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a4e38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5.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5bb01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08.png)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
1. 蒙古的统一。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统治。
1. 行省制度。
- 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在地方:-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余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 意义: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20ee5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9.png)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666f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7.png)
刘邦善说用张人良、才萧何、韩信都是
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
考辞虑官别归家人。的意见。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 邦
公元前232—前 202
秦降王引子兵婴西失,屠民烧咸心秦阳宫,室杀,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
据军《史纪记严》明记载,刘邦入咸
阳死后,得,伤民人约心及法盗三抵章罪:,“余杀悉人除者 公元前256—前195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 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 子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4页的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况。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 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以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情景剧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 级内部争权 夺利的斗争
思考1: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项 羽
刚愎(bì)自用 十范分增固受到执项自羽信猜,忌不,
西汉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bb49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2.png)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亚洲国家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些阶段,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艺术和文化,如农业、丝绸、陶瓷、紫禁城等。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2.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汉族人的传统音乐是京剧,而藏族人的传统音乐是藏族歌曲。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是东亚的一个独特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遗产、独特传统以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
例如,日本的传统音乐是民谣、三味线和琵琶,而日本人的传统美食是寿司和日本烧。
这些成就和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2. 日本文化的对外贡献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和时装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日本也是一些技术行业的领头羊。
例如,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公司在汽车、电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实力和声誉。
三、朝鲜文化的发展朝鲜是韩国的邻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朝鲜的民间艺术朝鲜的传统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百世权威,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的传统歌曲。
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在朝鲜解放日进行的欢庆活动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9d66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c.png)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2d504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d.png)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1. 蒙古统一- 在那个时候呀,蒙古各部落就像一盘散沙。
不过呢,有个厉害的人物出现啦,他就是铁木真。
铁木真就像是个超级英雄,他特别能打仗,还很有领导才能。
他带着自己的人马,把蒙古各部落都给统一起来了。
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还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呢,这名字可响亮啦。
2. 元朝建立- 后来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续开疆拓土。
忽必烈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继承了先辈的大业。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就像换了个新招牌一样。
1279年呢,元朝统一了全国。
这元朝的疆域那可大得很,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二、元朝的统治1. 行省制度- 元朝管理国家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呢。
他们实行行省制度,就好比把国家分成好多块来管理。
在中央设中书省,这中书省就像是大脑,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地方呢,就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比如说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好多行省。
这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可大啦,咱们现在的省制就是从那时候慢慢发展来的。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也很有特色。
- 台湾:台湾那时候叫琉球。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和琉球。
这就像是在台湾地区安排了专门的管理员,这可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哦。
- 西藏:西藏在元朝的时候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啦。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这个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西藏的事务。
西藏的政教首领都要经过元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就像得到官方认可一样。
这表明西藏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是咱们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啦。
3. 民族融合- 元朝的时候民族融合那叫一个热闹。
好多民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
- 有很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去,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就像传播小天使一样。
边疆各族呢,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 还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回族开始形成啦。
回族是好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161a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e.png)
初一历史第十一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课是我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文明与发展,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和理解能力。
在初一历史的第十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1. 古代东亚文明在第十一课中,我们了解了古代东亚文明,包括两个重要的文明国家:中国和印度。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国家。
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要发明。
印度古代文明同样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学习了印度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2. 中国古代的统一国家在古代,中国是由一系列朝代组成的,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多个朝代,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和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夏朝大禹治水、商朝的青铜文化、周朝的分封制度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等。
3. 中国封建社会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有明确的等级制度。
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如皇帝、官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每个阶层都有着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
我们还学习了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如科举制度、封建礼仪和祭祀活动等。
这些制度和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4. 汉代的政治与文化在第十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代。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度发展时期,我们了解了汉朝统治者的政治和文化成就。
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和他的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修建长城等。
我们还学习了汉代的文化成就,如汉代的文学、医学、哲学和艺术等。
汉代的文化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十一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对中国和印度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封建社会和汉代的政治与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去的了解来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8张)(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8张)(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4e51038767f5acfa0c7cd6c.png)
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 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 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 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 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 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 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 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 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 上写着:"我叫 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 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 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 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
1.目的:为了巩为平民, 以增加劳动力。
②减轻农民赋税,减免徭役和兵役, 鼓励人民生产。(轻徭薄赋)
3.作用:
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 文景之治
汉文帝
汉景帝
1.措施:
“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 给宗庙粢(zi)盛”
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 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 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 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归纳概括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样 休养生息政策?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刘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c5ba2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5.png)
合作探究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 会爆发吗?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或导火线)是遇雨道路被毁,不能按期到达,按律当 斩。
(二)项羽、刘邦起义
01
——秦朝灭亡
02
——巨鹿之战
1.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2. 刘邦进逼咸阳
(三)楚汉之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 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一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01
材料一:
02
材料二:
03
材料三: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 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 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 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 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 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 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 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动脑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 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 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 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 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 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 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陈胜、吴广
吴 广 原因 起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延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课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39ed15de80d4d8d15a4f85.png)
阅读课文P61---P64的内容,理清知识结构, 勾划重点知识点,完成练习册【知识结构】相 关填空。
燕 赵 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 齐 一、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中国 魏 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 秦年 韩 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 前221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1.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扫六合”。秦王最后 “扫”的是( C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魏国 2.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右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 “秦权”,他上面文字的字体是( B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 各地的货币是( C )
荆轲刺秦王(汉代画像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在秦 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看到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心里十分忧虑,派 勇士秦舞阳作荆轲助手,前往刺杀秦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1课 秦朝的统一
江油长城实验学校
陈本友
本课知识要点
C
D
A
C
D A
上第一个统的王朝。
楚
完成统一 :“秦王扫六合”
1、统一过程: 灭六国 都咸阳
2、统一意义: 结束割据 3、统一原因: 商鞅变法
统一国家 正确策略
秦王嬴政
顺应民心
秦王嬴政,嬴姓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9岁称帝。任用李斯、王翦
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 元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美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c80ed6a1c7aa00b52acbd4.png)
休 养 生 息 鼓励农桑 政 策 解甲归田 的 措 轻徭薄赋 施 释奴为民
三、“文景之治”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 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 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 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 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 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陆 贾
【总结和概括】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客观原因:汉初经济凋敝, 社会局势动荡。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
二、休养生息政策 解读以下材料,将材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连接起来。
1、“兵皆罢归家。” 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 者,皆免为庶人。” 3、“农,天下之大本也。… 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 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三、“文景之治”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二: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 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刑(脸上刻 ②减轻刑罚 墨 ) 改为髡钳城旦舂 (头发剃光、脖子 : 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 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刑(割鼻子)改 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 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 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 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 成;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 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 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 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 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原因 客观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局势动荡。
休养生 息政策 措施 ①②③④ 作用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90f9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08.png)
返回目录
重难探究 1.西汉初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1)客观上,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 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 首要问题。 (2)主观上,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 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互动理解
课标解读
知识结构
1.了解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
基本史实
2.掌握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
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及影响
返回目录
课前•自主预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2.写出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返回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互动理解
材料解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解读 社会动荡,百姓失去田地,大饥荒发生。米一石五千钱……死的人超 过了一半。该材料说明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帝王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覆灭》ppt课件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覆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4632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05.png)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建立的政权
张楚
历史地位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结果
失败
• 问题设计3.说出巨鹿之战的时 间、领导者和攻入咸阳宣告秦 亡的时间、领导者。
项羽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207年 地点 巨鹿 意义 击败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
破釜沉舟
秦的覆灭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
想,穷奢极欲,大兴 土木,失去民心,刑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 罚残酷,使得人心惶 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货币、度量 惶。这些暴政,最终
衡、文字,促进了各地 导致秦的灭亡。 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
刑法苛严 赋役繁重
秦 的 暴
秦二世 政
更加残暴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秦
张楚政权
残酷的法律
法律形式: “族诛” “连坐”
造成结果: “赭(zhě)衣塞路,囹圄(lǐng yǔ)成市”
秦二世的暴政
情景4
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2、繁重的徭役 3、残酷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更为残暴
二、秦朝的灭亡
• 问题设计2.说出第一次农民 大起义的时间、地点、领 导者。
陈 大泽乡
(张楚) 大泽乡起义
第11课
秦朝的覆灭
你知道孟姜女哭 长城的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 什么史实?
一、知识目标:
了解焚书坑儒、繁重徭役和残酷法律等暴政;知道陈 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秦的覆灭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b967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d.png)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返回目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推行“与民休息” 政策的原因。(2分)
秦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西汉统治者出
身社会底层,能够了解民间疾苦;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任答两点即 可,2分)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主私欲膨胀时,仍一再重蹈滥用民力的覆辙。正如同唐代杜牧在《阿
房宫赋》中所感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返回目录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观点论述) 【示例】
观点:暴政亡国,德政兴国。
数
A.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长治久安
B.有利于缓和汉匈之间的关系 C.说明匈奴之地已纳入西汉版图 D.反映了西汉朝廷的苟且偷安
返回目录
() B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返回目录
★知识点三:“文景之治”
7.(2023山西)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 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
籍),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
为庶人。”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B)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把平民变成奴婢
D.增加政府的收入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6.下面是西汉前期的和亲概况。这
匈奴单于
冒顿单于 老上单于 军臣单于
与西汉朝廷和亲的次
3次
2次
5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22567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1.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同时,教材还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农业丰收、商业发展、文化教育兴盛等。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如贾谊、晁错等,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相关内容,对西汉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西汉建立的具体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详细情况,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插图,深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建立的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插图和听讲解,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西汉建立的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https://img.taocdn.com/s3/m/b5b7bb1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e.png)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了多久?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是怎样灭亡的呢?
一、秦朝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
沉重的赋税
残酷的刑法
秦二世更 加残暴
①修建阿房宫 ②造骊山陵墓 ③修筑长城 ④修弛道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杜牧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大得人心;项羽相反,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课堂小结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陈胜、吴广
讨论: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 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 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或导火线):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陈胜、吴广起义
——“伐无道,诛暴秦”
大泽乡起义
建立政权“张楚”(陈)
打到咸阳附近,被镇压
巨鹿之战和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你认为项羽这样做高明吗?结果如何?
破釜沉舟
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埋葬秦始皇时,令大量宫女殉葬,工匠被闷死在墓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e4cd78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f.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 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 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课堂小结
西汉行修养生息政策 为武帝大一统打下基础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
一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 汉,定都长安。
讲授新课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 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 的只能乘牛车。
从这则财经新闻你可 汉初经济萧条 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导入新课
“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秦的暴政;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讲授新课
二 修养生息政策
(一)、目的 (二)、措施 (三)、结果 汉高祖刘邦
讲授新课
“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 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 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