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课后练习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课后练习与答案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一、选择题1.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值相差越大,则下列描述该氧化还原反应中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越大 B.反应速度越小 C.反应能自发进行 D.反应不能自发进行2.在电极反应S2O32-+2e SO42-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2O32-是正极,SO42-是负极 B.S2O32-被氧化,SO42-被还原C.S2O32-是氧化剂,SO42-是还原剂 D.S2O32-是氧化型,SO42-是还原型3.将反应:Fe2++ Ag+ = Fe3+ + Ag组成原电池,下列表示符号正确的是()A.Pt|Fe2+,Fe3+||Ag+|Ag B.Cu|Fe2+,Fe3+||Ag+|FeC.Ag|Fe2+,Fe3+||Ag+|Ag D.Pt|Fe2+,Fe3+||Ag+|Cu4.有一原电池:Pt|Fe2+,Fe3+||Ce4+,Ce3+|Pt,则该电池的反应是()A.Ce3++ Fe3+ Fe2++Ce4+ B.Ce4+ + e Ce3+C.Fe2+ +Ce4+ Ce3++ Fe3+ D.Ce3++ Fe2+ Fe +Ce4+5.在2KMnO4 + 16HCl 5Cl2 + 2MnCl2 + 2KCl +8H2O的反应中,还原产物是下面的哪一种()。

A.Cl2 B.H2O C.KCl D.MnCl26.Na2S2O3与I2的反应,应在下列哪一种溶液中进行()A.强酸性 B.强碱性 C.中性或弱酸性 D.12mol·L-1 HCl中7.在S4O62-离子中S的氧化数是( )A.2 B.2.5 C.+2.5 D.+48.间接碘量法中,应选择的指示剂和加入时间是()A.I2液(滴定开始前) B.I2液(近终点时)C.淀粉溶液(滴定开始前) D.淀粉溶液(近终点时)9.用Na2C2O4标定KMnO4溶液浓度时,指示剂是()A.Na2C2O4溶液 B.KMnO4溶液 C. I2液 D.淀粉溶液10.用K2Cr2O7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滴定方式采用()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C.返滴定法 D.永停滴定法二、判断题1.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氧化数降低;还原剂失电子,氧化数升高。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习题解答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习题解答

工程力学第十一章习题解答题目:一物体质量为10kg,在水平地面上以10m/s的初速度开始运动,若物体受到一个恒力F=20N的作用,且与运动方向相反,求物体在力作用下停止前所经过的距离。

解答过程:一、问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本题中,物体受到一个恒力F=20N的作用,且与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加速度a为负值。

我们需要求解物体在力作用下停止前所经过的距离。

二、解题步骤1. 求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代入已知数据,得到加速度a:a = F/m = -20N / 10kg = -2m/s²2. 求物体停止前所经过的时间t由于物体初速度v0=10m/s,加速度a=-2m/s²,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我们可以求解物体停止前的时间t:0 = 10m/s - 2m/s² tt = 10m/s / 2m/s² = 5s3. 求物体在力作用下停止前所经过的距离s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式s=v0t + 1/2at²,代入已知数据,求解物体在力作用下停止前所经过的距离s:s = 10m/s 5s + 1/2 (-2m/s²) (5s)²s = 50m - 25ms = 25m三、答案验证根据动能定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等于外力做的功。

物体从初始速度10m/s减速到0,动能变化为:ΔK = 1/2 m (v² - v0²) = 1/2 10kg (0 - 100m²/s²) = -500J外力做的功为:W = F s = 20N 25m = 500J由于动能变化等于外力做的功,所以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四、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速度-时间关系式、位移-时间关系式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通过求解加速度、时间和距离,我们得到了物体在力作用下停止前所经过的距离为25m。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xt11

生物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xt11

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一、课后习题1.怎样确定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双向复制,以及一些生物的DNA采取单向复制?2.假定在D环式的复制叉上,螺旋的解开会引起未复制部分的缠绕,当缠绕继续到不可能再进一步缠绕时,主链的增长便停止,然后随从链的延长才会被引发。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更可能观察到大小与前体片段相似的D环?3.试述滚动机制有哪些主要特征?怎样鉴别环状与线状DNA?4.已知大肠杆菌DNA的长度为1100μm,其复制叉式在一个世代大约40min内通过一个复制叉完成的,试求其复制体的链增长速度、正在复制的DNA分子的转速。

参考答案:1.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质粒,真核生物的细胞器DNA都是环状双链分子。

实验表明,它们都在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复制,复制方向大多是双向的,即形成两个复制叉或生长点,分别向两侧进行复制;也有一个是单向的,只形成一个复制叉或生长点。

2.叶绿体和线粒体DNA(除纤毛虫的线粒体线性DNA分子外)的复制方式。

双链环在固定点解开进行复制,但两条链的合成是高度不对称的,一条链先复制,另一条链保持单链而被取代,在电镜下看到呈(取代环,D环)形状。

待一条链复制到一定程度,露出另一链的复制起点并开始复制。

两条多核苷酸链的起点不在同一点上,当两条链的起点分开一定距离时就产生D环(如线粒体DNA的复制)。

双链环两条链的起点不在同一位置,但同时在起点处解开双链,进行D环复制,称为2D环复制(如叶绿体DNA的复制)。

这时,更可能观察到大小与前体片段相似的D环。

3. Walter Gilbert(1968)提出滚环模型来解释φX174DNA的复制:首先由特异核酸内切酶在环状双链DNA(称为RF型、增值型,即单链DNA已复制一次成双链)的一条链上切开切口产生5′—P末端和3′—OH末端。

5′—P末端与细胞质膜连接,被固定在膜上,然后环形的双链通过滚动而进行复制。

以完整链(正链)为模板进行的DNA合成是在DNA 聚合酶参与下,在切口的3′—OH末端按5′—3′的方向逐个添加核苷酸;以5′—P 末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链(被切断的负链)作模板所进行的DNA合成也是由DNA聚合酶催化,先按5′—3′方向形成短链(冈崎片断),然后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微积分》课后答案(复旦大学出版社(曹定华_李建平_毛志强_著))第11章

《微积分》课后答案(复旦大学出版社(曹定华_李建平_毛志强_著))第11章
(3) a 1 , f (t ) 2 于是由非齐次方程的特解公式 (11 2 5) 有:
t t 1 t 1 1 1 yt (1)i 2t i 1 2t 1 ( )i 2t 2 3 i 0 i 0
由 (11 2 4) 式,得所给方程的通解
1 yt A(1)t 2t 3
(A 为任意常数)
*
(4)对应齐次差分方程为 yt 1 yt 0 ,其通解为 yt A , 设原方程特解为
yt 2t ( B1 cos πt B2 sin πt ) 代入原方程得:
2t 1[ B1 cos π(t 1) B2 sin π(t 1)] 2t ( B1 cos πt B2 sin πt ) 2t cos πt
yt 1
1 4 yt ,其中 3 3
1 4 a , b ,由通解公式 (11 2 7) 得原方程的通解为: 3 3
1 yt y A (t ) yt A( )t 1 (A 为任意常数) 3 1 3 t 1 3 1 (2)方程可化为 yt 1 yt ,其中 a , b0 , b1 ,故由通解公式 2 2 2 2 2 2 (11 2 9) 得方程的通解为: 3 1 1 1 t 1 7 t yt A( ) 2 2 2 t 即 yt A( )t . 1 1 1 2 9 3 2 1 (1 ) 2 1 2 2 2
t
(4) a 4 , π , b1 0 , b2 3 , D (4 cos π) sin π=9 0 ,且
2 2
由公式 (11 2 14) 得 = [0 (4 cos π) 3 sin π]=0 , = [3(4 cos π) 0 sin π]=1 , 方程通解为 yt A(4) sin πt ,以 t 0 时 y0 1 代入上式,得 A 1 ,故原方程特解为: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第十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第十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第十一章习题参考答案七年级下册数学书第十一章习题参考答案习题11.1第1题答案12345>>习题11.1第2题答案(1)x≤14(2)t≥30(3)t>8(4)h>1.75(5)t2(2)2x+50(4)1/3y+4≥0习题11.2第1题答案如下图所示:习题11.2第2题答案(1)x1/4(3)x≥-2(4)x≤1/3习题11.2第3题答案x=2,3,4,5,6是不等式2x+1>3的5个解方程2x+1=3的解是x=1不等式的解大于方程的解习题11.3第1题答案(1)x>2(2)x14(6)b≥-11/3习题11.4第2题答案(1)3y-6+1-11/4所以当x>-11/4时,代数式(x-4)/3的值比(2x+1)/2的值小习题11.5第1题答案由题意,得(n-2)×180°-360°≥120°解得n≥42/3所以n的最小值是5习题11.5第2题答案解:设这批茶叶有x袋,根据题意得:50×80+40(x-80)≤8000解这个不等式得x≤180答:这批茶叶最多有180袋习题11.5第3题答案解:设40座的客车需租用工辆,由题意得:44×2+40x≥406解得x≥719/20答:40座的客车至少需租用8辆习题11.5第4题答案解:设混合的糖果中甲种糖果有x千克,根据题意得:10x+14(20-x)≤240解这个不等式得x≥10答:混合的糖果中甲种糖果最少10千克习题11.6第1题答案①-5≤x1由数轴图所示:得x-1/2 .解②,得x-1所以由上数轴图可得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1.解②,得x>2 所以由上数轴图可得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2解①,得x3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13.解②,得x>-11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13习题11.6第5题答案解:设ab的长为xcm,根据题意得:解得12<x<17习题11.6第6题答案解得:25。

第11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第11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

第11章 卤素和氧族元素 习题参考答案1. 解:(1) 2NaCl + 2H2O 电解2↑+Cl2↑(2)2Br−+Cl22 + 2Cl−;3 Br2+3CO32−−+ BrO3−+3CO2↑;5Br−+ BrO3−+ 6H+2+3H2O2. 解:(1) 2Br−+Cl22+ 2Cl−(2) 6Ca(OH) 2(热) +6Cl2 Ca(ClO3)2+ 5 CaCl2+ 2H2O(3) I2+ 2HClO32+ 2HIO3(4) 4KClO4+KCl3. 解:(1)以食盐为基本原料制备Cl2、NaOH、NaClO、Ca(ClO)2、KClO3、HClO4;2NaCl + 2H2O 电解2↑+Cl2↑Cl2 + 2NaOH(冷) NaClO + NaCl + H2O2Cl2 + 2Ca(OH)2(冷) 2 + CaCl2 + 2H2O3Cl2 + 6KOH(热) KClO3 + 5KCl + 3H2O4KClO3 3KClO4 + KClKClO4 + H2SO4(浓) 减压蒸馏4 + HClO4(2)以萤石(CaF2)为基本原料制备F2。

CaF2 + H2SO4(浓) CaSO4 +2HF↑KOH + 2HF KHF2 + H2O2KHF2电解2↑+ F2↑(3) 2KI+Cl2I2+ KCl3I2 KIO3 + 5KI + 3H2O4. 解:(1)Cl2 + 2KOH(冷) KClO + KCl + H2O(2)3Cl2 + 6KOH(热) KClO3 + 5KCl + 3H2O(3)KClO3 KCl+3Cl2↑+ 3H2O(4)2KClO3 2KCl+ 3O2↑(5)I2+ 5H2O23+ 4H2O(6)KClO 3+6KI+ 3H 2SO 4KCl+3I 2+ 3K 2SO 4+ 3H 2O5. 解:(1)FeCl 3与Br 2水能共存。

因 \E (BrO 3−/Br 2) = 1.5V > \E (Fe 3+/Fe 2+) = 0.771V ,所以FeCl 3和Br 2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不发生其它反应,故能共存。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参考答案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参考答案11-1试述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及提高强度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以钢为例,合金元素的加入可能产生固溶强化、沉淀强化、细晶强化,对提高钢材的强度有利。

对于同一化学成分的合金而言,组织结构不同,其力学性能也不相同。

为了提高其强度,可通过改变热处理工艺或加工工艺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降低形变温度或提高应变速率,合金的强度会增大。

(2)提高材料强度的途径:加工硬化/形变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晶强化/晶界强度(较低温度)。

11-2试述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及提高塑性的方法答:(1)影响材料塑性的因素:化学成分、组织织构、加工工艺、形变温度、应变速率等。

杂质元素通常对塑性不利,合金元素的加入一般对提高材料的强度有贡献,在等强温度下,只有晶界强化可以提高强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使材料获得细晶组织结构可提高其塑性。

一般而言,形变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提高对强度有利,而对提高塑性不利。

(2)提高材料塑性的途径:降低材料中杂质的含量、细化晶粒、加入韧化元素、加入细化晶粒元素、提高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

11-4试就合金元素与碳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类,指出1)哪些元素不形成碳化物2)哪些元素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3)哪些元素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性能特点如何4)何谓合金渗碳体,与渗碳体相比,其性能如何答: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Co、Al、Cu等。

2)Mn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除少量可溶于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外,几乎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

3)Zr、Nb、V、Ti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只要有足够的碳,就形成碳化物,仅在缺少碳的情况下,才以原子状态融入固溶体中。

4)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即为合金渗碳体,它是合金元素溶入渗碳体中并置换部分铁原子而形成的碳化物,合金渗碳体比一般渗碳体稳定,硬度高,可以提高耐磨性。

第11章 习题提示和答案

第11章 习题提示和答案

h1 xh1 (1 x)h1 1 358.95 kJ/kg ,qc h1 h5 1 060.7 kJ/kg ,可用T s 图上面积 155'1'1
表示, wnet
h2 h1 184.0
kJ/kg ,
qc wnet
5.77 , qm
qQc qc
wnet
wC wT
65.25
kJ/kg ,

qc wnet
0.916 , I
T0sg

T0 c p
ln
T2 ' T2
11.83
kJ/kg 。
11-6 某采用理想回热的压缩气体制冷装置(循环示意见图 11-3),工质为某种理想气体,
循环增压比为 5 ,冷库温度 Tc 40 C ,环境温度为 300K,若输入功率为 3kW,试计算:
qc,a cp (T1 T4,a ) 71.2 kJ/kg , qc,b cp (T1 T4,b ) 110.7 kJ/kg 。
11-4 若题 11-3 中压气机绝热效率C,s 0.82 ,膨胀机相对内效率T 0.85 ,(1)分别
计算1 kg 工质的制冷量,循环净功及循环性能系数;(2)若取空气比热容是温度的函数,再
氟利昂 12。今有以氟利昂 134a 为工质的制冷循环,其冷凝温度
为 40℃,蒸发器温度为-20℃(图 11-4),求:(1)蒸发器和冷
凝器的压力;(2)循环的制冷系数。
提示和答案:若非特别说明制冷剂离开蒸发器进入压缩机时
的状态可近似为温度为蒸发器内温度的干饱和蒸气,离开冷凝器
图 11-4
时的状态为冷凝器内温度的饱和液;节流过程焓值不变。据 t1 20 C 、 t3 40 C ,查氟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

习题十一11-1 圆柱形电容器内、外导体截面半径分别为1R 和2R (1R <2R ),中间充满介电常数为ε的电介质.当两极板间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k t U=d d 时(k 为常数),求介质内距圆柱轴线为r 处的位移电流密度.解:圆柱形电容器电容12ln 2R R l C πε=12ln 2R R lU CU q πε==1212ln ln 22R R r U R R r lU S q D εππε===∴12lnR R r ktDj ε=∂∂=11-2 试证:平行板电容器的位移电流可写成t UCI d d d =.式中C 为电容器的电容,U 是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势差.如果不是平板电容器,以上关系还适用吗? 解:∵ CU q =S CU D ==0σ∴ CU DS D ==Φ不是平板电容器时 0σ=D 仍成立∴t UCI D d d =还适用.题11-3图11-3 如题11-3图所示,电荷+q 以速度v ϖ向O 点运动,+q 到O 点的距离为x ,在O 点处作半径为a 的圆平面,圆平面与v ϖ垂直.求:通过此圆的位移电流. 解:如题11-3图所示,当q 离平面x 时,通过圆平面的电位移通量)1(222ax x q D +-=Φ[此结果见习题8-9(3)]tUC t ID D d d d d ==Φ∴23222)(2d d a x v qa tI DD +==Φ题11-4图11-4 如题11-4图所示,设平行板电容器内各点的交变电场强度E =720sin t π510V ·m -1,正方向规定如图.试求:(1)电容器中的位移电流密度;(2)电容器内距中心联线r =10-2m 的一点P ,当t =0和t =51021-⨯s 时磁场强度的大小及方向(不考虑传导电流产生的磁场).解:(1)t Dj D ∂∂=,E D 0ε= ∴tt t t E j D ππεπεε50550010cos 10720)10sin 720(⨯=∂∂=∂∂=2m A -⋅ (2)∵⎰∑⎰⋅+=⋅)(0d d S D lSj I l H ϖϖϖϖ取与极板平行且以中心连线为圆心,半径r 的圆周r l π2=,则D j r r H 22ππ=Dj r H 2=0=t 时0505106.3107202πεπε⨯=⨯⨯=rH P 1m A -⋅51021-⨯=t s 时,0=P H11-5 半径为R =0.10m 的两块圆板构成平行板电容器,放在真空中.今对电容器匀速充电,使两极板间电场的变化率为t Ed d =1.0×1013 V ·m -1·s -1.求两极板间的位移电流,并计算电容器内离两圆板中心联线r (r <R )处的磁感应强度Br 以及r =R 处的磁感应强度BR .解: (1)t E t D j D ∂∂=∂∂=0ε 8.22≈==R j S j I D D D πA(2)∵S j I l H SD lϖϖϖϖd d 0⋅+=⋅⎰∑⎰取平行于极板,以两板中心联线为圆心的圆周r l π2=,则22d d 2r t E r j r H D πεππ==∴t Er H d d 20ε=t Er H B r d d 2000εμμ==当R r =时,600106.5d d 2-⨯==t ER B R εμT *11-6 一导线,截面半径为10-2m ,单位长度的电阻为3×10-3Ω·m -1,载有电流25.1 A .试计算在距导线表面很近一点的以下各量:(1)H 的大小;(2)E 在平行于导线方向上的分量; (3)垂直于导线表面的S 分量. 解: (1)∵⎰∑=Il H ϖϖd取与导线同轴的垂直于导线的圆周r l π2=,则I r H =π2 21042⨯==rI H π1m A -⋅(2)由欧姆定律微分形式 E j σ=得21053.7/1/-⨯====IR RS SI jE σ 1m V -⋅(3)∵H E S ϖϖϖ⨯=,E ϖ沿导线轴线,H ϖ垂直于轴线 ∴S ϖ垂直导线侧面进入导线,大小1.30==EH S 2m W -⋅*11-7 有一圆柱形导体,截面半径为a ,电阻率为ρ,载有电流0I .(1)求在导体内距轴线为r 处某点的E ϖ的大小和方向;(2)该点H ϖ的大小和方向;(3)该点坡印廷矢量S ϖ的大小和方向;(4)将(3)的结果与长度为l 、半径为r 的导体内消耗的能量作比较.解:(1)电流密度S I j 00=由欧姆定律微分形式Ej σ=0得2000a I j j E πρρσ===,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2)取以导线轴为圆心,垂直于导线的平面圆周r l π2=,则由⎰⎰=⋅SlS j l H ϖϖϖϖd d 0可得2202a r I r H =π∴202a rI H π=,方向与电流成右螺旋 (3)∵ H E S ϖϖϖ⨯=∴ S ϖ垂直于导线侧面而进入导线,大小为 42202a rI EH S πρ==(4)长为l ,半径为)(a r r <导体内单位时间消耗能量为4220222200121)(a lr I r la r I R I W πρπρ===单位时间进入长为l ,半径为r 导体内的能量422022a lr I rl S W πρπ==21W W =说明这段导线消耗的能量正是电磁场进入导线的能量.*11-8 一个很长的螺线管,每单位长度有n 匝,截面半径为a ,载有一增加的电流i ,求:(1)在螺线管内距轴线为r 处一点的感应电场; (2)在这点的坡印矢量的大小和方向.解: (1)螺线管内ni B 0μ= 由 S t B l E S l ϖϖϖϖd d ⋅∂∂-=⋅⎰⎰取以管轴线为中心,垂直于轴的平面圆周r l π2=,正绕向与B 成右螺旋关系,则22r t B r E ππ∂∂-=∴dt di nr t B r E 220μ-=∂∂-=,方向沿圆周切向,当0d d <t i时,E ϖ与B ϖ成右螺旋关系;当0d d >t i 时,E ϖ与B ϖ成左旋关系。

第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 光 学11-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源S 到两缝S 1 、S 2 距离相等,则观察屏 上中央明条纹位于图中O 处,现将光源S 向下移动到图中的S ′位置,则( )(A ) 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B ) 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C ) 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D ) 中央明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分析与解 由S 发出的光到达S 1 、S 2 的光程相同,它们传到屏上中央O 处,光程差Δ=0,形成明纹.当光源由S 移到S ′时,由S ′到达狭缝S 1 和S 2 的两束光产生了光程差.为了保持原中央明纹处的光程差为0,它会向上移到图中O ′处.使得由S ′沿S 1 、S 2 狭缝传到O ′处的光程差仍为0.而屏上各级条纹位置只是向上平移,因此条纹间距不变.因此正确答案为(B ).题11-1 图11-2 如图所示,折射率为n 2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薄膜的上方和下方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n 1 和n 3,且n 1 <n 2 ,n 2 >n 3 ,若用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该薄膜上,则从薄膜上、下两表面反射的光束的光程差是( )()()()()2222222D 2C 22B 2A n e n e n e n e n λλλ---题11-2 图分析与解 由于n 1 <n 2 ,n 2 >n 3 ,因此在上表面的反射光有半波损失,下表面的反射光没有半波损失,故它们的光程差222λ±=∆e n ,这里λ是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因此正确答案为(B ). 11-3 如图(a )所示,两个直径有微小差别的彼此平行的滚柱之间的距离为L ,夹在两块平面晶体的中间,形成空气劈形膜,当单色光垂直入射时,产生等厚干涉条纹,如果滚柱之间的距离L 变小,则在L 范围内干涉条纹的( )(A ) 数目减小,间距变大 (B ) 数目减小,间距不变(C ) 数目不变,间距变小 (D ) 数目增加,间距变小题11-3图分析与解 图(a )装置形成的劈尖等效图如图(b )所示.图中 d 为两滚柱的直径差,b 为两相邻明(或暗)条纹间距.因为d 不变,当L 变小时,θ 变大,L ′、b 均变小.由图可得L d b n '==//2sin λθ,因此条纹总数n d b L N λ//2='=,因为d 和λn 不变,所以N 不变.正确答案为(C )11-4 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3λ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为30°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的半波带数目为( )(A ) 2 个 (B ) 3 个 (C ) 4 个 (D ) 6 个分析与解 根据单缝衍射公式()()(),...2,1 212 22sin =⎪⎪⎩⎪⎪⎨⎧+±±=k λk λk θb 明条纹暗条纹 因此第k 级暗纹对应的单缝波阵面被分成2k 个半波带,第k 级明纹对应的单缝波阵面被分成2k +1 个半波带.由题意23sin /λθ=b ,即对应第1 级明纹,单缝分成3 个半波带.正确答案为(B ).11-5 波长λ=550 nm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d =1.0 ×10-4 cm 的光栅上,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A ) 4 (B ) 3 (C ) 2 (D ) 1分析与解 由光栅方程(),...1,02dsin =±=k λk θ,可能观察到的最大级次为()82.1/2dsin max =≤λπk 即只能看到第1 级明纹,答案为(D ). 11-6 三个偏振片P 1 、P 2 与P 3 堆叠在一起,P 1 与P 3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P 2与P 1 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为45°,强度为I 0 的自然光入射于偏振片P 1 ,并依次透过偏振片P 1 、P 2与P 3 ,则通过三个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A ) I 0/16 (B ) 3I 0/8 (C ) I 0/8 (D ) I 0/4分析与解 自然光透过偏振片后光强为I 1 =I 0/2.由于P 1 和P 2 的偏振化方向成45°,所以偏振光透过P 2 后光强由马吕斯定律得445cos 0o 212/I I I ==.而P 2和P 3 的偏振化方向也成45°,则透过P 3 后光强变为845cos 0o 223/I I I ==.故答案为(C ).11-7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板玻璃,如图所示,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B ,则在界面2 的反射光( )(A ) 是自然光(B )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C )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D ) 是部分偏振光题11-7 图分析与解 由几何光学知识可知,在界面2 处反射光与折射光仍然垂直,因此光在界面2 处的入射角也是布儒斯特角,根据布儒斯特定律,反射光是线偏振光且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答案为(B ).11-8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间距为0.30 mm ,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在离缝1.20m 的屏上测得中央明纹一侧第5条暗纹与另一侧第5条暗纹间的距离为22.78 mm .问所用光的波长为多少,是什么颜色的光?分析与解 在双缝干涉中,屏上暗纹位置由()212λ+'=k d d x 决定,式中d ′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 为双缝间距.所谓第5 条暗纹是指对应k =4 的那一级暗纹.由于条纹对称,该暗纹到中央明纹中心的距离mm 27822.=x ,那么由暗纹公式即可求得波长λ.此外,因双缝干涉是等间距的,故也可用条纹间距公式λdd x '=∆求入射光波长.应注意两个第5 条暗纹之间所包含的相邻条纹间隔数为9(不是10,为什么?),故mm 97822.=∆x 。

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1什么是单双向板?怎样加以区别?其传力路线有和特征?单向板: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

双向板: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略任一方向弯曲的板.(1)对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对于四边支承的板l b≤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l b<<时宜按双向板计算;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2/3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2l b≤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单向板沿短边方向受力,特征个方向弯曲双向板双向受力特征两个方向弯曲2什么叫截面的弯曲刚度?什么叫截面竖向弯曲刚度?截面的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曲率需施加的弯矩值截面竖向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挠度需施加的竖向均布荷载3现浇单向板的设计步骤是什么?(1) 结构平面布置,并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2) 确定梁、板得计算简图(3)梁、板的内力分析(4)截面配筋及构造设施(5)绘制施工图4单向板肋梁楼盖其板、次梁、主梁的跨度如何确定?工程常用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板的跨度:次梁的间距单向板:1.7-2.5 m荷载大时取较小值,一般≤3m次梁的跨度:主梁的间距次梁: 4--6 m主梁的跨度:柱或墙的间距主梁: 5——8 m5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布置方式都有哪几种?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优点:主梁与柱可形成横向框架,横向抗侧移刚度大各榀横向框架间由纵向的次梁相连,房间整体性较好由于外墙处仅设次梁,故窗户高度可开大些,对采光有利(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3)优点:减小了主梁的截面高度,增加了室内净高适用于:横向柱距比纵向柱距大的多的情况3)只布置次梁适用于:有中间走道的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6什么是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计算模型,计算荷载两个方面1)简化假定和计算模型:简化假定1)支座可以自由转动,无竖向位移2)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3)忽略板、次梁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反力4)实际跨数≥5跨时等跨或跨度差≤10%且各跨受荷相同的连续梁按5跨计算 计算模型: 连续板或连续梁(2)计算单元及从属面积板计算单元:1m 宽板带次梁荷载范围 :次梁左右各半跨板主梁荷载范围 :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间距,次梁左右各半个次梁间距(3)弹性理论计算跨度中间跨 0c l l =边跨 板0min 1.025222n n b h b l l l =+++(,) 梁0min 1.025222n n b a b l l l =+++(,) (4)荷载取值板和次梁的折算荷载为了考虑次梁或主梁的抗扭刚度对内力的影响,采用增大恒载,减小活载的办法板 12g g q '=+ 12q q '= 次梁 14g g q '=+ 34q q '= 7、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假定有哪些?答:⑴、支座可以自由转动,但没有竖向位移;⑵、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⑶、在确定板传给次梁的荷载以及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⑷、跨数超过5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数相差不超过10%时,可按5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1.为什么说现今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找一找是否有不是信用货币的货币。

答:(1)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这一过程的萌芽早就存在于古老的信用工具之中;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决定于商品经济覆盖整个经济生活,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经历了几百年之后的20世纪。

现代信用货币,其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

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流通着的钞票都是银行券。

关于银行券,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在中央银行,所以银行券的持有者就意味着握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不论在法律形式上如何规定,人们总是把中央银行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别是这样。

所以,人们认定,持有钞票就是持有对国家的债权;在人们心目中要求国家对钞票负责。

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有作为辅币的金属硬币。

硬币已不是过去意义的金属货币,并不是以自己所含金属的价值流通。

现在世界各国,硬币的发行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于信用货币。

伴随着银行券的流通,不以现钞形态存在的货币也出现了。

在19世纪和更早的年代,人们曾广泛讨论商业票据和支票由于背书流通所发挥的货币功能。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们则已明确认识到:银行活期存款,其本身就应视为货币。

至于商业票据和支票,由于背书流通的现象逐渐减少,已不再讨论它们是否是货币的问题。

银行活期存款,其根本特征是随时可据以签发支票用以购买和支付,同时也有权从中提取钞票。

活期存款的名称多种多样。

我国在出现新式银行以后多年,习惯称之为支票存款。

实际上,由于管理习惯,活期存款有种种名称。

如我国机关单位在银行中的经费存款账户就是一种活期存款账户。

此外,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于金融创新,有些存款不叫活期存款但实际有活期存款的功能。

如美国的NOW(可开出相当于支票的“转让支付命令”的账户)就是一例。

这类账户上的金额,就其实际功能来说,无疑应同活期存款一样视为货币。

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多不能据以签发支票。

直至进入20世纪,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见解把它们明确地视为货币。

但是,如果不把它们视为货币的存在形态,微观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就是不完整的。

而且宏观调控的实践,也会使人认识到,如果不把它们视为货币供给而只考察钞票和活期存款,那就很难解释这两部分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

现实生活中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它们之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

如储蓄,最初多是小额定期,后来不仅发展了活期储蓄,而且有了可以签发支票的储蓄。

如大额存单是定期的,但在货币市场上可以买卖,已不完全是本来意义的定期存款。

至于美国的ATS,更是一种可以自动地从定期存款账户向活期存款账户转移款项的制度。

所有上述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称之为“存款货币”。

(2)今天的货币形态,与历史上几千年只是简单的几种形态统治流通的情况不同,不仅极其多样,很难一一列举,而且变化迅速。

但无论其形态如何多样,变化如何迅速,任何形态的货币,无一例外地都是信用货币。

2.在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之前,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发行自己的银行券,停止银行券发行后则保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不论是发钞票还是创造存款货币,银行是否自己就可以任意支用?这方面你曾存在过什么疑问,现在还有什么疑问?答:不论是发钞票还是创造存款货币,银行都不可以任意支用。

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在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之前,一般存款货币银行都可发行银行券。

发行银行券的银行,需要保证随时可按面额随时兑付金币、银币。

关于存款货币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收入支配问题,其关键是存款货币银行是否直接占有了发行收入。

很显然这类行为是不存在的,钞票发行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银行以自己负债的增加换取资产业务和收益的增加,而且最终存款货币银行是要为自己的负债行为偿还的。

所以虽然理论上这部分收入是存款货币银行并归存款货币银行所有,但实际上银行并不能任意支用这部分的收入。

3.能否不去翻检教材、笔记,拟出一份说明整个金融体系创造货币的纲要?答:市场经济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

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层次,由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和它们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由中央银行的集中决策与宏观调控来实现。

(1)存款货币的创造层次①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紧密联系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一,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

第一个条件使存款货币银行可以从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提供贷款或持有证券,由“原始存款”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第二个条件使应收应付差额都可以在各种银行间的同业往来帐户或在清算中心开立的账户结清,银行不必准备百分之百的资金以应对所创造的存款提取的需要。

②在以上两个前提下,存款货币银行收到原始存款后,只需对其所吸收的存款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余存款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收到这一贷款的客户又可以把这一款项存入另一存款货币银行,另一存款货币银行留出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之后又可以把其余款项作为贷款发放出去,以此类推,在原始存款一定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增加,增加的这一部分即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出的派生存款。

(2)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①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货币。

②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是客户通过提兑其在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而形成的,而这又以存款货币银行先要从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现金为前提。

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陆续提取现金而形成的。

因此,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得到补充,以便使之既能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又能保证创造出经济生活所必需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

要使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二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三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3)由此看来,基础货币与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创造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存款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

中央银行创造的基础货币是存款货币银行原始存款的来源,存款货币银行由于部分准备金制和银行清算系统的存在可以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从而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前提下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如果中央银行不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存款货币银行是否就可以无限制地创造货币了? 答:存款货币的创造规模,受制于若干因素。

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 1d tD K K c r t r e ∆==∆++⨯+ 其中,K 为存款创造乘数;c 为通货比率;r d 是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 t 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 是定期存款比率;e 是超额准备金率。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零的情况下,即r t 和r d 均为零,此时存款乘数还要受到通货存款比率c 和超额准备金率e 的影响。

因为贷款、存款、货币支付并不一定都通过银行完成,所以会有一部分现金流出存款货币银行系统之外。

同时,银行为了应付客户可能的提现要求,也要保留一部分准备金。

假设通货存款比率为零,银行也不保留任何准备金,同时金融体系高度有效,此时从理论上讲,货币的创造是无限的。

但存款货币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受到货币需求的影响,即实体经济中对这部分货币是有需求的。

否则,存款货币银行即使有创造货币的能力,也并不一定能创造出货币;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制造,促成通货膨胀,则会受到客观经济过程的惩罚。

综上所述,基于存款货币银行所受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即使在法定准备金率为零的情况下,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的创造也不是无穷的。

5.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行为:(1)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2)该商业银行的客户用支票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

试比较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是相同还是不同?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

如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那么基础货币量与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如,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答:(1)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用公式表达为:B=R+C ,式中,B 为基础货币;R 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 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

(2)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必然同时伴随着基础货币同等数量的增加,而商业银行的客户用现金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不会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构成结构,增加了银行的存款准备而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

所以,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同。

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此时基础货币会增加,等于该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数额;但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并不会发生变化。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者对于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都相应的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但是二者对于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入债券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而从公众手中购入债券则增加了流通中的现金。

6.银行体系为什么能够为经济生活提供它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货币?这种可能性的经济根据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政治前提条件?答:(1)市场经济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

第一个层次在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

在这个层次上,众多的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面对着众多顾客随时随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货币需求。

它们如何有区别地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取决于它们自己根据安全、流动、盈利的准则,衡量利弊得失所作的判断。

这就是说,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的。

正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随时随地、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并从而事实上把住了货币供给是否真正符合客观需求的第一道关口。

然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不是保证货币均衡的充分条件,或者更强调地说,单纯依靠这一机制来保证货币均衡是绝对不充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