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_车如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 第1期2015年1月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

ement 

Vol.

9No.1Jan.2015

doi:10.13316/j.cnki.j

hem.2015.01.002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

车如山1,

季红波2(1.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辰风小学,天津3000

00)收稿日期:2014-01-

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AIA0

80001)作者简介:车如山,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季红波,教育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4-11-

28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i.net/kcms/doi/10.13316/j.cnki.jhem.2015.01.002.html摘 要:从导火索和深层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概念之缘起,并采用逻辑学中的“种加属差”法对其内涵进行解读,指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意指在这个富于个性和变革的时况下,在各行各业的产业化升级和更新中能够起到生力军的作用,从而为推动整个社会转型顺利实现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杰出人物,多元交叉的知识结构、精深的技术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和多元创新的研究意识应是其基本的素质表征,提出要坚持从人文情怀的视角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作者就应用型创新人才现在培养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谈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概念解析;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81-05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随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开始在教育界掀起了新的讨论,和其相关的学术方面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词语的内涵方面进行系统的概括和解析的研究却很少。基于此,作者试图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然概念做一粗略探析,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概念之缘起

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除了需要各种各样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外,对那些拥有知识转化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一线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十六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还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

专门人才”。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近几年,关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问题也引起社会多方关注。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前总理温家宝同志就指出:“职业教育需要被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里,力求使职业教育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专业的设置上都能够始终保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此外,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在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了全国部分高校参加的国家级课题立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系

列科研课题[2]

。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

纲要》也明确指出:“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建立起动态的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推进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方面的优化,推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地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升级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多样化发展,而且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词语是在近年兴起来的,短短的时间里成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助推这一词语的出现并使其走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导火索:金融危机的刺激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少有的教育大国,但并非教育强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各高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其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多,而大学生就业率却逐年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高校所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未对路,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之间矛盾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高校对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高校如何打破“买方市场”,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应用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同时也侧面解读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会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以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何以迅速成为教育界讨论的新话题。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服务面扩大了,它要为蓬勃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趋向多元化,客观要求高校实行分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人才的有效培养。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要求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4]。《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3]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依然是精英,而且是多样化、多元向的创新型精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5月2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到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5]。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为了满足当下和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深层原因: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转型的发生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何一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新话题,而真正推动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问题快速发展起来的内在力量或深层原因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个社会转型的急剧发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经济、科技领域上的竞争更趋向白热化。“未来的繁荣在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运用、信息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未来依靠的更多的是脑力而非体力。”[6]知识经济时代已逐步走向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作业方式将会被知识工作和新的作业方式取代。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知识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进步实现新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将面临着双重转型。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转型,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创新主导型。具体来讲,就是要努力实现“六大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方向转变;二是经济体制要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要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四是对外开放需要从引进来为主,向以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方向转变;五是产业结构需要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方向转变;六是资源利用需要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7]。这是2006年广东省东莞市提出的未来时期发展目标。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前沿地带,对其他区域和省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将与此大体相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的规格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战斗在经济创新发展一线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他们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获得上岗的资格,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批判精神也是他们需要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知识经济时代下,单纯的学理性思辨已不能适应快速革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更多的是需要那些集

8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第9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