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闫达尉课程:音乐欣赏

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

摘要: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英雄交响曲》是标志贝多芬创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不朽名曲。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音乐欣赏;贝多芬;德国古典音乐;《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父亲嗜酒如命,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个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波恩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对任何人来讲,生命中都需要简单与纯净,需要蓝天、白云、金色的田野和清爽的风。而对贝多芬这样一个灵魂中同时具有雄狮般的反抗力量和孩童纯真的人,童年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心灵向往,形成了他童年时代心中的一片梦境。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

13岁时,他在第一个发现他天才之处的老师尼费的手下担任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贝多芬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两次从波恩赶赴维也纳拜师求学,虽然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赞助,但他不仅要顾及自己的生活开支与学费,还要担负家中父亲与两个弟弟的赡养之责。1787年贝多芬母亲患肺病去世,无疑是让他痛上加痛。生命的一开始就显得是

一场悲惨而艰苦的战斗,所有经历的苦难与挣扎都会在贝多芬的心里沉淀下来,这与他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在与知识份子勃莱宁一家的交往当中,贝多芬逐渐接触到一些先进人士与进步思想。贝多芬的成长背景正处于欧洲两大哲学运动的交汇点,即启蒙运动与狂飙突进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表明要破坏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提出社会变革的目标,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这些在贝多芬将来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的影响了贝多芬。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标致着贝多芬转向共和主义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

这一乐章仿佛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

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复活的英雄战胜了敌人,胜利凯旋。一切都染上了喜悦的光彩,紧张不安的呼喊第一次销声匿迹,尖锐而激动的音调,转化为安宁、悦耳、素朴而欢乐的音响。困难已经克服,斗争以胜利告终,现在只是欢呼与狂舞!面对这样一幅不可控制的暴怒的图画,我们的恐惧感觉是无法抑止的。这是失望的几乎近于狂怒的呼号,但我们仍可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失望?为什么这样的狂怒?其动机并没立即显露而在下一小节。乐队便安静下来,好像刚才受了过度消耗,气力突然有所不济了。再往后的旋律当中出现了温和的语气,里面蕴藏着的,是回忆收起的内心的悔恨悲痛的情绪。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这个乐章,好像是贝多芬导演的一幕戏剧性悲剧。《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是描写英雄的死,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椁。音乐自始至终具有进行的特点。英雄的葬礼是在进行中举行,哀悼的音乐并非绝望,悲观,而是表现发自人们内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听。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

第三乐章为《谐谑曲》。这个意大利字的古义是“游戏”或“幽默地作乐”。这里也有游戏,但这是葬仪中的游戏,时时刻刻都笼罩着哀思的游戏,事实上是叫我们回想起伊利亚特史诗中,战士围绕者他们的首领的坟墓而举行的游戏。就是在最狂放不羁的管弦乐手法的开展中,贝多芬还是懂得如何保持那严重而阴沉的情调,以及那种沉重的忧伤,这自然是这里的主导情感。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英雄使人落了不少伤心泪,但在末一次的悼念之后,作者把哀歌放在了一旁。却意外地作了处理,像诗一般地兴奋地唱起了光荣的赞歌来。这样的结束也许稍显简略,但效果很好,隆重地把这座纪念碑完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