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一、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把物质追求置于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 追逐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消费者开始疯狂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把高档商品当作自我价值的象征。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奢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同款、名牌包包等奢侈品,甚至在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借贷购买,导致消费过度。
2. 盲目追求消费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过度追求消费享乐,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看似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3. 把商品当作快乐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许多人开始相信“买到就是快乐”的观念,把购买商品当作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演变成一种拜物教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 广告宣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诱导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从而导致拜物教的产生。
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观念取代,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1. 弘扬积极的消费观念政府应该加大对积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避免过度消费。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广告宣传进行监督管理,遏制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避免对消费者的过度引导和诱惑。
3. 提高人民的消费素质加大对人民的消费素质教育,培养人们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和消费管理技能,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和自控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o,原义为手工制品。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
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
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古代。
在当时,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
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
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那种所谓神秘力量,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
必须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努力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现象。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马克思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
即商品充满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主体和客体颠倒。
马克思将此与宗教相比,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在商品世界中,人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拜物教。
此外,一旦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谜一样的性质就产生了: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属性;于是,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人与人的关系,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二、商品拜物教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神秘性质即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它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角度,还是它是劳动产品的角度,都不过是人们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结果,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量上,以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量,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因而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拜物教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摘要: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关系的观点,为后人对价值的研究乃至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价值;所谓拜物教即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理论(1)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崇拜。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它本身的形成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可以感觉的物,并没有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所以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又从商品的价值方面对这种神秘性进行了探讨。
同样,从商品的价值规定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包含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耗费。
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劳动时间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量。
由此看来,显然在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上商品也不具有神秘性。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那么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就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分不开。
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因而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却在商品社会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回答: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权威资料]
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阐述了拜物教的主要内涵,描述了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物质消费应对措施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顶礼膜拜的信仰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①马克思用宗教世界的语言把它形象的比作商品拜物教理论。
一、商品拜物教的主要内涵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是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产物。
“从商品本身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但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
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
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
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中对拜物教做出定义:“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③。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难以认识清楚。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几点认识
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几点认识作者:张亚萍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6期摘要: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
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向物的依赖性社会的转变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历史基础,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形成缘由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批驳是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立论的基础,并凭借对这一“异己”力量的实质的批判指明其历史走向。
这对于我们理解现存社会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实质;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简单自然经济下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清晰明了,到资本主义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人所创造的产品却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被人们所崇拜的对象。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取共同劳作,平均分配的方式,结成了原始的“公有制”。
伴随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应运而生,国家作为维护既得利益群体的暴力机器也由此产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掌控在剥削阶级手中,生产劳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人身依附”特征。
在这两个时期,人们的劳动及全部劳动产品虽不是原始的“公有制”的形式,但其依旧是作为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社会结构中流动,主要是以劳役和实物贡赋的形式进入社会机构之中。
可以看出,这两种社会形态之下的生产关系清晰明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剥离,劳动产品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具有“神秘性质”。
资本主义时期,社会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物的依赖性”特征。
就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关系来看,作为劳动者的工人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马克思甚至曾说其“自由得一无所有”,而资本家却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
资本家则凭借自己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迫使工人从事劳动并占有工人全部的剩余劳动产品,并且用工资的形式补偿工人的劳动,将全部商品占为己有,实现工人和它的劳动产品的完全剥离,从此工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的实质就被掩盖。
商品生产是如何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呢?首先,商品占有者也即大部分的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获取商品的所有权。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作为近现代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是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压迫的体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陷入迷信和崇拜之中,把物质享受和物质财富当作生活的终极目标。
这种对商品的过分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开始失去对自身实际需求的追求,而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拥有。
商品拜物教还让人们忽略了商品的实质,而把商品当成了拯救自己的神灵,这就是所谓的拜物教。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的必然产物,而这些必然产物正是对人性和自由的压制和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拥有者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从而实现对他人和自然的控制和剥削。
而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的。
人们开始把物质财富看作是自己生活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对自身需求的追求。
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自由和人性的压抑和异化。
在商品拜物教的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放弃,而去追求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实现对自己的解放。
商品拜物教还让人们开始忽略了自身的真实需求,而去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
这种对物质的无尽追求,既让人们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也让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商品拜物教指的是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偏执,把金钱和物质财富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根本。
马克思指出,这种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正社会关系的无视,使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唯一目标,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和废除商品拜物教,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解放和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工具,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资本的载体,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利润的追求,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要彻底解决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和局限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主要的动力,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商品拜物教还使人们丧失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评,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启示。
只有通过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才能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对商品的迷信崇拜,将商品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属性的物品。
这种现象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商品背后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而将商品本身作为价值的源泉和目的。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分追求和沉溺,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实际含义和生产过程。
这种拜物教的盲目崇拜和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脱节,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并不止于此,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性表述,它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的神秘属性和虚幻性,以及社会成员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真实关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和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被混淆了,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质和外在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
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将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转化为了与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断裂开来的商品关系。
人们开始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标志。
这种迷信和崇拜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疏远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二、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和流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本质。
通过神秘化商品,资本主义制度隐藏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人们只看到了商品的外部形象,而忽视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片面和局限。
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过度消费和浪费。
这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利润追求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
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商品拜物教是对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理解,它倡导将商品与消费崇拜等同起来,认为商品拥有超越实际价值的象征意义。
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
然而,对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解,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首先,商品拜物教将商品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在这一理论中,商品被视作一种性格符号,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还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社会认同和个人满足感。
通过购买和拥有特定的商品,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进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这种理解使得商品不仅仅是交换的对象,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象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商品拜物教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过度追求商品会导致心理上的依赖和沉溺。
当人们将购买和拥有商品作为主要的幸福来源时,他们会越来越依赖于物质,从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快乐来源。
这种心理依赖不仅可能导致财务负担,还可能使人们迷失自我,陷入虚荣和功利的追逐。
其次,商品拜物教也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
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无节制消费和浪费资源的行为,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商品拜物教的理念强调持续购买和更新商品的需求,使得资源消耗剧增,让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过于追求商品也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分崇拜。
综上所述,《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提醒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物质和商品。
尽管商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不能盲目地追逐物质满足,而是应该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关注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将商品当作一种资源的使用和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拜物教的崇拜对象。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摘要】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定义,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包括物化关系和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金钱形式以及商品关系的假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关系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解放劳动者的思想。
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背后的本质,在揭露其虚假性的同时也呼吁人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对当代社会生活有着启示,也为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物化关系、异化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形式、假象、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拜物教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它使人们将商品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和追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剥削关系。
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透过商品拜物教的外表,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可以揭示出人类社会中的物化关系和异化劳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人们理解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与信仰宗教一样崇拜和迷信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人们交换的媒介,已经远远超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
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神圣的存在,甚至认为拥有更多的商品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种现象导致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劳动变成了为了获取更多商品而不断劳累的手段,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商品拜物教意义
商品拜物教意义
1、古人用拜商品,表达尊敬
拜商品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用礼物相互交换表达感谢甚至尊敬的情绪。
古代礼物传递的礼节思想中包含着“友好、和谐以及关系”的文化价值,以此树立友谊的形象。
比如汉朝时候,有拜商品这种活动,用以向嫡亲表示尊敬。
在宴安礼仪之前,往往要行拜商品礼仪,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2、拜商品象征和睦
拜商品也是为了社会和睦和发展而维持的一种道德模式。
比如春节等重要节日来临时,孩子通过拜商品去孝敬老人,一方面表达了尊重、谦卑之情,另一方面也为家庭、社会和谐教化发挥重要作用。
3、拜商品象征着信任的传播
交换商品的时候,我们要停下脚步,用最好的材料来挑选,交付给另一方,把商品变成情感的象征。
可以说,商品的送礼可以促进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也是拜商品的一种文化底蕴。
4、拜商品象征虚心诚意
比如古代一些晋侯佐助之礼,便是一个典型的拜商品礼仪。
拜商品也可理解为古代一种宗族协议性礼物,是一种表述礼节凝聚力、表达虚心诚意的亲切之情。
5、拜商品传递情感
拜商品则是人们联系感情的一种信任象征,也是一种情谊的传递。
拜商品的这种文化,使得一些远隔重洋的老乡朋友,一见面就知道对方的心思,并且把距离缩短,使得亲缘关系更加牢固,让往来友好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一、对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解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谈到了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一种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神秘力量,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动,而是商品经济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无论是从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没有神秘的地方。
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式。
例如把木头做成桌子,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了言,然而一旦桌子作为商品出现,就转换为了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商品问题。
“它不仅用脚站立在地上,而且在其他一切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马克思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特点。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有一个从实质到形式的跳跃。
从木头的质量、外形等特性得不到它的神秘性,因此这种神秘性只能来自于其形式本身。
二、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
商品拜物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们的客观法则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者。
这样以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所以说,物化首先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
商品拜物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2 、批判商品拜物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产品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东西,但产品作为商品却成了一种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 资本拜物教出现后, 世界变得更加颠倒。
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现形式,而由此产生的“拜物教”必然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一是物将会被主体化;二是人将被物化。
这种结果是一种颠倒的现象,即一种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现实中发生了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颠倒。
这种主客颠倒的秘密在于“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
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资本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
因为“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而这一非正常现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随着劳动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特别是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时,那时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广大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就将有计划地发展、劳动产品也将不再表现为商品,到那时,商品生产就会完全消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拜物教将最终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