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马克思论拜物教

马克思论拜物教

马克思论“拜物教”
“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当做神来崇拜的一种迷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在无限的“致富欲”的推动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反而成为物的“奴隶”,被“物”所支配,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拜物教”。

资本主义的拜物教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能否卖出、以何种价格卖出,是盈利还是亏损,是由他无法控制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所决定的,商品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市场的盲目自发势力就成了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这就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货币的出现进一步用物的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原来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商品能否顺利实现交换,现在则取决于能否换成货币;原来商品支配人,现在是货币支配人,在货币面前,任何力量都甘拜下风。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值看做是物本身具有魔
力的观念。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是什么意思
拜物教的读音:bài wù jiào
拜物教(fetishism):宗教信仰的原始形式之一。

与“拜神教”相对。

该词来自葡萄牙文feitico,意谓巫术。

1760年由法国历史学家德布罗斯(Charles deBrosses,1709一1777)首先使用。

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产生于原始神灵观念之前。

被崇拜者,广义为天体、宏大的自然现象、无生命的东西和动植物,狭义为人的想像中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第89页)。

它们被赋予超自然的特性,使人产生敬畏与恐惧感二拜物教在尚未完全摆脱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仍然存在,在现代宗教中也留有某些残余。

非宗教意义上的拜物教,是喻指对某种物品的迷信或言目崇拜,如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出现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现象。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及现代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并分析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指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通过拆解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拜物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潜在风险。

最后,我提出了一些现代人可以从马克思的观点中获得启示的建议。

1.引言拜物教是指人们崇拜物质财富和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使我们对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的论述,分析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启示。

2.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拜物教是一种将商品神化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人们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而这种商品关系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拜物教将商品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人们对商品赋予了超出实际价值的崇拜和追求。

2.1拜物教的本质拜物教的本质在于人们将商品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分离,将商品本身当作一种虚幻的事物来崇拜。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建立在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基础上,而拜物教则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不断努力,从而使自身陷入了对物质的奴役之中。

2.2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以多种形式呈现。

例如,广告宣传以炫耀商品的高科技性能和时尚外观来吸引消费者;商业活动将购物变成了一种享乐和社交活动;人们追求名牌和奢侈品,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3.现代社会中的拜物教在现代社会中,拜物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我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日益增长,形成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需求。

这种消费主导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我们对自身的评价,还对社会关系和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1对个体的影响拜物教导致个体过度依赖物质的满足,并将幸福感建立在消费水平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引言: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日渐严重。

拜物教指的是人对物质倾向的崇拜,将物质财富视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

拜物教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参与感三个方面探析解决当代拜物教现象的路径。

一、减少消费观念灌输当今社会,媒体和商业广告不断向人们灌输消费观念,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这种消费观念的灌输容易引发拜物教现象的产生。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首先要减少消费观念的灌输。

政府可以加强对广告内容的监管,限制商业广告中的虚假宣传和夸张效应,避免误导消费者追求不切实际和过度追求的物质享受。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媒体的宣传引导力度,推动媒体更多地报道社会正能量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引导人们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观念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经济类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经济学原理,提高他们对消费观念的理性认识。

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让他们明白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追求。

二、加强道德教育拜物教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

为了消解拜物教现象,应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的价值不仅来自物质的积累,更来自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

在社会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宣传和道德倡导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相关的主题讲座和论坛,让专家学者传播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社会媒体和公众人物也要承担起引导公众道德观念的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提高人们的参与感当代社会中,拜物教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物质追求来寻求满足。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一、拜物教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引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a*********)?二、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三、拜物教的起源拜物教( magical religion)是基督教哲学思想。

这个词的原义是“信仰”、“崇拜”,指在宗教迷信和思想束缚下,把人变成了只会崇拜物质的自然精神,只知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钱是万恶之源”,“货币是资本的灵魂”。

拜物教就是利用信徒对金钱的虔诚而无节制地向其顶礼膜拜的盲目崇拜以满足其贪欲,它和利己主义一样同属于人的异化现象。

四、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内容拜物教将人类行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商品流通的过程。

它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商品,这种理解反映出拜物教的功利性、消费性、唯物性和片面性。

拜物教使人们陷入对物的极度崇拜之中,因此它被称为“物教”。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唯心史观时,也批判了拜物教。

他说,从宗教信仰蜕化出来的神圣感、崇高感、优越感等,都是这些偏见和错误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购买各种商品,其中有许多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没有用处的。

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又会去购买这些商品。

五、拜物教所反映的世界观拜物教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联系。

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满足的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欲望,而人类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丰裕。

这种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当作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就是拜物教的世界观。

因为拜物教信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故它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践性、非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特征。

六、“拜物教”概念所反映的世界观1.功利主义哲学:拜物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

2.市场交换论:它是拜物教的信仰基础。

3.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拜物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可以分开的。

4.具有片面性:拜物教缺乏辩证法,也不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商品拜物教的概念拜物教是一种以物品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起源于日本,源于对物品的崇拜与追求。

它的核心信仰是物品具有灵魂和生命力,可以通过供奉、修行以及与物品的交流来获得祝福和满足。

拜物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社会,当时,西方文化和现代工业化进程对日本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物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人们渐渐发现物品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具有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

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将物品与宗教相结合,形成了拜物教的核心概念。

拜物教的信仰体系非常独特。

它认为人类和物品是平等和互相依赖的存在,通过与物品的交流和崇拜,人们可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和生命的力量。

在拜物教的传统中,人们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物品作为信仰对象,这些物品通常是珍贵的、有历史意义的或者与个人经历有关的。

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物品进行供奉、仪式和修行,以此来表达对物品的敬意和追求。

拜物教的修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物品的收集、保管、展示以及与物品的沟通等。

在拜物教的传统中,物品被视为具有生命力和智慧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力量和启示。

因此,人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保管和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同时也会在心灵上与这些物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在拜物教的信仰体系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概念叫做“物品觉醒”。

“物品觉醒”意味着物品本身有能力感知和回应人类的需求和情感。

有些信徒相信,他们可以通过与物品的互动和思考,使物品“觉醒”,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类对它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信徒与物品之间建立了一种神秘的联系,同时也为信徒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

拜物教在日本社会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并且在一些群体中得到了认可和接纳。

对于信仰者来说,拜物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方式。

拜物教的信仰者会将物品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与物品的互动和修行来寻求自我认知和心灵净化。

总的来说,拜物教是一种以物品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其核心信仰是物品具有灵魂和生命力。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

读书笔记1拜物教解释一、拜物教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引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当代拜物教是指人们对物质物品的过度崇拜与追求,认为物质拥有无限的吸引力和价值。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十分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要明确认识拜物教的危害。

拜物教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人们对物品过于依赖,贪图虚荣和外在的满足,导致浮躁的心态和欲望的无止境。

拜物教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使个体之间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价值混淆。

要找到消解拜物教的根源。

拜物教现象的形成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不满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渴望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从而产生了对物品的过度追求。

商业广告和媒体的宣传也加剧了人们对物品的迷恋和盲目追求。

然后,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寻找消解路径。

从个人层面来说,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人们应该注重培养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建立。

可以通过读书、艺术欣赏、旅行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要学会理性思考和抵制商业广告的诱惑,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心态。

从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加强教育和媒体的引导作用。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媒体应该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减少对物质享受的炒作和宣传,推动社会的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法治和监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拜物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打击非法和不道德的商业行为。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努力。

个人应调整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注重精神追求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应加强教育和媒体引导,推动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法治和监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价值形式与拜物教

价值形式与拜物教

价值形式与拜物教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提出了价值形式和拜物教的概念,揭示了商品社会中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这两个概念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拜物教的现象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价值形式和拜物教进行论述。

我们来看看价值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价值则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而商品交换则是基于等价交换的原则。

也就是说,通过商品交换,人们将各自的劳动产品转化为一种普遍等同物,即劳动价值。

这种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形式,它通过商品的交换关系来表现出来。

这种价值形式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产生的。

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价值形式的揭示上,他还指出,价值形式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

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表面现象的崇拜和迷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通过其价值形式和使用价值形式来表现,这种表现使得人们往往只关注商品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将其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东西,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关系的表现。

这种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蔓延开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那么,价值形式和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从商品的交换关系来看,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往往关注的是商品的价格和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

这种表现就是价值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从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来看,很多人往往盲目追求名牌商品和奢侈品,将其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

价值形式和拜物教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的。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对物质追求的一种极端表现,表现为人们对于拥有物质财富的强烈欲望和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心态。

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自我意识培养三个方面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重塑社会环境。

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和物质化倾向使得物质的价值在社会中被过分强调,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大多围绕着物质来界定。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提倡人们追求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要加强社会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引导,提倡人们从道德和伦理角度思考和评价事物,减少对于物质的盲目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改革教育方式。

目前,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来达到经济效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文素养。

我们应该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而摆脱对物质的极端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倾向让人们过分关注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导致人们为了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不断追逐新的物质享受。

我们应该倡导个体主义和独立思考,让人们学会从自身需求出发,审视自己在物质上的欲望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内心需求。

我们还需要扩大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读书、旅行、艺术欣赏等方式,培养人们宽广的视野和独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要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我们需要从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和自我意识培养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重塑社会环境、改革教育方式和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逐渐减少人们对物质的极端追求,实现社会价值观的升级和个体意识的成长。

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持久的社会发展模式。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性表述,它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的神秘属性和虚幻性,以及社会成员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真实关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和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被混淆了,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质和外在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

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将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转化为了与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断裂开来的商品关系。

人们开始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标志。

这种迷信和崇拜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疏远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二、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和流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本质。

通过神秘化商品,资本主义制度隐藏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人们只看到了商品的外部形象,而忽视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片面和局限。

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过度消费和浪费。

这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利润追求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商品拜物教意义

商品拜物教意义

商品拜物教意义
1、古人用拜商品,表达尊敬
拜商品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用礼物相互交换表达感谢甚至尊敬的情绪。

古代礼物传递的礼节思想中包含着“友好、和谐以及关系”的文化价值,以此树立友谊的形象。

比如汉朝时候,有拜商品这种活动,用以向嫡亲表示尊敬。

在宴安礼仪之前,往往要行拜商品礼仪,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2、拜商品象征和睦
拜商品也是为了社会和睦和发展而维持的一种道德模式。

比如春节等重要节日来临时,孩子通过拜商品去孝敬老人,一方面表达了尊重、谦卑之情,另一方面也为家庭、社会和谐教化发挥重要作用。

3、拜商品象征着信任的传播
交换商品的时候,我们要停下脚步,用最好的材料来挑选,交付给另一方,把商品变成情感的象征。

可以说,商品的送礼可以促进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也是拜商品的一种文化底蕴。

4、拜商品象征虚心诚意
比如古代一些晋侯佐助之礼,便是一个典型的拜商品礼仪。

拜商品也可理解为古代一种宗族协议性礼物,是一种表述礼节凝聚力、表达虚心诚意的亲切之情。

5、拜商品传递情感
拜商品则是人们联系感情的一种信任象征,也是一种情谊的传递。

拜商品的这种文化,使得一些远隔重洋的老乡朋友,一见面就知道对方的心思,并且把距离缩短,使得亲缘关系更加牢固,让往来友好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代拜物教现象指的是一种现象,即追求物质享受和拜物崇拜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表现为人们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注重外在物质表现、将物质财富视作成功与幸福的唯一标准等。

背景介绍的也需要探讨其形成原因。

很多人追求物质享受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大,导致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增加,而拜物崇拜则可能是由于媒体和广告的宣传影响,将物质享受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社会的物质丰富和消费主义的倡导也加剧了拜物教现象的蔓延。

在当代社会,拜物教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找消解之道。

1.2 研究意义当代拜物教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理性消费习惯。

研究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探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治理模式。

对当代拜物教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消解路径,可以为我们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200字】2. 正文2.1 当代拜物教现象的表现1. 物质至上: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物质追求的狂热,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将拥有物质财富视为成功和幸福的标志。

消费主义盛行,导致了拜物教现象的泛滥。

2. 社交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让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观念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财富、炫耀奢侈品成为一种时尚,导致人们盲目跟风,陷入物质追求的泥沼中。

3. 社会比较压力:人们往往通过物质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社会上的比较压力使得人们不断追逐物质,希望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4. 空虚和焦虑感:在物质过度至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宗教学审视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宗教学审视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宗教学审视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哲学家,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大力批判了拜物教,认为这是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但是在宗教学的角度上,马克思的这种批判是否合理和正确呢?在我们开始探讨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拜物教的概念。

拜物教起源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还不能区分自然和超自然现象。

他们试图通过崇拜自然现象来解释当中的神秘力量,而往往将这种神秘力量抽象化成任何风露、日月、河流等自然现象。

拜物教认为一切现象皆高超的力量的物质化体现,所以人们需要对这些物品进行崇拜,以实现祈福之类的目的。

对于马克思来说,拜物教是欺骗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他认为拜物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将人的感性和理性本就不应分离的对象——自然与人工行为分离;二是把这些否定的人类关系本质化为自然关系;三是把这些本应归于分配和交换的物品看成人的能力和把自己能力投射到物品上。

从这三点来看,马克思认为拜物教具有欺骗性,因为它瓦解了人类的认识,剥夺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把人类弄成了看到物品的奴隶。

那么在宗教学审视的角度上,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呢?在宗教学中,对于拜物教的批判必须依据科学方法和严谨的探讨进行,不能够轻率得出结论。

大多数宗教学家认为马克思对于拜物教的批判有所偏颇,有些过于教条和片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个实例证明马克思拜物教批评在宗教学视角下不一定合理。

首先,宗教学家指出马克思的拜物教批评偏离了物象失效的真正原因,这违背了宗教学方法学的基本原则,因为马克思的批判是武断的、片面的、国际独立的,不够客观、严谨、科学。

其次,在宗教学的角度上,被批判对象——拜物教是古老的一种信仰体系,难以与现代资本主义相比较。

拜物教信仰体系的存在是与古代人类的认识和世界观密切相关,因此在解读时不宜孤立地关注其中某一方面。

第三,宗教学家认为,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可能会被解读为宗教的批判,这令其研究成果受到争议。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当代拜物教现象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分追逐物质的快感,追逐物质财富,而忽视对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追求。

这种拜物教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以发达国家为甚。

同时,拜物教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那么,如何才能消解当代拜物教现象呢?以下是几个思路:一、弘扬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文化形态摇摇欲坠。

但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此应该重视挖掘和传承。

倡导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且学习及保留传统文化可培养人们高尚的文化情操和鉴识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二、保持审慎态度在当代社会中,商品丰富多样,很多人会因为外表或炫酷的广告语言而盲目追逐或消费,无视事实情况和实际需求。

因此,在面对商品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尤为必要。

我们应该首先确立自己的需求,再作出理性的消费决策,不要过度追求奢品或虚无的物质。

三、重视精神生活人类不只存在于物理世界,更存在于精神世界。

我们应该读书、练习运动、旅行、参与社交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不仅仅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还能够增加我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育和舆论引导针对当代拜物教现象,教育和舆论引导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思想觉悟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样,舆论引导也能够在向消费者推介商品的同时,提供相关教育和引导,让社会更加理性与文明,避免消费者陷入拜物教的漩涡。

总之,在当代追逐快速发展的时代,消解拜物教现象所需要的是文化的弘扬、审慎的态度、重视精神生活和舆论与教育的引导,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社会现实,让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和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物教目录[隐藏]综述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消亡条件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1]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

其实只是人脑的产物,却成了支配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

[编辑本段]综述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 o,原义为手工制品。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

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

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些物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控制着商品生产者,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为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

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

当金和银因其天然属性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就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货币具有了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在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资本就已具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使资本的神秘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资本拜物教的形成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古代。

在当时,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

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

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那种所谓神秘力量,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

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将这些现象和关系神化的情况。

商品关系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掩盖了。

商品在市场上能否卖出去,是否能从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发财致富?这些不受商品生产者本人控制的市场关系,却对商品生产者的发财或破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人们还不能从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揭示出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就必然把商品关系神秘化,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观念。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从商品拜物教派生出货币拜物教。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还进而产生资本拜物教。

[编辑本段]货币拜物教把货币神秘化并把它当做偶象来崇拜的观念,它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发展形态。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似乎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商品能不能换成货币。

从商品拜物教的商品支配人,变成了货币支配人。

“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成为万能的“上帝”。

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发展为货币拜物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金钱虽已不能主宰一切,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此,货币拜物教现象还存在。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不断发展,商品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愈来愈要依赖于市场,生产者的劳动愈来愈要表现为价值。

因此,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同时,表现为价值的等价物也相应地发展,它依次从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而最后发展到货币。

作为货币的金、银,本来也是商品世界千千万万个成员中的一分子,只是由于商品世界的共同活动,在漫长的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金、银因其天然的属性比其他商品更适于充当为一般等价物,因此,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就稳定地落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

金、银终于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作为价值镜而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

从此,一切商品都同金、银发生等价关系、由金、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以它为媒介来交换别的商品。

作为货币的金、银无非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但是,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又进一步被物的外衣所掩盖。

因为,一旦金、银成了货币,就给人们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的属性,本来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却被看作是货币的自然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似乎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

在商品与商品直接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得别人的产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后,则决定于能不能顺利地换成货币。

商品的神秘性进而发展成了货币的神秘性。

人们感觉到好象金银本身天然地具有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在货币力量面前,任何力量都得甘拜下风。

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发展为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编辑本段]资本拜物教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个阶段也发展到最普遍、最迷人的地步,更其重要的是,由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还出现了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殖看作是资本本身即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种错误观念。

马克思在指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的关系时说道:“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以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作为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

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反映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但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它采取着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并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利润和收入,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便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货币、生产资料或商品这些物天生就是资本,天然地具有使价值增殖的魔力。

这种把资本视作物并披上神秘化外衣的错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运动过程中更加强化了。

因为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是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而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来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又使这个神秘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似乎是资本家“劳动”的结果,但毕竟还同生产过程有关;而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构成的企业主收入,更给人以幻觉,好象不是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而是资本家本身“劳动”的果实,不仅生产过程,而且流通过程也会带来收入;关于借贷资本的利息则更加神秘化,因为它根本脱离了生产过程,而且同流通过程也无关系,它表现为G-G′(货币—更多的货币)的运动形式,剩余价值的来源完全被掩盖了,而资本自身固有的增殖能力,却非常突出地被表现出来。

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平均利润以上的余额,同样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才转化为地租的,这就使得资本关系的神秘化又进了一步。

在这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好象连同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都不存在了,它只直接同一个自然要素(土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资本—利润(或者,更隐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最终被割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者受剥削的真相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资本本身具有了神奇的增殖能力,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了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商品、货币、资本、这些由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却成了支配人们的神秘力量。

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命运,支配着商品生产者、货币持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命运。

[编辑本段]消亡条件关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类的说教,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宣扬的。

总起来说:“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只要不认识商品社会生产的实质就难免陷入这类的拜物教观念之中,而资产阶级为了辩护剥削的合理性,更是竭力宣扬这种神秘的拜物教观念。

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指明了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

列宁正确指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