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2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新媒体概述课件

新媒体概论第一章新媒体概述课件

1.3.3 按传播形态进行分类
3.微信
微信是一款社交工具,它不仅可以 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 视频,还支持群聊、分享、扫一扫、 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而且跨越了运 营商、硬件和软件、社交网络等多种 壁垒,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 连接,使移动终端成了新的社交节点。
第1章 新媒体概述
24
OPTION
04 按作用感官划分。按照媒介所作用的人的感官的不同可以将传播媒介划分为听觉媒介、
OPTION 视觉媒介和视听媒介。
1.1.3 传播媒介的类型和特点
2.传播媒介的特点
第1章 新媒体概述
9
实体性
扩张性
还原性
中介性Βιβλιοθήκη 负载性1.1.4 新传播媒介
第1章 新媒体概述
10
新传播媒介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义上的新传播媒介主要是指以数字化、多媒体、 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等技术为基础,发展演变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通常将数字有线电 视、网络电视、卫星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包含在内。狭义的新传播 媒介则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这三大媒介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第五媒介”,通常 包含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传播媒介。
第1章 新媒体概述
23
2.QQ
QQ 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QQ 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面对面传 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自定义面板和QQ 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多种通信终端相 连,包括计算机、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等。
QQ 除了基本的即时信息通信功能外,还可以建QQ 群,功能类似于小型社群,天南 地北的一群人犹如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并发表见解,还可以通过QQ 空间书写日志、写说说, 上传用户的个人图片,听音乐,从而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功能类似于博客和微博。除 此之外,QQ 还有许多衍生产品,如QQ 游戏、QQ 音乐等,几乎能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 的大部分需求。

《新媒体艺术导论》 导论+第一章

《新媒体艺术导论》 导论+第一章

第一节 关于艺术
二、艺术的流变
左图:《泉》,法国现代艺术家杜尚的现成品,创作于1917年,被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右图:《泉》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安格尔的绘画作品,1856年完稿,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第一节 关于艺术
二、艺术的流变课堂讨论:从“艺术
二、艺术的流变
第一节 关于艺术
二、艺术的流变进入 20 世纪以后,艺术的激烈变革始于对艺术概念的质疑。从杜尚(Duchamp Marcel)以小便池这一现成品展示于美术馆之际,传统的艺术分类观念已经开始瓦解。该作品被命名为《泉》,直接指向古典艺术的代表作安格尔(Ingres)的《泉》。由此,杜尚将“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指向了新的深度,艺术将不再是单纯追求美的表达,而逐渐呈现为开放的艺术世界。这启发了后续的艺术家们,促使艺术创作的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极大改变。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材料和展示方式,架上绘画和雕塑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质疑。 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心理学也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解释。尼采 (Nietzsche)和弗洛伊德(Freud)以心理学方式来证明“艺术”与“个性化”本是孪生兄妹。因此艺术不再拥有某种既定形式,艺术的注意力和重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媒质进行表达和创作。
第一节 关于艺术
三、现代艺术
艺术挑战了技术,技术则激发了艺术。——约翰·雷斯特(John Lasseter)
02
艺术与技术
第一章 艺术
第二节 艺术与技术
一、艺术与技术之争技术决定艺术,还是艺术决定技术?绘画与摄影之争戏剧与电影之争正如约翰·雷斯特的感悟那样,艺术和技术是互动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谁决定谁的关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艺术家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降低创造性的风险。 对于技术的依赖或滥用确实可能损伤艺术。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在面对新的技术和媒体时,在把它们作为新的工具和灵感来源的同时,能够清醒地保持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亿.·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纸媒还有明天吗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4.网易,1997年6月创立.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第六章博客·博客的特点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微博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5.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第七章微信·微信的发展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微信的社会影响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微信与微博的比较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第八章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件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件

新媒体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数字广告
数字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技术, 为广告带来了更具表现力的视觉 形式。
电子游戏设计
数字艺术家和游戏设计师们共同 合作,推出了众多充满创意的游 戏产品。
虚拟博物馆展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虚拟博 物馆,为观众带来更真实、更全 面的博物馆展览体验。
新媒体艺术对未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期待新媒体艺术在未来更多领域的应用 与创新
1 文化交流
新媒体艺术可以搭建全球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2 技术创新
新媒体艺术对现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3 社会思考
新媒体艺术通过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创造出更为真实的社会模型,带来了更深的社会思 考。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展望
新审美感觉
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将取决 于艺术家的想象和技术的创造 力,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 视觉体验。
艺术在科学中的发挥
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艺术创造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从科学中汲取灵感,让艺术 变得更具生命力。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与技术
数字化的创作工具
数字画笔、数字荧光笔等高效工 具被广泛应用,其灵活性与创造 性的优点深受艺术家们的青睐。
虚拟现实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现实与虚拟 之间的边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 视觉体验,使观众更能沉浸其中。
新媒体艺术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使 得观众们更能感受到其创新性。
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与表现形式
1
数字绘画
通过数字技术绘画,表现出天马行空的
数字雕塑
2
创意想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讲 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1讲 新媒体艺术概论
2020/1/31
主要内容
• 一、科技与艺术互动发展的历史 • 二、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情况 • 三、本学期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2020/1/31
一、科技进步带动艺术发展 绘画-摄影-电视-计算机
• (1)透视学和油料技术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透视法 ,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矿物和油料的提纯 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
• 1)摄影工作室 (由德国艺术家Roland Fischer 主持工作室工作) • 2)实验动画工作室(由艺术家张小涛主持工作室工作) • 3)实验电影工作室(由纪录片导演李一凡主持工作室工作) • 4)多媒体互动工作室(由台湾多媒体艺术家林俊廷主持工程的主要内容
• 专业服务方向:培养在动影视艺术创作、应用型动创作、电视频道包装、游 戏设计制作等方面的
• 2)绘画系
• 主要专业课程:绘画风格研究与实践、插图艺术、装饰绘画、民间绘画研究 、数字绘画艺术。
• 专业服务方向:培养在文学插与连环、商业插、装饰绘、动及游戏设计等方 面的高级专业创作人
2020•/1/313)视觉传达设计系
2020/1/31
5.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 数字影像 • 数字媒体 • 数字动画 • 数字娱乐 • 数字媒体策划 • 数字空间设计
2020/1/31
6.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 ·摄影专业 ·动画专业
2020/1/31
7.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4.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 1)动画设计专业方向介绍 • 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戏曲动画创作、三维动画软件应用、动画概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件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件
人工智能
新媒体艺术将与科学领域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探索科技与艺术的交融点。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新媒体艺术将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合作,如文学、音乐、舞蹈等,产生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跨学科合作
新媒体艺术将更加关注社会议题,通过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社会议题
公共空间与环境艺术
新媒体艺术将广泛应用于公共空间和环境设计中,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交互艺术是新媒体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交互艺术的创意实现包括使用传感器、控制器、投影等技术,以及利用编程、游戏设计等技术实现互动效果。
交互艺术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可以让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中,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和媒介实现不同的创意和效果。交互艺术还可以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创造出更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04
新媒体艺术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创新教学方式
新媒体艺术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习效果
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培养创造力
新媒体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将更加依赖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和呈现。
数字化
新媒体艺术将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打破传统艺术的单向展示方式。
交互性
VR和AR技术将为新媒体艺术提供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的艺术世界中。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AI技术将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或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
《新媒体艺术概论》ppt课件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材料

新媒体笔记赵妈出品第一章第一节·媒体的含义:①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如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等②存储信息的实体(媒质)如纸、磁盘、光盘、半导体储存器等·媒体的种类:第一媒体,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媒体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媒体第三媒体,基于图像传播的电视、电影媒体第四媒体,基于数字网络传播的互联网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当今,五种媒体整合使用,共融共生·新媒体的定义(重点):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互动的,具有互联网传播特征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机构。

·新媒体的构成要素(重点):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②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③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征④新媒体在技术、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⑤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趋势·超文本:以电子文档的方式,用链接的方法,通过HTML的方式链接到网络·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管理对象从纯文本到多种形式的媒体·自媒体:私人化的传播者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的传递·流媒体: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信息的媒体,需要解压,RAR, A VI, MPEG, FLV第二节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的含义:是指基于计算机平台创作出来的多媒体艺术样式。

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技术,无限复制。

它代表了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信息与传播的所用形式。

(包括类型:数字化印刷媒体、数字化广播电视媒体、数字电影、手机无线网络等)·新媒体艺术的含义(重点):以数字媒体和技术为支撑的艺术形态,通过利用和展示数字化及信息,传播相关新技术,以交互性为特征,从事或参与有关政治、文化、美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

包括数字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视觉艺术、网络艺术、交互艺术。

·新媒体数字化的主要内容:互联网站、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户外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刊·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重点理解):①艺术领导技术走向杰出②技术是媒体发展最重要的因素③媒介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与特征第一节新媒体的类型·媒体的分类:①按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媒体)②按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音乐、图形、动画、视频媒体)③按信息的种类(新闻、科技信息、生活媒体)④按载体的种类(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⑤按媒体产生的时间历史(新媒体、旧媒体)⑥按不同应用方式(印刷、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⑦按对载体的心理承受度(时尚和传统媒体)⑧按载体的传播范围(个人和大众媒体)·国际电信联盟的媒体分类:感觉媒体(音乐、图像、动画、文本)显示媒体(话筒、扬声器、摄像机、打印机)表示媒体(条形码、电报码、语言编码)存储媒体(移动硬盘、光盘)传输媒体(光纤、电缆)第二节新媒体的特征(书P10-13)1、数字化和非线性2、交互性与及时性3、海量性与共享性4、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第三节新媒体传播理论·web1.0(书P10)①web1.0是一种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②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③web1.0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赢利·web2.0(重点)(书P15)①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的统称②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作者。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PPT-2-新媒体艺术概论

PPT-2-新媒体艺术概论

传媒研究
思考:“媒体”与“媒介”的联系与区别?
(1)字义理解 媒体是生产资讯内容的机构,如网站、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 媒介是传播资讯内容的介质,如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等; (2)约定意义 新媒体具有传播工具属性,作为传媒的新媒体,是一种公共性话语的载体, 媒体属性为其核心内涵;如网站、微博、微信、微视杂志等等。 而作为艺术的新媒体,则是艺术家传达观念的媒介,如新媒体艺术中, 大量光电媒介手段的应用。
(美)白南淮《机器人家族:祖父和祖母》 我的作品不是绘画,不是雕塑,而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喜欢那些很难给归类的艺术。
3、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 科学(科技)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技术)、(甚至)量子理 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Zane Berzina(立陶宛/英国/德国) 与 Jackson Tan(新加坡/英国)
参观者被邀请作为这个互动场景设置的玩家,用他们的身体与电子织物在这个由各种材料构成的静电场中探索。这个柔软的装置会记录触感纤维膜感应到的电量 和电强度,并将其转化成一系列瞬时的声像图案。
新媒体艺术 是一种以数字技术甚至更为广泛的媒介 为创作语言的新兴艺术学科门类。
艺术家往往会对我们所公认的现实提出问题。而值得注意的 一点就是,艺术家向现实提出问题的方式却很可能是运用一 些虚拟的手段,也就是这些电子媒介和技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有许多艺术品亲身见证了从传统艺 术品到数字化艺术品的变革。而带有参与性的艺术品的出现, 更是使得艺术品的“观看者”成为了艺术品的“使用者”。
——张尕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策展人
新媒体艺术当中所用到科技手段和科学不一样,科技开发的目的是 为了实用性,而艺术家采用这些科技手段是为了传达个人的观点,是无 用性的。

新媒体艺术概论01(绪论)

新媒体艺术概论01(绪论)
1、泛艺术层面的含义
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东西;
2、广义层面上的含义
新媒体上的一切艺术类节目,包括以数字方式复制 的传统艺术作品;
3、狭义层面上的含义
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 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 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 称为新媒体艺术。
审美体验与一般情感体验的区别主要在于实 践属性(即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 关键在于在审美实践中实践主体对客体所持 有的是一种审美态度; 既不是科学实践中的纯理性态度,也不是物 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纯功利态度; 审美体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超越性。
审美情感体验系统
审美主体
审美态度
审美客体
审美情绪 (生理反应)
要点: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理路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
一、同词异义的辨析:“新媒体艺术” 指什么 二、异词同义的辨析:“新媒体艺术” 叫什么
辨析: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
三、新媒体艺术的三重含义
四、三重含义各自的研究价值
审美与非审美
三、关键是新载体与传播方式所造成的艺术活动方 式与文化意义的嬗变(创作与欣赏); 四、核心是新的艺术语汇的构成与新的审美意味及 功能的生成; 五、目标是探索价值构成与评价体系。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方法
多媒体和网络首先是作为信息传布的新型媒 介和载体出现的,这带来了新媒体艺术诸多的功 能性特点;不少研究者将其误认为新媒体艺术的 本质特征,而难于深入到本质特征的把握。 走出这一泥沼必须牢牢把握住三个方法要点: 一、整合的方法 二、比较的方法 三、互动的方法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优选全文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优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媒体概论知识点一、课程类别: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二、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匡文波的教材《新媒体概论(第三版)》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升本考试。

三、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识记:(1)新媒体的定义;(2)网络传播的定义2.理解:(1)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原因;(2)手机媒体的使用3.运用:(1)新媒体对传媒业的冲击;(2信息技术的作用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1.识记:(1)人际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的定义;(3)新媒体的特征2.理解:(1)新媒体议程设置的手段;(2)社会控制的弱化3.运用:(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2)技术接纳模型;(3)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1.识记:(1)受众;(2)网络受众;(3)网民2.理解:(1)新媒体的互动性;(2)沉默螺旋理论;(3)马太效应3.运用:(1)新媒体对受众权的突破;(2)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3)网民的行为特征分析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1.识记:(1)电子邮件;(2)BBS;(3)社交网站2.理解:(1)网上聊天的特点;(2)Web2.0的特征3.运用:(1)BBS塑造舆论的多元空间;(2)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Web1.0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1.识记:(1)搜索引擎的定义;(2)门户网站的概念2.理解:(1)垂直网站;(2)电子商务网站3.运用:(1)淘宝网的优势与不足;(2)网络信息的过滤和分析第六章博客1.识记:(1)博客的概念;(2)博客的特点2.理解:(1)微博的发展;(2)微博的优势与不足3.运用:(1)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2)博客的问题第七章微信1.识记:(1)微信的概念;(2)微信的特点2.理解:(1)微信的传播优势;(2)微信与QQ3.运用:(1)微信的社会影响;(2)微信与微博的异同第八章社交网站1.识记:(1)社交网站的概念;(2)社交网站的特点2.理解:(1)社交网站的发展;(2)社交网站的问题3.运用:(1)社交网站的社会影响;(2)社交网站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九章视频网站1.识记:(1)视频网站的概念;(2)视频网站的特点2.理解:(1)视频网站的发展;(2)视频网站的“长尾”3.运用:(1)视频网站对传播行业的影响;(2)视频网站的媒体化路线;(3)视频网站上的版权争议第三单元新媒体管理第十章新媒体的宏观管理1.识记:(1)数字鸿沟;(2)网络暴力;(3)网络舆论2.理解:(1)新媒体的负效应;(2)网络实名制;(3)新媒体的双刃性3.运用:(1)新媒体的管理对策第十一章新媒体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体1.识记:(1)网络舆论;(2)新媒体舆论的特性;(3)网络舆论蝴蝶效应2.理解:(1)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要素及特点;(2)网络意见领袖三要素;(3)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因素;(4)传统媒体的协同动机;(5)传统媒体协同效果影响因素3.运用:(1)网络论坛舆论与微博舆论的比较第十二章新媒体舆情的应对策略1.识记:(1)新媒体监管难点;(2)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2.理解:(1)网络舆论发展的新特点3.运用:(1)针对舆情传播现状需要采取的对策第十三章网络谣言及其管理1.识记:(1)谣言的概念;(2)谣言的传播形式2.理解:(1)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3.运用:(1)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及对策第十四章新媒体的微观经营1.识记:(1)网络广告的定义;(2)网络广告的形式;(3)电子商务2.理解:(1)网络广告的特点;(2)网络广告的发展;(3)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3.运用:(1)网络广告的效果评估;(2)网络广告的监管;(3)收费服务模式第十五章新媒体中的著作权保护1.识记:(1)署名权;(2)发表权;(3)发行权2.理解:(1)新媒体著作财产权的保护;(2)“避风港”原则;(3)“红旗”原则3.运用:(1)与新媒体有关的传播权限制;(2)新媒体著作权的技术保护第四单元新媒体的发展:移动信息传播第十六章手机媒体1.识记:(1)手机媒体2.理解:(1)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3.运用:(1)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第十七章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未来1.识记:(1)矩阵分解方法;(2)信息茧房;2.理解:(1)新闻推荐算法存在的问题3.运用:(1)推荐算法的发展方向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1、考核方式本考核大纲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升本学生所用,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新媒体艺术概论课程准备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机艺术等等)辨析: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三、新媒体艺术的三重含义1.泛艺术层面的含义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东西;2.广义层面上的含义新媒体上的一切艺术类节目,包括以数字方式复制的传统艺术作品3.狭义层面上的含义一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

四、三重含义各自的研究价值(一)狭义新媒体——核心资源(二)广义新媒体艺术——新与旧的结合(三)泛媒体艺术——拓展性应用新媒体艺术的最基本形态:新媒体的语言艺术(网络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

第一章第一节网络与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自学)第二节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第三节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自学)讨论:网络文学携手水平参差不齐,作品水平令人堪忧,对此,你如何分析与评价?作业:现在网络上被称为文学的现象,被认为鱼龙混杂,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它?还是不是艺术、文学?尽管水平不高,但是发动水军等,即可节节攀升,甚至置顶,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好还是不好,未来发展倾向如何?第二节网络给文学提供的“审美场”一、文学传播的历史沿革与网络文学的回归意义1、文学传播的机制与功能文学传播的机制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一定的载体,运用一定的传播方式,通过一定的社会渠道,促使作品扩散与存续,达到扩大影响,实现阅读的目的。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章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1章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的外延
相关概念
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手机媒体
1.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 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 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 贮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 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网 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 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 论平台,使得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但新媒 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传播内 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 “把关”难度增大、“把关”机制缺失或失效,加 之整个行业发展环境和新媒体环境还不规范,新媒 体的舆论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
2)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Smart TV)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 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智能电视搭 载了独立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自行安装和卸载 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来不断对 电视功能进行扩展,并且具有上网功能。 目前,智能电视正在成为电脑的一种类型,具有 互动性的智能电视正在成为新媒体的新成员。
第一节 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的确切定义,业界和 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 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 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 播的媒介”。
——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
新媒体的概念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 转成数字,经过转播, 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 定的信息。由于其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而非 原子,所以这种传播就具备了快捷、方便和高保真 等优点。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并实时更 新,可以像电台、电视台一样进行实时、实况报道, 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一门年轻的的艺术学科,除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早期探 索外,真正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数字艺术作品并开始被社会大众 认可,还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该时期恰恰也是因特网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 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表现形式和创作过程必须部分或全部使 用数字科技手段。 学科内容的设定:该学科主要涉及视觉艺术、信息设计、网络传 播、人机界面、多媒体、交互设计、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方 面。
《是什么似的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 还是基于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含了机 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拼 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
语音控制 在2009年的科幻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G.I. Joe: Rise of Cobra)》 中,那架超炫的“夜鸦”战斗机的开火系统,就是由声音进行操控的。目前技术 达到语音识别阶段。
二、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
1.媒体艺术 2.麦克卢汉理论与媒体艺术 3.新媒体艺术与媒体艺术的关系
• 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具有明显的“技术化的艺术” 特征,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与广义的媒体艺术 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也可以说它是媒体艺术的 一部分。
2.麦克卢汉理论与媒体艺术
世界著名媒体理论家马歇 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
图像 数字化
声音 计算机 视频
数字媒体时代
3.媒介改变艺术→艺术影响媒介
技术 → 媒介 → 艺术
近20年来,无论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 再是自古以来的那个样子了。人们必须估计到, 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 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 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瓦尔特· 本雅明
新媒体艺术的学科依托、研究领域பைடு நூலகம்主要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
交互产品设计领域 社会学-人类学方法 用户体验 认知心理学 人机工程学 新媒体艺术应用领域 软件工程学 信息设计 可用性 交互设计 网络媒体设计 手机媒体设计 软件工具(网络) 多媒体产品设计 视频音效软件 UI设计 多媒体设计工具 iPad软件设计 网页设计软件 电子出版物设计 Flash及其语言 数据库软件 C++、VB、Java 传统媒体延伸领域 平面设计 装帧设计 纸媒广告 插图设计 摄影、漫画 时基媒体设计 动画 电视广告 动态媒介设计 数字电影,DV 数字影视特效 Flash MV 图形图像软件 影视剪辑软件 影视特效软件 互动娱乐设计领域 三维动画软件 游戏编程软件 电子游戏 虚拟现实软件 网络游戏 装置艺术 交互墙面艺术 虚拟表演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麦克卢汉
手势操作 2002年《少数派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的手势操作方式。汤姆克鲁 斯挥动双臂到处打电话和操作视频的酷劲让我印象深刻。目前已经有些设备中有 手势操作了,比如IPhone和WII。我相信手势操作将能成为我们未来的一部分。
眼睛跟踪界面 如果你看过《钢铁侠》,那你肯定会有印象。当Tony Stark穿上钢铁衣后, 他操作时的界面就会跟踪他的眼睛。他查看各个部件的信息时只需要去看,相对 应的信息便会聚焦放大。
新媒体艺术
计算机 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 应用技术
学科依托
电影学
语言学 符号学
2.新媒体艺术的范畴
新媒体艺术是科技、视觉艺术和媒体文化三者 的结合。
• 新媒体艺术 = 传播 + 科技 + 艺术。 • 从狭义上看,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重点是 如何应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即图形图像软件或 编程),根据人的需求和艺术设计规律来创作和 表现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作品或服务业产品,并 基于数字媒体时空来延伸和发展人类的艺术创造 力和想象力。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艺术
一、媒体与艺术
1.新、旧媒体特征 2.媒介影响传播方式与思维方式 3.媒介改变艺术→艺术影响媒介
1.新、旧媒体特征
• “旧媒体”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也称传统媒体,是以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 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 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通常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平面 媒体”。
互动娱乐设计领域 电子游戏 网络游戏 装置艺术 交互墙面艺术 虚拟表演
数据库软件 C++、VB、Java
传统媒体延伸领域 平面设计 装帧设计 纸媒广告 插图设计 摄影、漫画
3.新媒体艺术的金字塔模型
服务专业化程度
•专业数字电影 •网路游戏/虚拟现实 •智能数字娱乐产品 •高端数字娱乐产品 •设计和品牌创意服务 •传媒/文化创意产业 •工业标准设计服务业 •平面设计/广告设计 •社会信息服务业 •个人及家庭信息服务
2.沟通与互动
• 基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传播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传播者和媒体处于垄 断地位。 • 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地位平 等,两者之间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并实现了点 对点、点对面、面对点及多点对多面的多种传播 模式。
3.媒体的全面融合
①传统媒体发展趋向数字媒体形态(如报纸开发了 在线新闻、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报纸) ②强调聚合各种媒体形态,打破不同媒体的界限, 让多个媒体平台承载多媒体内容的生产(如同一 信息,对其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充足和研发,针对 媒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报道方 式,发挥媒介本身的个性)
二、 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属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类型 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的模型?
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 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属于广义的媒 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基于计算机语言和数字媒介的一门新型艺
术形式,是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领域和实践型应用学科。
思想
语言 手写文字 印刷媒介 电视媒介 数字媒介
人类文明发展史
媒介的周期和生命
“媒介即讯息”的概念就是:所有媒体的“内容”便是另 一个媒体。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数
字媒体正是在利用、改造、解构、拼贴和重构传统媒介如
文本、影像、图像、版画、电影、动画、音乐、戏剧或表 演的过程中,将旧媒介作为内容或艺术形式,并由此建构 出自身的“数字化”媒体艺术特征和体系。因此,媒介理 论是我们理解和掌握新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
三、新媒体艺术的模型
1.新媒体艺术的学科依托 2.新媒体艺术的范畴 3.新媒体艺术的金字塔模型
1.新媒体艺术的学科依托
新媒体艺术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的一个 分支,是基于数字媒介的一门新型艺术形 式,是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领域和 实践型应用学科。
艺术学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
设计艺术学 广播电视 艺术学
第五传媒
手机、PDA、MP3、电 子书阅读器、iPod、 iPad、 iPhone
2.媒介影响传播方式与思维方式
传统传播媒介
文本 图像 声音 视频 书籍 报刊杂志 观众和听众 收音机
传统媒体时代
电视机
电子杂志 数字印刷
数字传播媒介
文本 因特网
光盘图书
宽带网络 数字电视 数字广播 数字电影 观众和听众
3.新媒体艺术与媒体艺术的关系
①新媒体艺术史媒体艺术整体历史中发展的一个分 支或环节。 ②新媒体艺术代表着一种开放的、可以不断修改的 可能性。 ③新媒体艺术是基于现代数字科技基础上的媒体艺 术。

“不要将媒介视作是一种物质或本体,而是 视作一组开放的可以不断修改的可能性。艺术或 哲学并不问什么是媒介,而是问媒介有何潜力, 这种潜力是否能创造出价值。媒体或艺术类别是 以未来为向导的,是在不断寻求变化的。每一种 艺术的媒介都是不断创新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 新的材料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引领我们走向新的 艺术媒介。” ——大卫· 罗德维克《新媒体诞生后的哲学》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媒体类型 第一传媒 第二传媒 第三传媒 第四传媒 媒体示例 报纸、杂志、图书、宣传 单、海报、手册 广播、收音机、电台 媒体特征 纸介媒体,依赖纸张、油墨的 媒介 模拟音频信号,收音机终端 媒体分类 传统媒体
电视、高清电视(HDTV) 基于模拟图像信号的媒体,电 视终端 数字电视、DAB、数字电 影、数字动画 互联网、网络电子书、电 子杂志、光盘、IPTV、 网络视频、宽带、网站、 博客… … 传媒媒体的数字化延伸,媒介 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依靠传统 媒介终端 依赖电脑为终端,基于数 字化网络的媒体,以交互 性为主要特征 移动、便携式媒体。基于 无线宽带的数字化网络的 媒体 交 互 媒 体 新媒体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1905年,从电影的诞生起,摄影、机械、技术与艺术开始了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电影媒介的出现成为撼动传统艺术的撬杠,成为“机械+艺术”的典范。与此同 时,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娱乐工业开始萌芽。
3.媒介改变艺术→艺术影响媒介
艺术 → 媒介 → 技术
一 新媒体艺术的基本属性
著名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新媒体艺术学者阿斯科
特博士指出的: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和 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5个阶段:连接、融入、互动、
服务专业化程度 纵向上升
作业
谈谈你对报纸数字化(电子报纸)的看法
/ • 分小组(每组1-6人)制作PPT图文并 茂的阐述个人观点 • 下周上课由组长上台阐述
概述
产生、发展 与现状 下定义
艺术 设计 电子 报纸 营销 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