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1知识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大题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理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包括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迁移等。
(3)教育方法与心理:包括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管理心理等。
(4)教育测量与评价:包括心理测量、教学评价、教育评价等。
二、学生心理发展1.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感知阶段:婴儿期、幼儿期。
(2)记忆阶段:幼儿期、学龄前期。
(3)思维阶段: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4)语言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理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等。
(2)心理因素: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动机等。
(3)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3. 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道德品质:诚实、守信、勤奋、团结等。
(2)人际交往:合作、竞争、友谊等。
(3)社会责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治观念等。
三、学习心理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内在动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
(2)外在动机:奖励、惩罚、竞争等。
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等。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等。
3.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偏好和习惯。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视觉学习风格:偏好通过图像、图表等视觉信息进行学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三版)》是一本面向教育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并针对现代教育的特点,讲解了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和方法论。
作者指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科学,不仅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还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研究方法上,教育心理学不仅运用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等传统的心理学方法,还应用了行为分析、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等技术,使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多样。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与学习本章主要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儿童智力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学习和教学。
作者指出,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多方面的,包括感觉、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等方面。
基于这些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本章主要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记忆、思维、注意、观察等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作者指出,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好的学习成果往往依赖于良好的认知策略。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利用记忆技巧、激活学生思维、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
第四章:教育评价与测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评价和测试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重点讨论了测验的可靠性、效度和标准化等问题,以及如何应用评价和测试结果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指出,教育评价和测试是评估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
评价和测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公正的。
第五章: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学生的学习障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着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单元一学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单元一(教育心理学科学学问题)学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又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这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效力。
他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学只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同当时心理科学的反战是直接连接的。
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1)、1806年奥地利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指出心理学是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科学。
1835年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对一系列心理教育学思想做了补充与发挥。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a、明了(明确了解新知识)b、联想(建立联系:新旧知识联系)c、系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个体系)d、方法(通过做练习等方法,起巩固、运用双重作用)这就是现今“讲授法”,是班级授课基本模式。
(2)、1867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人类学》不仅在俄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研究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著作。
(3)、1877年俄罗斯教育学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但在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史上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教育心理学呀,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就像一座桥梁,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系到了一块儿。
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怎么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学,这里面就有很多教育心理学的学问呢。
它能帮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可是有阶段性的哦。
像皮亚杰就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呢,小宝宝们主要是通过感知和动作来探索世界,比如他们会抓东西、摸东西来认识周围的环境。
到了前运算阶段,孩子们就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思维啦,但这个时候他们的思维还比较直观、片面,比如他们可能会认为月亮跟着自己走呢,哈哈,是不是很可爱呀。
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呢,就能够进行一些具体的逻辑思维了,像做数学题啥的。
而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就可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啦,能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2.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很重要哟。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啦。
到了中学阶段,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会有一些小烦恼,比如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呀,对未来的迷茫呀等等。
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多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这些情绪和问题。
三、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来实现的。
比如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形成。
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改变行为。
如果学生做对了题目,老师给个小红花奖励,这就是正强化,能让学生以后更愿意做对题目;要是学生做错了事,老师批评了他,这就是惩罚,让他知道这样做不对。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更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1、什么是“坏孩子”?“他们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
”“追求优越”是每一个孩子共同的内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优越的心理符合了学校的要求的孩子,“坏孩子”则是那些不能适应学校的规范,转而通过其他方面(运动、违纪等)来满足追求优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学校的多样性,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孩子追求优越的心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学校,也需要“坏孩子”的学校。
2、学校为谁培育学生?“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
”“学校不是为自己培育学生”,这句话很值得校长和老师们思考。
如果一个学校是为了社会培养人,学校就会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学校为自己培养人,就会抢生源,就会市场化。
衡水中学这大幅的宣传墙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抢生源,是为了学校自己的发展。
如果它说是为了社会培养人,那恐怕是一个笑话。
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学校都是为了学校自己培育学生,有几个是为了社会培养人?3、“懒惰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人们越是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怀。
因为不停地责骂转移了人们对他能力问题的注意。
“阿德勒对孩子的懒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懒惰“真的是一种不错的心理状态。
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再勤奋一点,一定会取得比现在还好的成绩。
”而面对勤奋的孩子,你觉得获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他已经尽了全力,没有潜力了。
同样,一个”懒惰的孩子“和一个“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差,你会对懒惰的孩子说:“假如你不这么懒惰,你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勤奋的孩子,你觉得努力了还学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够,甚至会觉得他笨。
所以,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懒惰的孩子是大赢家,不管怎样,都是勤奋的孩子吃亏。
4、尊重儿童有多重要?“在有些场合,对于孩子来说,说话是多余的。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道德的发展一品德的界定1 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 两者关系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1 过程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2 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四情操三种分类方式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雷斯特1 解释情景2 作出判断3 道德抉择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惩罚要适度适时2 赏罚3 榜样的学习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1 形成新的行为2 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第二章道德的价值取向一价值观的分类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2 柯尔伯格关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2)生命价值被看作是满足拥有者或他人的工具。
社会水平3)生命价值是建立在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同情关爱这一感情基础上的。
4)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在道德或宗教的权利和责任中占有地位。
原则水平5)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和社会社会福利相联系,同时,享有生命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6)生命是神圣的——整个人类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
二人生观的定义1 定义个人的人生关,从总体上说,就是他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 涵义生死观和幸福观第三章学习的性质一学习的试误说1 桑代克三大学习律P14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R刺激反应2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P144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 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
(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 提出者巴甫洛夫2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3 五条定律P147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填空)三操作条件作用理论1斯金纳2 操作活动的强化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顿悟说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2 知觉的组织3 同化4 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五信息加工理论P157 信息加工流程图第四章学习过程一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二知识学习1 概念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 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三知识获得过程1广义的知识获得的三阶段:意义的获得,保持和再现2 接受学习的过程下位学习(派生归类学习,相关归类学习)上位学习结合学习3 布鲁纳的知识发现论代表作《教育的过程》a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间的外在刺激。
b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c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d提倡发现学习(又称问题解决法)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 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便激起研究3) 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4) 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资作结论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5) 帮助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6)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e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主张独立思考,较之其他理论更能说明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对20cn60’后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4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要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评论:较片面,只有知识的学习,无道德技能的学习四机械学习的遗忘过程1 遗忘的保持曲线P167 (艾宾浩斯曲线)保持(或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是一个负加速的过程,在识记的最初保持急剧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趋于平稳。
2 影响保持过程的原因:机体因素,后继经验和动机因素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五技能学习本质于分类1 定义:获得方法的步骤2 分类外在动作方式(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和内在动作方式(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还可以分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3 麦克唐纳曲线P181六智力技能学习过程1 心理过程1)找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的方法2)找到每做完一步后与做之前有什么差别,与目的还有多大距离3)把每一个行动与其所产生的新杀别联系起来,找到每一步产生式与下一步产生式之间的关系4)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2 智力形成的五个阶段1)定向活动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七问题解决学习过程1 定义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 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指向性,认知系列,操作系列3 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4 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P192第五章学习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1 定义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2 分类P194按影响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影响结果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二学习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P200(简答题)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中。
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2 相同元素论理论要点及教学意义:形式训练对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影响,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有相同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 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景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原则的概括有较大的年龄差异。
重点实验P201 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结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P202第一段5学习定势说P202第一段6分析概括说格索尔—爬蹄子—早期教育三促进学习迁移过程的一般原则1 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育目标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 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哪种迁移4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 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 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和关于学校的积极态度四智力技能迁移的两个环节1 条件概括化把样例题中的具体条件概括为一般条件,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原理。
2 规则自动化P210 第一段第六章学习动机一.什么是学习动机1.定义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喝形成其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至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巩固学习动机。
(大意)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如果学习动机好,而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好,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这是正向的一致。
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喝正向不一致,而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说S—R(刺激——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S—R行为理论要点:引起动机与学习行为并无两样,完全取决于先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又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教学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学生,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多种动机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同一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代表人物:班杜拉他将强化分为三种:1)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2)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理论)一)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