同时期新灵魂乐派所崇拜,并被近期观众所钟然。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为一个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了解甚少的人,自然无法深刻领会浩如烟海的诸多交响作品。

但是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伟人,以及他所留下的众多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贝多芬的诸多作品中,最吸引我的不是有着命运的敲门声的命运,不是灿烂的史诗般的合唱,也不是和谐安详的田园,也许是本性中的英雄情结作怪吧,第三交响曲英雄深深的吸引了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

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风格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他后来一系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开端,使用了全新的风格和革命性的开端,无愧于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于这部作品的来历,据说是由于贝多芬一直向往革命,与法国驻维也纳大使交往甚密,并受其影响,为了献给拿破仑而作,完成时的总谱扉页上写有“题献给拿破仑·波那巴”的字样。

但是由于拿破仑的称帝,他改变了主意,盛怒之下甚至将曲谱擦破,改成了现在的标题。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所体现的,也是在他那个时代优秀人物的观念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伟大的革命时代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优秀品质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

换句话说,在贝多芬作品中对英雄的概念具有人民群众的性质,即在情节的发展中,不仅出现个别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有人民群众的形象。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但却是宏伟壮观的。

斗争的热潮,火山爆发般的毅力,冲破一切障碍的胆略,同困惑,沉思和苦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到最后才有所缓和。

这一乐章的结构与以往的奏鸣曲式也有所不同,贝多芬为了更好的突出主体的作用而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尤其是在发展部。

关于这一乐章的发展部,罗曼罗兰有过出色的描述:“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英雄奏鸣曲第三首),作品号为Op. 53,是他写于1803年至1804年之间的作品。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个人创作风格上的突破,体现了他对传统奏鸣曲形式的重新演绎和创新。

《英雄》奏鸣曲是一部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作品。

首先是一个庄严而庄重的开头,以D 大调引出主题,接着是一组风格迥异的变奏,这些变奏以巧妙的和声和节奏技巧展示了贝多芬的才华。

第二乐章是一个明亮的间奏,以B平调为主调,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以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编排创造了一种阳光明媚的氛围,给人一种乐观和欢快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以顶级技巧和激情充沛的演奏要求琴手展示出其最高水平。

这个乐章以一种悲壮的气氛开始,然后逐渐发展为一次激烈的冲突,使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战斗的画面。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通过对不同音乐元素的巧妙组合,表达了他对人类勇气和奋斗精神的崇高赞颂。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庄重而雄壮的结尾,以D大调为主调。

这个乐章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结束,突出了作品的英雄义气和荣耀。

《英雄》奏鸣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被认为是一首重要的作品,不仅因为其音乐本身具有高度的技巧和美感,更因为它代表了贝多芬这一时期作品思想和精神上的成熟。

这首曲子具有浓厚的战斗和激情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作品中常见的冲突和对抗主题。

它也是贝多芬风格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他开始走向更加大胆和个人化的作曲风格。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是一首富有激情和战斗精神的作品。

它通过对乐章结构和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创造力。

《英雄》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他音乐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英雄交响曲解析

英雄交响曲解析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对英雄交响曲的解析:
1.
结构: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典型的交响曲结构,由四个乐章组成。

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但整个作品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

2.
主题:英雄交响曲的主题围绕着英雄的形象展开。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英雄的出场,通过强烈而有力的音乐表现了英雄的坚定和决心。

第二乐章的主题是英雄的悲剧,表现了英雄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悲壮。

第三乐章的主题是英雄的胜利,表现了英雄在斗争中的胜利和荣耀。

第四乐章的主题是英雄的庆祝,表现了英雄在胜利后的欢庆和狂欢。

3.
音乐技巧: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

他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矛盾冲突,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有力量。

他还运用了大量的和声和音色变化,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多彩。

4.
情感表达:英雄交响曲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

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牺牲的悲痛和哀悼。

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人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和力量。

总之,英雄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音乐作品,它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牺牲的悲痛和哀悼。

它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_艺术论文

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_艺术论文

内容提要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充满了英雄性和斗争性充满了对人的理性和力量的炽热信念作品形式宏伟壮丽、内容丰富深刻。

本文研究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特点、历史背景、贡献。

关键词贝多芬交响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出现标志着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了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突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的旧框框使主要音乐形象在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广阔范围中发展。

贝多芬到达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巅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

一、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背景1.法国革命的历史概况《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的阶段1803-1814。

1803-1816年间欧洲发生了新的动荡:法国革命经历了反复各国的封建势力多次联合向革命的法国大举进攻而拿破仑上台后在推翻封建主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障碍的同时又出自资本主义扩张政策的本性对各国进行了侵略和掠夺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这样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

1816年第六次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战争以拿破仑被迫退位而告终。

2.谱写《第三交响曲》的缘由1789年革命的法国在维也纳设立了公使馆贝多芬结识了大使波拿道特将军和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他向他们了解了法国的情况和法国的音乐。

法国人民的革命性主义精神及他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伟大气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在波拿道特的建议下他谱写了《第三交响曲》表现了对革命的向往。

他为这部巨著酝酿了四年之久这部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

在这部作品中他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这位共和主义英雄的并且在这部作品中具体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

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此曲定名为波拿巴交响曲在封面上写了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赞扬当时德国知识界的进步人士都希望法国革命的精神在德国传播可有助于彻底铲除德国的封建主义。

关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作文

关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作文

关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作文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说到这部交响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禁让我想起一段小故事,跟大家分享分享。

那天,我跟几个朋友聚会,我们聊到音乐时,一个老同学突然冒出一句:“哎,你们知道《英雄交响曲》吗?”我那时候正啃着薯片,听到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有人用激光笔戳我脑袋一样:“当然知道啦!贝多芬写的那部‘很有气势的’曲子!”话音刚落,我旁边的好朋友小明立马接上了:“那可是贝多芬为了当时的拿破仑写的,他打算给这个交响曲起名‘拿破仑’,结果后来发现拿破仑其实也不是那么靠谱。

”我听了,差点一口薯片呛在喉咙里。

原来贝多芬最开始真的是打算给这部交响曲起名为“拿破仑”,但最后因为拿破仑的形象变了,他把名字改成了《英雄交响曲》。

这可真是贝多芬大佬的一次‘政治转向’啊!这时,另一位朋友小华也插话了:“其实,这部曲子不光是给拿破仑的,还展现了贝多芬自己心中的英雄主义和对自由的追求。

你们知道,这部曲子有多么震撼吗?第一乐章开场那几下重锤,可是能把你心脏都震出来!”我笑了:“小华,你这是夸张得了,虽然重锤的部分确实很激昂,但是不能真把心脏震出来啊。

”话说回来,我以前也听过这部曲子,确实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

第一乐章的开头,简直像是贝多芬在跟你说:“嘿,快准备好,这场音乐会要开始了!”当我们聊到第二乐章时,大家都开始认真了起来。

小明说:“这个乐章有点‘忧伤’,不过也非常动人。

听到这里,我总是觉得贝多芬好像是在用音乐告诉我们,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风风雨雨,内心的坚强才是最重要的。

”小华点了点头:“对啊,这也是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他虽然失聪,但依然能够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音乐。

真是‘以人为鉴’啊!”我突然有个好主意,提议道:“不如我们放一段《英雄交响曲》,然后大家一边听一边聊聊自己的人生感悟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点头同意。

于是,我们把音乐放了起来。

在那激昂的旋律中,我们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音乐中的英雄本论文旨在深入剖析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经典作品——《英雄交响曲》。

该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情感表达。

论文首先介绍了《英雄交响曲》的背景和创作历程,接着深入分析了每个乐章的音乐元素和情感内涵。

特别是对于第一乐章的开头四个重重的音符,论文指出它们象征着英雄的敲门,展现出作曲家对英雄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该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论文总结了《英雄交响曲》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呼吁读者去欣赏和感受这部经典之作。

艺术魅力、情感深度目录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音乐中的英雄之舞 (1)引言 (1)一、作品背景 (2)(一)历史背景 (2)1.近代历史 (2)2.当代历史 (3)(二)创作背景 (3)二、音乐基本要素 (3)(一)作品旋律 (3)(二)作品结构 (4)(三)作品表现 (4)三、个人理解 (5)(一)作品欣赏 (5)(二)个人感悟 (5)四、结语 (6)引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名称源于贝多芬自己赋予它的含义,即通过音乐表现人类与英雄的斗争。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对《英雄交响曲》进行音乐鉴赏,分析其音乐元素和结构,以及它们如何体现贝多芬对英雄的独特理解。

一、作品背景(一)历史背景1.近代历史(1)英雄交响曲,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其历史背景主要与贝多芬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在完成《第三交响乐英雄》后,贝多芬的听力开始逐渐减退,到创作《第九交响乐合唱》时,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

尽管遭受着对作曲家来说最致命的伤害,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第五交响乐英雄》。

(2)《第五交响乐“英雄”》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表现手法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表现手法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表现手法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也被称为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交响曲。

作为贝多芬中期交响曲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贝多芬音乐的成熟与创新。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表现手法,使得这首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首先,这部交响曲在节奏上具有明显的冲击力。

在开头的序曲中,贝多芬使用了大量的急促和强烈的音符,以此来表达强烈的冲击感。

通过这种快速而有力的节奏,他成功地引发了听众的惊喜和兴奋,同时突出了他的创新和冒险精神。

其次,贝多芬在动态上运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

整个交响曲中,音乐的动态范围非常广泛,从极其柔和的奏鸣曲到激烈的雷鸣般的音色变化,都被贝多芬巧妙地运用在音乐表达上。

这种动态的变化可以使听众感受到情绪的高低起伏,增强了音乐旋律的表达力。

此外,贝多芬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一系列的变奏手法。

在第三乐章中,他运用了著名的英雄主题进行多次的变奏,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水平。

每次变奏都让主题在不同的变体中呈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力量,同时保持了音乐的连贯性。

贝多芬的变奏手法使听众在欣赏这首交响曲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主题的力量与深度。

此外,贝多芬还在和声上运用了许多技巧。

他采用了富有张力的和声进程,以突出音乐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声变化,从而创造出了音乐中不同的情感,例如悲伤、温暖、希望等。

通过这种和声上的变化,贝多芬使整个交响曲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贝多芬在节奏和动态上的变化也是这首交响曲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创造了许多充满张力和动感的乐段,通过引入和解除紧张,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效果。

他通过快速的连贯音符和突然的停顿,为听众营造了一种充满期待和悬念的氛围。

这种节奏和动态上的变化使交响曲充满了活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杰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节奏、动态、和声等手法,使这首交响曲充满了激情、力量和表现力。

这部交响曲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音乐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它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使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力量。

从力度音色音区织体方面描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从力度音色音区织体方面描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也被称为《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从力度、音色、音区和织体方面对这部交响曲的描述:
1. 力度:
这部交响曲在力度上有着极高的表现。

贝多芬在曲中运用了丰富的力度变化,从柔和的轻声到强烈的暴风雨般的音响,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通过力度的强弱转换,塑造了鲜明而有力的音乐形象,使听众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2. 音色: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使用了丰富的音色,包括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

他通过对各种乐器音色的巧妙运用,创作出了独特的音乐效果。

尤其是在高潮部分,各种乐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而震撼的音响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音区:
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广泛使用了不同的音区,从低音到高音,每一个音区都被充分利用。

他通过音区的变化,使得音乐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他也通过音区的对比,突出了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
戏剧性冲突。

4. 织体:
这部交响曲的织体非常复杂,贝多芬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和力度等,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音乐结构。

他通过织体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部交响曲既有统一的整体感,又有丰富的细节和变化。

同时,他也通过织体的变化,展现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感变化。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作品。

它通过力度、音色、音区和织体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才华和情感。

这部交响曲也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尊敬。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创作源泉探析阴锐阳摘要:《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深陷痛苦时创作的,也正是他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象征!贝多芬用他对艺术与生活以致生命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

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

《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是标志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而这一切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的性格,来自于贝多芬的遭遇。

贝多芬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和坎坷的学习道路。

他在德国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受到了“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几年就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

而立之年失聪对他的精神摧残并没有击垮他坚强的意志。

性格的良好弹性决定了贝多芬必将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奋斗,走向胜利。

关键词:自由;挣扎;失聪;胜利Abstract:(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as Beethoven Mired pain creation, and is he on death and fellow symbol of victory! Beethoven to art and life with his love for the life that beat personal pain and hopelessness, with persistence and for the arts phenomenal will out of the pain of the shadow. Suffering became his compositional strength and source. Not only of Beethoven's state of mind, is also marked his turn in the creation of "hero" beginning! All these creation from Beethoven's source from Beethoven's character, experience. The good elasticity determines character by suffering, to Beethoven will joy; Through the struggle, to victory.Key words:freedom ;struggle;deafness ;victory“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正如电影《勇敢的心》里,伟大的爱国者威廉·华莱士用生命捍卫神圣家园,临死之际那歇斯底里,气动山河的呐喊——“自由!!!”——也一直是贝多芬心目中不可颠覆的信念。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一、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

19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

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他准备把它献给拿破仑。

正在此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

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

”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

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初次演出。

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

”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

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

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三大悲剧的交响曲

三大悲剧的交响曲

三大悲剧的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又称英雄交响曲,是创作于19世纪初的经典作品。

这部交响曲在表达悲剧情感上不同于一般的悲剧主题,它所描绘的是对人类英雄的敬意和赞颂。

整个交响曲有四个乐章,通过悲壮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贝多芬对英雄气概和英勇精神的崇敬。

第一乐章以庄严的序奏开始,音乐在宏大的主题和强烈的对位之间来回变化,展示了英雄人物坚定而不屈的意志。

第二乐章则以悲怆的小号独奏开头,表达了英雄面临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第三乐章以快速而有力的节奏展示了英雄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乐章则表现出了英雄的牺牲和人们对他的颂扬。

整个交响曲充满了力量感和激情,给人以震撼和慰藉。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被誉为“悲剧交响曲”,是由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

这部交响曲在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上,充满了绝望和悲凉的色彩。

整个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前三个乐章表现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的情感和痛苦,而最后一乐章则被视为他对生命的终结的思考和预感。

第一乐章以缓慢的引子开始,表现了音乐中的无尽苦闷和内心痛苦。

第二乐章是一段优雅而优美的华尔兹,但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伤和伤感。

第三乐章以快速而剧烈的方式展现了不断的挣扎和冲突,给人以无法逃离的绝望感。

而最后一乐章则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它以沉闷的低音和庄重的旋律拉开序幕,中间穿插着愉悦和兴奋的乐句,却最终又回到了悲伤和绝望。

整个交响曲透露出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哀怨和悲观主义。

马勒的《第二交响曲》,也被称为“复活交响曲”,是由19世纪末期的奥地利作曲家创作的。

这部交响曲无疑是他最具悲剧性和宏伟气势的作品之一。

整个交响曲有五个乐章,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语言和悲壮的旋律,表达了对生死和灵魂归宿的思考和追问。

第一乐章以强烈的节奏和紧张的旋律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无尽的痛苦。

第二乐章则以柔和而温暖的旋律,表达了宁静和平静的境界。

第三乐章是一段庄严而庄重的合唱,以宏大的音乐语言展现了末日的恐惧和人们对神性的敬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闫达尉课程:音乐欣赏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
摘要: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

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

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

《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音乐欣赏;贝多芬;德国古典音乐;《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父亲嗜酒如命,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个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波恩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对任何人来讲,生命中都需要简单与纯净,需要蓝天、白云、金色的田野和清爽的风。

而对贝多芬这样一个灵魂中同时具有雄狮般的反抗力量和孩童纯真的人,童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心灵向往,形成了他童年时代心中的一片梦境。

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

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

13岁时,他在第一个发现他天才之处的老师尼费的手下担任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

贝多芬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

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两次从波恩赶赴维也纳拜师求学,虽然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赞助,但他不仅要顾及自己的生活开支与学费,还要担负家中父亲与两个弟弟的赡养之责。

1787年贝多芬母亲患肺病去世,无疑是让他痛上加痛。

生命的一开始就显得是
一场悲惨而艰苦的战斗,所有经历的苦难与挣扎都会在贝多芬的心里沉淀下来,这与他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在与知识份子勃莱宁一家的交往当中,贝多芬逐渐接触到一些先进人士与进步思想。

贝多芬的成长背景正处于欧洲两大哲学运动的交汇点,即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

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表明要破坏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提出社会变革的目标,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

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

这些在贝多芬将来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

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转向共和主义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

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这一乐章仿佛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

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

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

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

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

整个乐队
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

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销声匿迹,尖锐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朴而欢乐的音响。

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现在只是欢呼与狂舞!面对这样一幅不可控制的暴怒的图画,我们的恐惧感觉是无法抑止的。

这是失望的几乎近于狂怒的呼号,但我们仍可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失望?为什么这样的狂怒?其动机并没立即显露而在下一小节。

乐队便安静下来,好像刚才受了过度消耗,气力突然有所不济了。

再往后的旋律当中出现了温和的语气,里面蕴藏着的,是回忆收起的内心的悔恨悲痛的情绪。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这个乐章,好像是贝多芬导演的一幕戏剧性悲剧。

《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是描写英雄的死,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椁。

音乐自始至终具有进行的特点。

英雄的葬礼是在进行中举行,哀悼的音乐并非绝望,悲观,而是表现发自人们内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

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听。

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

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

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

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

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乐章为《谐谑曲》。

这个意大利字的古义是“游戏”或“幽默地作乐”。

这里也有游戏,但这是葬仪中的游戏,时时刻刻都笼罩着哀思的游戏,事实上是叫我们回想起伊利亚特史诗中,战士围绕者他们的首领的坟墓而举行的游戏。

就是在最狂放不羁的管弦乐手法的开展中,贝多芬还是懂得如何保持那严重而阴沉的情调,以及那种沉重的忧伤,这自然是这里的主导情感。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

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英雄使人落了不少伤心泪,但在末一次的悼念之后,作者把哀歌放在了一旁。

却意外地作了处理,像诗一般地兴奋地唱起了光荣的赞歌来。

这样的结束也许稍显简略,但效果很好,隆重地把这座纪念碑完成了。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得以实践。

他也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人类精神的解放是贝多芬坚持一生的根本思想。

法国大革命中企图打破旧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合理,确立个人真正自主与自由。

呈现于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对于贝多芬而言,英雄不是独裁专制的权利主义者,而是捍卫自由的斗士。

贝多芬对拿破仑是比较崇拜的,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也因此《英雄交响曲》一开始是想献给拿破仑的。

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拿破仑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

在他称帝之时,贝多芬将作品除名,而题献给他心中真正的英雄塑像。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