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武平王氏宗亲一般家族在汉晋唐时期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其后宋明以来大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堂号,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张姓的“百忍堂”……,写于家庙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龛上,目的是教育子孙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扬本房本支的立德树威名声,犹如现在“某某集团”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

三槐王氏的兴起

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琅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导与褒相距400多年时间,绝对不是九世孙),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在20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孙子中进士。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当黎阳县令(如果真当过县令为什么历史只记王抟的倜、倓、伦三子而不写王言)

和后世入仕。所以认为三槐王氏与王抟之间的联系可能性不大>。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位迹猴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的代表。

还有一说《澳溪王氏族谱原序》所载:今澳溪王氏谱系其始自太原,历周迄秦汉传至大唐?骑常侍涒浅公昆仲,最盛浅公元孙令丰官临川令,徙建昌子世禄官黄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时良者迁居芦潭至嫡孙天相转迁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禄与晋朝王世录相距880余年)。

此四说相互矛盾。因而关于三槐王氏族源,请见后一说。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

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是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三槐王氏始祖追踪,据《重庆黔江九龙三槐王氏谱》属昆山王氏支系,谱载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汉二十八宿王霸长子殷任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殷曾孙松明生林绍,林绍生家福、家禄、家寿,家寿生英、英生相儒、相均……”相儒生九子(见祁县分支九子王),因王凌事,殃及族人,为保性命,各奔一方,我祖王占德落业江西,生国才、才子二子。我祖国才曾孙王承(举),於大晋永嘉二年(308年)由江西吉安府泰河县鹅掌大丘茶地坪迁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小地名构树坪落业,妻冯氏生廷文妻祁氏;廷武妻向氏。我祖廷武生四子,长曰景科冯氏,初授通义大夫,加授正义大夫;次曰景甲妻吴氏,初授荣禄大夫,加授右柱国;季曰景升妻祁氏,初授进士资善大夫;四曰景元妻高氏。我祖升公生王忠妻蔡氏、祁氏,次曰王孝。我祖王忠先娶蔡氏乏嗣,后娶祁氏生三子,世金、世银、世禄,世金授亚中大夫,世银授中正大夫,自此在朝认为有同宗官居显位和先祖之势在朝的威名,当时有民谣曰:“王与马、共天下。”持势奸

佞。因王国宝、王恭之祸,晋王(安帝397-478年)震怒,抄戮追罚,殃及家人、子孙、族人,永不许入仕。辛我祖世录公娶陈氏祖婆,逃脱此难,隐於江南传流十八世无名四百余年,俱有护谱传於后世,直至二十世唐末黎阳令王言才有名于世,我祖佑公种植三槐于庭,祥符元年(1008年)我祖旭公复至黄州府麻城县构树坪复业清冢。

大名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最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

笔者考证,王世录为受姓后的第46代,加之十八代无名(这与历史及记年表的时间相吻合)王乾属65代、66代王言、67代王彻、68代王佑见后。

王祐三槐

宋人王明清所撰《挥尘录》中说:宋朝的兵部侍郎王祐,或作王祜(924年-987年),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以地望而言,应该称莘县王氏。他的祖父王言,在唐末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父亲王彻,在后唐时以进士及第,官至左拾遗。

据赵孟頫所撰“王公纪略”记载:王祐自幼聪慧过人,少驽志词学,性倜傥,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在后晋天福年间,曾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桑维翰看,受到桑维翰的称赞。这个桑维翰也不是等闲之辈,据说他长得很丑,

短身材,脸很长。他常照镜子自嘲说:“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虽然如此,他却有志于仕途,想通过科举达到做官的目的。他初应举时,文章尽管作得很好,但主考官嫌他姓桑,与“丧”字同音,太晦气,便没有让他入选。他的朋友劝他不要以科举入仕,应该另选他途。否则,这个姓氏很难让考官通过。桑维翰却倔强得很,他写了一篇《日出扶桑赋》,对朋友说,扶桑也有个“桑”字,那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他又叫人铸了一个铁砚台,说:“什么时候这个砚台被磨坏了,我就不再走科举之路了。”后来,桑维翰果然中了进士,成为五代时期的名人。有这样一位名人称赞,王祐当然会名闻京师了。

桑维翰推举王祐,除了他的文章写得好之外,恐怕还有他父亲王彻的原因。原来桑维翰与王彻都是后唐庄宗时同年及第的进士。《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庄宗纪》说,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庄宗让翰林学士卢质对新及第的进士进行复试。对复试新及第的进士的原因,《五代会要》解释说:“时以及第进士符蒙正等尚干浮议,故命卢质复试。”从这条记载中可知符蒙正等人中进士名不符实,所以唐庄宗下诏对新及第的进士再考一次。由卢质主持的对四位进士的重考结果果然有了变化,“王澈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宋史》说王祐的父亲名王彻,《旧五代史》记载却是王澈,何以见得王澈就是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