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合集下载

济阳坳陷孤北洼陷沙四下压断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济阳坳陷孤北洼陷沙四下压断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一、区域概况孤北洼陷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西与埕东凸起相邻,南与孤岛凸起相接,东、北比邻长堤、桩西潜山。

受古地貌及新生代断陷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两洼一隆”的构造格局。

该洼陷古近纪地层埋藏深,发育多套有利储盖组合。

目前,已发现了沙河街、东营、馆陶组等多套含油层系,其中,沙河街组为主力含油层系。

孤北洼陷沙四下亚段属勘探老区中的新层系,在油源条件、有利储层预测、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这一地区沙四下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

二、成藏条件1.油源条件通过烃源岩与原油样品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对比来看,沙四下油气与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较强可对比性。

除沙四上油源之外,可能存在孔二段油源,有井在孔二段钻遇300m暗色泥岩,但演化程度较高以生气为主,且该井孔二段内并未见到好的油气显示,推测是不具备气藏的储集条件。

孤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60%~4.72%,氯仿沥青“A”含量为0.047%~0.860%,生烃潜量为2.67~37.68mg/g;干酪根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兼有Ⅱ2-Ⅲ型;烃源岩Ro介于0.54%~1.18%。

沙四上烃源岩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处于大量生烃阶段,能够为沙四上、下亚段储层供给充足的油气。

从统计的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厚度来看,厚度大于50m的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ZS6断层以北深洼带,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具备较大的资源潜力。

2.储层展布从岩心观察来看,位于洼陷东北部的ZS2井沙四下亚段红泥中夹石膏,展示出干旱的盐湖环境;此外,ZS4井岩心能观察到冲积扇前端发育的生物潜穴,反映出浅水沉积环境,生物较为发育。

综合岩心与录井信息,认为沙四下沉积类型为干旱型冲积扇,由枯水期发育正常的河流-冲积扇沉积和洪水期发育的洪水漫湖相沉积构成。

根据钻井和古地貌分析,储层受不同物源的控制,物源主要来自孤岛凸起、孤西潜山、长堤潜山和埕东凸起。

南部孤岛凸起、孤西潜山物源供给能力最强,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最大,加之湖盆较小,冲积扇从盆缘冲积到盆中心;西部埕东凸起物源仅次于南部,扇体数量较少,但规模相对较大,向东推进至Z251井附近;东部长堤潜山、北部桩西潜山物源供给能力较弱,扇体呈裙带状分布,规模较小。

济阳坳陷沾化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成藏要素和油气分布的关系

济阳坳陷沾化地区断裂特征及其与成藏要素和油气分布的关系
关联 性 不强 。 因此 , 入认 识 沾化 地 区断 裂 特 征 及 深
其 与油气 分 布 的关 系 , 于该 区下 一 步 勘 探 具 有 指 对
导 意 义。
图 1 济阳坳陷沾化地区前古近系构造格局
1 埕岛一桩 海潜山披覆构 造 ;一埕东潜 山披覆构 造 ;一 长堤一孤 东潜 一 2 3 山披覆 构造 ;一孤 岛潜山披 覆构 造 ;一垦 利潜 山披 覆构 造 ;一 垦东 潜 4 5 6
南断层 ; Ⅲ一埕 东断层 ; Ⅳ一五号桩 断层 ; V一孤西 断层 ; Ⅵ一罗西 断层 ; Ⅶ一 孤北 断层 ; Ⅷ~孤南 断层 ; 一 垦利断层 ; I X X一 垦东断层
失元 古界 、 生界 志 留系 、 盆 系和 中生界 三 叠 系 4 古 泥
潜 山披 覆 构造 、 岛潜 山披覆 构 造 、 孤 垦利潜 山披 覆构 造 和 罗西 潜 山披 覆 构 造 7个 正 向单 元 , 现 凹 凸相 呈
问的构 造格 局 ( 1 。 图 ) 研 究 区在太 古 界 结 晶 变质 岩 系 之 上 , 育 了古 发
套地 层 。下古 生 界 主要 发 育 寒 武 系 和奥 陶 系 , 一 是 套 以碳 酸盐岩 为 主 的浅 海 相 沉 积 , 上古 生 界 为 华北
地 台海 陆过 渡 带 沉 积 , 要 发 育石 炭 系 和 二 叠 系。 主 中生 界为 一套 陆相 碎屑 岩沉 积 , 砂 、 为 泥岩不 等厚互
裂特征及其对成藏要 素和 油气分布 的控制作用。结果表 明, 受郯庐 断裂带不 同时期走滑作用 影响 , 沾化地 区先后
发育早期北西 向和 晚期北东 向、 近) ( 东西 向3组断裂 , 断裂叠加呈 网格状分布 。早期 北西 向的罗西、 西和五号桩 孤 3条逆冲 断层 , 控制形成 了罗西、 垦利一 埕东和垦东一埕 岛 3条北西 向的潜 山披覆构造 带 , 并与晚期北 东 向和( 近) 东西 向断裂叠加 , 形成 了沾化地 区多位序潜 山披覆 构造并存 的构造 格局 。研 究 区北 西 向断裂 自西 向东依次 消亡 , 北东 向和( ) 近 东西 向断裂 自南 向北具有“ 键式 ” 移规律 , 油层 系 自西 向东 、 琴 迁 含 自南 向北具 有依 次增 多的规律;

济阳坳陷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宁南 一无 南 断裂是 埕 宁 断裂 的西段 , 中生代 从 持续 活 动到 明化 镇 期 , 接 控 制 惠 民 凹陷 , 态 上 直 形 为宽 缓 坡坪 式断 层 。 根 据 穿 过济 阳坳 陷的南 北 向地 震 测线 分 析 认
积建造构成济阳坳陷最重要的生油 、 油组合。该 储
期火 山活动 强烈 , 主要发 育橄榄拉 斑玄武 岩 。 裂 陷 Ⅳ 幕 ( s上 B d) 盆 地 的 裂 陷 收 敛 B 一 , 是 幕 , 陷 内主要 断 裂 活 动 减 弱 , 积 中心 转 向沾化 坳 沉 凹陷 。盆地 沉 积 南 北 差异 性 增 强 。在坳 陷 南部 的 惠民 、 东营 凹 陷发育 一套 以浅湖 相灰 色泥 岩夹 细砂 岩、 生物 灰岩 和 河 流 冲 积 相 细砂 岩 、 砾 砂 岩夹 灰 含
k 东 西 长为 9 m, 宽 比约 为 4:; m, 0k 长 3 而车 镇 凹 陷 则是 一形 状 狭 长 的沉 积 盆 地 , 长 宽 比大 于 3 1 其 :;
凹陷在南北伸展的背景上 , 同时具有相 当的东西伸 展量, 因此整个凹陷形态表现出较强的分割性特征。
(g 、 N )明化镇组 ( m) N 和第 四系组成 。该 时期济阳
坳 陷 除边界 断 裂外 其它 断裂 活动 均 相对 减弱 , 阳 济
坳陷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地区整体下沉 , 发育了一套
分 布广 泛 的 以河 流 相 为 主 , 部 夹 湖 相 沉 积 的 地 局 层 , 伴 随强 碱性 玄武 岩 的喷发 。地层厚 度 差别 不 并
3 边界断裂样 式对地 层 、 沉积的控制作 用
由 于盆 地边 界 断层 演 化 阶段 不 同造 成 边界 断 裂 样式 不 同及盆 地 形 态 、 面积 的差 异 , 对 地 层 及 并 沉 积体 系产 生影 响 。一般 地 , 边界 断层 演化 程度 越 高, 伸展 量 越大 , 盆地形 态越 宽 阔 , 则 面积越 大 。这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


要 以 东 营凹 陷孔 店 组 和 沙 四段 沉积 建 造 和 构 造 特 征 为研 究 对 象 , 依 托 高 精 度 三 维地 震 反 射 资料 , 通 过 地 震 反
射 界 面确 认 、 沉 积 层 厚 度 和 构 造 形 迹 精 细 解剖 、 探 讨 了东 营 凹 陷在 早 始 新 世 构 造 变 形 的 特 点 , 指 出孔 店 组 晚 期 —— 沙
四 下段 沉 积 期 是 区域 应 力 环境 发 生 大转 折 期 , 由此 提 出 了油 气勘 探 的 “ 立 交桥 ” 式 思路 , 勘探 意 义 重 大.
关 键 词 济 阳坳 陷 , 构 造 变动 , 孔店组 , 立 交桥 , 成藏
中图 分 类 号
P 6 3 l
文 献 标 识码 A
us i ng hi gh pr e c i s i o n 3 D da t a,t he p a pe r d i s c us s e d t he s t r uc t ur a l t r a n s i t i on du r i n g e ar l y Eo c e ne by i de nt i f i c a t i on s e i s mi c r e f l e c t i on i nt e r f a c e,d e t a i l e d a r c hi t e c t ur e a na l ys e s s e d i me n t a r y l a ye r a n d st r u c t u r a l t r a c e . Po i nt e d OU t t h at t he e a r l y E—
Ab s t r a c t Ta k i n g s e d i me n t a r y f o r ma t i o n a n d s t r u c t u r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Ek a n d Es 4 i n Do n g y i n g s a g a s a n o b j e c t o f s t u d y ,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228CPCI 中国石油和化工石油工程技术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柳洋杰 吉 翔(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 430100)摘 要:选择济阳坳陷油气藏开展详细解剖研究,总结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圈等石油地质要素,分析油气运移、聚集、保存、要素时空配置等动态过程,提炼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关键词:济阳坳陷 成藏机制 成藏模式济阳坳陷是位于华北地台中的新生代断、坳盆地,探明的天然气主要为新生代烃源岩热解或裂解气,而其中在中、古生代产出的煤成气较少,并在上古生界获得了煤成气工业气流。

上古生界油气藏具有上古生界自生自储、上古生下古储和上古生新生界储等多种组合类型的,针对一口上古生界的油藏井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获取油气成藏机制和模式。

1 油气成藏机制1.1 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具有二次生气过程济阳坳陷烃源岩在燕山期初次产气,深度为2500--3000m ,Ro 值在0.55%--0.62%之间,生气量比较少。

而喜山初,上古生界气源岩约为3000--4500m ,Ro 值在0.60%--1.50%之间,为二次生气。

喜山末,气源岩为4000--5500m ,Ro 值在1.10%--2.00%之间,二次生气达到最高值,排出的天然气扩散至上层二叠系砂岩储层中,由于较弱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气藏。

1.2 天然气主要储集在孔渗性较好的砂岩中该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为高孔高渗储层。

就该地区的岩心进行研究,该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大量发育张性裂缝,这些裂缝发育的长度及宽度分别可达到0.5米以上,最大地调控了该地区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从而增加了该地区的产量。

1.3 中生界局部为含煤层的泥岩,具有较好的封堵作用从钻井资料可以看出,较厚的中生界地层上覆在上古生界的地层。

该区中生界地层中的煤层的泥岩在封堵住下伏油层的同时也封住了气层,并且,该套暗色地层可以产出气体,对下伏气层进行一定的补充,同时达到了封堵的效果,是良好的盖层。

济阳坳陷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济阳坳陷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济阳坳陷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武佩佩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
【年(卷),期】2024(12)2
【摘要】对济阳坳陷的地质特征及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油源岩特征和油气藏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济阳坳陷的油气形成机理和资源潜力。

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具有复杂的构造背景,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多样的油气藏类型。

油源岩主要分布在第三系,以II型和III型有机质为主,TOC 值普遍较高,成熟度分析显示油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条件良好,为油气资源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页数】6页(P365-370)
【作者】武佩佩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鲁明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东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综合评价
2.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基本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3.济阳坳陷车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4.济阳坳陷灰岩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

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

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
姜慧超;罗佳强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05(012)001
【摘要】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领域可划分为上第三系河流型、下第三系湖泊型和前第三系潜山型三类层系,其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是油气垂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上第三系河流型勘探层中"下生上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骨架砂体、断层-骨架砂体是油气发生阶梯状运移并控制下第三系湖泊型勘探层中"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不整合面和断层-不整合面是油气发生横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前第三系潜山型勘探层中"新生古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姜慧超;罗佳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1
【相关文献】
1.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探讨 [J], 熊伟
2.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与含油高度预测 [J], 宁方兴
3.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J], 宋国奇;卓勤功;孙莉
4.济阳坳陷地层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J], 熊伟;闵伟;尚冰;石红霞;贾容
5.济阳坳陷上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J], 柳洋杰;吉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隐蔽油气藏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

① :lhl i f lo ol ② =dpi -p adadt n g io g — u ipo; t o ca t l ip guw r n ii - n h n ot io g ipo;③ =trit t l i o o;④ : u t l i o l lh o c l o ubdi l o g ip l ic i o c l h o f llhlg ipo;⑤ =dclm n br dhl i po; a ti o i o ol u -t o c l eo e et ui i o ol l e l l ⑥ = r e e.apdf tbr d hlo ol e r dw re a ui i i po;⑦ = sa - vs l u e l l t t ri
ga h co elp olp o . 1= ii ̄ mirto fol 2= s c nd rp i v ra i o 1 nt i gain o i; eo mir t n o i ga o fol i
①. 岩性. 断层油藏 ; . 倾尖 灭岩性 油藏 ; . 积岩 性油 藏 ; ② 上 ③ 浊


④. 断层 岩性油藏 ; . ⑤ 滑脱潜山地层油藏 ; . 向翘 倾断块 潜 ⑥ 反
山油藏 ; . ⑦ 地层超覆油藏 。1油气初次运移 ; . . 2 油气 二次运移
F g 2 Mo e h w n e t e f i p o si e C e i e in i. d l o ig t y s l o l n t h x r go s h p oo h
圈 曰 :

状负向构造单元。区内 自 南而北可细分为 3 个次级 构造单元 : 南部缓坡 带、 中部洼 陷带和北部 陡坡带 ( 1。剖面上 , 图 ) 前古近系发育 的一 系列 反向断层 与古 近系 发育 的顺 向盆倾 断层 , 构成 洼 陷 典 型 的双 元 地质 结 构 ( 2 。该 区 自上 世纪 8年 代末 陆 续进 图 ) 0

济阳坳陷走滑场域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济阳坳陷走滑场域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济阳坳陷走滑场域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济阳坳陷广泛发育走滑构造,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区域构造的演化特征和沉积类型,使之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盆内断裂往往是圈闭形成、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破坏的制约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状况。

因而明确含油构造内的低序级走滑断层的成藏控制作用对勘探成熟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钻、测、录等钻井资料,分析重点走滑断层的动、静态特征,厘清其演化规律,总结走滑断层对沉积、圈闭、成藏的控制作用,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构造地质理论支持。

走滑断层可分为典型走滑断层和隐蔽走滑断层两类。

典型走滑断层根据其形成时期的不同,又细分为刚性走滑断层和塑性走滑断层两类。

刚性断层形成于燕山期左旋走滑运动,断至基底,平面为北西或北东走向平行排列;塑性断层多数在中新世活动,平面上有S型、雁列式、帚状、共线型四个类型,剖面上有断阶构造、半花状构造、树形花状、卷心式花状、背形花状五种典型剖面特征。

隐蔽型走滑断层平面上有雁列式和树枝状的分布方式;发育于沉积基底的断层规模较大,发育于沉积盖层的断层断面直立、没有断距,不发育花状构造。

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断层同时具有走滑和拉张的性质,用拉滑系数首次定量表征走滑断层在某一地质时期某个部位的走滑与拉张强度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青东凹陷的走滑断层在自孔店组开始活动,在沙四段、沙三段具有较强活动性,其中近东西向的断层拉张强度大于走滑强度,北北西向断层走滑强度大于拉张强度。

刚性走滑断层沟通深层油源;易于形成突发构造、正牵引构造等构造圈闭;控制烃源岩、沉积中心的有序迁移。

塑性断层是浅层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易于形成断鼻、断块等圈闭;控制了沉积体系的横向变化,并在剖面上表现为“台阶式叠覆沉积”现象。

总结济阳拗陷油气成藏的三种模式:立体运聚模式、夹层运聚模式、盖层运聚模式。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缓坡带同生断层与油气聚集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缓坡带同生断层与油气聚集

区带油气成 藏与 断裂体 系关 系密切 。该 文 以研 究 区主 力含 油层 系沙 河街 组 为例 , 用 断层 生 长 运
指数参 数 法厘 定 同生 断层 , 并通过 其发 育特征 和成 因分 析 , 述与 油 气聚集 的关 系。研 究结果表 论 明, 缓坡 带发 育 多条特征 相近 的 同生断层 , 断层 组合 式 样控 制 了构 造 圈 闭的 形 态和 油 气 富集 , 具
1 1 断裂特 征 .
亚段 一 三段 优 质烃 源岩 , 沙 已进 入 成熟 演 化 阶段 。 生 油岩埋 深普 遍大 于 2 0 厚 度 中心源自达 9 0i, 0 0 m, 0 n
有机 碳 含 量 15 一8 6 , 仿 沥 青 “ 含 量 为 .% .% 氯 A” 0 1 % 一13 % , .0 .8 干酪根 类型 以 I 型 为主 , 质体 I 镜
厘 定大 一 断层等 4条 同生 断 层 。生 长指 数普 遍 在 10— . 间 ( 1 , 且 具 有 东 西两 段 低 于 中 . 26之 表 )并
2 同生 断层 的确 定
目前 通 常 利用 生长 指 数统 计 法来 判定 该 类 断
间段、 不同地层差别大的特点 , 反映古湖盆断陷运 动不均 衡 的拉 张式 作用 明显 。
系,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鼻状带上发育一系列特征 相似 的 同生 断裂 , 区域 成藏关 系 密切 。本文 通过 与 分析该 类型 断层 的发育 特征及 成 因分析 , 探讨 对油
气 成藏 与分 布的控 制作用 。
图 1 大 王 庄 缓 坡 带 断裂 系统 平 面 分 布 示 意 图
1 油 藏 地 质 特征
对 构造 圈闭 的形 成 和 油气 的聚 集 有 明显 的控 制作 用 j 。济 阳坳 陷 内大 王 庄 缓 坡 带 是 车镇 凹 陷南

济阳坳陷桩西潜山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桩西潜山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桩西潜山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是山东省的一处油气富集区,该地地质构造复杂,其中桩西潜山是该区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桩西潜山的演化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桩西潜山形成于古元古界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

在晚古生代中,该地受到了岩浆侵入和岩石圈强烈挤压作用,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和断裂带。

在中生代时期,桩西潜山区域经历了一次弱的隆升和抬升作用,随之形成了该区现有的构造格局。

在地质演化的过程中,桩西潜山发生了大量的断层活动,断层对油气成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断层可以使岩石发生破裂和变形,从而形成了许多储集油气的空间,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富集。

此外,断层也会使油气通过断层上升到地表,从而流失。

因此,对断层的认识和研究对于油气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桩西潜山的油气成藏中,构造圈闭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

构造圈闭是指在构造运动中受到局部沉积和岩石变形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空间的地质单元。

在桩西潜山中,由于断层和古气藏的存在,形成了一些具有很大勘探价值的构造圈闭。

总之,桩西潜山的演化与油气成藏密不可分。

桩西潜山作为济阳坳陷区域的重要构造单元,它在西河组等几个含油气层系的油气勘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桩西潜山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对于该区的油气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蔡佑星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8(0)1
【摘要】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总页数】6页(P56-61)
【关键词】济阳坳陷;断裂特征;油气成藏;中—新生代
【作者】蔡佑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2
【相关文献】
1.济阳坳陷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单宝忠
2.断裂带中层天然气成藏特征--以济阳坳陷东营北部断裂带为例 [J], 李军亮;唐再君;高飞;陈丽
3.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J], 李伟;高日胜
4.济阳坳陷垦东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兖鹏;王六柱;余朝华;刘树亮;吴时国
5.断裂及岩浆活动对幔源CO_2气成藏的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J], 林松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刘见宝;宋志敏;崔树军;廉有轩
【期刊名称】《中州煤炭》
【年(卷),期】2017(039)010
【摘要】利用地震资料,从不同类型的构造边界对圈闭的形成和分布、运移通道和油气运移动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认识:济阳坳陷新生代油气圈闭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在时间上具有分期性.阶梯式陡坡边界油气主要沿高角度断层作垂向运移,座椅式陡坡边界主要靠主干断层上盘发育的次级调节性断层疏导油气,铲式陡坡边界的油气运移主要受断层在不同地段的差异封闭性控制,缓坡带盆倾断层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作为主要的横向运移通道.济阳坳陷快速构造沉降形成的地层超压不但使烃源岩产生微裂缝,而且为油气通过微裂缝排驱到输导层中提供了动力.
【总页数】8页(P42-48,53)
【作者】刘见宝;宋志敏;崔树军;廉有轩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
【相关文献】
1.济阳坳陷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单宝忠
2.济阳坳陷桩海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孙玮;刘树根;时华星;宋明水;徐春华;何建军;雍自权
3.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边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刘见宝;宋志敏;崔树军;廉有轩;
4.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J], 王永诗;吴智平
5.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模式 [J], 刘朝露;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维普资讯
第 2 卷 9
第 4期




V oI2 No 4 |9 .
20 0 8年 7月
ACT A PETR O LEISI CA NI
J l uy
2 0 08
文 章 编 号 :0 5 —6 7 2 0 ) 40 9 —5 2 32 9 ( 0 8 0 —4 90
高 , jF 、 元 素 富 集 . 、 S 、 e Al Ca Mg元 素淋 失 ; 受后 期 成 岩 作用 的 影响 , 隙性 、 孔 渗透 性 变 差 。 半 风 化 岩 石未 被 完 全 风 化, 留部 分 方 解 残
石 、 石 ; 育次 生黏 土 矿 物 , 素 富 集及 淋 失 程 度低 于风 化黏 土 层 ; 见 网膜 状 构造 、 缝 充 填 构 造 , 孔 、 缝 发 育 , 隙 性 、 长 发 元 可 裂 溶 裂 孔 渗透 性较 好 。 两 者在 空 间上 构 成 良好 的储 、 盖配 置 关 系, 油 气成 藏 的 有利 场 所 。 是
关 键 词 :济 阳坳 陷 ; 整 合结 构 ; 化 黏土 层 ; 风 化岩 石 ; 隙度 ; 透 率 ; 不 风 半 孔 渗 油气 成 藏
中图 分 类号 : l 2 3 TE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Ge l g c lf a u e n y r c r o e e v i f o o i a e t r sa d h d o a b n r s r o r o
u c n o m iy sr c u e n J y n pr si n n o f r t t u t r si ia g De e so
C HEN T o JANG uu S a I Yo l ONG o i S Yo gi3 Z Gu q U n j HAO L qa g S i n n e in 2 HIPt g o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

5 天然气北
21 0 1年 8月
第3 2卷
第 4期
OL & G SG 0 0 Y I A E L G
文 章 编 号 :2 3— 9 5 2 1 )4— 6 1 0 0 5 9 8 (0 1 0 0 0 — 5
济 阳坳 陷 沾化 凹 陷异 常 高 压 与油 气 成 藏 模 式
徐 赵红 刘见宝 东锋 , 佳 ,
要发 育岩性、 构造一岩 性等隐蔽圈闭。地层压力 的分布 与油 气分布特 征存在一定 的对应关 系, 即正常压力带发育构 造油 气 藏, 而异 常高压 带多发 育岩性等油气藏。异常高压 为深 层岩性油 气藏油 气的运移提供 了动力。凡 压力 系数 曲线呈现 “ ” 3 字形 , 则相对低压 油层含 油性较好。根据压力 与油 气成 藏的关系, 建立 了“ 外断裂输 导成藏” 源 内高压充 注成藏” 源 和“ 两
scn mbro teS a ei F r ai n es aaao e t w i bl t p c s i ooi ads c eo dme e fh h hj om t nadt rt b v , hl s t a s u ha t l c n r - e o h t i eu er s lh g t u
Zh n u a n Jy n p
X o g n Z a nj n i J n a uD n f g . h oHogi a dLu i bo, e a a
(.Istt o q i et nfc r g N C D q g Ole rnhC ro tn D q g, e og ag1 3 1 , hn ; 1 ntu i e fE u m n uat i ,C P ai i l B ac o r i , a i H i nf n 6 3 1 C i p Ma un n f d i p ao n l i a 2 u nzo tuefG ohmsy hns A a e yo Si e, u nzo , un dn 16 0 C ia .G a gh uI i t o ece ir,C ie cdm c n s G aghu G ag og5 04 , hn ; s n t t e f e c

济阳坳陷深层隐蔽负反转构造对潜山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深层隐蔽负反转构造对潜山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济阳坳陷深层隐蔽负反转构造对潜山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张磊【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2页(P36-37)【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正文语种】中文隐蔽构造样式的发育会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地层的发育及展布、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转变,并最终影响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

本文结合济阳坳陷实际石油地质特征,着重探讨了隐蔽构造样式对源岩的二次生排烃过程、生储盖组合的垂向结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运聚成藏等方面的控制和影响,并建立了济阳坳陷负反转隐蔽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

将“隐蔽”一词引入地质学范畴始于 1966 年美国石油地质家莱复生(A I Levorsen)发表的《隐蔽圈闭油气藏(Obscure and subtle traps)》的文章,所提出的隐蔽圈闭是指除构造圈闭以外的非构造圈闭,即与地层岩性变、水动力和流体相关的圈闭类型。

Gleadow(1983)在《勘探家积极寻找隐蔽圈闭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隐蔽圈闭特征与明显圈闭的区别是基于现有的勘探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讲隐蔽圈闭特征均是不明显的。

本文将隐蔽构造定义为:是指那些受勘探技术限制以及构造自身的复杂性而不能明确其性质和演化历史的构造。

1 主要隐蔽构造样式济阳坳陷深层隐蔽构造样式以走滑断裂带及反转构造为主。

走滑断裂因其以平移运动为主,因此在剖面上不容易识别;另外,主走滑断裂常常隐伏在深部,通常超过了地震剖面显示的深度,剖面展示的更多的是它们在浅层的构造样式。

这样两个方面就决定了走滑断层的隐蔽性(图1)。

而反转构造主要由于深层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难以识别。

这些断层是印支期形成的逆冲断裂,在中燕山晚期发生负反转(杨超,2008),成了J3-K1盆地边界断层,也造就了东营凹陷南斜上许多潜山,如王古 1 潜山(图2)。

图1 走滑断层的隐蔽性图2 东营凹陷 3D 区 L3800 测线地震剖面反射特征2 深层隐蔽负反转构造对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的控制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发育烃源岩,但不同构造部位的煤系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现今埋深小于3200 m 的 Ro 值相对集中于 0.60~0.90 的范围内,明显向右偏离新生代的成熟度曲线(图3),表明现今埋深小于 3200 m 的石炭-二叠系的 Ro 值不是现今地温场所造成的,其经历的古地温要高于现今的地温;而且除了少数受岩浆活动影响的数据点数据偏高外,尽管其现今埋深从几百米到3000 余米不等,但热变质程度相近,Ro 值相对集中于 0.60~0.90 的范围内(图4),不随现今埋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普遍经历了一次深度至少超过 3000 m的埋深,且当时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均匀,使得现今埋深不同、构造位置不同的点具有相似的热变质程度。

阳信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阳信洼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阳 信洼 陷 新 生 代 以来 的 构造 演 化可 以分 为4 个 主要 阶段 ,以 过洼陷主体的5 1 8 . 9 测 线 南 北 向平 衡 剖 面 图 为 例对 其 构 造演 化 发 育 史进行 分 析 ( 图2)。 ( 1 ) 断 陷早 期 ( 孔 店组 一 沙 四段 沉 积期 ),孔 店组 一 沙 四 下亚 段沉 积 时期 为初 始 裂陷 阶段 ,区域 构造 活动 强 烈 ,惠 民凹陷 南北 边 界大 断层 开始 强 烈活 动 ,控制 了孔 店 组和 沙 四下 的沉 积厚 度 ,阳信 大断 层 表 现 为 大 型 低 角度 铲 形 滑 脱 正 断 层 ,伸展 量 巨 大 ,拓 展了 盆地 空 间 ,形成 了林 樊 家 、阳信 等地 区 巨厚 的孔 店组
断层和 调 节断 层 。
油 、生物气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成 油气… 。工区内构造地质 条件 极 其复 杂 ,一 直未 发现 较 大规 模 的油 气藏 ,由于 目前 为止 发现 的
油气藏 类 型都 与 构造 因素 息 息相 关 。因此 ,加强 该 区构造 演化 与 油气 成藏 规律 分析 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活动基本停止 ,但南部的林南断层活动却趋于强烈 ,造成林樊家
构造 的抬 升 ,从 而导 致阳 信洼 陷整 体抬 升 ,形 成 了较薄 的 沉积 地 层 。沙二 段沉 积 时期 ,湖 盆抬 升 ,湖 水变 浅 ,以滨 浅湖 泥 岩和 砂
阳信洼陷是一个典型 的北断南超的箕状 断陷盆地 ,根据阳
信 洼陷 构造 、岩性 等地 质特 点 ,将 阳信 洼 陷 由北 向南 划分 为 “ 三 带 ”一 陡坡 带 、洼 陷 带 、斜坡 带 ;由于 受 惠 城 鼻状 构 造 带 由南
行 了恢 复 ,明确 了阳信 洼 陷构造 演化 对 油 气成藏 的控 制作 用。 阳信 洼陷 的形 成 与 演化 受 北部 阳信 大断 层 的控 制 ,其 新 生代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王永诗;吴智平【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09(0)5【摘要】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是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

通过分析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中-新生代控盆断层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北西(西)向断层构造反转、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北西(西)向断层的消亡及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3次重要的发育及转型阶段。

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划分出"中凹新凹"、"中凹新凸"、"中凸新凹"、"中凸新凸"4种类型的叠合单元,探讨了叠合盆地中断层叠合、界面叠合以及构造叠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建立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与"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是中生界最为有利的成藏场所。

【总页数】7页(P53-59)【关键词】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叠合单元;油气成藏;济阳坳陷【作者】王永诗;吴智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3【相关文献】1.断陷盆地油气成藏作用面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J], 王永诗;郝雪峰2.济阳坳陷花沟-高青气田CO2气成因与成藏机制——兼对莺歌海盆地CO2气成因的质疑 [J], 黄高健;陈建渝;张冬梅;曹忠祥;项希勇;车燕3.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 [J], 吴智平;李伟;任拥军;林畅松4.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J], 李文涛; 陈红汉5.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J], 李文涛; 陈红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阳坳陷地质结构及其演化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济阳坳陷地质结构及其演化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济阳坳陷地质结构及其演化与油气富集的关系黄忠红【摘要】济阳坳陷形成过程中,虽然经历相同的动力学背景,但不同部位由于受力大小、方位、动力传递方式以及边界条件的不同,其内部凹陷结构迥然不同.惠民凹陷表现为北断南超铲式半地堑向堑垒转化,东营凹陷表现为北东断南西超板式半地堑向北西断南东超坡坪式丰地堑转型,车镇凹陷表现为北断南超的板式丰地堑,沾化凹陷表现为新生代北西断南东超铲式半地堑对中生代北东断南西超板式半地堑的强烈改造.不同凹陷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充填方式和成油格架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差异.【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3(000)024【总页数】5页(P133-137)【关键词】济阳坳陷;凹陷结构;半地堑;堑垒;充填方式;成油格架【作者】黄忠红【作者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纯梁采油厂,山东东营2565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燕山期残留盆地与逆冲-褶皱基底,郯庐、兰聊两大走滑构造体系的活动,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和迁移,是济阳盆地形成、演化的直接控制条件[1-3].受其控制,济阳坳陷经历了早期4期裂陷和晚期坳陷5个演化阶段,每个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强度、运动方式、构造样式及组合、水深、沉积物供给等因素存在差异,致使不同凹陷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其内生储盖及组合亦存在明显的差别,进而控制了不同凹陷油气分布、富集程度、富集方式的差异性.济阳坳陷共分为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下面分别讨论4个凹陷结构演化与油气富集的关系.1 东营凹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整体上为北东断南西超板式半地堑向北西断南东超坡坪式半地堑转型的盆地.Ek-Es4期盆地主要受北东向拉张应力控制,表现为控制Ek-Es4地层的主边界断裂呈近NW向或NWW向展布,沉积中心在陈南断层东段和石村断层下降盘一带,呈北西向展布(图1),牛庄、民丰、博兴洼陷处于深陷部位,源岩最为发育,致使沙四上源岩油气主要富集在林樊家-纯化-乐安和胜坨-永安镇-新立村一带,占沙四供油储量的85%以上,具有北西向展布特征(图2).近年来的勘探热点滩坝砂成藏亦与此时盆地结构有关,由于小营-纯化-乐安一带此时为盆地的缓坡,属于浅水环境,有利于滩坝砂发育,后期沙四上、沙三下有效烃源岩直接侧接于其附近,便于后期成藏,十一五期间,共上报探明储量12127.76万吨;Es3-Ed期盆地主要受北西向拉张应力控制,表现为控制Es3-Ed的边缘断层具有NE向展布特征,这一时期中央隆起带形成,东部东营三角洲向西推进至利津洼陷,沉积中心移至陈南断层西段和高青断层下降盘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图1),利津、博兴洼陷处于深陷部位,源岩最为发育,致使沙三下亚段源岩油气主要围绕利津-博兴洼陷呈环带状分布(图2).在盆地结构的主要转换部位,主要为混源型油气分布区域.盆地的这种转型,导致盆内四个洼陷均发育优质的源岩,同时,不同方向的物源向凹陷中心推进,这是东营凹陷整盆含油的主要原因之一.受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东营凹陷新生界总体演化为浅(Ek-Es4)→深(Es3下、中)→浅(Es3上 -Es2下)→略变深(Es2上 -Ed)→深(Ng-Nm)的过程,致使盆地发育三套储盖组合:一是明化镇组泥岩做盖层,馆陶组、东营组砂体做储层;二是沙一段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与沙二段顶部泥岩做盖层,沙二段-沙三中亚段砂体做储层;三是沙三下-沙四段泥岩、油页岩做盖层,沙四段、孔店组砂岩做储层.第2套储盖结构中储、盖极为发育,圈闭类型丰富,致使油主要富集在沙二-沙三段储层中.深部沙四烃源岩由于过成熟,产生大量裂解气,主要富集在沙四段储层中(图3).图1 东营凹陷不同期地层展布图图2 东营凹陷油源成因类型平面展布特征图3 东营凹陷生储盖结构和探明储量分布图图4 过富1-孤南15-桩124井南北向地质剖面2 沾化凹陷沾化凹陷表现为新生代北西断南东超铲式半地堑对中生代北东断南西超板式半地堑的强烈改造,导致其内发育有桩西、孤岛、五号桩、垦利、河滩、孤东、长堤等诸多潜山,这些潜山往往被第三系地层覆盖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后期在断裂和差异压实作用改造下,形成大量披覆背斜、断块、潜山、地层等圈闭,四周又被各生油洼陷所环绕,成藏条件十分有利,有利于油气富集[4-5](图4).沾化凹陷新近纪走滑断层发育,一方面东部强烈活动的孤东、长堤、桩南等走滑断层促进了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对前期断裂进行了继承与改造,使其成为连通古近系源岩与新近系储层的油源断层,由于走滑断层发育期与生排烃期的匹配,增强了"泵吸"作用[6,7],促进了油气的垂向向上运移,加上沾化凹陷大部分缺失沙二段上部甚至整个沙二段储层,油气在垂向上绝大多数运移至新近系储层,其中Ng储量占总储量90%以上(图5);另一方面,西部具有走滑性质的义东、埕东断裂产状陡,沉积相带窄,其下砂砾岩体发育规模有限,不利于形成大型油气田,但由于其紧邻生油洼陷,可以形成中小型油气田,已上报控制储量2934.86万吨/5块,预测储量3833.05万吨/1块.图5 沾化凹陷探明储量层位分布图3 惠民凹陷惠民凹陷古近系为北断南超铲式半地堑向堑垒转化的盆地,盆地Ek-Es4期为陵县-阳信主控边界大断裂系控制的统一的断陷,沉积中心在滋镇-阳信一带,而Es3-Ed沉积时期,中央隆起带、林樊家凸起的逐渐形成,临商断裂系强烈发育(生长指数最大为3.63、平均为1.75),临南洼陷和滋镇洼陷分开,阳信洼陷和里则镇洼陷分开,同时,夏口断裂强烈活动(最大活动速率为81.8m/Ma,平均值为36.7m/Ma),斜坡带高部位遭受剥蚀,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转移至临南洼陷,形成了目前这种"两洼一隆一斜坡"的构造格局(图6).盆地的这一结构调整,导致凹陷北部滋镇-阳信一带Es3-Ed沉积期沉积厚度小,源岩埋深浅,成熟程度低(主力源岩R.绝大多数小于0.5),油气贫乏.受临商、夏口断裂长期强烈活动的影响,西北和西部的基山、盘河以及南部双丰、江家店瓦屋大型三角洲向临南洼陷推进,提供非常有利的储集条件,同时临商、夏口断裂的强烈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便于油气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最终导致惠民凹陷油气平面上主要围绕临南洼陷呈环带状分布.由于临南洼陷北部中央隆起带断裂发育,且多为同沉积断裂,圈闭、输导、储层条件均有利,加之走滑应力场的驱赶作用[8],中央隆起带油气最为富集,油气主要富集在储层发育的沙三、二层段,且多为构造、构造-岩性油藏.南部缓坡带由于夏口断裂长时间活动,主要起输导作用[9],油气主要分布在地垒式构造的Ng上、Es3上和Es4上三个层位,数量差别很小,且多为构造、地层油藏.洼陷带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滑塌砂体,层位分布与中央带比较相似,但受超压不发育的影响,储量相对较小,至今未打开勘探局面.图6 惠民凹陷L2510测线构造演化剖面4 车镇凹陷车镇凹陷是受埕南断层控制沙四段才发育的北断南超的板式半地堑盆地,沙四期盆地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均很高,主要发育碎屑岩沉积,源岩相对不发育,源岩主要发育在裂陷滞后的沙三期.受埕南断裂早期(Es4)活动西弱东强(埕南断层西段活动速率为46.0m/Ma,东段活动速率为80.9m/Ma),晚期(Es3-Ed)东弱西强(埕南断层西段活动速率为66.2m/Ma,东段活动速率为36.0m/Ma)的控制,车镇西部源岩埋深大,有效源岩较东部发育,致使西部油气相对富集,主要富集在曹家断阶带内.车镇凹陷北部控盆埕南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向性(东段:走向 NWW;中段:总体为NE向,由NNE和NEE向两组断层连接而成;西段:走向以NWW向为主,局部为SN 向或NE向小断层连接而成),导致不同方向断裂组合的凹部位成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如大王北洼陷北部地区;凸起部位多发育鼻状构造带(部分地区发育滑脱潜山),如北部的富台、大王北和英雄滩以及南部的套尔河、大王庄、义北等二级鼻状构造带,由于鼻状构造的鼻梁均自边坡向生油洼陷中心延伸,同时该构造是应力集中释放区,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和汇聚的地点,油气最为富集[10,11](图7).图7 车镇凹陷油气分布与鼻状构造的关系图车镇北部埕南断裂产状陡,次生断裂不发育,其下粗相带较窄,物性差,南部义和庄凸起较小,物源供给有限[12].最终导致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和洼陷近斜坡断阶带,陡坡粗相带及缓坡大部分地区油气不富集.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在源岩上覆的沙二段滩坝砂和陡坡带滑脱潜山中.5 结论盆地地质结构及演化的不同决定了关键地质要素的发育演化和配置的多样性,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差异性.受盆地结构演化的控制,东营凹陷具有满凹富油的特征,惠民油气主要富集在中央背斜带,沾化凹陷油气主要富集在潜山披覆带,车镇凹陷油气主要富集在鼻状构造带. [参考文献][1] 王颖,赵锡奎,高博禹.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2):181~186.[2]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等.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5(3):275~282.[3] 陈嘉树.济阳运动的特点及其对济阳坳陷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1):86~99.[4] 朱光有,金强,郭长春,等.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凹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控制因素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353~357.[5] 陆克政,漆家福,戴俊生,等.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90~196.[6] 张凡芹,王伟锋,张晶,等.沾化凹陷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5):1~6.[7] 王永诗,张善文,曾溅辉,等.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机理及勘探实践[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6):32~35.[8] 体卉.油气输导通道的内部结构和输导机制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2):23~24.[9] 韩天佑,漆家福,杨桥,等.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6):21~24.[10] 蔡东梅,孙立东.车镇凹陷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及成藏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0,29(1):11~15.[11] 单宝忠.济阳坳陷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特种油气藏,2007,14(1):19~23.[12] 王宝言,隋风贵.济阳坳陷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分类及展布[J].特种油气藏,2003,10(3):38~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垩 世大规 模的岩 石圈减 薄亏 损之后 ,晚 白垩 世形成 了新 的岩石 圈地幔[】 自身重 力诱导 了浅部地壳的收 1, 4其 缩挤 压 。 人也在华北 东部的燕 山地 区、 前 鲁西隆起 、 沧 县隆 起西缘 、黄骅 坳陷 的孔西潜 山和千 米桥潜 山识别
扩张 派生 出向西的侧 向挤压力; 与此 同时 , 经历 了早 在
埕岛地区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 , 埕北 2 断层是控 0 制该 地区潜 山构造带发 育的北北 西 向或近南北 向断层 , 该断 层主要活动 时期为 中生 代 , 层形 态为铲式 , 角 断 倾 在 4。 5 左右。从图 l 可以看出,位于埕北 2 断层上盘 O 的中 、 古生 代地 层褶皱 作用 强烈 , 整体呈现 出一 明显的 褶皱形 态 , 轴面近 于直立 。 中生 代早 自垩世地 层厚度 由 洼陷向深处分别向近断层处和远端减薄,其底部同相 轴 由近断 层处 向远端 逐渐超覆 , 明埕北 2 断层 对早 表 0 白垩 世地 层沉 积具 有一定 的控制 作用 ;而 顶部 同相轴 在洼 陷两端都具 有 明显的 削蚀 现象 ,结 合早 白垩 世地
摘 要: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研究程度较低 ,整体缺乏系统 、规律性的认识 。以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 ,结
合区域应力场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 , 对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综合判识和解释 , 并论述了正反转构造发育与油气
成藏的关系。 结果表明 : 阳坳 陷典型的正反转构造主要 发育在埕 岛地 区的埕北 2 断层及东营凹陷陈南断层东段 , 济 0 在断 层上盘形成明显的反转挤压背斜 , 形成于晚 白垩世和古近纪东营 末区域挤压应力场背景之下 ; 正反转构造的判识必须 充 分考虑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型、不整合发育特征 、构造样式的差异性以及地层 、沉积相特征 ; 正反转构造的发育会改造 先期形成油气藏 、形成有利的背斜和不整合型圈闭、改善储集性能 ,可以形成有利的背斜型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 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发育特征 t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中图分类号 :T l 12 E l . 文献标识码 :A
反转 构造是 指 同一地 质体在 不 同的地 质 历史时 期 正反转构造进行 了综合判识和解释, 明确了正反转构 由于应 力性 质的改变 所造成 伸展或 压缩构造 的垂 向叠 造 的发育 特征 , 进一步 探讨 了正 反转构 造 发育与 油气 加, 如果 反转构 造是 在控 盆伸 展断 层受到 挤 压作用 发 成藏 的关 系 。 生反 向运动 时产生 的就 称 为正反 转 (oiie , 种 p st ) 这 v
f7 . 埕岛地 区埋北 2 断 层 脆自垩 世正反 转 0
育于 中生界 内部的 隐伏断 层 。因此 可以推 测构造 挤压 的时 间应在晚 白垩世至 古近纪 E k— E 2 。进 一步结 s期 合 区域构造应 力场的演 化特征 : 白垩世 (5 左右 ) 晚 8Ma 伊泽 奈崎 板块 消失 , 库拉 板块正 向 ( 西西向 ) 北 俯冲于 亚 洲大陆之 下 】形成 了一 系列 的边缘海 盆地【 , , l 弧后
第一作者 简介 :李伟 ,男 ,讲师,博士 ,主要从事地层学与含油气盆地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 日期 : 0 0 0 -1 I修改 日期 : 0 0 0 - 0 2 1- 3 6 21- 5 1
1 N 00C i e o u x o tn o52 1 h aPt l m E r i 、 7 n re N ao
研究相对较少 , 且缺乏系统和规律性的认识【 。 6 本文 在通过 三维 地震 资料详细 分析 、解 释和判 识正反转 构 , 通过对济 阳坳陷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解 造 的基础 上 ,进 一步结 合区域构 造应 力场特征 的转变
释 ,结 合 区域构造 应 力场的 特征分 析 , 济 阳坳 陷的 加 以佐证 ,并 与各种 易混 淆的构造进 行 了对 比分析 。 对
背景 , 人也进 行 了一定程 度 的研 究【 , 前 4 但是 目前 的 各种 滚动 背斜 、 —1 重力滑动堑 背形 、 实堑背形 的发育等 压 研 究 多集 中在 负反转 构造方 面【 ・,1对 正 反转构 造 都给 正反转构造 的判识带 来 了极大 的困难 。 4 1“, ・0 因此 , 本文
・ 金项 目:教育部高等学 校博士学科点新教师基金 (09 13203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 区调查 与评价项 目 “ 基 200 3100 ) 华北上古生界油气资
源战略选 区”(0 9 G X 1 ) 2 o 一 Y Q 7 I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引进人 才科研基金 ( 0 0 2 ) Y 7 14 。
D I 0 3 6 / . s 17 -7 0 .0 0 0 .0 O :1 .9 9 ji n.6 2 7 3 2 1 .5 0 4 s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木
李 伟
(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地球资源 与信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 6 5 ) 6 5 5
高 日胜
( 中国石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 ,北京 10 8 ) 0 0 3
从正断 到逆 冲的过 程也 可逆 向进行 , 即从 逆 冲断 层转

1 正反转构造的发育特征
济 阳坳陷新 生代 古近纪 以伸展 构造 发育为 主 ,断
化 为正断 层 ,可称 之 为称 负反转 (e aiet n g tv ) 1 卜 。作
为一 个在 古生界 基底 之上发 育而 成的 中 、 新生 代陆 相 块差 异升降活动 强烈 , 加之 断层上盘附 近冲积扇 、 岸 近 断 陷型叠合 盆地 盆地 ,济阳 坳陷 多期次 、多性 质原 型 水 下扇 、 扇三 角洲 的发 育形成 了大 套的砂砾岩体 沉积 , 盆地 的叠加 与改造使 其具备 了反转 构造形 成的动 力学 受后 期差 异压实作 用与 反转构造 形态难 以区 别 ,以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