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英雄》交响曲摘要:对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解读,感受和领悟到复活的英雄式胜利。
《英雄》表现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的戏剧化对比。
这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和走向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自第一乐章剧烈的战斗开始,便强有力的把听众引至凯旋的最后乐章。
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交响曲,像是向不可抗拒的命运宣战。
关键词:贝多芬;《英雄》;分析;精神;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祖籍是荷兰。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完全是出于贝多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的意愿。
当时,他真挚地崇拜拿破仑,把拿破仑看作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并拟定将这部交响曲题献给他。
但是,就在这部交响曲刚刚脱稿之后贝多芬得知拿破仑于1804年5月18日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此时,贝多芬的心灵遭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
并亲自在乐谱的开端上写到“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后来在出版时题为《英雄交响曲》。
曲中并没有什么曲解标题的人们所自然而然地期待着的战争场面或凯旋进行曲,而是充满了沉重的哀思,悲痛的回忆,一句话,这是英雄的葬仪。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Op.53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英雄”主题的完美体现。
本文将对这部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解析,从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来剖析其英雄性特征。
我们从旋律的角度来分析这部钢琴奏鸣曲。
《英雄》Op.53的开端即以雄壮的主题出现,这一旋律在全曲中贯穿始终,展现了其英雄性的特质。
这个主题强有力的音乐语言和宏伟的气势,表现了英雄的坚毅和豪迈。
随后的旋律也充满激情和冲动,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整个曲子的旋律设计都紧扣着“英雄”主题,通过不同的旋律变化来传达贝多芬对英雄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和声在《英雄》Op.53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和声的变化来加强曲子的戏剧性和张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和声的层次和变化使整个曲子更加气势磅礴,表现出英雄的精神与情感。
贝多芬在和声上的丰富变化和精湛处理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深厚的音乐魅力和情感吸引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英雄》Op.53的节奏特点。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节奏手法,通过快速的音符和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现出英雄的活力和斗志。
尤其是在曲子的高潮部分,贝多芬通过复杂的节奏层次和强烈的鼓点来展现出英雄的豪情壮志和气魄。
整个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我们来谈一谈《英雄》Op.53的结构特点。
这部钢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行板和快板。
贝多芬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安排了各个乐章之间的音乐发展,通过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来展现出英雄主题的丰富内涵。
整个曲子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起伏跌宕的音乐情绪来引领听众进入英雄主题的音乐世界。
英雄交响曲赏析

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赏析《英雄交响曲》分四个乐章,与以往的交响曲不同的是它的规模增加了很多,海顿的后期交响曲演奏时间约为25分钟,而这部交响曲需要演出45分钟左右。
下面我们着重就第一乐章一起来听一听这部伟大的里程碑式的交响曲。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小号、大调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组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速度标记为二分附点音符=60乐曲一开始就推陈出新,开门见山地奏出了2个爆炸性的和弦,在弦乐组伴奏下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矛盾的是,这一主题是只包含几个音符的短小的动机,即:主要的乐思建立在开始的和弦上,紧接着木管组重复主题一遍,音乐逐级加强,突然出现一次急转,在上方属调降B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这是一系列的短小乐思,靠其自身的力量和动力凝聚起来,形成一种前进能量。
有些像乐器之间的接力或互相应答,然后经过一个木管乐器的上行音阶,被推入了一段小提琴组的躁动不安的齐奏。
经过句是一些持续不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与变化的和声,这时在又一个渐强和乐队全奏后,以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接着是小提琴和长笛之间的抒情旋律,呈示部结束时,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题。
展开部音乐转入了降E大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以及C大调,第二主题和那段上行音阶相互映衬,第一主题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重新以新的调性出现,音乐突然合奏,并开始了一系列转调,它引出了一段类似赋格开头的乐段,并导向了一个巨大的高潮,在那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刺耳的、不协和的和弦,这一高潮突然中断,并出现了远关系调上的新的抒情主题,先由双簧管奏出,再由长笛奏出,但这时第一主题重又出现,肯定了自己的存在,虽然抒情主体又反复,但使人感到音乐正在走向再现部,在经过了一段乐队全奏后,管乐持续奏出和弦,伴随着暗示第一主题的弦乐及其震音,好像按捺不住,一只圆号轻轻地奏起了第一主题,于是音乐进入再现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包含着强烈的英雄主题和饱满的个人情感,从而表现了贝多芬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不懈追求。
首先,这首曲子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出英雄的形象。
比如说,在第一乐章中,起始的强有力的乐段提升了整个曲子的气势,使人不由得感到一股壮烈的气息。
另外,在第二乐章“菲奥多拉之歌”中,贝多芬将钢琴的旋律同样注入了英雄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来表达个人激情和热情。
这些旋律,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贝多芬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和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另外,这首曲子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通过一系列短促的音符和平稳的旋律,呈现出一种对于命运的无助和无奈。
而这种无法摆脱的命运扭曲也反映出了贝多芬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对于个人价值和自由的寻求。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贝多芬将个人的思考融入到曲子当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曲子的主题和内涵。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赏析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
熟悉世界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虽然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
虽然这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交响曲,但是其中到处洋溢着贝多芬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
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
这部作品的内涵应该是广义而非狭隘,应该是宏观而非微观的。
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音乐欣赏课程论文

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音乐欣赏课程论文英雄交响曲作品赏析关键词: 交响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内容提要: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意志坚强,始终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
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的确,英雄具有它不可抹灭的意义与价值正文:现而今,音乐艺术在人类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老年人们则更喜欢那些古老的歌谣,民歌或戏曲。
小学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清晨公园里老年人热情的歌声更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音乐也在时时刻刻反映着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流传,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我们都能从中捕捉到昔日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面貌。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说:“艺术为历史提供的最大帮助,是使之更贴近一个时代的灵魂,从而也就触摸到了情感的源泉。
”他还说:“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存在的浅层部分,为了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反应该民族理念情感和梦想的东西,来深入探索它的灵魂。
音乐展示给我们的是在表面的死亡之下生命的延续,是在世界的废墟之中,一种永恒精神的绽放。
”今天,罗曼?罗兰对音乐的认识仍然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有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几百年。
经过许多代音乐家、乐器制作家、器乐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在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流传开来。
它虽然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有些模糊,但只要静下心来认真聆听,就会慢慢体味到其中更深奥的东西。
这种音乐形式就是交响音乐。
一贝多芬说道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必然会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那也就不得不提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浅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作品的意义及意象的形成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
1789年巴士底监狱陷落;1792年,乔治·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
人类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
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
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
他熟读爱申堡翻译的莎士比亚,他拥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
1804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从“约瑟夫主义者”转向“共和主义者”。
这部交响曲是受法兰西共和国住奥地利大使贝纳多特将军的建议写的。
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通过贝纳多特将军题献给拿破仑的。
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新性及其思想性《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
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
在《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成就了贝多芬,而且也是古典乐派晚期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的第三次第七重奏协奏曲之后于1803年写成的。
它共有五首乐章,分别是:开幕、激丽、鱼人、愤怒和快乐之歌。
这五首乐章涉及到历史、民间而带有浪漫气息,体现了古典乐派晚期的最高水准。
此曲的开幕乐章充满了高尚的象征审美,充满了温柔的歌声,它用朴实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势和伟大的形象;激丽乐章用进行曲的形式,充满了凶狠的力量,表真实了当时这种隐秘的斗争;鱼人乐章有着微妙的变奏,它表现出了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交流融洽的过程,而“愤怒"乐章又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旋律变化较多、节奏较快,尤其是用全部乐器齐奏的效果,让更多的乐迷感受到贝多芬的伟大;最后的快乐之歌则充满了浪漫又快乐的气氛,也证明了乐曲的优美和庄严。
总之,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一首凝练而高雅的伟大之作,它充满了历史和现代思想,体现了古典乐派领域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深深影响了后世音乐,被不同时期新灵魂乐派所崇拜,并被近期观众所钟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闫达尉课程:音乐欣赏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
摘要: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
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
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
《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
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音乐欣赏;贝多芬;德国古典音乐;《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父亲嗜酒如命,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
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个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波恩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对任何人来讲,生命中都需要简单与纯净,需要蓝天、白云、金色的田野和清爽的风。
而对贝多芬这样一个灵魂中同时具有雄狮般的反抗力量和孩童纯真的人,童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心灵向往,形成了他童年时代心中的一片梦境。
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
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
13岁时,他在第一个发现他天才之处的老师尼费的手下担任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
贝多芬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
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两次从波恩赶赴维也纳拜师求学,虽然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赞助,但他不仅要顾及自己的生活开支与学费,还要担负家中父亲与两个弟弟的赡养之责。
1787年贝多芬母亲患肺病去世,无疑是让他痛上加痛。
生命的一开始就显得是
一场悲惨而艰苦的战斗,所有经历的苦难与挣扎都会在贝多芬的心里沉淀下来,这与他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在与知识份子勃莱宁一家的交往当中,贝多芬逐渐接触到一些先进人士与进步思想。
贝多芬的成长背景正处于欧洲两大哲学运动的交汇点,即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
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表明要破坏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提出社会变革的目标,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
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
这些在贝多芬将来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
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转向共和主义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
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这一乐章仿佛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
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
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
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
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
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
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
整个乐队
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
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销声匿迹,尖锐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朴而欢乐的音响。
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现在只是欢呼与狂舞!面对这样一幅不可控制的暴怒的图画,我们的恐惧感觉是无法抑止的。
这是失望的几乎近于狂怒的呼号,但我们仍可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失望?为什么这样的狂怒?其动机并没立即显露而在下一小节。
乐队便安静下来,好像刚才受了过度消耗,气力突然有所不济了。
再往后的旋律当中出现了温和的语气,里面蕴藏着的,是回忆收起的内心的悔恨悲痛的情绪。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这个乐章,好像是贝多芬导演的一幕戏剧性悲剧。
《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是描写英雄的死,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椁。
音乐自始至终具有进行的特点。
英雄的葬礼是在进行中举行,哀悼的音乐并非绝望,悲观,而是表现发自人们内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
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听。
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
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
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
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
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乐章为《谐谑曲》。
这个意大利字的古义是“游戏”或“幽默地作乐”。
这里也有游戏,但这是葬仪中的游戏,时时刻刻都笼罩着哀思的游戏,事实上是叫我们回想起伊利亚特史诗中,战士围绕者他们的首领的坟墓而举行的游戏。
就是在最狂放不羁的管弦乐手法的开展中,贝多芬还是懂得如何保持那严重而阴沉的情调,以及那种沉重的忧伤,这自然是这里的主导情感。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
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英雄使人落了不少伤心泪,但在末一次的悼念之后,作者把哀歌放在了一旁。
却意外地作了处理,像诗一般地兴奋地唱起了光荣的赞歌来。
这样的结束也许稍显简略,但效果很好,隆重地把这座纪念碑完成了。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得以实践。
他也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人类精神的解放是贝多芬坚持一生的根本思想。
法国大革命中企图打破旧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合理,确立个人真正自主与自由。
呈现于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对于贝多芬而言,英雄不是独裁专制的权利主义者,而是捍卫自由的斗士。
贝多芬对拿破仑是比较崇拜的,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也因此《英雄交响曲》一开始是想献给拿破仑的。
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拿破仑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
在他称帝之时,贝多芬将作品除名,而题献给他心中真正的英雄塑像。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