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主题先行》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是马克思从黑格尔、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处借用而来、在《资本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的一个概念。

“商品拜物”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石有灵的崇拜投射,(后又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

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也指之后人们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的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

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与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

而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演变到后来商品就等同于了价值本身。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商品拜物的阐释,我们必须认清商品的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商品的属性是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非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要认清的商品拜物的第一层虚幻。

其二,产品的价值不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来决定。

同样,人的劳动也不是由他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来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能力来决定。

其三,人的劳动也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

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这是商品拜物教给人们带来的又一层虚幻意识,它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样一个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将具体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因而也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在商品社会中,物具有控制人的力量,而人却往往缺乏控制物的力量。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劳动所赋予的,如果人不赋予物以力量,物本身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论商品拜物教中的人的异化

论商品拜物教中的人的异化

谢谢观看
二、商品拜物教中人的异化表现 形式
1、强制劳动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商品,往往不得不进行强制劳动。 他们长时间工作,甚至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满足对商品的渴望。这种强 制劳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还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交换关系
商品拜物教中,人们将商品视为一种交换的媒介。他们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自 己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然而,这种交换关系往往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 得一些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异化的现象在商品拜物教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商品拜物教理论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 盖。人们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使得商品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人 们把这种力量归因于商品本身,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 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盲目追求和崇 拜,使得商品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 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真正地从商品拜物教的迷思中觉醒过来,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意义 和价值所在。
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盲目追求和崇拜,使得商品 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人们对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的忽视和遗忘。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异化 现象,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 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我 们不应该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而应该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 应该从商品拜物教的迷思中觉醒过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a*********)?二、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三、拜物教的起源拜物教( magical religion)是基督教哲学思想。

这个词的原义是“信仰”、“崇拜”,指在宗教迷信和思想束缚下,把人变成了只会崇拜物质的自然精神,只知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钱是万恶之源”,“货币是资本的灵魂”。

拜物教就是利用信徒对金钱的虔诚而无节制地向其顶礼膜拜的盲目崇拜以满足其贪欲,它和利己主义一样同属于人的异化现象。

四、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内容拜物教将人类行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商品流通的过程。

它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商品,这种理解反映出拜物教的功利性、消费性、唯物性和片面性。

拜物教使人们陷入对物的极度崇拜之中,因此它被称为“物教”。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唯心史观时,也批判了拜物教。

他说,从宗教信仰蜕化出来的神圣感、崇高感、优越感等,都是这些偏见和错误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购买各种商品,其中有许多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没有用处的。

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又会去购买这些商品。

五、拜物教所反映的世界观拜物教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联系。

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满足的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欲望,而人类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丰裕。

这种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当作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就是拜物教的世界观。

因为拜物教信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故它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践性、非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特征。

六、“拜物教”概念所反映的世界观1.功利主义哲学:拜物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

2.市场交换论:它是拜物教的信仰基础。

3.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拜物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可以分开的。

4.具有片面性:拜物教缺乏辩证法,也不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神秘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的这种神秘的拜物教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而是来源于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态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原来结合在一起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生了分离。

随着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态,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商品与商品之间物的交换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

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便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便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形态在人们面前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属性,从而把商品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商品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关系。

但商品生产者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到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于是,商品形态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相应的拜物教观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最高点。

与此相联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也发展到了充分的程度,货币、资本等都具有了拜物教性质。

商品拜物教性质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即人和物关系的颠倒。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有的经济关系,是与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

"这就是说,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商品拜物教关系最终是会被消除的。

商品的知识点

商品的知识点

商品1.解释下列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个概念)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属性【(物品的有用性)由其自然属性决定(只反映人与物的关系)】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特征。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其价值在本质上相同。

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两者之间相互矛盾使得产生了商品交换,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够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①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共存并相互依赖构成社会分工体系②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①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形成的商品价值②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③抽象劳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的,统一的,二者又是有差别的,有矛盾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这种性质来源于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态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I.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II.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商品拜物教:人类社会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必然与商品发生关系。

“我”作为人类最早的祖先之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已经具备人类最原始的本性,但由于受到种种文化知识的约束,我们只能被动地服从于商品这个奴隶,完全丧失了人性。

拜物教是什么:是基督教新教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和理论而编造的理论。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神秘的灵魂,即“神性”。

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神秘化,加以崇拜。

这就是拜物教。

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上帝’。

没有人可以给你承诺什么。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努力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每天不断进取,珍惜你周围的一切,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你就是在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上帝’,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然而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些人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改变别人的想法,扭曲别人的价值观念,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到处欺压百姓,扰乱社会秩序。

对此,我感到很愤怒,也很担忧!近年来,国内确实发生了很多类似于李刚、马家爵之流的案件,它让人们对这些社会蛀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且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是有权有势的‘精英’阶层,他们似乎在享受着金钱带来的荣耀和特权,却丝毫没有考虑过老百姓的死活。

或许你会说我还可以拥有这一切,那么我也告诉你,我的这一切都是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你又曾想过我为了这些所付出的心血吗?有些事情,做了就无怨无悔;有些付出,一旦选择,就永远无法回头。

人是需要有责任心的,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他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正如某名人所说的:“人,要活得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只有当我们做到真正的为别人着想时,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要是我们真诚付出了,努力做了,没有人会嘲笑我们,反而会得到他人的敬佩。

即使做错了,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尽力了!”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关于商品拜物教

关于商品拜物教
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 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 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那 里更加明显。
3
这节的结构
从正面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分工所决 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上揭示商 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根源以及它怎样在人们的头 脑中引起相应的神秘观念。
14
案例之一: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财经网》专稿/记者 朱弢】河北省委常委、 副省长杨崇勇9月17日承认,河北省政府和石 家庄市政府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皆负有责 任。其中,石家庄市政府对此事件负有重大责 任。他同时还披露,一些不法分子早在2005年 就开始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案例之二:蒙牛“特仑苏”液态奶事件
15
蒙牛液态奶:日前,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 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 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 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 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 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门,组织专 家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无健康危害!”昨日, 一些报纸、网站上纷纷挂出类似的蒙牛OMP牛 奶广告。专家指出,该广告直接打出“卫生部、 质检总局”,明显属于以国家机关名义做广告, 涉嫌违反《广告法》。
9
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 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 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 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 消失了。
10
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 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 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4节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表现形式、以及其被消解的出路等内容。

以下主要结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谈谈我对商品拜物教的粗浅理解。

一、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迷一般的性质,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从这两点论述,商品生产是商品拜物教最主要的根源或者决定性条件。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实现能够给予人们诸多需要的满足,这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之一。

此外,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还具有其作为一种宗教意识的内在本性。

那就是它的产生还与人们对某种不能正确认识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有关,而这种神秘力量来源于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被证明为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简言之,他们的私人劳动产品在交换市场中被认购,这样他们的私人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商品交换的实现对私人商品生产者来说极端重要,因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然而,客观的经济事实时常使得他们被摔坏。

因为他们的商品交换的成功与否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受到客观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如价值规律,而且在这些规律面前他们是被动适应的(在马克思时代前后)。

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也根本看不到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这是一支看不见的手”,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些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即是他们商品交换时常不能实现跳跃。

因为这个跳跃的实现对他们又是如此重要,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只能把商品当作神灵一样来供奉,祈求商品能够顺利被出卖,以免自己再次被摔坏。

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的最初形态。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品拜物教往更高的形态上发展了,如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等。

商品拜物教 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 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商品拜物教不?商品拜物教呀,就好像是一个隐藏
在我们生活中的小怪兽!比如说,你看那些名牌包包,好多人对它们
简直痴迷得不行!为啥呀?不就是个装东西的包嘛!但人们就是愿意
花大价钱去买,好像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一切,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这就有点像一个人为了一颗特别的糖果,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哪
怕这颗糖果其实也没那么特别。

再看看那些时尚的衣服,每季都有新款,人们就不停地去买新的,
旧的就扔一边了。

难道穿了新衣服就能变成另一个人啦?这就好像是
追着一阵风跑,永远也追不上,但还是不停地追。

在我们的生活中,商品拜物教可太常见啦!你想想,为了一部新手机,有人可以省吃俭用好久,这值得吗?就像为了一朵漂亮的花,而
放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我们常常会被商品
的外表所迷惑,忘记了它们真正的价值。

而且呀,这种商品拜物教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呢!比如说,有
人会因为别人穿的不是名牌而看不起人家,这多可笑呀!难道穿得普
通就代表这个人不好吗?这就好像因为一个人长得不好看就否定他的
一切一样荒谬!
商品拜物教真的是无处不在,它就像一张大网,把我们都网在里面。

我们要学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不要被它迷惑了双眼。

不要为了那些所
谓的“好东西”而失去了自我,忘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

所以呀,别再被商品拜物教牵着鼻子走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极度崇拜和追求,将商品视为价值的唯一标准和生活的中心。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甚至成为一种价值观。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外在层面的物质追求。

人们追求物质的满足,通过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名牌服装和豪华车辆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些物质的拥有让他们感觉自己独特而与众不同。

其次是社会地位的追求。

人们渴望通过购买高档商品来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他们相信只有拥有昂贵的商品,才能在社会上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然后是个人认同的需求。

有些人购买昂贵的商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人品味和风格,通过特定的品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他们认为只有拥有这些商品,才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味。

再者是情感共鸣的追求。

有些人购买商品是因为对某个品牌或产品的情感认同。

这种认同源于个人的经历、情感和陪伴。

他们相信这些产品能带给他们快乐、满足和情感寄托。

最后是内心满足的需求。

商品拜物教的最高层次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寻求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人们相信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发现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物质并不能代表一切,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不是过度依赖商品来寻求满足。

传播学--商品拜物教

传播学--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性质表现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更加明显三发展演变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三种的共同性质
㈠ 原始拜物教
是把自然界中的某种物当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或迷 信。 其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 大类。如:图腾意识。 ㈡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 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 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 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 教(见资本论)。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 指的是那种足以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神秘观念的性质 • 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性质表现商品的物的性质,把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更加明显
(三)发展演变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这三种的共同性质: 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 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 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商品拜物教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 1、盲目追求GDP增长 2、拜金主义盛行

第八章 商品拜物教社会_481706908

第八章 商品拜物教社会_481706908
也不是具体劳动所耗费的物理时间而是不同生产者之间劳动比较关系的反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不是商品价格怎样决定而是社会总劳动如何通过价格波动再各部门之间实现流动和分配从而一方面实现经济资源从新配置另一方面实现市场交换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
第八章 资本主义是商品拜物教社会
1,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商品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 这种财富的元素形 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 商品开始。“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 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物”。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性质,不在于物,而在于以物为媒介的 人与人的特殊生产关系。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一无所有,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手段,实行小生 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实现货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迅 速积累,并同时造就出大批雇佣劳动者。 英国的“圈地运动”、《狩猎法》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劳动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 劳动创造价值 大卫.李嘉图 :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 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资本论》第一卷1页)
1,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种交换的基本原则是: 等价交换 。任何商品都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国富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是‘为赚钱而生产’并非‘为使用而生产’。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 的有用性。 •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 价值。 • 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 者之间的劳动比较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看不见、摸不着, 只能通过交换比例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1. 引言商品拜物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将商品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

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是指商品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所具有的不同层次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对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

2. 经济层面在经济层面上,商品拜物教将商品作为经济交换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它认为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中,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交换价值是指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商品之间的比较。

在这一层面上,人们追求更多、更好、更时尚等各种各样的商品,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3.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商品拜物教将商品作为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它认为商品不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工具,还是表达个体和社会身份的方式。

通过购买和拥有特定品牌、奢侈品或高端商品,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个性特征。

在这一层面上,人们追求通过购买特定商品来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同感。

4. 心理层面在心理层面上,商品拜物教将商品作为满足个体欲望和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它认为通过购买和拥有商品,人们可以获得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在这一层面上,人们追求通过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来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广告、营销等手段也加强了人们对于商品消费的欲望。

5. 层次关系在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中,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经济层面为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选择;社会层面则影响了人们对于不同商品的认同和追求;心理层面则推动了人们对于商品的欲望和购买行为。

三个层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

6. 总结商品拜物教的层次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对于商品的追求和价值认同。

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审视和思考自己对于商品的追求是否过度,是否超出了真正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

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

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

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

——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

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

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

——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

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

(同上,P94)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

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

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第二、农奴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农奴劳动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农奴和封建主们的经济地位和劳动产品分配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

“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

”(同上,P94)(劳动的特殊性是指劳动的自然形式或者说具体的有用性质的劳动,劳动的共性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劳动的社会形式——唐)在中世纪,农奴劳动的有用性是很明显的,不用交换,就表明了它的有用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交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

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同上,P94)第三、家长制下的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农民家庭要生产他们所需要的许多商品,但是这些物品之间不是作为商品发生关系。

(一个家庭中,不可能用他自己的生产物与交换生产物。

因为这种交换是毫无意义的游戏——唐)生产种种物品的有用形式的劳动就是这个家庭的社会功能。

(如果把这个家庭视作一个社会,那么很明显,这个家庭的有用劳动分工,即家庭内部的分工,就是社会分工,这个家庭的有用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唐)在这里,家庭这个社会的需要和这个社会的生产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因而也不会产生商品拜物教。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劳动,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实际上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而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的社会。

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

鲁滨逊的一切产品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同上,P95)自由人联合体的产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产品仍然属于社会;另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怎样在自由人联合体成员中间进行分配呢?马克思指出:“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

”(同上,P95)马克思作出这样的假定,就是社会按每个成员提供的劳动时间分配生活资料。

这样,劳动时间就成为成员分配消费资料的根据。

总之,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成员与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的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同上,P96)上述几种情况表明,并非任何劳动方式下都会形成拜物教,更不是拜物教永远存在下去。

如同商品生产有自己的历史一样,商品拜物教也有自己的历史。

“只有当实际日常社会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自然之间及其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同上,P97)这是一般宗教小说的条件,即只要没有了人对人的压迫,没有了自然对人压迫,人们就不会产生一种超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幻觉,就不会在主观世界中创造出一个个的神。

同样,“只有当社会社会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沙幕揭掉。

”(同上,P97)自由结合的人,一定是没有私有制,从而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人,他们的生产活动,分配活动,消费活动,都是由人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的,因而失去了商品拜物教的条件,也就不可能存在商品拜物教了。

但是,要出现一个没有拜物教观念的社会,“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同上,P97)四、商品拜物教观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得到了反映商品拜物教观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得到了反映,是因为它没有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为什么用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表现为产品的价值量?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来,劳动表现为价值,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

”(同上,P98)商品拜物教观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得到了反映,主要表现是:第一,他们认为劳动表现为价值,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是永恒的。

所以,他们从来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劳动为什么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为什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因而他们对价值形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没有进行历史分析,并且误认为这些都是永恒的自然形式,没有历史特殊性。

第二,认为自然力也参与价值创造马克思说:“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或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物的外观,怎样使一部分经济学家受到迷惑,有可以从关于自然在交换价值在形成中的作用所进行的枯燥无味的争论中得到证明。

”(同上,P99)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往往认为自然也创造价值。

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关系物化后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反映。

这种反映掩盖了价值创造中的真实的关系,但是却对资产阶级有用,因而他们很热心谈论自然创造价值。

第三,商品拜物教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那里发展成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最后,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商品拜物教观念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反映。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塞·贝利在《对价值的本质、尺度和原因的批判研究》一书中指出:“财富<使用价值>是人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的属性。

人或共同体是富的;珍珠或金刚石是有价值的……珍珠或金刚石作为珍珠和金刚石是有价值的。

”(转引自《资本论》第一卷,P100)他的观点,正好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

财富,即使用价值,恰恰是物的属性,而价值,恰恰是人的劳动的结晶。

珍珠或金刚石作为珍珠和金刚石是没有价值的,恰恰只是因为他们作为商品时,因为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才具有价值。

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对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物化,针对他们的商品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指出:“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善良的道勃雷,他教导巡丁西可尔说:‘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同上,P101)这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形象的批判和讽刺。

(注:道勃雷教导巡丁西可尔,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烦恼》第三幕第三场。

在这个戏剧中,道勃雷是一个自大而又愚蠢的官吏。

他同西可尔一起巡夜时,有一段对话:道勃雷说:你们看谁不配当巡丁?巡丁甲说:回长官,是西可尔,因为他会写字念书。

道勃雷说:过来,西可尔伙计,上帝赏你一个好名字,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很明显,道勃雷说错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特别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恰恰具有颠倒事实真相的本事。

——唐)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见资本论)。

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将这些现象和关系神化的情况。

商品关系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了。

商品在市场上能否卖出去,是否能从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发财致富?这些不受商品生产者本人控制的市场关系,却对商品生产者的发财或破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人们还不能从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揭示出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就必然把商品关系神秘化,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观念。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从商品拜物教派生出货币拜物教。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还进而产生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消亡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类的说教,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宣扬的。

总起来说:“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同前,第24卷,第 252页)。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只要不认识商品社会生产的实质就难免陷入这类的拜物教观念之中,而资产阶级为了辩护剥削的合理性,更是竭力宣扬这种神秘的拜物教观念。

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指明了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

列宁正确指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来源,而且也指明了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可以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在那里,“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