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预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二、学法指导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于六十三岁辞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预习检测,落实字词。
1、请同学们看到导学案,快速完成注音题。
羁.鸟( j ī)守拙.( zhuō)荫.后檐( yìn )暧.暧(ài )墟.里烟( xū)樊.笼( fán )2.重点字词的把握:韵:气质,品性。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陶渊明的相关常识,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3、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4、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事价值观。
[学习重点]领悟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
[学习难点]通过分析诗中对比的艺术手法,探究诗人辞官归田背后原因。
选择题:如果大家回到社会动荡不安、官场黑暗腐败的东晋时代,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县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会选择哪条路呢?一、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朝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41岁时,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
二、基础积累1、字音羁.(jī)鸟守拙.(zhuō) 十余亩.(mǔ) 荫.(yìn)后檐暧暧..(ài) 狗吠.(fâi)樊.(fán)笼2、字义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性格羁鸟:关在笼子里的鸟拙:愚拙,这里指清贫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墟里:村落自然:园田,或天然本性三、朗诵思考(除心情外,其余用原文词句回答)思考一:从哪里归?归到哪里去?1、尘网、樊笼(比喻污浊的官场)。
2、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
思考二:为什么要归?(为什么要辞官归田?)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合流俗,爱好宁静。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选择错误,悔不当初。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眷恋田园,渴望回归。
思考三:归而居。
居的园田环境具体是什么样的?居后心情又怎么样?1、自然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静)宁静、和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情景交融)社会环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悠闲、自在2、轻松愉快、悠闲自在。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用案)【学习目标】.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一课时】【导语设计】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
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记得板书标题和作者)一、自主学习(一)教材助读,知识积累:、走近作品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田园诗体。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了解背景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_1
《归园田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
1.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活在封建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他几次出仕而最终走上了归隐道路。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今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闲居田园的无限欣悦。
1.字音识记:羁鸟()荫后檐()暧暧()墟里()狗吠()树颠()樊笼()守拙()1.开头几句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的“误”字?体现了喜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思想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无争的性格。
“误”字显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懊悔交加的心情。
2.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一共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的层次如何?一共八句。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这些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非常舒适幽美、清爽喜人的图画。
描写层次:前四句是近景,先写居所总貌,再写居所四周的树,接着写所见村落远景,最终写所闻的鸡犬之声。
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如同电影镜头,渐渐拉开将一座布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3.《归园田居》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一般。
很常见,在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情景交融。
平常的农村景物和诗人内心的闲适拘束喜悦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
尤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松活泼,“荫”和“罗”让人体会到“榆柳”和“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4.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两者比方仕宦生活。
“旧林”“故渊”比方田园生活。
“恋“和”思“分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对官场的否定。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越陌度阡(mò)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 暧暧远人村(āi)C.羁鸟恋旧林(jī) 狗吠深巷(fèi) 久在樊笼(fán)D.守拙归园田(zuó) 周公吐哺(bú) 榆柳荫后檐(yìn)2.下列词句书写错误的一组是(D)A.月明星稀误落尘网中鸡鸣桑树颠B.我有嘉宾长路漫浩浩池鱼思故渊C.譬如朝露兰泽多芳草桃李罗堂前D.契阔谈复得反自然少无适俗韵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B)A.长路漫浩浩漫:宽阔无尽的样子B.枉用相存存:生存C.守拙归园田守拙:守住愚拙,这是虚心的说法D.契阔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4.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时间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准时行乐。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白对译建构鉴赏诗歌的语言基础2.在翻译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二、重点、难点1.重点:文白对译活动2.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三、情境导入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
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
今天,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学习作品的表达技巧。
四、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杂诗·其五》)的大志。
28岁时,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因出身庶族(寒门)而受人轻视,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
辞官回家不久,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六七年。
35岁时,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第二年冬天,因母丧辞官回家。
39岁时,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便又一次辞官隐居。
40岁时到江州刺史刘敬宣门下任建威参军。
同年,刘敬宣辞官,他也随之去职。
当年八月,在叔父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81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41岁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归田。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五、任务活动一文白对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任务活动二 立足基础,明确思路1.鉴赏诗歌,从思考“写了什么”开始。
——意象、意境与形象思考: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诗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鉴赏诗歌,从思考“怎么写”深入。
归园田居 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班组号姓名:自学评价: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学习重点1、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二、学习提示1、作者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三:课前自学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2、解释下列的字词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3、学贵有疑,提出疑问四、课堂探究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提示:“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围绕“归”字为核心来理解,如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2、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羁鸟”、和“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预习检测1、知人论世结合初中所学和档案卡补充,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考虑,用3个词语表达)结合小说人物形象概括题知识点,让学生概括,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除了性格词汇外,还需给其定性,如文人、农夫、诗人等。
参考:一个安贫困乐道的文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农夫,一个寄情田园的诗人。
【档案卡】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创田园诗一体,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辨明字音羁鸟(jī)守拙(zhuō)荫后檐(yìn)(yán)暧暧(ài) 墟(xū)樊笼(fán)二、合作探究,吟咏诗韵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明确】原因1——性本爱丘山(本性);原因2——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重点)【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1)抓住诗中意象分析,在文中标注其营造的田园景色的特点?【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意境:恬静淡雅、空阔简陋、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2)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明确:运用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幽雅,空阔简陋,一片祥和、美似仙境的田园美景,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设定以下目标:首先,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次,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描绘,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最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学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不仅是一次对古典文学的欣赏之旅,更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场景?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诗最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么?A. 丰收的愿望B. 归隐田园的愿望C. 生活的安逸D. 官职的升迁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人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理想?三、全诗译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如下: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那儿的野草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清晨我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小路弯弯曲曲,草木丛生,夜幕降临时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露水打湿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就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自然朴实的情致。
四、中心思想《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其对官场、世俗的厌倦和反感。
古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明确: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三、知识拓展。
请从《归园田居》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明确: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7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李明审核人:强白红时间:2014、6
课题:《古诗三首》之《归园田居》总课时
班级:姓名:组:
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归园田居》的语言,理解《归园田居》的内容;
2、诵读诗歌,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一、自主学习。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四、课堂检测。
1、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
明确: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2、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3、背诵本首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兴:起秽:田间杂草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归园田居 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归田乐土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的人生感悟和诗歌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全面理解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1. 领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用意《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陶渊明放弃官职归隐田园的志向和决心,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闲逸境地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表达了对世俗的烦扰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追求心灵安宁的渴望。
这首诗在思想上表现了儒家的隐逸情怀,艺术上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语言上展示了他对文学表现形式的创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2. 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七言古诗,共计九句,每句文字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反映了陶渊明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描绘。
通过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青山、绿水、红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以宁静、自然的田园场景烘托出作者与世俗生活的区隔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中所表达的对安宁、纯真、自由的追求和对浮躁、功名、忙碌生活的拒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幸福来源的深入思考,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外,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归园田居其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和理想信念,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作用。
同时,诗歌中所表现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道德、人情的思考,也对现代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倡导意义,对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心灵与现实的和谐共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姓名_______【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合作讨论、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中白描、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领悟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诗人的田园情怀,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
【重点难点预测】学习并掌握诗中白描、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知识补充】1、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2、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景结情、借古讽今、渲染、烘托、用典、虚实结合、抑扬、对比等。
【学习过程】【独学】(A级)用心、静心、认真阅读系统集成P31的内容,并进行圈点勾画,完成填空:1、作者介绍陶渊明,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_________”。
又自称作“___________”。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整理
2023年《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整理永顺一中彭永课题《归园田居》(其一)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安静美丽的田园风光,体悟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重点观赏田园风光,品尝画面美。
难点反复吟咏,感受意境,体会诗中情感。
课时支配一课时学习方法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引导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了解(助读资料)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尖锐,仕途布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绝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终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二、默读课文,正音释义羁鸟()守拙()荫后檐( ) 暧暧()墟里()狗吠()少无适俗韵:_________ 守拙归园田:_________榆柳荫后檐:_________ 暧暧远人村:_________依依墟里烟:_________ 鸡鸣桑树颠:_________虚室有余闲:_________学习过程一、朗读诗歌。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2、师生指导朗读。
(提示:感情=语速+语调+节奏+重音)3、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二、品析诗歌1、解题.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示意很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2、研读田园风光.①找出本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①诗人详细写了哪些田园景色?请尝试把你最喜爱的一幅图景描绘出来,并说说喜爱的缘由。
①是按什么挨次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三、归纳主旨把一般的农村景物描写得如此美丽生动,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拓展练习一、拓展探究结合现代生活,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二、迁移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归园田居教师教案
归园田居教师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归园田居》。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对归园田居生活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强调他对归园田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并解析《归园田居》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对归园田居生活的追求。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归园田居》诗歌的美妙之处。
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陶渊明生平背景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诗歌意境解析2.1 课程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归园田居》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欣赏陶渊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内容:分析《归园田居》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如田园、山水、鸟鸣等。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归园田居生活的宁静、安逸和自然之美。
2.3 教学方法:采用解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探讨《归园田居》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对归园田居生活的追求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3.2 教学内容:分析《归园田居》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等。
探讨陶渊明对归园田居生活的追求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所在。
3.3 教学方法:采用探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并进行讨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现代社会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归园田居生活的意义。
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评估学生对归园田居生活追求与现代社会联系的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温故知新:背诵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羁.(jī)鸟守拙.(zhuō)荫.(yīn)后檐暧.(ài) 暧墟.(xū)里樊.(fán)笼三、填空(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
,。
,。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榆柳荫后檐,。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靖节先生”(谥号)“五柳先生”(自号)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
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1羁(jī)拙(zhuō)宅(zhái)荫(yìn)暧(ài)墟(xū)樊(fán)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明确:“归”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对官场生活的厌恶2、为何而归?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这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田园。
归园田居教师版导学案
每个人都要记得给自己插上一双想像的翅膀,这样我们才能 在求知的天空中飞得更高 ------- 2011级227班袁颖1《归园田居》导学案年级:高一 编写:杜春霞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1-11-16班级_______ 小组 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3、学习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艺术手法。
4、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大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解,疏通全诗,识记重要文言知识。
3、围绕课文重点内容,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重点难点预测】:1、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2、学习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艺术手法。
【知识链接】:1、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组号姓名:自学评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学习重点
1、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二、学习提示
1、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课前自学
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
羁(jī)拙(zhuō)、亩(mǔ)、
荫(yìn)暧àì吠fèì
2、解释下列的字词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3、学贵有疑,提出疑问
四、课堂探究
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
提示:“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围绕“归”字为核心来理解,如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2、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羁鸟”、和“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
提示: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
(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
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使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动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静景。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鸡鸣桑树颠。
”是近景。
视听结合的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从视觉角度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从听觉角度写。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返自然后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6、探究陶诗的语言风格。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
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
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
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陶诗语言的魅力离不开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描”。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
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