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例子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商品拜物教知识点
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因为不分析商品的历史性,因而使他们也存在着商品拜物教观念。
这种观念在他们提出的许多经济范畴中都有所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停留在商品生产方式之中,而是去考察其他生产方式,那么商品的神秘性质就可以立即消失。
第一、孤立的个人的劳动产品,没有神秘性。
马克思在这里也利用了鲁滨逊的故事。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1660—1731年)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是一个贪婪的奴隶贩子,靠贩运非洲黑奴发了横财。
有一次,当他再次到非洲贩运黑奴时,中途遇难,漂流到一个无人烟的孤岛,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
他为了生产,就严格按比例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从事他所必须的各种生产。
20年后,他才获救离开了这个孤岛。
——唐)马克思指出:“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为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
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薄、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
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事业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须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连麦·维尔特(麦·维尔特(1822——1900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美国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宣扬者凯里的信徒。
他在经济学上以无知而著称,曾著书(《商业危机史》)立说,说资本主义下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与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不足危机是一回事。
——唐)”先生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
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括在这里了。
(同上,P94)在这种简单明了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崇拜。
因此,对物不可能产生崇拜,不可能产生拜物教。
另外,此时劳动产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商品拜物教的认识与意义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及意义1001010005 戚萌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商品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劳动产品以正确科学的解释,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
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商品拜物教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概念分析马克思是这样论述商品拜物教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89所谓拜物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至于商品拜物教,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支配着人。
于是,人们视物如同具有超能力一般。
商品被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与商品能不能顺利进行交换息息相关的。
在人们还不能解释出商品交换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性关系的时候,商品之间的关系就被神秘化了,生产者的生财或破财都是商品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
商品带上一种拜物教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概念究其来源,我想与“异化”这一概念是分不开的。
由于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归自己所有,其生产出的产品亦不归自己所有,相反,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却奴役着劳动者,劳动成为了一种丝毫看不到回报的苦役,劳动者厌恶劳动,却不能不为别人而参加劳动,消耗时间。
资本论摘抄及读书笔记
资本论摘抄及读书笔记一、好词摘抄:“商品拜物教”在当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商品拜物教”现象随处可见。
就像我那朋友小李,为了买一个名牌包包,省吃俭用好几个月。
这个包包真的有那么大价值吗?其实不然。
在这个过程中,包包仿佛被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让小李对它充满了崇拜。
它就像是一个拥有魔力的物品,让人们忽略了它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它的品牌和所谓的身份象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和经济逻辑,让我们看到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如何被异化的。
二、好句摘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我和老王聊天的时候说起这句话,老王深有感触。
他说他曾经在生意场上就见识过这种疯狂。
有些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择手段。
就像那些不良商家,为了多赚几个钱,在食品里添加有害物质。
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是在犯罪吗?不是的,只是那高额的利润就像一个巨大的诱惑,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马克思这句犀利的话,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资本在逐利时的丑恶嘴脸,也让我们明白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本的监管是多么的重要。
三、好句摘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我给表妹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你看,你自己做的手工小饰品,你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这就是你的劳动。
当你把这个小饰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这个小饰品的价值就包含了你付出的这些劳动。
不管是做这个小饰品,还是工人在工厂里生产一个手机,虽然工作内容不一样,但都是人类劳动,这些劳动都凝结在商品里就形成了价值。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让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而不是仅仅看到商品表面的价格。
四、好段摘抄:“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
在厂主需要工人的情况下,工人才能找到工作,而厂主需要工人,是为了获取利润,增殖资本。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一、对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解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谈到了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一种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神秘力量,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动,而是商品经济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无论是从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没有神秘的地方。
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式。
例如把木头做成桌子,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了言,然而一旦桌子作为商品出现,就转换为了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商品问题。
“它不仅用脚站立在地上,而且在其他一切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马克思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特点。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有一个从实质到形式的跳跃。
从木头的质量、外形等特性得不到它的神秘性,因此这种神秘性只能来自于其形式本身。
二、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商品拜物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们的客观法则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者。
这样以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我们在崇拜什么?——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机制
我们在崇拜什么?——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机制“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给进入资本主义的人们发出的充满辩证意味的警告,距今已快二百年了。
人类的时代更好了还是更坏了?是更光明了还是更黑暗了?我想重新叩问马克思。
关键词就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的起始概念——“商品拜物教”。
一、为什么叫“商品拜物教”拜物教其实并不新鲜:把具体的自然事物或人造物作为崇拜对象的现象就是拜物教。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生活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不足,人类奉行万物有灵论,所有的自然事物在他们眼里都是神秘莫测的,各部落都会选择一个独特的自然物作为他们的保护神;那些锋利趁手的打猎武器因为可以降服巨兽,为人类带来食物,同样能够享受被崇拜的待遇:这就是所谓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就是一种拜物教。
相比于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则是一个很晚近的产物,直到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才提出这个概念,而真正为他赋予丰富内涵和战斗力的则是马克思。
在狄更斯《双城记》出版九年后,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
从此,我们对资本主义从朦胧的感受变为清醒的批判,而这些批判正是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出发的。
二、商品拜物教的社会机制——物的人化马克思是用“商品”这个概念来为“商品拜物教”赋予批判力量的,我把商品上升为宗教崇拜对象的过程总结为“物的人化”的过程:人类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在这个阶段,中西方几乎都处于自然经济的模式中。
自然经济其实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这就意味着人们生产的产品一般都是只供自己使用,需要什么生产什么,产品很少向外流向市场。
而商品经济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模式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是要被拿到市场上出卖的,所以这些产品就不仅仅是产品,而是商品了。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与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指出这种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和压迫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认为,商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是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的中介物。
他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导致了人们将劳动力当作商品来交换,从而使商品拜物教深深根植于社会意识之中。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其根源和影响,探讨消除商品拜物教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
2. 正文2.1 商品的本质及其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本质常常被掩盖和扭曲。
货币的普遍流通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商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和匿名化。
人们往往通过货币形态来认识和评价商品,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劳动成果和社会关系。
这种表面化的认识和交换方式,使得商品与人的关系被颠倒,将商品当做神圣的存在来崇拜和仰望。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化和异化,使得商品拜物教成为了一种思想形态和意识形态。
只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才能揭示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根源。
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商品只是劳动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消除商品拜物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社会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路。
2.2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存在既体现了使用价值又体现了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
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载体的属性。
商品以其特定的品质和特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比如食物可以满足人的饥饿,衣服可以保暖等。
使用价值是商品固有的属性,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基础。
商品拜物教 名词解释
商品拜物教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商品拜物教不?商品拜物教呀,就好像是一个隐藏
在我们生活中的小怪兽!比如说,你看那些名牌包包,好多人对它们
简直痴迷得不行!为啥呀?不就是个装东西的包嘛!但人们就是愿意
花大价钱去买,好像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一切,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这就有点像一个人为了一颗特别的糖果,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哪
怕这颗糖果其实也没那么特别。
再看看那些时尚的衣服,每季都有新款,人们就不停地去买新的,
旧的就扔一边了。
难道穿了新衣服就能变成另一个人啦?这就好像是
追着一阵风跑,永远也追不上,但还是不停地追。
在我们的生活中,商品拜物教可太常见啦!你想想,为了一部新手机,有人可以省吃俭用好久,这值得吗?就像为了一朵漂亮的花,而
放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我们常常会被商品
的外表所迷惑,忘记了它们真正的价值。
而且呀,这种商品拜物教还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呢!比如说,有
人会因为别人穿的不是名牌而看不起人家,这多可笑呀!难道穿得普
通就代表这个人不好吗?这就好像因为一个人长得不好看就否定他的
一切一样荒谬!
商品拜物教真的是无处不在,它就像一张大网,把我们都网在里面。
我们要学会看清它的真面目,不要被它迷惑了双眼。
不要为了那些所
谓的“好东西”而失去了自我,忘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
所以呀,别再被商品拜物教牵着鼻子走啦!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也表现在他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从马克思对哲学史的反思中我们看到,马克思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来解答时代课题的。
在马克思一系列哲学批判中,最能凸现其哲学生存论指向的主要是他的关于“异化劳动”学说和关于“拜物教”的批判理论。
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哲学的价值取向。
1.关于“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最富特色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因为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即通过对私有财产人学本质的追问,实质地导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引发了一场哲学本体论上的伟大变革,即使得其哲学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羁绊,通向现象学的人学,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
第二,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解释学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和超越,作为对具有“世界命运”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历史之思”,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体验”,“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的维度中去了”(海德格尔评)。
因而“成为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识方式”(杰姆逊评)。
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成就从哪个方面来表现,它都凸现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
因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基础性的概念——实践——这一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概念,正源于异化劳动学说;而作为一种直接遭遇人的现实的历史生存,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历史生存境遇和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的哲学理论,也主要是通过“异化劳动”学说而得到体现的。
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一种意义上的异化劳动学说所体现的生存论意义。
对异化问题的探讨,诚如我们了解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和国民经济学家不同。
如果说,费尔巴哈仅仅只从直观的角度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一种“感性类本质的异化”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认为,私有财产本源的东西,则是“感性”(活动)本身的异化。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石梦瑶(199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㊂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石梦瑶(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㊀要:如今,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眼球,拜物教思想随着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㊂人们对于拜物教的概念㊁表现㊁性质等的认识程度不够,不能够彻底认清商品拜物教思想,人们对于商品的迷恋程度逐步加深㊂基于此,破除商品拜物教思想迫在眉睫㊂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㊂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0.054㊀㊀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前辈们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已经对拜物教批判理论有了很深的认识㊂但是对于它的发展历程㊁性质㊁以及对于在我国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拜物教批判理论没有系统的讲述㊂它在我国是怎样横行的,这对于我们有何启示?以上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㊂1㊀商品拜物教的概述商品拜物教的基本概念是: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商品的运动,价值的运动,货币的运动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㊂1.1㊀商品拜物教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早在16世纪就有拜物教这种说法㊂最开始就是形容对某种物品的喜爱而产生一种近乎痴迷的现象,后来,有学者把它运用到宗教领域,再后来,马克思把它运用到政治经济学领域㊂对于商品主义,马克思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许多启发的㊂在不断吸收别的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等精彩的思想和理论,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使得商品拜物教不断完善,并经过反复论证,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优秀的理论㊂‘詹姆斯㊃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下文简称‘穆勒评注“)这本著作向我们揭示了商品拜物教,马克思也是从这本著作中开始对商品拜物教的问题进行探究的㊂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支配商品,而不应该是被商品所支配,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人们通过劳动获得商品,但商品并没有被人所支配反而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受商品所支配㊂ 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它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㊂ 马克思在后来发现,交换商品时,通常将其用于购买相同的商品,即货币㊂货币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支配各种商品,由此,人们慢慢地开始对货币进行膜拜㊂货币也因此影响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甚至一些人为了得到货币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㊂在这时,拜物教思想已经出现萌芽,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拜物教的概念㊂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了异化劳动,认为异化劳动把人和产品的关系混乱了不再是正常的人支配着劳动生产出表现人主体意识的产品,而是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了,物支配着人㊂在这里,马克思开始对唯货币至上的拜物教进行了批判㊂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拜物教概念初步形成,人们的关注点都在物与物的关系上,而人与人的关系被掩盖了,从而拜物教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㊂1.2㊀商品拜物教的表现社会生产力在不断进步,商品拜物教变得越来越活跃㊂其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商品拜物教有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消极表现㊂其一,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人们变得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金钱,物欲,权利等等,这些使得人们的双眼被蒙蔽了,越来越忽视物与物背后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㊂过分追求金钱的人,认为钱是万能的,不管什么事都为了得到钱,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㊂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各个省份,市区之间,也有这样的例子㊂比如说,某个省为了追求自己省份的GDP,大兴房地产建设,扒毁已建成且并无损耗的房屋等等行为,浪费了财力㊁物力与人力,人类不再是以追求更加美好生活为基础,造成了人类生活的本质的变化㊂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例子,商品拜物教的消极表现已经入侵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扰乱了人们的思想㊂其二,拜金主义不断横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金钱㊃061㊃是万能的,并开始崇拜金钱㊂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成人领域,甚至于学生时期都已经开始盛行㊂在学校,可以看到学生们从上到下一身名牌加持,拜金主义已经侵害了青少年的思想㊂物质利益的需求已经掩盖了精神领域,青少年更多地倾向于物质需求,而不是精神需求㊂值得思考的是,其中一些学生家庭并没有那么富裕,他们可能会开始违法并为特定的物质利益犯罪,这使社会处于危险之中,这也是商品拜物教的消极表现之一㊂1.3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说到拜物教的性质,我们应该最先想到它的神秘性,那么它的神秘性是什么?在这里,让我们来更加深入的讨论一下它的神秘性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㊂ 商品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的特质,不是别的附加物质所赋予的㊂商品带来的神秘性让人们对商品本身产生了盲目崇拜,给商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㊂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神秘性,马克思指出,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物质基础达到绝对发达的时候,人们就会摆脱神秘性㊂其次是商品拜物教的历史客观性㊂从国内外学者对于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中看,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一定的社会基础㊂在现在的社会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使得商品拜物教思想不断蔓延㊂如何才能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只有当我们的物质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商品在人的意识掌控之下,才有可能破除拜物教的束缚,纠正经济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意识㊂最后,从商品拜物教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物质性,商品生产者听从货币㊁商品㊁价值的命令㊂原始社会,崇尚图案,对图案达到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认为这会赐予我们神秘的力量;封建社会,崇尚王权,认为拥有王权就拥有一切;现代社会,又开始了金钱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㊂这些都是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搞得人与物主次不分,开始了人的异化,从而产生了物质性㊂2㊀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2.1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着重论述了拜物教思想的消极影响,而对于它的积极影响提到的并不多㊂积极方面:人们在被物质的支配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目的而不断的努力奋斗,从而使得生产力大大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人拥有和雇用劳动力㊂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不断敦促人们生产物质产品,提高了物质生活条件,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也在不断进步㊂消极方面:首先,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贫富差距拉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㊂工人在社会生产中不断为资本家劳动,所收获的的劳动所得大部分被资本家霸走,工人所产出的具有自身本质力量的产品也被资本家无情夺走,工人失去了生产中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劳动回报㊂在商品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奴隶工人,而使得自己的资本越来越多,工人的收入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㊂其次,消极影响还表现在,出现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会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加剧社会矛盾,进而产生犯罪心理,增加违法和犯罪的几率㊂2.2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实践意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分析,从批判这种经济关系的弊端,引导实现批判它的实践意义,分为三个层面:经济,政治㊁文化㊂经济层面: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物质幸福,甚至走向迷途㊂在社会上不断盛行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会把拥有货币和商品的阶层推上较高的社会地位,为了获得货币和商品,同时也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会不断地进行投资,造成收入不均,从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矛盾的产生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任其发展,而是应该找到关键性因素,抓起要害,进行解决㊂那么,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让人们减少对物的依赖,不注重于物质世界而注重于精神世界㊂即注重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㊂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此外,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更加认知到,随着经济的增长,仅仅满足人民需求的量还不够还要满足人民需求的质,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稳发展㊂政治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还不够全面,还不能够完全的消除拜物教现象,我们仍要制定相关法律㊁法规来对社会所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进行规范㊂中国经济中存在不公平竞争,这限制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这不利于保持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㊂要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实行的一少部分人先富,先富带来后富,要有一定的度,否则社会将变得不稳定㊂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就能够逐渐摆脱对拜物教思想的束缚,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㊂文化层面: 马克思认为,金钱崇拜是市场经济的产物㊂拜金主义的观念主要体现在 金钱万能 ㊂ 拜金主义在现代社会逐渐否定着人们正确的三观,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入侵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社会风气逐渐走下低下,损害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风气发展㊂人们对于金钱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拜物教思想盛行,被物所支配,成为了异己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自由发展㊂那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正是对它进㊃161㊃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使我国的思想能够在正确轨道上发展,使得人们走出拜金主义,走出思想误区㊂3㊀商品拜物教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商品拜物教思想在我国沉渣泛起,我国如何在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启示下破除商品拜物教,应从如下方面入手:3.1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公平㊁公正㊁公开的市场,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㊂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其目的是要实现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人民幸福生活㊂ 真正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建设这一单一领域的发展㊂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极为重视的方面,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够谈其他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十四个坚持 中强调的㊂现代社会,我们过多的强调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发展㊂ 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㊂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由于贫富差距相差过大,不少人甚至开始出现仇富心理,注重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是发展民生的关键一步㊂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策略,定点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民,同时也帮助贫困地区的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和改善了民生㊂3.2㊀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㊂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蒙蔽,要想彻底摆脱拜物教思想的束缚还要从经济入手,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摆脱束缚㊂拜物教思想是建立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它曲解了基本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经济性,而且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盲目崇拜正在发展㊂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人们才能从事他们所喜欢的自由的工作㊂目前,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科技跟不上来,这就导致了西方的商品对我国商品的冲击,导致西方商品在我国的畅销㊂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我国最根本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发达国家程度,这有可能导致大众产生媚外心理,被物质所驱使㊂归根结底,我国还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创新技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㊂通过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决定作用,积极引导各主体参与,构建推动创新的制度框架,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㊂由此以往,一定能够彻底摆脱拜物教的束缚,迎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人们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㊂3.3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武器,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让人民在社会中有强力的支持和保障,坚持依法治国,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㊂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弊端㊂ 货币这位彻底的平等主义者,还会把一切的差别消灭,因为货币,人们分辨不清什么是邪是正㊁什么是黑是白㊁什么是美是丑㊁什么是对是错,货币的魔法般的能量让世界的规则颠倒㊂ 这就会导致人们认为货币是万能的,对它产生迷恋,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对于其他方面的追求,这就需要通过法治手段来遏制商品拜物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危害㊂尽管先进的法制观念和完善的法制体系无法彻底根除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拜物教,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法律的约束和惩罚功能,将其限制在最小的程度,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㊂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 拜物 问题,就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对其的导向与调节功能㊂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马克思.詹姆斯㊃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53.[3]孟祥娟.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4]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1).[6]姚心圆.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当代启示[J].中国市场,2019,(02):125-126.[7]邓春芝.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逻辑及现实意义[J].理论月刊,2012,(12):15-19.[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38.[9]王可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对当代大学生启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2):3-4+6.㊃261㊃。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__资本论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但是,以上的分析表明,商品是很复杂的,充满着难以思议的神秘性。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从何产生呢?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本身。
作为使用价值,无论是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还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都毫无神秘的地方。
同样,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性质。
因为:第一,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基础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生产任何产品都要消耗时间,任何社会的人也都关心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时间多少,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第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一旦人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为对方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就取得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商品的神秘性来自于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就会由于下述三种表现形式而引起人们的幻觉。
第一,商品生产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表现为劳动产品都同样具有价值。
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等同的、无差别的,可是这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价值物表现出来。
这样,似乎劳动产品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采取了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量的形式。
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本身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但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后,劳动量就不能用劳动时间直接计算,而是作为价值量来计算,价值量又要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这一转换,又使商品本身神秘化。
第三,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劳动产品互相交换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里,生产者互相之间都要发生关系,互相交换劳动。
但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他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要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表现出来,使物本身带上神秘性。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追求,将物品视为社会地位、身份和幸福的象征。
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1. 以品牌为标志的身份认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通过购买高档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例如,一些名牌手袋、服装和鞋子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因为它们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
2. 商品成为享受生活的手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购买商品作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例如,许多人喜欢去购物中心逛街、吃美食、看电影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金钱。
3. 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盲目追随广告宣传是商家推销商品最常用且最有效果的方法之一。
然而,在追求美好生活和满足需求时,很多消费者会被广告所诱导而产生盲目消费行为。
4. 通过消费来获得幸福感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认为购买商品可以带来快乐和幸福感。
例如,一些人认为购买新的电子产品、汽车、家具等可以让自己感到更加舒适和满足。
5. 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许多人在追求物质享受时会忽略精神层面的需求。
例如,他们可能会忽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健康生活方式等。
6. 社交媒体上的虚荣心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将自己购买的商品炫耀给别人看。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三、商品拜物教带来的问题1. 浪费资源过度追求商品会导致浪费资源,增加环境压力。
例如,大量使用塑料袋、纸张等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增加经济压力过度消费也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如果花费超出了自己承受范围,则可能导致债务问题。
3. 忽视精神需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让人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虚荣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忽略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和身心健康。
4. 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商品拜物教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使用不合规范的生产方法和材料,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
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解读----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节有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对拜物教的物质形式与观念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马克思还要理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拜物教的观念形式,是如何既作为客观表象的反映、又作为具有社会效力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的。
下面,我就自身阅读的情况,谈谈我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含义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上。
马克思在这一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指出:“在那里,、、、、、、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89)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讲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89)这表明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
2、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来源的揭示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讲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89)马克思阐发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早期使用拜物教概念不同,既不是最初的宗教崇拜,也不是崇拜对象性、实体性的财富,而是在借喻意义上说明这种社会现实的颠倒性。
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在这个条件下,交换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私人劳动就不断通过这种形式而转变为社会劳动,随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作为交换价值凝结物的货币便出现了。
货币最初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生产者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是简单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1. 引言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商品拜物教指的是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偏执,把金钱和物质财富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根本。
马克思指出,这种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真正社会关系的无视,使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唯一目标,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和废除商品拜物教,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解放和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工具,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资本的载体,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利润的追求,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要彻底解决商品拜物教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和局限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成为人们主要的动力,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商品拜物教还使人们丧失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评,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启示。
只有通过消除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自由,才能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2. 正文2.1 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商品拜物教是一种对商品的迷信崇拜,将商品视为具有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属性的物品。
这种现象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商品背后的劳动和社会关系,而将商品本身作为价值的源泉和目的。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们对商品的过分追求和沉溺,忽视了商品背后的实际含义和生产过程。
这种拜物教的盲目崇拜和对消费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脱节,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定义并不止于此,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例子
商品拜物教例子【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英文标题】commodity fetishism: from daily life to metaphysics【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内容提要】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
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
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
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关键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
《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
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
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
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
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
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拜物教例子【篇一:商品拜物教例子】【英文标题】commodity fetishism: from daily life to metaphysics【作者简介】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内容提要】商品—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
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
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
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关键词】商品—物/幽灵/抽象化/形式化/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的主题。
《资本论》第二版将这一主题独立出来作为商品章的结尾,除了凸现《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旨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章,马克思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哲学提炼,以明显的形式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
这也意味着,《资本论》并不只是一部经济学的论著,同时也是面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批判,“商品拜物教”则将这一旨趣鲜明地呈现出来。
商品拜物教,简单地说就是人跪倒在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面前,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当然只是商品拜物教的结果。
问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是如何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这是由个人幻觉还是由社会过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是如何由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摆脱拜物教意识,达到理性自觉。
一、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要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人如何沉沦于物的世界,首先要了解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当然,这里的物指的是作为商品的物,只有当商品—物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才可能被这个物的世界所捕获。
商品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但商品存在的依据并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其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在商品的交换中,形成了商品交换的最简单的等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商品b是商品a的价值形式,商品a是反映商品b的价值的镜子,这也是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当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并普遍化时,就会形成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公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z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u量商品e,……这个无限相等的公式表明,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之间相互指涉,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系统。
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最简单的交换是物物交换。
当商品的种类扩大和交换范围扩大之后,就会形成扩大的等价形式,比如:20码麻布=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等等。
这种价值形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也就受到限制。
随着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表现获得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在惟一的商品上,这个商品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等价物。
这种等价形式的发展就产生了货币。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物的世界的结构:第一,商品—物之间形成无限链结的世界,商品与商品之间形成了相互指涉的关系。
索绪尔后来曾把这种关系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性的关系。
第二,一个特殊的商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即货币。
虽然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地就是货币。
金银本身是商品—物的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其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却又超越于具体的商品之上,成为商品世界的直接主人。
人们在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之后,在市场上必须先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变换为货币,然后才能购买其他商品。
第三,商品—物的世界外在于人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这种规律就像自然规律一样发生着作用。
这也易形成一种错觉,即将商品社会的运行规律等同于自然规律。
虽然商品交换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但商品形成一个普遍化的、自洽性的物的世界,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的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直接的使用关系,即使存在着商品交换和为了交换而交换的商人,但从总体上来看,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之相应,“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①。
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不可能产生普遍化的商品交换与商品—物的世界,更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商品拜物教。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当商品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时,商品拜物教才可能产生出来。
这时,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完成相对应。
在人与物关系上,人与物的直接关系被新的社会关系所中介,并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关系表现出来。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人是通过物来表现自身的,而这种物又是在物的世界中相互指涉。
“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关系颠倒了,人进入到了物的世界之中,成为物的世界的载体。
商品世界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商品—物的世界的“幽灵”商品构成了一个自律的、相互指涉的世界,这个世界何以具有如此的魔力,让人沉沦于中而难以自拔?为什么人们好像被这个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所牵引,不自觉地膜拜于商品—物之前?或者说,什么是商品—物的世界中的“幽灵”?在这一节的开始,马克思就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③马克思以桌子这种商品为例指出,这种怪诞性在于:当桌子还是木头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可感觉的物,但是当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可感觉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超感觉指的是商品的价值规定性,商品的价值以及由商品的交换所带来的价值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化身为物的“幽灵”决定了一切。
正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改变了作为商品的物的存在方式,它表征着商品的神秘性质。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如果与商品的有用性无关,那就只能与商品的价值规定有关。
根据马克思之前的讨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在人们创造价值的劳动中,存在着劳动的二重性:一是与商品的有用性相关的具体劳动,一是体现为劳动力耗费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即生产特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比如织布工的劳动与制作咖啡的劳动就不相同。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第一,任何劳动都是人体机能的耗费,虽然具体劳动有着质的差异;第二,决定价值量的东西,即劳动时间,本身也可以度量的,没有什么神秘性。
那么,商品的神秘性、商品的“幽灵”源自何处?马克思指出:是商品形式本身。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④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就是抽离了劳动的各种不同的特征,使之同质化;只有劳动实现了同质化,才可能以机械劳动时间来度量各种不同的劳动,以确定价值量;人们根据价值量来交换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随之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获得了“社会关系的形式”。
上述这些环节的实现,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即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确立。
商品交换的抽象化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抽象化过程,因此,商品的“幽灵”源自于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与形式化,而这种抽象化与形式化同样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过程。
只有在这样的契合中,人才能无意识的成为商品的膜拜者。
这个无意识的膜拜过程,与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抽象化与形式化有关。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人与物都经历了多重的抽象化与形式化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特点。
从物的存在方式来看:首先,物成为商品,就意味着物的具体特质被抽象,这个空洞的物成为价值的载体;其次,当物成为价值的载体时,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价值量来表现,被抽象了的物与物的关系变成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抽象化的过程,而且成为形式化的过程;再次,物的这种数量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它既以形式化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又体现了形式化的社会关系。
从人的存在方式来说:首先,人变成了可交换的商品,这就与商品具有了相同的特质;其次,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不管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人都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入到商品的世界中,抽象化与形式化构成了人在交换行为中的行动原则;最后,人实际上成为按照商品世界的规则来行事的行为者,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按照物与物的关系来确定。
人们按照等价原则来规划自己的劳动,按照等价原则来交换自己的产品,这种准则正是商品世界的通行法则。
人实现了与商品—物的世界的匹配。
在人与物的存在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最为根本的是社会关系的变化。
在中世纪,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正是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基础:第一,劳动和产品就无须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形式,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直接进入到社会体系之中,人与物的关系是需要的满足关系,人们关心的是物的有用性;第二,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特殊性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第三,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就是他们之间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不需要披上物的外衣。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劳动的自然形式和特殊性与劳动的社会形式分离开来,后者成为商品存在的根据;其次,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载体,商品只有作为交换价值才能进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人与物的需要关系变成了由商品中介的关系;第三,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中,最为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要采用与自身相对立的形式,即一般的抽象劳动形式,也就是简化为质上相同而量上有差别的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这种简化表现为一种抽象,然而这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每天都在进行的抽象。
把一切商品化为劳动时间同把一切有机体化为气体相比,并不是更大的抽象,同时也不是更不现实的抽象。
”⑤这种抽象的、形式化的社会关系使得抽象成为统治社会存在的原则。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发生,人们习以为常,但对这种抽象化、形式化的过程并不理解,商品的魔力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从这种比较中可以看出,商品的魔力主要发生于商品交换普遍化的时代,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商品才能获得统治和支配地位。
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抽象化、形式化带来了商品的形式化,这是商品世界的“幽灵”的园地。
三、商品拜物教:从无意识到形而上学商品拜物教,不只是对商品的简单跪拜,而是对商品社会的跪拜。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拜物教构成了一种普遍化的意识形态,它从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层面一直上升到思想观念中的形而上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