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翠翠》赏析教案
(完整版)《翠翠》中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中翠翠人物形象分析在作者沈从文的《边城》中,小说叙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
为后面小说的主人翁塑造了一个大的背景环境。
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
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
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正因为这种单纯,与世无争的生活塑造了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的中国人民传统美德。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充满孤独,与寂寞。
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许多事他不能和她外公讲,因此也就闷在心里了,她常常“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因为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替她分担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所以她常常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这话说的没错,对于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撑渡老人,精神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这种强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位撑渡老人,五十年来如一日的忠于职守。
边城语文课文教案参考
边城语文课文教案参考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边城》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教学内容:1. 介绍《边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 强调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边陲小镇的小说。
2. 讲述作者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3. 强调《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翠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翠翠的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关注翠翠与小说情节的关联。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翠翠在小说中的形象描述。
2. 分析翠翠的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3. 探讨翠翠在小说中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性美等。
4. 让学生举例说明翠翠的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第三章:情节分析(端午节龙舟赛)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端午节龙舟赛在小说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端午节龙舟赛在小说中的情节安排及其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龙舟赛对人物关系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龙舟赛的情节。
2. 分析龙舟赛在小说中的作用,如展现地方特色、推动情节发展等。
3. 让学生探讨龙舟赛对人物关系的影响,如翠翠与龙舟赛的关系等。
第四章:主题探讨(人性美与悲剧美)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性美与悲剧美。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小说中的人性美与悲剧美。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元素。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性美与悲剧美。
2. 分析小说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元素。
3. 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的主题探讨。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注目。
她既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鲜明的个体。
本文将从她的外貌、性格以及成长经历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
首先,从外貌上看,翠翠是一个美丽而又娇小的女孩。
她拥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玲珑的身材,十分讨人喜欢。
她的外貌特点与大自然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使得她更加与众不同。
在小说的描写中,翠翠时常穿着朴素而整洁的服装,这进一步凸显了她的清纯和纯洁。
她的外貌让读者对她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喜爱之情。
其次,翠翠的性格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是一个善良、聪明、乖巧的女孩。
她对待他人总是充满着温暖和关怀。
无论是对待她的父亲还是对待村民们,她都尽力去帮助和照顾他们。
在与久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她展现出她的勇敢和坚韧。
尽管她和久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展成恋爱关系,但她对久里的关心和体贴却使得她在久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翠翠的性格给人一种温暖、舒心的感觉,也使得读者对她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最后,翠翠的成长经历是塑造她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乡村边陲的山区。
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予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
与村里其他女孩不同,翠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愿意仅仅过着平凡的日子。
她不畏惧困难,她的内心勇敢地向前迈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对翠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强、乐观且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
她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的善良使得她成功地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她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女性形象。
总的来说,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在《边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的外貌、性格和成长经历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勇敢、美丽、聪明的女孩形象。
通过她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成长和坚持,她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有助于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高中语文《边城》赏析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把握《边城》的故事梗概和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这一形象的特点。
3、欣赏《边城》的语言特色,感受其优美、清新、自然的风格。
4、探讨《边城》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翠翠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内心世界。
(2)品味《边城》的语言,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难点(1)理解《边城》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探究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它就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小说宛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那独特的风情和动人的故事。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描绘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美著称。
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
《边城》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里,有一个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
翠翠在端午节赛龙舟时邂逅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兄弟俩决定以唱山歌的方式向翠翠表白。
天保自知不如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愧疚,也离开了家乡。
老船夫在一个雷雨之夜去世,只剩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归来。
(四)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1)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她的形象特点。
《翠翠》教案
教学目标1.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四、课型阅读——研讨——品评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
”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
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
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二、导入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
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之翠翠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之翠翠“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似乎印证了沈从文先生的夙愿,《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处处透露着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而翠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似乎也在沈从文先生三笔两笔地勾勒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一个天真纯朴,情窦初开的娇柔少女,仿佛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她更加适合代言湘西的缠指柔情。
二老走马路为翠翠唱了半夜的歌曲,翠翠并不知晓,唯有睡梦中的灵魂漂浮在歌谣中,穿越了白塔,从菜园到船上,最后梦到悬崖上采草。
这难道不是翠翠对于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吗?但即使翠翠内心里是对二老拥有爱意的,对待二老的情意还是采取了回避态度。
当祖父和翠翠在菜园中呆着的时候,翠翠在看到二老背影的时候却选择转身走开,这种逃避的爱情态度让傩送产生了误会和误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奠定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这也体现出了翠翠羞于表达的性格特征。
在面对大老的离世,二老的逃避出走,爷爷的突然离开,这一系列的打击却并没有摧垮这个还非常稚嫩的少女。
她坚守在渡口,接手了爷爷的岗位,一直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性美,也为整本书的瑰丽色彩又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整本书最后留下的开放性结局中,我当然期盼着傩送的归来,毕竟,这是个过于纯净而美好的女孩阿。
天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天真,而且是在一个该入世的年龄仍很天真,那就很难说是不是好事了。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件坏事。
翠翠在书中就是这样的形象:天真,善良而又淳朴。
她自幼就和祖父生活,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性格与祖父很相似。
很不幸,就爷爷与船总顺顺一家人的各种对话来看,爷爷属于那种涉世未深而又强装深沉的性格,这种强装的深沉很容易被人识破,而自己却浑然不觉,造成许多误解。
爷爷一辈子在渡口撑船,似乎这种近乎幼稚的性格并没有什么坏处,但对翠翠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学目标:1.阅读本书,了解情节2.运用阅读指导法阅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难点:把握《边城》故事情节及主旨学习方法: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人物形象】1.、翠翠: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健康美丽。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心地善良,“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对孙女无比疼爱。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最后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成人之美。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绘了清朝末年湖南边远地区的风貌和人物命运。
翠翠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翠翠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以及对自由的追求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翠翠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身材修长,肌肤洁白,眼睛大而明亮,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披散在肩上。
翠翠的嘴唇微微上翘,微笑时显得格外迷人。
她的容貌秀美,给人一种纯净、清新的感觉,使得翠翠成为边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次,翠翠的性格特点是她形象最为突出的部分之一、她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女孩子,胆量大,不服输,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翠翠在面对困境时,不会轻易屈服,她具有坚强的生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从不向命运屈服。
同时,翠翠也是个善良、真诚、热爱生活的女孩,她对于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关心家人,照顾弟妹,对待朋友真诚而热情。
翠翠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变故,这些经历也塑造了她独特的人物形象。
翠翠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被迫再婚。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变得更加坚强。
她忍受孤独、剥夺和痛苦,无论前方有多少艰辛和挑战,她都能坚持走下去。
翠翠的命运充满了不公和无奈,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值得一提的是,翠翠对自由的追求也塑造了她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边城的女孩,翠翠渴望摆脱贫困和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希望追求知识和自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她不满足于做一个纺织女工的命运,而是要做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人。
翠翠通过读书和思考,逐渐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最后,翠翠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的命运和追求代表了许多边城女孩的命运和追求。
她的坚强和勇敢给了人们很大的鼓舞和勇气。
她的人物形象提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自己的梦想。
【精华】《边城》教案四篇
《边城》教案【精华】《边城》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二、简介作家作品: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四、品味赏析: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
沈从文《边城》节选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激发学生对《边城》节选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概述《边城》的主要情节及主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边城》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概述《边城》的主要情节及主题。
3. 激发学生对《边城》节选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边城》节选一:翠翠的出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翠翠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 分析沈从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1. 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 赏析沈从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 赏析法:赏析沈从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教学步骤:1. 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 赏析沈从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第三章:《边城》节选二:端午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端午节在《边城》中的意义。
2. 分析端午节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理解端午节在《边城》中的意义。
2. 分析端午节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在《边城》中的意义。
2. 分析法:分析端午节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讲解端午节在《边城》中的意义。
2. 分析端午节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边城》节选三:翠翠与傩送的相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分析沈从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
教学内容:1. 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赏析沈从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赏析法:赏析沈从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
教学步骤:1. 分析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变化。
2. 赏析沈从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
第五章:《边城》节选四:傩送的离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傩送离去对翠翠的影响。
2 寻找“翠翠”——《边城》(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寻找“翠翠”——《边城》(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寻找“翠翠"——《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边城》(节选)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这篇小说以小城茶峒为背景,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学习目标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
教学过程导入语:梭罗曾言: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漫画大师宫崎骏有他的远方——幻化的天空之城,永远无畏地俯瞰大地;思想家梭罗有他的远方——守候的瓦尔登湖,永远执着地歌唱生命的本真;诗人海子有他的远方——面朝着大海,永远春暖花开。
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又有怎样的诗与远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任务一:认识翠翠《边城》(节选)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了出来。
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①找出与翠翠相关的文段,概括翠翠的人物形象;②小组成员间交流合作,相互补充。
明确: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①纯真、可爱。
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表现了祖孙情深,又表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
②聪明、矜持。
如课文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翠翠
籍贯:湘西
性别:女
毕业院校:老渡船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对湘西边境小镇进行的一场 最美的文字和对话,翠翠这个人物更是将沈从文的“心 梦”推到了极致。翠翠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最成功的人物, 她天真、活泼,充满了活力,既是大自然的化身,也是 美的象征。本文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探讨了翠翠不同的 “美”。
Hale Waihona Puke 引·言教育经历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作品。《边 城》赞美了“人性美的至美”,让人感受到美是人类的杰作, 是一篇赞美人性之美的诗歌。《边城》中的人物翠翠是沈从文 刻画的最成功也是最偏爱人物之一。她率真、美丽,充满活力, 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化人物,翠翠以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在小说 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人物形象之美
《边城》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风景,那清澈见底的河流,山水间的小镇,吊脚 楼,渡船。一切自然而美丽,一切如画,仿佛在一个梦里,给人以美的享受。翠翠就是在这 个美丽、和平、和谐的成长环境中。因此,这也注定她温柔、诚实、率真的个性。翠翠是一 位十六七岁的山村小姑娘,聪明可爱,温柔大方,是悬挂着的露芽,是青山下的一只白色小 羊,一只令人怜爱的小猫。她来自青山翠竹之间,这使得她身上散发着山野的纯净与秀气。 她人虽小却很懂事,每天都会帮助祖父去拉渡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皮肤变得黑中泛红, 显示出力学上的独特之美。美丽的翠翠有同样美丽的名字,“为了住处两山多草竹,翠色逼 人”而取了这个近身名字。湘西的清风秀水从小就陶冶了翠翠的情操,纯朴的民风净化她的 心灵。因此,翠翠有着像水晶一样干净的性情。翠翠的成长与形象之美的塑造无法脱离边城 的环境影响,更加受到了朴实的民风熏陶,同时,也受到了有着古道热肠的爷爷为人处事的 启发。如小说所提,翠翠的爷爷是渡船能手,其忠厚老实,重义轻利。而书中写道“翠翠抱 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虫声繁密 如落”。这时的翠翠形象是美丽而温柔的。再加上边城的清新空气、柔和的月光、四周的景 物,更是将翠翠之美推进一层,使读者沉醉在边城的氛围纯美中。
沈从文作品《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赏析
沈从文作品《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翠翠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富有个性。
作者借用翠翠的眼睛来观察美好的事物,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湘西淳朴的民风的热爱和赞颂。
书中描写的翠翠,天真纯洁,活泼可爱,喜欢山山水水,喜欢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她的这种生活环境无疑是十分安逸优美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她的天性有了很多展现,像翠翠那样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而翠翠心里想到的也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们的善良淳朴,她心里还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小说里面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当白塔崩塌,爷爷去世的时候,翠翠哭得撕心裂肺,那时我甚至希望她能够像书里写的那样,化为天上的白鹤,飞回到大山里,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
由此看出,翠翠的善良也是来源于她所处的环境的。
同时,我觉得,在沈先生的笔下,翠翠更是一个天真纯洁,心思单纯的女孩儿,这与她幼年的经历有关。
翠翠爱唱歌、爱笑、善良,具有灵性,却又坚强勇敢、活泼、乖巧,充满了湘西女孩子特有的美丽、温柔和健康。
小说里她身上洋溢着的少女的纯情,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就连船总顺顺都被她打动,为她弹琴伴奏;端午节赛龙舟时,面对比她大得多的赛龙船手,她既不怕,也不躲闪,并与他们一起奋力争先。
而且还得到了祖父的器重和鼓励,使她萌发了追求幸福的爱情的念头。
相比之下,“我”则不免显得俗气多了。
当“我”来到白塔下的时候,在祖父的熏陶下,已逐渐沾染了些文雅的气息。
后来,当“我”开始做文章时,就显得矫揉造作,与翠翠格格不入。
两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种质朴的灵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因为翠翠不懂得人世间还有“仇”这回事,不懂得忧愁和悲哀的滋味,所以她永远生活在一片阳光明媚之中。
她有神奇的力量把一切美丽的东西揽入自己的怀抱。
而那些复杂的,丑陋的,阴暗的东西,则被视若毒蛇猛兽。
每个人都说她的命苦,一生是在泪水和歌声中度过的。
而只有那些山上的孩子们知道,她其实是最快乐的,从不会有人把她关在笼子里。
2《边城》翠翠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边城》翠翠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少女情怀总是诗——《边城》翠翠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分析翠翠形象特征,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2.体会翠翠情感变化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沈从文是湖南人,他安息在凤凰县沱江畔的听涛山,朴素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让我们照着先生的文字来了解一座城,认识一群人。
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小说开头这样写:“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翠翠是怎样的姑娘呢?“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本文讲的故事就围绕翠翠展开。
二理解题目看到文章题目“边城”,你会产生哪些思考或感想?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不被打扰,宁静和美好。
世外的桃源,暗示这美好的地方难以长久存在,也能感受到一种怀旧、痛惜和隐伏其中的悲剧感。
在这样一个偏僻的、边缘化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发生了哪些事情?先认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
三认识翠翠问:翠翠与傩送是怎么认识的呢?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
"翠翠与傩送在两年前的那个端午,“正巧赶上了”。
美丽的邂逅1.学生分角色表演第四章傩送与翠翠相遇的部分。
2.赏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这段对话,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总结:翠翠天真、可爱、单纯、聪明、调皮、敏感、自尊。
她和傩送互不相识,但面对傩送的问题,她一一如实回答。
为什么要骂傩送呢?因为翠翠误会了傩送,以为傩送要让她到远处有娼妓的吊脚楼上去,认为他是一个轻薄放荡的男子,以为他冒犯了自己。
翠翠
《翠翠》:不悖乎人性发展的乡村牧歌(文贵良)教学目的:分析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欣赏《翠翠》(《边城》)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沈从文与《翠翠》: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翠翠》,《翠翠》选自《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美的作品。
沈从文的作品大家也许读过一些。
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2004年,是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他的故乡凤凰举办了沈从文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仅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去管他。
但至少也显示了沈从文文学的魅力。
五四新文学的最大特色是: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主义文学,知识分子是启蒙者,民众大众是被启蒙者,比如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在五四知识分子眼中,农村是一个封闭、落后、愚昧的地方,但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到了三十年代有了分化,主要以老舍和沈从文为代表,老舍和沈从文都是描写最底层的人们,老舍写的是北平城市最底层的社会,人物都是一些车夫,小流氓,警察等人;而沈从文的作品描写的是湘西世界里的人物,妓女,水手,兵士,以及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如果说老舍笔下展示的一片“丑”,那么沈从文的小说展示的是湘西世界的“美”,这样就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对农村描写的另一种空间,可以说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开拓。
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去描写湘西世界的“美”呢?这样我们就要稍微介绍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沈从文只在自己的家乡读过小学,十多岁就去当兵,在湘西那个地方,认为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就是去当兵,沈从文在外面当兵七八年之后,一个人飘流到北京,想谋求发展,道路就是考大学,可是几次考大学没有成功。
他开始创作,写散文,写小说,不想这个小学生的文章还慢慢地被杂志和报纸喜欢了。
于是沈从文开始与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来往。
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生活,沈从文这个土包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没有大学文凭,更没有留过学,不懂外语,几次考大学都没有被录取,所以即使后来他成为著名作家以后,他也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当时就自称是乡下人,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刺激了这个湖南人的自尊,更加使他认识到现代都市,现代文明的弊端。
《边城》翠翠人物分析
《边城》翠翠人物分析《边城》一部优秀的作品,沈从文代表作品,《边城》涉及的人物有很多,每一个人物的出现有它的一定道理,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特性呢?下面一起看看《边城》翠翠人物分析。
《边城》翠翠人物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它描绘了湘西地区人民的生活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
其中主人公翠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是个温柔善良的小姑娘,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翠翠的这一形象,淡化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痛苦,塑造了最本质的真善美。
翠翠也寄托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翠翠代表了沈从文美好的愿望,这个形象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也就需要仔细分析一下。
翠翠的人性美。
翠翠身上的“人性美”贯穿全文。
她总是看着爷爷赠给旅人一杯凉茶,并且不收过渡者的钱。
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因此十分孝顺,还替爷爷渡人过溪。
她从来不动怒,一直都很温柔,善良,孝顺,节俭。
在作者笔下,翠翠展现了一个湘西少女的纯真和善良,拥有作者所向往的人性美。
翠翠的悲情美。
首先,翠翠的身世是悲情的。
翠翠的童年因父母的双亡而变得凄惨,同时为翠翠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然后,翠翠的爱情是绝对悲情的。
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第一,或许是因为母亲敢于追求爱情,最终却情死人亡的经历在翠翠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导致翠翠喜欢傩送却不敢开口。
第二则是因为天保的死。
我认为天保的死不能仅仅理解成简单的意外,我觉得天保在离开翠翠后,是对人生失去了希望,所以自己选择死亡。
顺顺估计也是意识到了这场爱情给天保带来的伤害和天保无法解释的死,所以不能真正接受间接杀死自己大儿子的翠翠作自己的二儿媳。
第三,翠翠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意,默默承受最终酿成悲剧其实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心里知道,自己只有爷爷和船,根本无法与追求傩送的磨坊主的女儿相比,因此她傻傻地以为自己配不上傩送,默默的喜欢不敢开口。
最后傩送的离开标志着翠翠最后没能抓住机会,终于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翠翠的坚强美。
翠翠在这本书中有过许多次伤心的哭泣。
《翠翠》(《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翠翠》(《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执教者:乌市师范学校轩辕春梅轩辕春梅: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北师大中文系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做了15年班主任工作,中师高级讲师。
曾执教《阅读和写作》《古典文学》《文学理论》《小学教师应用文写作》《美学选修》等课程。
注重教书育人,曾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师德标兵”称号。
在校内上公开课多次获奖或受到好评,在近几年学情反馈中,都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能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在书刊、学报发表小论文6篇;参编教学用书2本;在市职教系统论文评比中,2篇小论文获得二、三等奖;积极参与十五陶研课题,在校内结集了一本学生的古典文学论文、散文集《古苑撷英》,以及一本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成果集》;一篇陶研课题的小论文获得全国师范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
目前执教五年一贯制二年级《阅读和写作》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把握《边城》《翠翠》的故事情节,学习以“草蛇灰线”法结构情节的技法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3、鉴赏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而赏析翠翠的形象,也简析其他几个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4、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浅探《边城》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上网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美育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情人性美、风俗风情美,激发学生阅读《边城》的兴趣。
2、理解文中讴歌的传统文化中残留的美德:伦理之善和道德之美。
3、引导学生追求一种自然、健康向上的“人生形式”。
教学重、难点:一、第一课时:以“草蛇灰线”法结构情节的技法和作用。
二、第二课时:翠翠的细腻含蓄的心理活动,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三、第三课时:《边城》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自学反馈法、研讨法、讲读法教学说明:一、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学生的欣赏情趣,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钻研的兴趣,为此可以播放《边城》电影和一些湘西风光图片,生动讲述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对《边城》有所了解,激发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翠翠》教学目的:分析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欣赏《翠翠》(《边城》)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沈从文与《翠翠》:《翠翠》选自《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美的作品。
沈从文的作品大家也许读过一些。
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2004年,是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他的故乡凤凰举办了沈从文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仅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去管他。
但至少也显示了沈从文文学的魅力。
五四新文学的最大特色是: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主义文学,知识分子是启蒙者,民众大众是被启蒙者,比如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在五四知识分子眼中,农村是一个封闭、落后、愚昧的地方,但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到了三十年代有了分化,主要以老舍和沈从文为代表,老舍和沈从文都是描写最底层的人们,老舍写的是北平城市最底层的社会,人物都是一些车夫,小流氓,警察等人;而沈从文的作品描写的是湘西世界里的人物,妓女,水手,兵士,以及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如果说老舍笔下展示的一片“丑”,那么沈从文的小说展示的是湘西世界的“美”,这样就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对农村描写的另一种空间,可以说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开拓。
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去描写湘西世界的“美”呢?这样我们就要稍微介绍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沈从文只在自己的家乡读过小学,十多岁就去当兵,在湘西那个地方,认为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就是去当兵,沈从文在外面当兵七八年之后,一个人飘流到北京,想谋求发展,道路就是考大学,可是几次考大学没有成功。
他开始创作,写散文,写小说,不想这个小学生的文章还慢慢地被杂志和报纸喜欢了。
于是沈从文开始与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来往。
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生活,沈从文这个土包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没有大学文凭,更没有留过学,不懂外语,几次考大学都没有被录取,所以即使后来他成为著名作家以后,他也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当时就自称是乡下人,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刺激了这个湖南人的自尊,更加使他认识到现代都市,现代文明的弊端。
在自尊和自卑的心理下,他就用艺术的方式,虚构出一个善良美丽的湘西世界出来,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抗,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经过过滤的湘西世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湘西世界。
《边城》写于1933年底到1934年春天,在一个报纸上连载,还没有写完的时候,他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于是于1934年1月7日动身回湘西,他把沿途的见闻感受,每天记下来,寄给在北京的新婚妻子,这些书信后来在报纸上发表,以《湘行散记》为题出版,《边城》和《湘行散记》写在同一个时候,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散文,描写的都是湘西世界的人物风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两个不同的湘西世界。
所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两本书对照看,那是很有意思的。
二、翠翠:小说成功的地方,是刻画了翠翠这个魅力动人的艺术形象。
在翠翠身上,寄托了沈从文美的理想。
在翠翠身上,有打动过沈从文情感的几个女性的影子,也有他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影子,但是翠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女子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艺术的加工的理想的形象。
如果说翠翠是真善美的结合,一点也不夸张。
不过小说的落脚点是美。
而翠翠的美更多的是通过表现她的纯洁、坚贞的爱情来表现她的美,所以翠翠又是爱与美的结合。
(一)翠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里的山水既指自然山水,也指社会民情风俗。
“养”,用的很好,既指自然山水的产品养育了一个人的身体,也指社会民情风俗滋养着一个人的品性。
那么自然山水是怎样养育了翠翠的呢?小说中展现的是山水的美和翠翠的美融为一体,不是我们常常说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是山水的美就是翠翠的美。
翠翠生长的地方是边城,一个叫茶峒的地方,山清水秀,竹子很多,一年四季翠色逼人,老船夫就是翠翠的外公就叫她翠翠,翠翠这个名字唤起的美感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富有希望。
小说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她,所以天真活泼。
好像一只小兽物,如山上的黄麂,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看到陌生人————就到水边玩耍去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是一样,尤其是春天一到,温暖的风一吹,万物就生长起来,湖南有一句俗语:见风长。
“长养”这个词语用得很好,既指翠翠的身体发育,又指翠翠与风与日的和谐相处,并且自然对她的影影响是向着健康美丽的方向发展的,不然,就不叫养,如养病,养颜,这就显示出自然和人的和谐,自然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和谐的。
如果仔细推敲沈从文对“长养”一词的用法还是蛮有意思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这里的“长养”描写的是翠翠发育生长的健康状态,“而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这里的“长养”描写的是自然对翠翠作用的状态,自然对翠翠要作用的状态,就是翠翠从自然中获得的状态,于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对抗消失了,在自然与人之间真正成了和谐共生的状态。
“皮肤变的黑黑的”,黑黑的不仅是一种健康,而且是一种美,因为当时写作《边城》的时候,沈从文刚刚结婚,他的妻子是张兆和,在学校里有“黑牡丹”之美称,也许沈从文写翠翠的时候,自然就有张兆和的形象。
“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写翠翠眼睛清澈明亮,象水晶一样,写的是眼睛的光泽,这种清澈明亮来自于青山绿水。
在春天或者夏天的早晨,雨后,都有鲜亮鲜亮的光泽,人看多了。
这种光泽就移植到了人的眼睛上,自然的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统一的。
小说接下来是把翠翠当作小兽物来写,这一段总的说来是表现了自然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和谐的,也刻画了翠翠天真活泼美丽纯洁,所以,自然美不仅能给人一种外表的美,也能给人一种人性的美。
小说在写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之前,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边城淳朴的民情风俗。
这种淳朴,不仅是翠翠身上人性美和自然美的生长土壤,他也是在翠翠身上的投射。
小说表现边城的淳朴,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刻画的。
比如:写老船夫,老船夫也是小说中刻画成功的人,老船夫如何让乘客,方便,舒适,及时,对于老船夫来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
写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有钱有势,但是并不盛气凌人,而是和气待人,乐善好施。
写妓女,因为在边城,有水手,有商人,妓女的事业也有了,这里的妓女并不以赚钱为唯一的目的,对于陌生人,当然是先交钱,而对于熟悉的人,钱就可有可无。
这里的妓女对水手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常常是从商人那里赚了钱,但感情常常是寄托在水手身上。
甚至有些还有点痴。
水手随船走了,要隔一月两月才回来,妓女有时就梦见水手回来了,有时梦见水手变心了。
他们有欢乐,有眼泪,他们的爱憎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妓女的感情,作者用了三个词:浑厚,真切,糊涂,浑厚指妓女的感情不不薄,真切指妓女的感情不假,糊涂指的是相对于城里人说的妓女对水手那么痴,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水手并不是她们的终身依靠,当然边城里的妓女也不这么想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和水手之间的那点爱和憎。
又如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车路,一种是走马路。
走车路,就是通过父母,请媒人;走马路,就是男的给女的唱歌,唱得女孩子心动了,恋爱就成功了。
男女的婚姻,有了广阔的自由天地。
(二)翠翠的恋爱:天真、纯洁和坚强的人性美:刚才我们讲到,小说把翠翠当作小兽物来写,当作自然界的一个产品来写,这个时候翠翠好像没有人的意识,好像是一个动物世界的自由分子,那么什么时候,翠翠作为一个人开始有了意识,有了人的觉醒呢?那是因为有了爱,有了不属于爷爷只属于她自己的心思,有了一个人沉默的时候。
小说写三个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船,由此展示翠翠的爱由萌芽,到觉醒,到追求的过程。
翠翠认识傩送,是在误会中认识的,用我们现代人的话,就是缘分,翠翠骂傩送是“悖时砍脑壳的”,傩送并不生气,而是说:你骂人,等一下大鱼咬你,不许叫喊。
傩送善意的吓唬,翠翠一直没有忘记,后来知道这个人就是傩送二老,翠翠又惊又喜,傩送二老就是边城里传播的岳云,岳云用现代的话说至少是一个帅哥。
翠翠沉默一个晚上,傩送二老的影子已经在翠翠的心理有了一个明亮的点。
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又去看龙船,没有见到二老,押船出去了。
倒是傩送的哥哥大老天保送了老船夫一只鸭子,但是翠翠不希罕,在回家的路上,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这个时候,只有傩送二老的船在下清浪滩,翠翠的这句话是很有意识的,非常含蓄。
翠翠对傩送的爱是含蓄的,羞涩的,淳朴的,对于一个乡下姑娘来说,她不会直接说出她爱谁的。
她明明想问傩送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但是这么直接又不好意思,就用爷爷的船来替代,这表明翠翠已经开始牵挂一个人,想象一个人,当一个人的现在生活在你的想象中出现的时候,恐怕是对这个人在感情上有一份依托了。
小说的时间起点,是第三个端午节的时候。
这个时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有了新的发展,两个人的心中已经比较明确了,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天保已经走车路,请媒人给老船夫说了,但是老船夫要翠翠说话,翠翠总是不答应,傩送自己也给老船夫送酒来,另外有一个女孩子,用一座碾坊陪嫁,要嫁给傩送,加入了竞争,而傩送是宁愿要渡船的。
这个意思是兄弟两个在一次谈话中说到的。
于是兄弟两个去唱歌,天保不会唱歌,阿傩送是会唱歌的,这样就不公平,于是傩送说两个人的哥都由他唱,翠翠喜欢谁就是谁,但是天保是那种直爽的人,决定自己唱,弟弟先唱,天保一听弟弟唱完,自己就不敢唱了,于是第二天就随着一只船走了,不想在路上出事了,天保淹死了,傩送再也没去唱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总没有一个结果,天保淹死以后,老船夫做过努力,但是傩送喜欢翠翠,却讨厌老船夫,怪老船夫办事不爽快,害死了天保,傩送就总是到外面去,老船夫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去世,只留下了渡船和翠翠,这个时候,船总顺顺要翠翠到他们家里去,而翠翠觉得傩送没有回来,自己这样过去,名分不当,还是先撑渡船,等待那个人回来,表现他的坚贞与坚强,这个时候,翠翠只有十四岁。
(三)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恋爱:人事,伦理,男权与现代文明:天保死了,傩送出走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翠翠一个人撑着渡船,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句子意味深长,总的说来,《边城》还是一个悲剧,那么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边城》中的湘西世界那么淳朴善良,每一个人都那么好,我们看不到恶的力量,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为什么?翠翠的爱情悲剧有四重原因。
第一,人事。
翠翠对傩送的爱是一个浑沌的爱,翠翠爱傩送二老什么,翠翠并没有说起,他与傩送的对话也只有几句,这是一种浑沌的爱,但也是一种整体的爱。
他是不能说破的,说破了,那份爱的整体性便破坏了。
整体的爱,由于人事的参与而没有成功。
人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展示。
在这种展示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有限的,但是人事的完美发展却要求每个个体人都是全知的,这样即使在没有恶的力量的参与下,人事也会出现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