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释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把商品当作神明般崇拜和迷信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是经济交换的载体,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人们往往把商品当作超越世俗的神明来崇拜,忽视了商品的实质和来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迷信和歪曲,是对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的错误理解。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扭曲认识,使人们陷入了对物欲和物质的盲目崇拜之中,剥削和压迫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常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源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扭曲和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通过私有制和市场交换产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被市场关系所替代,使人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者和生产关系。
这种异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使人们陷入了对物质财富和享乐的迷信之中。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加剧,少数人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获取巨大财富,而大多数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对物质财富和金钱的迷信,使人们把金钱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还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被决定于市场需求和供给,而不是人们的真实需要和社会价值。
这种市场化的生产关系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迷信,使人们把商品当作生活的中心,而忽视了人性和社会价值。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资本论》视角
理论纵横理论版一、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揭示了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一种具有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分析说明了价值表现的两极,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进一步阐述货币产生与商品发展的联系。
(一)拜物教概念的出现拜物教一词,主要指在超自然的性质的信仰里对某种特定物的崇拜,它是一种宗教范畴,马克思认为那是一种宗教性质的环境,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相关理解从而提出两种拜物教:第一种是属于人创造了一种宗教,并赋予其人本身没有的超自然能力,仅是崇拜;第二种是马克思描绘的拜物教,指涉及到商品自身的特定对象的拜物教性格。
商品取代了拜物教的神秘,尽管人们认识了自然事物和现象,但是却没有理解商品一般形式和社会关系,人与人的联系被物的联系所掩盖,从而使得商品获得了一种毫无违和感的神秘的力量,同时受到来自于人的盲目的崇拜,于是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形式,即商品拜物教。
(二)商品拜物教形成的背景《资本论》创作的动机和原因,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有密切联系。
从环境背景来看,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在当时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世界各地不断蔓延,对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创造了一定的理论环境,从政治文化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从而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堡垒。
当时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社会领域的各个阶层的物质财富积累不断的增加,资本主义的垄断、剥削和私人占有进一步加深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广大工人的利益被剥夺,贫富悬殊,矛盾日益激烈,社会领域的两极分化逐渐拉大,利益成为私有者习以为常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利己的观念取代,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剖析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深入全面阐述这一理论,对于充分把握和了解商品拜物教的真实含义和本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并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通过拆解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拜物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潜在风险。
最后,我提出了一些现代人可以从马克思的观点中获得启示的建议。
1.引言拜物教是指人们崇拜物质财富和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使我们对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的论述,分析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启示。
2.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人们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而这种商品关系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拜物教将商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人们对商品赋予了超出实际价值的崇拜和追求。
2.1拜物教的本质拜物教的本质在于人们将商品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分离,将商品本身当作一种虚幻的事物来崇拜。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建立在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基础上,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不断努力,从而使自身陷入了对物质的奴役之中。
2.2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以多种形式呈现。
例如,广告宣传以炫耀商品的高科技性能和时尚外观来吸引消费者;商业活动将购物变成了一种享乐和社交活动;人们追求名牌和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3.现代社会中的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拜物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日益增长,形成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需求。
这种消费主导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自身的评价,还对社会关系和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1对个体的影响拜物教导致个体过度依赖物质的满足,并将幸福感建立在消费水平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是“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在这个定义中,马克思分别指
出了商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一定
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商品还具有交换价值,即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可以用货币等
其他商品来互相交换。
对于商品的这一定义,马克思认为其中存在着一种“假象”,即商品拜物教。
他认为,人们在生产和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崇拜、崇神崇物的心理,将商品赋予了
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威力和价值,认为商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
产过程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商品拜物教的思想,认为这种思想混淆了人们的观念,使得人们无
法真正理解商品的本质。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并不是固有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
所决定的,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是在交换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而不仅仅
是在交换一些具体的物品和资源。
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商品拜物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心理问题,而是与社会结构和
生产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交换的过程已经从个人层面变为了
社会化的生产和交换,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拜物教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因此,要消除商品拜物教,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
结构的批判,主要是为了揭示商品的本质和社会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商品拜物教
和改变社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关系与劳动价值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需要理解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交换的载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往往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马克思认为,这种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商品拜物教。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将商品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
在这种拜物教下,商品关系和劳动价值之间的本质被掩盖,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他揭示了商品的双重特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性,是由商品的实际功能所决定的。
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交换的价值大小,通常用货币来表示。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当作商品的真实价值,忽视了商品的劳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成为了一种虚幻的东西,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束缚在了这种虚幻的价值观念中。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批判商品拜物教,而是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背后的社会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貌。
他强调了商品的背后是劳动者的劳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削和掠夺,而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巨大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的一种表现,它掩盖了真正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也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挑战和启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商品拜物教所左右,他们迷信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产生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和崇敬,这种崇拜与信仰的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不仅是对生产和社会关系的一种错位理解,而且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异化和异化的表现。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特殊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主要形式,商品经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
商品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中,人们将商品当作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对待,当作神灵来崇拜和崇敬。
人们迷信地相信,只有通过购买更多的商品,才能获得幸福和满足。
这种迷信和崇拜的情绪,表现出对商品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混淆,成为了对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具体表现。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是对商品的一种错误崇拜,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异化和异化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所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被商品所主导。
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变为了商品,他们的劳动力也被当作商品来出售。
人们的社会关系已经变得异化和崇拜,他们的自由和尊严也已经被商品所束缚和压制。
这种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的异化,使他们迷失了自我和人类关系,成为了商品经济的奴隶。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也提出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现象更加普遍和严重。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商品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在追求名牌、奢侈品和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们沉浸于物质生活的快乐和享受中,但却忽略了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商品拜物教的存在,批判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从而找到摆脱商品拜物教束缚的道路。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和对金钱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种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
以下是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文2000字:马克思指出,商品是特定社会形式下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品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由商品参与社会分工和交换关系而产生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的交换不仅是产品之间的交换,更是劳动之间的交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被个人私有制和市场竞争所扭曲,使得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商品拜物教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由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础,资本家利用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来追求利润,使得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把商品看作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而把它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从而产生了商品拜物教的现象。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市场竞争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将商品生产和销售变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工具,通过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来塑造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控制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批判。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时间来决定的,劳动是商品的唯一源泉,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削和压迫,劳动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使得商品的真正价值被掩盖和扭曲了。
要解决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将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纳入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劳动价值的社会公有化,从而消除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与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指出这种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和压迫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认为,商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是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中介物。
他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导致了人们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交换,从而使商品拜物教深深根植于社会意识之中。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其根源和影响,探讨消除商品拜物教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
2. 正文2.1 商品的本质及其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本质常常被掩盖和扭曲。
货币的普遍流通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商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和匿名化。
人们往往通过货币形态来认识和评价商品,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劳动成果和社会关系。
这种表面化的认识和交换方式,使得商品与人的关系被颠倒,将商品当做神圣的存在来崇拜和仰望。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化和异化,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了一种思想形态和意识形态。
只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才能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
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商品只是劳动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消除商品拜物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社会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路。
2.2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存在既体现了使用价值又体现了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载体的属性。
商品以其特定的品质和特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比如食物可以满足人的饥饿,衣服可以保暖等。
使用价值是商品固有的属性,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基础。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几点认识作者:张亚萍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6期摘要: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
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向物的依赖性社会的转变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历史基础,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形成缘由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批驳是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立论的基础,并凭借对这一“异己”力量的实质的批判指明其历史走向。
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存社会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实质;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简单自然经济下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清晰明了,到资本主义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人所创造的产品却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被人们所崇拜的对象。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取共同劳作,平均分配的方式,结成了原始的“公有制”。
伴随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应运而生,国家作为维护既得利益群体的暴力机器也由此产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掌控在剥削阶级手中,生产劳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人身依附”特征。
在这两个时期,人们的劳动及全部劳动产品虽不是原始的“公有制”的形式,但其依旧是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社会结构中流动,主要是以劳役和实物贡赋的形式进入社会机构之中。
可以看出,这两种社会形态之下的生产关系清晰明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剥离,劳动产品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具有“神秘性质”。
资本主义时期,社会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物的依赖性”特征。
就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来看,作为劳动者的工人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马克思甚至曾说其“自由得一无所有”,而资本家却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
资本家则凭借自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工人从事劳动并占有工人全部的剩余劳动产品,并且用工资的形式补偿工人的劳动,将全部商品占为己有,实现工人和它的劳动产品的完全剥离,从此工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的实质就被掩盖。
商品生产是如何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呢?首先,商品占有者也即大部分的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获取商品的所有权。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西方社会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入手,分析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不再直接与其他人联系,而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社会关系。
商品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中介,而人们的劳动则变成了商品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商品看作是神圣的物品,赋予它们超越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渗透到了整个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指出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误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混淆在一起,认为价值高的商品就是好东西,而忽视了生产者的劳动和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扭曲认识,失去了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理解。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的人性。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把货币和商品的交换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联系和互助。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心理盛行,使人性和人情关系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商品拜物教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拜物教导致了生产者与商品之间的分离,导致了生产者的剥削和贫困。
这种不平等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要摆脱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正确认识商品和金钱的本质。
商品和金钱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 1、腐败现象。 • 2、拜金主义。 • 3、物质崇拜。Biblioteka 1、腐败现象。2、拜金主义
3、物质崇拜。
三、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 1、一分为二的 看待商品拜物教
• 2 、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 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研究 不仅成为观察资本主义社会人性颠倒的一 面镜子,而且也构成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的思维方式,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还有很 多尚未涉及的方方面面。这些在昭示我们, 我们应该以某种新的视野来重新发掘马克 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当代价值。
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 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 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 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 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 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二、商品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 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 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 社会性质。”
• 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
• 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 发展形式。
• 资本拜物教: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 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条件
• “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 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资本论》 (第一卷)心得体会
第五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 第4组
引言
主要内容
1、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华
2、商品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3、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价值 理论的精华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商品拜物教指的是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偏执,把金钱和物质财富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根本。
马克思指出,这种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正社会关系的无视,使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唯一目标,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和废除商品拜物教,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解放和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工具,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资本的载体,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利润的追求,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要彻底解决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和局限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主要的动力,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商品拜物教还使人们丧失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评,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启示。
只有通过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才能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对商品的迷信崇拜,将商品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属性的物品。
这种现象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商品背后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而将商品本身作为价值的源泉和目的。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分追求和沉溺,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实际含义和生产过程。
这种拜物教的盲目崇拜和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脱节,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并不止于此,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性表述,它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的神秘属性和虚幻性,以及社会成员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真实关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和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被混淆了,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质和外在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
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将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转化为了与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断裂开来的商品关系。
人们开始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标志。
这种迷信和崇拜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疏远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二、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和流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本质。
通过神秘化商品,资本主义制度隐藏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人们只看到了商品的外部形象,而忽视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片面和局限。
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过度消费和浪费。
这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利润追求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浅析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作者:汪单玲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7期摘要:要破除拜物教思潮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从中发现拜物教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异化劳动,并说明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拜物教的三种表现形式。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提出物化理论,发现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马尔库塞的技术拜物教理论认为,是技术的进步将人的奴役扩大化,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从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可以得知,当前我国要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如金钱拜物教等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另一方面应该坚持总体性的辩证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拜物教理论;异化;物化;技术拜物教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7-0134-0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化进程发展迅猛。
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拜物教现象在我国也有一定的体现。
要破除拜物教思潮的负面影响,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分析拜物教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一、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创造出的价值比过去所有的时代都要多得多。
然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工人階级却仅能分到勉强维持自身生存的那部分财富,大部分财富则落入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两者对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为了探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奥秘,将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引入政治经济学,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拜物教现象。
(一)异化劳动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对它的普遍理解是:客体从主体矛盾运动中发展而来,反而超越了主体的力量,最后束缚并压制主体。
这种束缚和压制的过程就被称为异化。
马克思发现,异化劳动现象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范围内。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作者:马秋红来源:《金田》2014年第06期作者简介:马秋红(198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省讷河市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的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了。
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根源是从商品形态、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包括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价值形态目前,人们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研究虽然很详尽,但是由于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伴随着《资本论》始终的,所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的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
有了对商品拜物教的准确认识才能有助于我们研究《资本论》及其影响。
在《资本论》的第一章中商品拜物教理论被单独列出来,由此可见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重视程度。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形式本身、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对商品拜物教产生的重要作用。
并且通过分析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充分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精华。
一、商品拜物教的内涵马克思借用光线对视神经的刺激的物理实例引出对商品拜物教的含义,他指出“商品形态及表示商品形态的劳动生产物间的价值关系,是和劳动生产物的物理性及由此产生的物的關系,绝对没有关系了。
那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但在人看来,这种关系,居然幻想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了。
所以,如果我们要找一个譬喻,我们必须逃入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生产物好像是赋有生命、而互相发生关系,并与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物一样。
在商品界里,由人手造的生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个叫做拜物教。
”①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本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却被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掩盖,人们对这种虚幻的形式的崇拜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危害,以及如何从资本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商品社会中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和追求,把金钱和物质财富当作人生的唯一价值标准,从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马克思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对人的异化和自我剥夺的表现。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形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而不同的商品之间通过货币来进行等价交换。
这种商品交换的形式给人们留下了一种虚幻的印象,即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商品交换而不是人的劳动。
人们开始对金钱和物质财富产生了盲目崇拜和追求,从而忽视了人的劳动和社会的真正需要。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认为这种现象是对人的劳动和社会生产的一种畸形表现,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生活的空虚。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对人的异化和自我剥夺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成果被转化为商品,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在这种过程中,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被异化为商品和货币,人们对自己的劳动也失去了控制和价值。
人们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崇拜,导致了人的自我剥夺,忽视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人们开始变得自私、自利,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自我剥夺和异化的现象,使人陷入了精神和道德的困境,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马克思指出,要从商品拜物教中解脱出来,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根植于私有制和剥削关系之中。
要彻底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和劳动成果归属于全体劳动者。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阐释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由于这种转换,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了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以及“三位一体公式”。
由于利息形式的产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关系让位于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
卢卡奇从资本主义的商品结构——对象性形式(劳动的结果)与主体性形式(劳动力本身)——两个方面来窥测资本主义社会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以商品分析开篇,相应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作为第一章的结束。
“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确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观印象。
以商品拜物教作为结束具有重要意义。
既对第一章起总结性的作用,尤其是加深了对价值概念的理解;也为以后的拜物教理论的展开做了理论铺垫。
商品形式——货币形式——资本形式,是其逻辑展开的具体形式。
到第三卷中,具体表现为“生息资本”概念以及“三位一体公式”,这层层加厚的物质外衣,使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
那种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态产生的,要人们在更高度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统治下,在万花筒似的商品交往关系中,看透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现象运动背后的秘密,那是很难做到的。
对商品如此,对货币还更多一层障碍。
货币是由商品转化过来的。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作为货币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质,不了解它在交换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来的全过程,就要因黄金白银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对于它的迷惑。
”从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特别是资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首先明确了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
进一步阐述了后者,价值规定的内容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均不是商品神秘性质的来源。
因为,不论从劳动的等同性质,还是从劳动时间这一用来计量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尺度来看,都不会产生虚幻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只有通过商品这种物的形式为载体才能得以表达。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
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可见,正是商品形式本身产生了这种神秘性质;是劳动的那些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
本来,商品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但却只能在商品与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
进而,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潜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如同宗教一般——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展示为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称之为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劳动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只有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
同样由于产品之间的交换,使得生产者之间发生了社会接触,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在这种交换中表现出来。
而这种私人劳动“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以物为载体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