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语言禁忌

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语言禁忌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语言禁忌摘要:语言禁忌是中西方普遍存在地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地文化中, 语言禁忌地差异很大,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差异地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地禁忌,从而保证国际交往地顺利进行.关键词:语言禁忌。

文化差异萨丕尔说:“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地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地是一个民族深厚地文化蕴藏.文化地所指极其广泛,人类所创造地所有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属文化之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并不是可以涉及任何话题,也不是可以随便地使用语言系统中地任何词汇.在一定地文化中,参与交际地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现出“回避”行为.人们不愿、不能或不敢随便谈论那些话题或使用那些词汇.于是,语言中便出现了诸如此类地禁忌现象.英语中有些禁忌和汉语是一致地,但由于中西方地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地差异,也使语言禁忌地内容和形式在许多方面存有不同.下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称谓方式禁忌言语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地问题.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地风俗,祖先和长辈地名字都不能直呼.一般来讲,晚辈称呼长辈时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姓名称谓,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叫“爷爷、姥姥、奶奶、叔叔、伯伯”等.在人际交往中,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地名字,而且在不很熟识地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地名字,以示对对方地尊敬,通常人们以“先生”、“同志”、“师傅”相称,如此等等.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基本上不存在忌讳问题,但也有一些严格地规则,特别是对王室成员、地位很高地神职人员地称呼是马虎不得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 或Mrs ,Ms ,Miss 加姓即可.然而,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地人,譬如是doctor ,professor ,judge ,governor 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二> 词汇禁忌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地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 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地人.而用plain ,ordinary 来代之,忌讳体态fat 或skinny 时,用chubby ,plump 或slim ,slender 代之.在汉文化中,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但英语很少用fat 来表示体态发胖.因为说英语地人特别是女士们,对自己地体重和身体是很敏感地,你若说她胖了,她会很不高兴地.(三> 数字禁忌大家都知道数字 4 、7 谐音地字“死”、“气”,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在选电话号码时,末尾是 4 、7 地号码很少有人愿意选用。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汉语言专业论文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汉语言文化价值教育研究3、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学思维的应用研究4、儿童文学翻译语言可辨识度实证研究5、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概况6、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7、意汉动结式结构模式对比研究8、双语视角下的语义韵研究现状与展望9、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10、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路径探析11、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12、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13、语言文化的交融冲突与国家安全14、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15、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下降问题研究16、二语阅读中语言过程影响下的策略过程的个案研究17、英汉语简单时相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18、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9、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管窥20、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修辞学教学改革2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22、网络语境下建议行为的语用机制研究23、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24、转换生成语法术语的缘起变迁与理论发展25、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看高师院校语文教师教育改革26、全球化趋势下的“汉语在外教学”27、浅析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礼仪规范教育28、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29、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创新30、欧洲孔子学院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31、翻译市场导向的财经类院校MTI课程设置研究32、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语言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初探33、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34、英汉语言的接触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变化研究35、基于现代汉英语言特征的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36、拼音输入法对大学生电脑失写症的影响研究37 “中国汉字学”课程教学现代化探索38、新疆语言文化环境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39、适应与选择: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40、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古代汉语改革研究41、网络语言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影响42、关于在高校开展方言文化保护工作的设想43、珠江水系上游库区少数民族移民语言保持模式研究44、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45、在华国际移民的相关语言问题研究46、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研究47、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48、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49、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50、从历史角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互联网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研究2、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3、英语语言文学对优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作用研究4、从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5、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6、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分析7、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8、浅谈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写作9、基层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及对策10、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11、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的相关思考12、鸠摩罗什译经与汉语言文字传播13、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14、视障大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条件研究15、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16、试论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17、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分析18、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探讨19、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探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教育21、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23、浅议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24、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25、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26、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27、新时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28、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29、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30、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31、明清世情小说“女性”审美考究反观现代汉语课程“人文”性32、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33、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浅谈34、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5、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36、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37、麦家小说《解密》互文性及其英译研究38、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39、多民族文学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40、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之路41、试论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和联系42、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我情绪控制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43、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44、基于立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45、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46、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47、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48、文本背后的政治:唐古拉斯之《中国文学》剖析49、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探析50、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汉语言毕业论文题目范例1、对外汉语课教学策略探讨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略说汉字汉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汉语文化负载下的中国式英语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6、汉语言视角下的聋生心灵关怀7、汉语言的隐喻特性8、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9、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10、社会化汉语言水平测试研究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机理12、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几点研究13、英语外来语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14、从汉语言看女性的文化特征15、汉语就是意识形态--汉文化语言的学与汉语言文化的学16、基于扎根理论的品牌口号汉语言学特征研究17、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18、以历史维度审视汉语言修辞格的古今关系19、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20、百年来中国汉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2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22、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3、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24、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25、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26、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27、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28、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29、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0、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31、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3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探析33、试述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4、避讳造词及其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35、简论语言中的社会歧视36、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37、汉语言隐喻之象探究38、汉语言全句否定范畴的句法实现39、汉语言中的身体观:躯体性思维的语言渗透40、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41、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42、汉语数词缩略语研究43、汉语言学中夸张的语义要素与运用原则44、汉语言规范化论略45、论经济机制在汉语言中的表现46、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47、探求唐诗的文化传统暨汉语言特点--叶萌教授《唐诗的解读》评介48、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49、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50、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英文化差异常常会成为一种障碍。

本文将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探讨。

一、概述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不同地域、种族、历史以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导致人们在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别。

汉英禁忌文化差异则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禁忌、忌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二、分析汉英禁忌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1、身体动作禁忌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着溢美之辞和谦虚之语的差别: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很优秀”这样的词语;而英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更具谦虚性质的词语,如“我不错”,“我还行”,这是它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所造成的。

在口语交流中,因为对对方的尊重,有时还会有身体动作的禁忌。

例如,中国人在表示“不”时,习惯于摇头,而这在英语中通常是表示“yes”或“ok”的意思。

而当外国人摇头表示不同意时,中国人却会误认为他们同意了。

2、言辞禁忌言辞禁忌,是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交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产生的禁忌现象。

在中国,赞美别人有时不仅仅是赞美,还包含了祝福的含义。

"你跳的真好"在英语中就是一个普通的赞美,没有任何祝福的意思。

同样,汉语中有许多趋吉避凶的习惯,如不喜欢直接叫别人的姓名,又怕唤起邪祟,于是就用“大姐”、“小弟”等称呼,而在英语中则不一定如此,常常使用人名或是直接称呼性称谓。

3、社交禁忌不同的汉英文化传统中,也有着不同的社交禁忌。

例如在英国,人们最好不要问别人的年龄和工资,而这却是中国人交际中经常问到的问题。

在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些社交禁忌,就会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4、习俗禁忌中国的一些习俗,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视为禁忌。

例如,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送钟、送伞之类的礼物,因为钟与终止,伞与拥有幸福作对比。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禁忌问题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禁忌问题
际 习 惯 。这 样 的 文 化 差 异 是 语 言 学 习 过程 中 的 一 大 阻碍 , 情 地 问到 的 “ 什 么 去 了 ? ” “ 哪 里 去 了 ? ” 类 似 的 问 干 到
同时文化 交流中还可 能造 成不 同文化 间的冲突 ,这 些对学 题,在西方人 看来都是奇怪和 涉及个人 隐私 的 问题 ,在不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过 程 中 , 施 教 对 象 往 往 都 是 拥 有 不 非 常 熟 识 的 关 系 。在 西 方 国家 的文 化 中 ,隐 私 是 最 大 的 话 同 背 景 的世 界 各 地 的 学 生 ,他 们 的 文 化 背 景 、 教 育 背 景 、
题禁 忌,从生活 习惯到法律规定 ,西方人对 隐私 的保护都
又具体分 为:语言交流 内容 上的禁忌 、说话 形式方式上 的 教学效果的提高。 1语 言交流 内容中的禁忌 .
禁忌等 。了解 这些禁忌有利 于对外汉语教学 过程的推进和 意 的 ,就 是 在 正 常 的社 交 活 动 中也 要 注 意 。 例 如 ,在 跨 文 化交 际中,要注意语气 的把握 ,不是每个 国家和每种不 同 文化背 景的人都 能理解 “ 国式 的谦逊 ”、 “中国式 的夸 中
习 汉 语 都 形 成 了诸 多 阻 碍 。 因此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应 该 重 视 涉及 非常严肃的情况的时候,不能轻易使用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化 差异对语言学 习带来的影 响,首先就应该对 各国 的文
除此之外 ,对有政治倾 向和历史倾 向的 问题 ,在 日常
化 习 惯 有 粗 略 的认 识 , 特 别 对 语 言 使 用 与 礼 仪 、 礼 貌 方 面 教 学 活 动 中 不 要 轻 易 询 问 试 探 。政 治和 历 史 问题 在 一 些 国 的 问 题 应 该 有 所 了 解 , 以便 同汉 语 的 语 用 习惯 进 行 对 比研 家 是 非 常 敏 感 的 话 题 ,在 教 学 中要 特 别 注 意 趋 避 。例 如 , 究 ,提 高 学 生汉 语 学 习 的热 情 和 效 果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沟 通能力,促进 国际交流与合

培养尊重多元 文化的态度, 增强包容性和
开放性
提高跨文化适 应能力,为全 球化时代的发
展做好准备
汇报人:
添加标题
语言表达:中文 禁忌文化中,常 用委婉、含蓄的
表达方式,如 “死”、“病” 等词常被替代; 英文禁忌文化中, 常用直接、明确 的表达方式,如
“death”、 “illness”等词 常被直接使用。
添加标题
社会习俗:中国禁 忌文化中,注重家 庭、家族、血缘等 社会关系,如婚丧 嫁娶、祭祀祖先等; 英国禁忌文化中, 注重个人自由、平 等、尊重等现代价 值观,如个人隐私、 平等对待他人等。
食物禁忌:中国人不吃牛肉, 英国人不吃羊肉
餐桌礼仪:中国人用筷子,英 国人用刀叉
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团圆, 英国人注重个人主义
饮食健康:中国人注重养生, 英国人注重营养均衡
春节:中国人在春节期间会贴春 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而西 方人则更注重家庭团聚和礼物交 换。
端午节:中国人在端午节会吃粽 子、赛龙舟等,而西方人则更注 重家庭团聚和户外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清明节:中国人在清明节会祭祖 扫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纪念逝 去的亲人。
圣诞节:西方人在圣诞节会装饰 圣诞树、互赠礼物等,而中国人 则更注重家庭团聚和美食。
数字4:在英语中,数字4与死亡有关,而在汉语中,数字4与幸运有关 数字13:在西方文化中,数字13被视为不吉利,而在汉语中,数字13并无特殊含义 数字8:在英语中,数字8与财富有关,而在汉语中,数字8与幸运有关 数字9:在英语中,数字9与长寿有关,而在汉语中,数字9并无特殊含义

汉英禁忌语比较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英禁忌语比较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英禁忌语比较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蔡晓云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禁忌语,在社会和文化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现阶段,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避免和减少文化休克,必须深入了解分析汉英禁忌语。

实际上,在语言和词汇方面英汉禁忌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下英汉禁忌语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汉英禁忌语比较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强化人们对禁忌语的了解和理解,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同时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禁忌语相似性差异性比较汉语教学一、禁忌语概说(一)禁忌的起源与发展国际学术界将“禁忌”统称为“塔布",起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島土语,基本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英语翻译成为“taboo”或“tabu”,后来进入人类学、人种学与社会学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禁忌语原本只是古时候人们的迷信的一种说法,人们因恐惧而将语言的力量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产生了禁忌语。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禁忌,受宗教信仰、民俗生活和教育领域等因素影响,禁忌语不断完善,经历了原始时代、封建时代和现代社会三个阶段,也成了一种语言文化遗产。

(二)禁忌语定义禁忌语的官方定义就是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

比如“死亡”要用“逝世”之类的话来代替;“上厕所”用“方便”等词语体现;还包括一些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顾名思义,禁忌语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语言交际过程中能说的词语。

(三)禁忌语特征1.普遍性。

禁忌语广泛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的生活、语言、宗教等各个领域,小至衣食住行,大至社会、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活动”,总体上来说涉及范围非常广。

因为无论是在原始部落,还是文明的发达社会,由于民族区域不同,文化价值观不同,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禁忌语。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语言禁忌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语言禁忌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语言禁忌作者:温天铭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语言禁忌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中,使得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会对某些话题或词汇进行回避,但是,不同的文化会导语言禁忌上的极大差异性。

本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禁忌的差异性,使我们更加看清楚语言禁忌这一现象的实质,这将有助于中西语言使用者可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语言禁忌正如萨丕尔所说,“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语言是了解一种社会文化的关键。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差异直接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差异,而语言禁忌(每个民族语言中都具有的特征)的深层依托就是其所属民族深厚的文化性。

一般来说,文化既包括物质文明有包括精神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人们的实际交往中,日常交际并不能对于任何话题都进行涉及,特别是某些词汇等不能随意使用,而是刻意对其中某些话题或是某些词汇进行“回避”。

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英汉语言禁忌在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性。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称谓方式禁忌在英汉语言中,称谓语,即怎样称呼对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们交际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由于汉语文化中强调对于祖先和长辈的敬畏和尊敬,所以往往会存在讳名的风俗习惯,即:不能直呼祖先和长辈的名字。

一般来说,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必须要体现出辈分,例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伯伯、伯母、叔叔、婶婶”等;即便是没有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也通常需要加上亲属称谓,例如“张爷爷、李奶奶、王叔叔、赵阿姨”等。

在人际交往中,禁忌语不仅出现在晚辈对长辈之间,即便是在不很熟悉的同辈之间或是出于礼貌的朋友之间也会“回避”直呼其名,通常会加上诸如“先生”、“同志”、“师傅”等称呼或者是“姐、哥”等(如:张哥、李姐)。

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就与汉语有所不同,通常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直呼其名”,这是与英语所处文化有直接关系的,无论是同辈之间还是晚辈对长辈之间都可以较为轻松式地进行称呼,没有太多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障碍是因语用失误造成。

本文列举了中英两种语言常见的语用差异及这种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采用的正确的语用教学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一、语用的概念“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即关于语言使用的学问。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1938年,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二、语用失误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学习语的隐含意义。

语用失误是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

三、汉英语言中常见的语用差异及容易产生的语用失误1.称谓用语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李阿姨,张叔叔,王奶奶”。

英国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和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称谓“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要用“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词语以示区别。

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统一用“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区别细致。

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中文中严格区分“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等。

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称谓用语时常常被这些复杂的关系搞得晕头转向,这也是他们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地方。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禁忌语异同看中西文化差异
利尼 西亚 的汤加语 ,当地 的 习俗严禁 人们 接触 神圣 的或 鄙贱 的 东 西 ,而 且 还禁 止 人们 谈 论这 些 事物 , tb o a o 就是指这种现象。汉语音译为 “ 塔布” ,即 “ 禁 忌” 。在 中国 ,“ 忌” 一词 的历史 更为 悠久 。西汉 禁 班固 ( ( 汉书 ・ 艺文志 ・ 阴阳家 记载 :“ 及拘者 为之 , 则 牵于 禁忌 ,泥于 小数 ,合 人事 而任 鬼神 。 可见 , ”
语言是文化 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 起着重要作 用 , 通过语 言 ,文化 得 以体现 和传 承 ;而文 化 的发展变 化 又促 进语 言 的丰 富和完 善 。禁 忌是人 类社 会普遍 存在 的一种 复杂 的文 化现象 。它是 指社 会力 图避讳 的某些行 为、事物 或关系 。在 西方 ,1 8世纪之前就 已经出现禁忌和禁忌语 。英语 “a o ”一词源 于波 tb o
的影响。因为忌讳 “ ” 离 ,所 以吃梨时要整个儿吃 ,不 能切成 一片 片来 吃 。至今 中国人的 传统 都保 持着夫 妻情侣 吃梨 时忌讳分成两半 ,因为它象 征着 “ 分离” , 这 样 的传 统 反 过来 又是 语 言对 于 文化 的 影 响 ,是 “ ” 的语音产 生 了梨 子不 能分 着 吃的文化 习俗 。 梨
如唐 高祖 叫李 渊 。 因此 在唐 代把 东晋 著名 诗人 陶渊 明叫 “ 陶泉 明” 。唐太宗名世 民, 为避讳 , 唐人 以 “ 代” 顶 “ ” 世 ,以 “ ”替 “ 人 民”字 ,观 世音菩萨 也只称 观音 菩 萨。众 所周 知 的成语 “ 只许州 官放火 ,不准 百姓点灯”也是 因为宋代知州 田登 自讳其名 “ 登”字 而产 生的 。此 外在 中国 ,在 宗教 上 ,语言 禁忌 出于 人们相 信语 言 有一种 特 殊 的 “ 召唤 ”力量 ,一旦说 出来就会真 的如此这 般 …所 以要求人们在 神圣对象 、 神 圣场 所 、神圣 时 间 内 ,禁说 污 秽不净 、亵渎神 明 的言词 ,或不 吉利 的话 ,非说 不 可 的术语常 用谐语 或 隐语 代替 ,以避其 讳 。如有 些船 家禁 忌说 “ ” 翻 、 “ ”等字 眼 ;有些 人忌讳说 “ 沉 棺材 ”而改称为 “ 寿 材 ” 寿器 ” 或 “ 、“ 长生 板” 等。 在 西方 文化 中,凡 是与神 灵和 上帝 崇拜 有关 的 词 语 以及 带 有 宗教 含 义 的词 语 都被 看 作 是神 圣 的 、 庄严 的 ,不 能 随便提及 ,否 则 就是 亵渎神 灵 。人们 对 “eu ” G d ,“ e vn Js s ,“ o ” h a e ”等宗教词语充满了敬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英汉禁忌语之异同
肌at’S your income?(你收入多少?)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 的?)Are you married or not?(你结婚了吗?)Are you a Republican or 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 是民主党人?)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 教?)。如果必须了解这类情况,比如在医院或旅馆 里或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
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
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
最普通的说法是to urinate.名词是urination。如果 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胡 歆(1982-),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都不是语言禁区,可以公开,也可以询f=-3。当然,有 时年轻男子对于年轻女子的年龄和婚姻状况要回 避,不能贸然询问,否则会被认为有求偶的嫌疑。131 陌生人之间的随意交谈都可能会涉及到年龄、婚姻 状况等问题,长辈对晚辈的询问则是表示一种关心。 这样的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很多误会, 有时中国人善意的关心会被西方人误解为对隐私 的窥探和侵犯。
万方数据
·90·
黄山学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 “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Or“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to piss, to void or to empty.不过。小孩多半用to pee。同 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 ment or to take a shit.如果看病,医生常问“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而小孩多半用 to make a poo poo。在汉语中,人们也经常用一些 隐义词语,“上一号”、“去洗手间”等。除此之外,人 的粪便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排毒”、“体内垃圾”和 “excrement”、“body refuse”等非常对等和相似的表 达。

英汉语言禁忌差异

英汉语言禁忌差异

2010年第2期No.2.2010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MofFuyangTeachenCoUege(SociMScience)总第134期SumNo.134英汉语言禁忌差异及其研究意义张义’(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英汉语言禁忌,由于其依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较研究英汉语言禁忌差异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将英汉禁忌语研究引入外语教学,有助于培养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语言禁忌;差异;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0)02—0054—03一、英汉语言禁忌差异禁忌语的英文对应词是“Taboo”。

“Taboo”一词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语,含“神圣,不可侵犯”之义。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他们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的使用,这种现象被成为语言禁忌(LinguisticTaboo)。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各有其特色,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语言禁忌有其民族性。

英汉语言禁忌,依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存在着差异。

语言禁忌几乎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汉语言交际差异也随处可见,总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们有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个人的隐私。

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man’8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目录绪论 (1)第一节选题缘由 (1)第二节概念界定 (1)第三节研究的必然性 (2)第四节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2)第五节研究方法 (3)第六节“禁忌语”研究现状 (4)第一章“禁忌语”简论 (8)第一节禁忌语的定义 (8)第二节禁忌语的分类 (8)一、语言禁忌 (9)二、“身体语言”禁忌 (13)第二章对外汉语教材中禁忌语实例分析 (15)第一节《体验汉语中级教程》中教材内容文化差异和禁忌情况 (15)第二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教材内容文化差异和禁忌情况 (17)第三节总结 (19)一、共性 (19)二、差异性 (19)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21)第一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中的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 (21)一、体验式教学方法 (21)二、规避式教学方法 (22)三、对比式教学方法 (23)四、对话式教学方法 (24)第二节教学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26)一、教学方法优势和劣势 (26)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27)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30)第一节教材 (30)一、设置文化专题性教材和语言类教材相结合。

(30)二、增加教材中的文化比例 (31)三、多角度选择文化内容 (31)第二节教师 (32)一、教师的素质培养 (32)二、教学方法 (34)第三节学生 (34)一、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35)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36)结语 (37)参考文献 (39)后记 (42)绪论第一节选题缘由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不同的禁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国际化的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逐渐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

而中西文化的不同决定了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在许多方面有差异。

只有理解和把握这一差异,才会有助于我们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使双方更好地掌握沟通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际过程中的沟通失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

194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文/贝 玉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

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

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

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

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

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

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

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

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

“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

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

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 董娜;刘秀琴
作者机构: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
出版物刊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46-4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禁忌;文化差异;语言禁忌;非语言禁忌
摘要:禁忌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敏感且不容忽视,禁忌语又可分为语言禁忌(称谓、灾病、神灵、动物等)和非语言禁忌(手势、目光、表情、距离等)。

对外汉语教师应通晓禁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016-05-25 11:57:19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8次评论:0条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被学者们重视并进行研究,禁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

对外汉语的教授对象以母语为英语的西方留学生居多,因此了解汉英禁忌文化的差异,对于顺利完成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禁忌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初起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人类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有限经验。

不同文化背景发展下的不同民族,禁忌文化也各不相同,它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风俗习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禁忌与非语言禁忌。

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禁忌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禁忌语更是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出于某种原因,有些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会尽可能的避免直接说出口,这些词语说出口或使人尴尬、或词语本身被认为是危险的、消极的、不祥的等等。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日常接触较多的语言禁忌。

( 一) 称谓禁忌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帝王、官员、圣人、师长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由此而延伸的对于上级、老师、长辈等也要避免直呼其名,更不可唤其乳名、外号等。

这些称呼上的禁忌自古延伸2000 余年,直至辛亥革命之后,制度上的避讳虽被瓦解,但根深蒂固的遗俗却大多数都被沿用至今。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直呼长辈、老师或者领导的名讳,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和没有礼貌。

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也会避讳和长辈同字、同名、甚至谐音。

中国人讲究尊祖敬宗,亲属之间的称呼也名目繁多、相当复杂,称呼即代表了错综复杂的宗族、血亲和辈分。

如: 哥哥、姐姐、弟弟、侄儿、孙子、外公、叔叔、姨妈、堂兄等。

在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年龄、资历、地位、阶层的差异,都可直呼其名。

即便是对于长辈、老师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必称“您”。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留学生询问老师问题直呼“你”也是其文化差异所致,而不是不敬重师长的行为。

起名方面西方人也没有中国人的禁忌,他们甚至刻意给孩子起与某位长辈相同的名字来以示对这位长辈的尊敬。

与纷繁复杂的汉语称谓不同,英语中称呼已经忽略了姻亲、血亲、长幼等关系,显得非常简单。

例如,平辈中不论长幼,哥、弟都是brother、各种姻亲关系常用加in -law 表示,堂表也不细分,更不分长幼性别,只用cousin 即可。

( 二) 灾病禁忌中西方都会把一些预示灾难的词语作为禁忌语,比如死亡、疾病、灾害等。

尤其是中国人,对于“死亡”是格外的忌讳和恐惧,在日常交际中,为避免提及“死”字,人们经常找其他词语来代替,这些词已然在特定的人群中约定俗成,闻着都会心领神会。

例如,在古代,帝王的死亡称“崩”、诸侯则为“薨”、大夫为“卒”、士称“不禄”,只有庶人才称“死”。

随着社会的变迁,寻常百姓们早已不用这些词语了,而以“归天”“走了”“没了”“老了”“不在了”等词语替代; 为国家民族、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则有一些特定的词语:“光荣”“就义”“牺牲”“殉职”“捐躯”等; 对于一些国家领导人或者某领域的学究们,习惯用“与世长辞”“谢世”等; 修佛之人称“坐化”“圆寂”“涅槃”“归寂”“转世”“迁化”“灭安”“归真”等; 对于厌恶憎恨的恶人则用“蹬腿儿”“完蛋”“见阎王”等。

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言生不言死,所以根据地位、职业、身份等不同,演变出很多关于“死亡”委婉的叫法。

中国人对于疾病常常也不愿直言,而用“身体欠安”“感觉不太好”等说法替代。

英美国家对于关于死亡和疾病的词语同样也有所忌讳,但没有中国的如此繁多,一般也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职业等。

常用替代死亡的词语有:“pass away”“go to heaven”“join the great majority”“fall asleep”“answer the finalcall”“throw up the cards”“be with God”“be at rest”。

英语国家的人也同样不愿直接提及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重病,例如: 最忌讳的癌症,不直接说cancer,而用“terminal illness”“long disease”“big C”。

日常问候疾病也是迂回地使用“Are you feeling fine?”而不直接问“Are you ill?”。

( 三) 神灵禁忌神灵往往被赋予无所不能的超凡能力,创造并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神灵都是被敬畏的。

中国人信仰“多神”,不同的习俗和节日都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神灵,如“财神”、“门神”、“水神”等。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约7000 年至5000 年) ,人们就认为自然界的各路神明各司其职,分别管理、统治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为了祈福和躲避灾难,逢年过节老百姓喜欢供奉神明,一般为了不亵渎神灵,人们把买回来供奉的神像等尊为“请”。

也不直接提及神明的名字,一般统称为“菩萨”。

生活中,人们紧张恐惧时口中常常念叨的“菩萨保佑”也是对各路神仙的总称,一般不特指某位菩萨。

英美等西方国家多信奉的是基督教,上帝的名字便是一大禁忌,不能随便提及和滥用,否则便有亵渎冒犯之意。

日常很少听到“Jesus Christ( 基督) ”、“Jehovah(耶和华) ”、“God(上帝) ”、“Holy Mary( 圣玛丽) ”,多听到的替代词有:“He”“Father”“golly”“gosh”“for goodness s ake”等。

( 四) 动物禁忌有关动物方便的禁忌语,东西方差异就比较大了。

例如,在中国,我们总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祥兽、神物,在汉语中,“龙”总是和吉祥、富贵、大气等相关联,唐朝以后还称皇上为真龙天子,专用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来表示尊贵身份; 而在西方,龙被认为是怪物,经常象征着邪恶。

龙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贬义词,如“old dragon”意思是魔鬼。

另一个最常见的明显有差异的是狗,在中国,狗这个词往往都带有侮辱色彩,含有残忍、凶恶、背叛的意思。

汉语中存在很多关于狗的贬义词,如: “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鸡飞狗跳”、“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等。

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为忠诚的朋友,他们坚决反对猎杀狗,以狗肉为食。

在英语中,大多数与狗有关的词也是含有褒义的,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时) ”、“He works like a dog( 他工作十分卖力) ”、“alucky dog( 幸运儿) ”等。

二、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禁忌除了以上列举的一些较为典型的语言禁忌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或者身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在中国很多正常、得体的肢体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很有可能就成为禁忌,反之亦然。

( 一) 手势禁忌在非语言交际中,手势作为最常用的肢体语言,一直被视为最为生动细腻的体态语之一。

对于手势的运用和理解,中西方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例如我们都用挥手表示告别、握手表示友好、摊手表示无奈等。

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冲突,我们更应该了解手势的差异性。

在中国,跟人交谈中,如果用手指指着对方被认为是极其无礼的行为; 而在美国,交谈中指向对方,只是表示说话者想强调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中国人在交谈中下意识的摸一下鼻子属于很正常的一个动作,而美国人往往会认为这个动作表示说谎或者隐藏一些不好的想法。

中国人表示自己,习惯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 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拇指或食指指向自己的胸部来表示自己。

( 二) 目光禁忌目光交流的表意功能在非语言交际中无可取代,我们常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传达着微妙细腻的情感。

汉语中的“暗送秋波”、“眉目传情”等词正说明了其在肢体语言中的重要作用。

得当的目光交流能在交际过程中帮助消除语言障碍,目光停留的位置,时间长短等因中西文化差异,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不喜欢在交谈中直勾勾盯着对方,认为直视对方咄咄逼人,非常不礼貌,中国人更习惯目光的瞬间接触后低垂,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特别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时,目光应该略微低垂。

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男子直直地盯着女子看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女子盯着男子会被认为轻浮。

西方人却大不相同,人们交谈时喜欢直视对方,回避目光反而代表心不在焉、缺乏诚意。

英语中有句谚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not look you in the eyes”,意思是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

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中对于目光交流表达和内涵,而发生误会。

( 三) 表情禁忌在非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往往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在情绪。

无论中西方,笑都表示高兴,并传达友好和善意。

但中国人的笑往往又延伸出了很多意思,表示谦虚的、表示无所谓的、表示赞赏的、表示包容的等。

所以很多时候,英语国家的人很难读懂中国人“掩而不露”的表情。

中国年轻女性办错事儿或说错话会下意识的吐舌头,中国人对这种表示抱歉和后悔的小表情习以为常,而西方人对于这种表情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视为蔑视。

在中国,内向文静的姑娘喜欢捂嘴笑,大家觉得可爱含蓄。

同样的表情西方人却认为是暗自嘲笑。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小细节,很容易引起误会和交际障碍。

( 四) 距离禁忌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地域、文化、环境、个性、行业等因素对其都有影响。

这里只简单提及中西方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较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非常注重隐私,比如: 欧美人习惯自己拿公文包、手提箱等; 无论取款、坐公交,欧美人会习惯性的整齐站好一排或一列,并保持一定距离。

而在中国,“隐私”这个概念常常显得毫无存在感,很多人经常过分热情的要帮别人拿公文包和行李,而银行的一米线经常是形同虚设,上公交和电梯更是扎堆儿,毫无空间距离感。

三、结语禁忌语是语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禁忌语的出现和差异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思维差异、宗教礼法等共同的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大部分对于中国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对外汉语教师显然不能只是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还要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内容并避免其引起的交流障碍,减少交际失误和文化冲突。

以免引起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失望,从而产生学习汉语的抵触心理。

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帮助留学生消除思维定势,引导留学生透过禁忌问题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所导致的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

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教授者的文化禁忌也要采取客观、公正、兼容、理解的态度,才能在教授语言、传播文化的交际中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