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8课 魏公子列传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学习过程《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积累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二)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四)虚词积累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四.情节结构《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学生了解廉颇、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对廉颇、蔺相如的描写,所展现出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分析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对廉颇、蔺相如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3. 文言文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及其品质和人格魅力。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廉颇、蔺相如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本节课要学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廉颇、蔺相如的事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写作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6. 文言文理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约前)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

岁以后,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考察民风俚俗,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他继承父职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公元前,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了《史记》创作。

.《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多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篇,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年表篇,书篇,共万字。

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之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三、互动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史记》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史记》教案设计

《史记》教案设计

《史记》教案设计《史记》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二、教材整合我们选用的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该教材分8 个专题,节选文章20 篇。

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进行课堂选讲。

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

下面列举我们开设《史记》选修课主要采用的方法:1 .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可由教师讲授。

《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 .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

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开设专家讲座。

充分利用南京高校师资强大的优势,邀请《史记》研究专家开设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4 .通过音像资料,赏析《史记》中的影视片断。

如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英雄》等,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史记》教学设计

《史记》教学设计

《史记》教学设计《史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教学时间: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司马迁写史记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3、你理解“发愤”吗?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预设: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一)感悟“为何发愤”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出示父亲说的话。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自由读)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答案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6课秦始皇本纪【学习导引】本文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秦始皇的事迹。

学习本文,首先要认识其人,了解他在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政策,正确评价其功过。

本文在叙事上最大的特点是详略分明。

要记住作者详写始皇什么,略写其什么,认识这样安排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对始皇的态度。

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本文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姓嬴,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二、背景资料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与山东六国相比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三、知识链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庞大规模的描述。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更大规模的宫殿——朝宫,朝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

可惜,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了。

他死后,秦二世即位,继续营建阿房宫前殿,后来又修建了后宫。

阿房宫究竟有多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万人,殿下可以竖起五丈高的大旗。

创新设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8课 魏公子列传 Word版含答案【VIP专享】

创新设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8课 魏公子列传 Word版含答案【VIP专享】

2.信陵君(?~前 243),魏安釐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 257 年,他设
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
将蒙骜的进攻。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
军事上的斗争。四人之中,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人,因此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多。
【积累运用】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词。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22艺料22高试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2荷试,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3卷,23调需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2工且55作尽22下可2都能护1可地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之《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本纪》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2.了解《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3.了解《夏本纪》的主要内容4.掌握对《夏本纪》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文献分析能力5.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阅读方法和文献分析能力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三、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夏本纪》的历史背景,掌握《夏本纪》的基本内容和组成结构,并对不同版本的《夏本纪》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重点:(1) 《夏本纪》的组成和结构:由《系本》和《补坊》两部分构成,其中《系本》包括《夏启》、《夏后氏》、《康诰》、《夏则》、《文命》、《纣备》六篇,而《补坊》又包括《后传》、《国语》和《周书》。

(2) 《夏本纪》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夏朝的历史演变和夏禹治水的壮举,突显了中国优秀文化的起源,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3) 《夏本纪》的阅读方法:应从整体出发,审视《夏本纪》的整个结构和发展脉络,对于每篇内容要求深入分析,了解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4) 《夏本纪》的文献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深入分析《夏本纪》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讨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学法指导】通过导入让学府感受到“夏朝”这个词语的时代感、历史厚重感。

导入:请学生回顾中学历史课本,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夏朝的印象,都知道哪些历史事件、哪些人物和哪些历史文化?2.学习笔记和疑问【学法指导】学生在旁听课程过程中,应有记笔记、整理思路、提出疑问的好习惯。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等。

2. 史记特点: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如实录、公正、详实等,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史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一生和史记的写作风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韩信事迹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的史料,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韩信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5. 引导阅读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淮阴侯列传》,感受史记的文学韵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举例说明其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八、课后作业1. 熟读《淮阴侯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了解史记的全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侯韩信的事迹和史记的写作特色的理解程度。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经典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二十四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而针对高中历史教育,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中选用了《史记》的精华进行选读,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

一、教材的选用及解析1.1 教材的选用苏教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程中,将《史记》中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筛选,让学生阅读其中精华部分,力求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

1.2 教材的解析《史记》选读共分为六部分,包括了《纪传》、《国别》、《世家》、《列传》、《表》与《书·法书》。

其中,《纪传》主要介绍了历代君王的生平事迹,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个皇帝单独传记的重要材料;《国别》则概述了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历史;《世家》详细记述了历代重要的贵族世家的发展历程,既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以及政治事件,又展示了诸多人文风情与社会历史,对于全面了解品尝历史非常重要;《列传》则围绕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历史变迁;《表》则呈现了各种时空中的事件,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运作规则的重要材料;最后,《书·法书》则是历代典籍中关于法律制度的重要素材之一。

二、课堂授课内容2.1 课前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史记》及其意义,授课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到《史记》的编写及其历史地位,解释《史记》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价值,并简单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知识。

2.2 课上内容:精读课文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将《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挖掘其中的历史思想,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了解其大致内容及主题,最后提出阅读指引,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点。

同时,还可以使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配合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屈原列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一、读准字音谗谄.(chǎn)枯槁.(ɡǎo)蝉蜕.(tuì)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 濯淖..污泥(zhuó 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 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 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 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二、识记通假(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三、一词多义(1)伐⎩⎪⎨⎪⎧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自矜功伐.(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 (2)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常病,轻病)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 (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隶属,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管辖)(4)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 (5)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6)举四、词类活用(1)泥.而不滓(名词用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8)邪曲..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之害公也,方正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五、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学习导引】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沉浮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三段文字,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3.抓住文中“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资料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执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第18课魏公子列传——礼贤士、热心肠的战国公子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2.思维:认识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3.审美:赏析叙事与写人艺术。

学法点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本文节选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富。

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

诗美晨读夷门歌王维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赏析] 王维这首咏史诗写得慷慨豪放,热情赞美了侯生这位七十老翁:70多岁的人在人生最后时刻做出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慷慨豪迈,亦是满足。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睥睨”,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 (2)同“向”,面向 (3)同“锤”,古代一种形状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2.一词多义(1)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今公子故.过之: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温故.而知新: 君安与项伯有故.: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2)除⎩⎪⎨⎪⎧ 赵王扫除.自迎: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3)过⎩⎪⎨⎪⎧愿枉车骑过.之: 行过.夷门,见侯生: 且尔言过.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 (1)副词,故意地/副词,特意地/名词,缘故,原因/连词,所以/名词,旧的知识/名词,老交情,旧交情/时间名词,过去,从前 (2)名词,台阶/动词,整理,修治/动词,授官 (3)动词,拜访,探望/动词,经过/形容词,错误/副词,过于/动词,责备/名词,错误,过失3.虚词归纳乃⎩⎪⎨⎪⎧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 副词,才/动词,是/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代词,你的4.古今异义词(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客..以观公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理解《项羽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能够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本纪》;(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认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项羽的一生,包括他的英勇事迹、性格特点以及与刘邦的斗争等。

2. 知识点梳理:(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2)掌握《项羽本纪》的基本内容;(3)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4)探讨《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与历史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史记》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项羽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解读《项羽本纪》,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2)如何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与《项羽本纪》的相关知识,阐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文学特色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品情感;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与思考能力;4. 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项羽本纪》;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品情感;3. 课堂讲解:讲解《项羽本纪》的相关知识,阐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文学特色等;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与思考能力;5. 文献资料展示: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思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史记》的兴趣。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字词总结:(一)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二)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三)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四)一词多义所以次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史记项羽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项羽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项羽本纪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项羽本纪》(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学会辨证地评价他人。

2、通过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感受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及辨证地评价项羽。

【学习流程】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温故知新(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展示)大风歌:(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力能扛鼎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田父绐日项王自度不得脱斩将,刈旗乌江亭长舣船待羽岂其苗裔邪栎阳狱掾骓檥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②乃持项王头视鲁③尚不觉寤而不自责(2)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梁以此奇籍②皆沉船,破釜甑③无不膝行而前④遂霸有天下⑤项王军壁垓下⑥项王则夜起⑦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⑧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⑨无不膝行而前⑩东渡乌江(3)解释实词①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怀王竟听郑袖②项梁尝有栎阳逮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③毋妄言,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⑤屈平属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诸侯皆属焉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⑥平伐其功自矜功伐(4)解释虚词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以故,事得已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梁以此奇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乃: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尔其毋忘乃父之志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①骑能属者百余人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项羽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史记》及《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掌握并运用史记的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

3. 分析并评价项羽的人物形象。

4.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历史价值。

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史记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

2. 项羽的人物形象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及《项羽本纪》的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项羽本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项羽本纪》,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史记的语言特色。

3.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阅读体会,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

4. 深入探讨: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评价其优缺点。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文学价值。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项羽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质量,关注其对史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史记》编撰体例和语言特色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史记》其他篇章的阅读,比较其与《项羽本纪》的异同。

2. 邀请历史学者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史记》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史记的特点和项羽的形象。

2. 考虑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程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背景,学生自主学习。

2. 第二课时:分享交流阅读体会,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项羽的评价,总结提升学习内容。

4. 第四课时:完成课后作业,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活页规范训练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1)已而鲍叔事 齐公子小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2)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用作动词,辅佐,做……的相 (3)管仲既任政相 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词作状语,向北 (4)桓公实北 征山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容词作名词,不好的事(现象) (5)匡救其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动用法,认为……小 (6)然孔子小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7)管仲因而信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动用法,为……死 (8)召忽死 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了与人为善的宽容精神。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赏读: 第一个 “ 老 ” 字是动词 “ 赡养 ” 、 “ 孝敬 ” 的意 思;第一个 “ 幼 ” 字是动词“ 抚养 ”、 “ 教育 ” 的意思。整句 话的大意是:尊敬自家的长辈,由此也应该尊敬别人家的长 辈;爱护自家的儿女,由此也应该爱护别人家的儿女。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时,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便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7课 高祖本纪 Word版含答案

【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7课 高祖本纪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第7课高祖本纪【学习导引】1.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叙事性强,故事生动,而且文言基础知识丰富、全面。

宜全面把握丰富、全面的语言知识,揣摩课文,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之一。

可以把理解刘邦形象作为学习重点,去把握他性格的复杂性,去认识他成功的原因,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去赏析司马迁在刘邦身上表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领悟司马迁塑造刘邦的艺术手法,尤其是“互见法”的运用。

3.本文与《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在内容上相关相通,宜打通学习,以便更完整地认识刘邦形象。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郡丰邑(现在江苏丰县)人。

出身草莽,但胸怀大志,乘时势之风,起兵于沛县,败秦兵,取关中,受封汉王。

公元前206年,出兵北上,攻占三秦,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他为人豁达,知人善任,最终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开创了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

在政治上沿袭秦制,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背景资料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

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

垓下一役,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汉朝。

汉朝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知识链接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采纳张良计,乘项羽在鸿沟之盟后引兵东去,挥军追击,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包围了楚军。

刘邦与诸侯兵多粮足,楚军兵少粮尽。

在汉强楚弱的形势下,汉军大将韩信为了彻底击败楚军,运用夺敌士气之谋,命军士在夜半皆唱楚歌。

楚军将士听见四周歌声,更加思念家乡,怀念故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魏公子列传【学习导引】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本文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富。

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1.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2.信陵君(?~前243),魏安釐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

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

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

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施用反间计,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抑郁而终。

二、背景资料公元前277年,魏安釐王即位。

他为了牵制已在魏国从政十几年、政治实力雄厚的孟尝君田文,就把自己的弟弟魏无忌封在信陵,因而魏无忌被称为信陵君。

华阳一战,田文失势,信陵君逐渐取代了田文在魏国的地位,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邯郸大捷后,尽管魏安釐王原谅了他窃符矫杀晋鄙的罪过,但他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过。

三、文化常识战国时的“士”阶层战国时代出现了“士”这样一个特殊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生存,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在战国时代起着超乎寻常的作用,甚至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

这些“士”多投奔到权贵的门下来谋生,故被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他们都收养了几千名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四人之中,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人,因此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多。

【积累运用】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故⎩⎪⎨⎪⎧ 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今公子故.过之: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温故.而知新(《论语》):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刺客列传》): (2)过⎩⎪⎨⎪⎧ 愿枉车骑过.之: 行过.夷门,见侯生: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除⎩⎪⎨⎪⎧赵王扫除.自迎: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4)乃⎩⎪⎨⎪⎧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作动词a .仁而下.士:____________ b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a .椎.杀晋鄙:____________ b .皆谦而礼.交之:____________ c .北.救赵而西.却秦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公子乃自骄而功.之(2)动词的活用①动词作名词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____________②动词的使动用法a.公子从.车骑,虚左:____________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____________c.北救赵而西却.秦:____________d.侯生乃屏.人间语:____________③动词的为动用法a.能急.人之困:____________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____________(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____________②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富贵骄.士:____________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臣修身洁.行数十年:____________b.公子从车骑,虚.左:____________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公子怪.之:____________4.古今异义。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3)过客..以观公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过路的客人;旅客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羸乃夷门抱关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五霸之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救于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功之有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留军壁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而如姬最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句默写。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____________________,公子不可忘也;________________,愿公子忘之也。

7.常识识记。

(1)春秋五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2)兵符,又称虎符,是古代____________的凭证。

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在__________手中,左半授予____________,调兵时由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命令,左右验合后生效。

【文白对译】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的(同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父)异母的弟弟。

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公子做人讲仁爱,谦逊地对待士人,士人不论贤能的还是不贤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能的,公子都谦恭地以礼与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而傲慢地对待士人。

因此周围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来归附他,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招来宾客三千人。

在这个时候,各诸侯国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众多,不敢出兵侵犯魏国长达十多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魏国有一位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家境贫寒,是看守大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梁城东门的人。

公子听说他是一位隐士,叫人前去问候他,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打算要送他一份厚礼。

(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我看守城门生活穷困的缘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公子于是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大家来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齐坐定以后,公子带着车马随从,空着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迎接东门的侯生。

侯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登上车,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坐在公子马车的尊位上,毫不谦让,(他)想用这种举动来观察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公子的态度。

公子手握着驭马的缰绳更加恭敬。

侯生又对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里卖肉,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过之。

” 公子引车 入 市, 侯生下 见 其客去拜访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