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品拜物教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主题先行》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是马克思从黑格尔、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处借用而来、在《资本论》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的一个概念。

“商品拜物”原指原始部落对山川树石有灵的崇拜投射,(后又指女巫所赐的护身符)。

它指的是宗教给物赋予超自然的力量,也指之后人们对物的崇拜。

《资本论》的第一章指出,商品拜物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

马克思首先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商品拜物与宗教崇拜的区别:宗教崇拜是人们创造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身没有的能力。

而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演变到后来商品就等同于了价值本身。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商品拜物的阐释,我们必须认清商品的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

商品的属性是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非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要认清的商品拜物的第一层虚幻。

其二,产品的价值不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来决定。

同样,人的劳动也不是由他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来决定,而是由它的交换能力来决定。

其三,人的劳动也因此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

各种不同的劳动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衡量,看它能换取多少物品。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这是商品拜物教给人们带来的又一层虚幻意识,它掩盖了商品是人生产出来的这样一个事实。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将具体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劳动,因而也把个体的人变成了抽象的“人”。

在商品社会中,物具有控制人的力量,而人却往往缺乏控制物的力量。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劳动所赋予的,如果人不赋予物以力量,物本身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

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

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

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

——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

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

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

——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

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

(同上,P94)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

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

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背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正在崛起,商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将商品视为生产和交换的中心,将金钱和物品看作社会关系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这种将商品当作神圣物品崇拜的现象被马克思称为“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实质上是对人类劳动的异化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交换,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物品和金钱。

这种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售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表面化和物化,人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被商品逐渐替代。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旨在揭露这种表面化和物化的现象,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解商品拜物教,恢复人类与劳动的本源联系,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1.2 引子《引言》中的"引子"内容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商品拜物教作为对购买物品的过度崇拜的一种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人们往往将物质财富视为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将金钱和物品当做幸福和满足的唯一途径。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导致了社会上一种浮躁、功利的氛围,使人们渐渐迷失了真正的人性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正是针对这种现象而提出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通过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探讨商品形态与商品拜物教的关系,以及探讨商品拜物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马克思试图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找回真正的实现人类价值的途径,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在于将商品看作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使人们对商品赋予超乎实际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实际上是对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掩盖和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被逐渐异化,使得人们将商品当作是价值的象征,而不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及意义1001010005 戚萌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商品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劳动产品以正确科学的解释,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

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商品拜物教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概念分析马克思是这样论述商品拜物教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89所谓拜物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至于商品拜物教,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支配着人。

于是,人们视物如同具有超能力一般。

商品被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与商品能不能顺利进行交换息息相关的。

在人们还不能解释出商品交换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性关系的时候,商品之间的关系就被神秘化了,生产者的生财或破财都是商品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

商品带上一种拜物教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概念究其来源,我想与“异化”这一概念是分不开的。

由于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归自己所有,其生产出的产品亦不归自己所有,相反,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却奴役着劳动者,劳动成为了一种丝毫看不到回报的苦役,劳动者厌恶劳动,却不能不为别人而参加劳动,消耗时间。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a*********)?二、什么是商品拜物教(拜物教)?三、拜物教的起源拜物教( magical religion)是基督教哲学思想。

这个词的原义是“信仰”、“崇拜”,指在宗教迷信和思想束缚下,把人变成了只会崇拜物质的自然精神,只知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金钱是万恶之源”,“货币是资本的灵魂”。

拜物教就是利用信徒对金钱的虔诚而无节制地向其顶礼膜拜的盲目崇拜以满足其贪欲,它和利己主义一样同属于人的异化现象。

四、商品拜物教的核心内容拜物教将人类行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成商品流通的过程。

它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需要看成是商品,这种理解反映出拜物教的功利性、消费性、唯物性和片面性。

拜物教使人们陷入对物的极度崇拜之中,因此它被称为“物教”。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唯心史观时,也批判了拜物教。

他说,从宗教信仰蜕化出来的神圣感、崇高感、优越感等,都是这些偏见和错误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购买各种商品,其中有许多是不需要的甚至是没有用处的。

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又会去购买这些商品。

五、拜物教所反映的世界观拜物教认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联系。

它认为人的欲望是满足的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欲望,而人类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丰裕。

这种把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当作绝对真理的世界观就是拜物教的世界观。

因为拜物教信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哲学,故它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践性、非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特征。

六、“拜物教”概念所反映的世界观1.功利主义哲学:拜物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

2.市场交换论:它是拜物教的信仰基础。

3.不相信任何超自然力量:拜物教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都是可以分开的。

4.具有片面性:拜物教缺乏辩证法,也不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

必须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努力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现象。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马克思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

即商品充满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主体和客体颠倒。

马克思将此与宗教相比,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在商品世界中,人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拜物教。

此外,一旦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谜一样的性质就产生了: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属性;于是,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人与人的关系,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二、商品拜物教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神秘性质即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它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角度,还是它是劳动产品的角度,都不过是人们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结果,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量上,以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量,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因而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与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指出这种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和压迫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认为,商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是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中介物。

他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导致了人们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交换,从而使商品拜物教深深根植于社会意识之中。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其根源和影响,探讨消除商品拜物教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

2. 正文2.1 商品的本质及其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本质常常被掩盖和扭曲。

货币的普遍流通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商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和匿名化。

人们往往通过货币形态来认识和评价商品,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劳动成果和社会关系。

这种表面化的认识和交换方式,使得商品与人的关系被颠倒,将商品当做神圣的存在来崇拜和仰望。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化和异化,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了一种思想形态和意识形态。

只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才能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

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商品只是劳动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消除商品拜物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社会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路。

2.2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存在既体现了使用价值又体现了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载体的属性。

商品以其特定的品质和特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比如食物可以满足人的饥饿,衣服可以保暖等。

使用价值是商品固有的属性,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基础。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摘要: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关系的观点,为后人对价值的研究乃至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价值;所谓拜物教即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理论(1)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崇拜。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它本身的形成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可以感觉的物,并没有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所以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又从商品的价值方面对这种神秘性进行了探讨。

同样,从商品的价值规定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包含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耗费。

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劳动时间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量。

由此看来,显然在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上商品也不具有神秘性。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那么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就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分不开。

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因而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却在商品社会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回答: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商品拜物教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4节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表现形式、以及其被消解的出路等内容。

以下主要结合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谈谈我对商品拜物教的粗浅理解。

一、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迷一般的性质,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从这两点论述,商品生产是商品拜物教最主要的根源或者决定性条件。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实现能够给予人们诸多需要的满足,这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原因之一。

此外,商品拜物教的产生还具有其作为一种宗教意识的内在本性。

那就是它的产生还与人们对某种不能正确认识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有关,而这种神秘力量来源于和体现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要被证明为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简言之,他们的私人劳动产品在交换市场中被认购,这样他们的私人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他们所进行的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商品交换的实现对私人商品生产者来说极端重要,因为“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然而,客观的经济事实时常使得他们被摔坏。

因为他们的商品交换的成功与否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受到客观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如价值规律,而且在这些规律面前他们是被动适应的(在马克思时代前后)。

由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也根本看不到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这是一支看不见的手”,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些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即是他们商品交换时常不能实现跳跃。

因为这个跳跃的实现对他们又是如此重要,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因此他们只能把商品当作神灵一样来供奉,祈求商品能够顺利被出卖,以免自己再次被摔坏。

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的最初形态。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品拜物教往更高的形态上发展了,如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西方社会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入手,分析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不再直接与其他人联系,而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社会关系。

商品成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中介,而人们的劳动则变成了商品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商品看作是神圣的物品,赋予它们超越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渗透到了整个社会,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指出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误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混淆在一起,认为价值高的商品就是好东西,而忽视了生产者的劳动和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导致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扭曲认识,失去了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理解。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的人性。

在这种拜物教中,人们把货币和商品的交换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联系和互助。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利己主义和竞争心理盛行,使人性和人情关系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商品拜物教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拜物教导致了生产者与商品之间的分离,导致了生产者的剥削和贫困。

这种不平等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我们要摆脱对商品的拜物教观念,正确认识商品和金钱的本质。

商品和金钱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追求,将物品视为社会地位、身份和幸福的象征。

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1. 以品牌为标志的身份认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通过购买高档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例如,一些名牌手袋、服装和鞋子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

2. 商品成为享受生活的手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购买商品作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例如,许多人喜欢去购物中心逛街、吃美食、看电影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金钱。

3. 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盲目追随广告宣传是商家推销商品最常用且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

然而,在追求美好生活和满足需求时,很多消费者会被广告所诱导而产生盲目消费行为。

4. 通过消费来获得幸福感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认为购买商品可以带来快乐和幸福感。

例如,一些人认为购买新的电子产品、汽车、家具等可以让自己感到更加舒适和满足。

5.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许多人在追求物质享受时会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

例如,他们可能会忽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健康生活方式等。

6. 社交媒体上的虚荣心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将自己购买的商品炫耀给别人看。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三、商品拜物教带来的问题1. 浪费资源过度追求商品会导致浪费资源,增加环境压力。

例如,大量使用塑料袋、纸张等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增加经济压力过度消费也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如果花费超出了自己承受范围,则可能导致债务问题。

3. 忽视精神需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让人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虚荣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忽略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和身心健康。

4. 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商品拜物教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使用不合规范的生产方法和材料,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关于商品拜物教

关于商品拜物教
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 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 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那 里更加明显。
3
这节的结构
从正面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分工所决 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上揭示商 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根源以及它怎样在人们的头 脑中引起相应的神秘观念。
14
案例之一: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财经网》专稿/记者 朱弢】河北省委常委、 副省长杨崇勇9月17日承认,河北省政府和石 家庄市政府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皆负有责 任。其中,石家庄市政府对此事件负有重大责 任。他同时还披露,一些不法分子早在2005年 就开始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案例之二:蒙牛“特仑苏”液态奶事件
15
蒙牛液态奶:日前,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 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 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 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 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 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门,组织专 家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无健康危害!”昨日, 一些报纸、网站上纷纷挂出类似的蒙牛OMP牛 奶广告。专家指出,该广告直接打出“卫生部、 质检总局”,明显属于以国家机关名义做广告, 涉嫌违反《广告法》。
9
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 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 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 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 消失了。
10
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 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 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传播学--商品拜物教

传播学--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性质表现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更加明显三发展演变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三种的共同性质
㈠ 原始拜物教
是把自然界中的某种物当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或迷 信。 其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 大类。如:图腾意识。 ㈡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 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 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 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 教(见资本论)。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 指的是那种足以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神秘观念的性质 • 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性质表现商品的物的性质,把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更加明显
(三)发展演变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这三种的共同性质: 都是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 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以物与 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商品拜物教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 1、盲目追求GDP增长 2、拜金主义盛行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对商品和拜物教的理论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概括性表述,它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通过深入理解和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具有的神秘属性和虚幻性,以及社会成员对商品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崇拜和迷信使得人们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真实关系,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消费的过程中,忽视了生产和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包含的为了交换而产生的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被混淆了,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物质和外在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商品背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

这种拜物教的实质在于将人类创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转化为了与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断裂开来的商品关系。

人们开始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标志。

这种迷信和崇拜导致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疏远和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

二、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和流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本质。

通过神秘化商品,资本主义制度隐藏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人们只看到了商品的外部形象,而忽视了不平等和剥削的存在,从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的片面和局限。

商品拜物教助长了消费主义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不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过度消费和浪费。

这种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利润追求的推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商品拜物教削弱了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

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

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商品拜物教是对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理解,它倡导将商品与消费崇拜等同起来,认为商品拥有超越实际价值的象征意义。

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

然而,对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解,我们应该理性地审视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首先,商品拜物教将商品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

在这一理论中,商品被视作一种性格符号,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还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地位、社会认同和个人满足感。

通过购买和拥有特定的商品,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进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这种理解使得商品不仅仅是交换的对象,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象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商品拜物教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过度追求商品会导致心理上的依赖和沉溺。

当人们将购买和拥有商品作为主要的幸福来源时,他们会越来越依赖于物质,从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快乐来源。

这种心理依赖不仅可能导致财务负担,还可能使人们迷失自我,陷入虚荣和功利的追逐。

其次,商品拜物教也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

现代消费社会中的无节制消费和浪费资源的行为,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商品拜物教的理念强调持续购买和更新商品的需求,使得资源消耗剧增,让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过于追求商品也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过分崇拜。

综上所述,《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提醒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物质和商品。

尽管商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不能盲目地追逐物质满足,而是应该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时,关注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将商品当作一种资源的使用和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拜物教的崇拜对象。

商品拜物教意义

商品拜物教意义

商品拜物教意义
1、古人用拜商品,表达尊敬
拜商品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用礼物相互交换表达感谢甚至尊敬的情绪。

古代礼物传递的礼节思想中包含着“友好、和谐以及关系”的文化价值,以此树立友谊的形象。

比如汉朝时候,有拜商品这种活动,用以向嫡亲表示尊敬。

在宴安礼仪之前,往往要行拜商品礼仪,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2、拜商品象征和睦
拜商品也是为了社会和睦和发展而维持的一种道德模式。

比如春节等重要节日来临时,孩子通过拜商品去孝敬老人,一方面表达了尊重、谦卑之情,另一方面也为家庭、社会和谐教化发挥重要作用。

3、拜商品象征着信任的传播
交换商品的时候,我们要停下脚步,用最好的材料来挑选,交付给另一方,把商品变成情感的象征。

可以说,商品的送礼可以促进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也是拜商品的一种文化底蕴。

4、拜商品象征虚心诚意
比如古代一些晋侯佐助之礼,便是一个典型的拜商品礼仪。

拜商品也可理解为古代一种宗族协议性礼物,是一种表述礼节凝聚力、表达虚心诚意的亲切之情。

5、拜商品传递情感
拜商品则是人们联系感情的一种信任象征,也是一种情谊的传递。

拜商品的这种文化,使得一些远隔重洋的老乡朋友,一见面就知道对方的心思,并且把距离缩短,使得亲缘关系更加牢固,让往来友好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案例之三:麦道夫诈骗案



2008年,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 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 麦道夫(Bernard Madoff)12 月11日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 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 元。 据香港《明报》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因未能及 早揭发名经纪麦道夫的500亿美元投资骗局,近日被各 界炮轰。证交会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17日宣 布展开内部调查,以查明证交会何以迟迟未能发觉这 个骗局,以及当中是否有职员失职。 考克斯在措施强硬的声明中披露,证交会早于1999年 已收到针对麦道夫骗局的“可靠而具体”指控,并多 次把线索交予职员调查,但10年来调查人员都不曾向 证交会建议过对麦道夫采取法律行动,考克斯对此非 常不满。

3

这节的结构
从正面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分工所决 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上揭示商 品的拜物教性质的根源以及它怎样在人们的头 脑中引起相应的神秘观念。 把不存在商品生产的几种社会状况下劳动性质 的分析作为例证,从反面说明生产关系的拜物 教性质只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并指 出拜物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由以产生 的社会条件的消亡和新社会物质生存条件的形 成而消亡。

4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 义制度视为一种自然、永恒的东西,因而始终 不能看穿商品的拜物教、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 性质。
5
本节摘要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 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样,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 内容。

6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 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 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 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 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 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7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 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 特有的社会性质。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 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 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 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17
18
19
20
21
10
最后,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 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 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 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 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 围内重演。

11

可是那些自命有深刻的批判力、发现了这 种化学物质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 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 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在这里为他 们作证的是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物的使 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 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 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 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14

案例之一: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财经网》专稿/记者 朱弢】河北省委常委、 副省长杨崇勇9月17日承认,河北省政府和石 家庄市政府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皆负有责 任。其中,石家庄市政府对此事件负有重大责 任。他同时还披露,一些不法分子早在2005年 就开始向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案例之二:蒙牛“特仑苏”液态奶事件
12

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善良的道勃雷,他 教导巡丁西可尔说“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 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
13

思考与讨论
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拜物 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否还存在呢? 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又有着怎样具体的表现呢? 其根源是什么? 我们怎么对待?
关于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1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
是指把自然界的某种物当作神灵来崇拜的原始 宗教或迷信 在商品生产者社会,人们把商品看作仿佛具有 自己的生命并支配着人的某种费解的东西。 马克思比喻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观念来自于它的令人迷惑的性质。

2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指的是那种足以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神秘观念的 性质。 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 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 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颠倒的关系在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那 日前,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 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 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 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 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 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门,组织专 家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无健康危害!”昨日, 一些报纸、网站上纷纷挂出类似的蒙牛OMP牛 奶广告。专家指出,该广告直接打出“卫生部、 质检总局”,明显属于以国家机关名义做广告, 涉嫌违反《广告法》。

8

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 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 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 揭示出来。
9

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 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 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因此, 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 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 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