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
V ol 127 N o 13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8年5月May 12008
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杨丽娜
(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 要]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东北方
言词汇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东北方言的关系,能增加我们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东北方言;社会文化;来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8)03-0089-02
[收稿日期]2008-03-2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科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6]第自55号
[作者简介]杨丽娜(1973—
),女,吉林伊通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助教,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
社会文化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
人类各种群体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词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东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次方言,也因为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东北方言的产生、发展时刻受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表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有的还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命力。
从东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来看,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
111 关内人口迁入 东北的历史具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期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形成了复杂、独特的东北方言。
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至1930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多万人,这些移民多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难民。
关内的汉人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谋生,俗称“闯关东”,形成了东北特有的“关东文化”。
受此影响,大量的东北方言来自东北以南(主要是京、津、冀、鲁)的各地方言。
如:撒丫子(放开脚步跑)、开瓢儿(指人或动物的头部受到重创)、背兴(倒霉、背时)、地窖子(一种半地下的简陋房屋)原为北京方言,客(qi ě,客人)原为山东方言。
112 东北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近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是满语及其先民的发祥地,也是满语的诞生地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地方。
随着满汉民族的杂居共处,频繁接触,风俗日益接近,满语和汉语也不断趋向融合。
满语的一部分词语演变成为东北方言而被流传下来。
遗留在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语,有的基本保持满语的原状在汉语中使用,有的是采用满语词语的一个或几个音经过汉语的加工改制而在汉语中使用。
这些遗留在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语,在现代东北方言中使用范围较宽,运用的频率也较高,流传的也相当广泛,而且仍然充满着活力。
如哈尔滨,为满语“晒网场”之意。
如在东北有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的游戏,叫“抓嘎拉哈”。
“嘎拉哈”即是满语,指动物腿上的距骨(据说这种游戏和萨满教的某种仪式有关)。
读chu ǎ的“抓”在东北话里也指把散落的东西捡起来,如猪吃食的动作,也可以叫“chu ǎ食”。
东北人在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东北话的“挨”指受到指责、训斥。
“”就是满语“打”和“指责”的意思。
东北方言里有时形容人邋遢时,就说成“特勒”,也是源于满语,为衣冠不整。
捉迷藏东北话叫“藏猫儿”,“猫”也是满语词,意思是树丛。
东北人形容人家穷时,说“穷得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也是来自满语,指做事很慢。
满语里的“咋呼”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
东北方言中有两个最常用的词,一个是“碜”,一个是“埋汰”。
“碜”一词在东北方言中使用率很高,是丢人、丢脸的意思;而“埋汰”一词则是从满语来的,意思是不干净,很脏,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
满语的词汇在东北方言中遗留最多。
另外,还有一些蒙古语的遗留,如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以上种种方言现象源于各民族混合居住的大文化背景,语言之间的融合现象才得以发生。
・
98・
113 周边国家语言的渗透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在东北的哈尔滨,与周边国家真正的语言接触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亚历山大三世时(1881—1894)中东铁路的建设和营运开始的,这时期铁路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作为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的哈尔滨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老巴夺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华英油坊、秋林公司、华俄道胜银行、圣尼古拉教堂和铁路工业学校(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经济、文化设施也相继出现在哈埠,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不断渗透进来。
当时,无论中东铁路的华工,还是街上的修鞋匠、理发匠,直至店铺里的伙计,都能说几句俄国话,渐渐的一些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哈尔滨人的口语及官话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笆篱子(палиция)意为“警察局”、“监狱”,如“蹲笆篱子”;八杂市儿(базар)为“市场”,特指原道里区菜市场,如“逛八杂市儿”;力道斯(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特指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立陶宛风味的“蒜味红肠”;马斯拉(масло)为“奶油”;西米旦(сметана)为“酸奶油”;伏特加(водка)为“白酒”;黑列巴(хлеб)为“面包”等。
而博役意为“勤杂工”,则源于日语,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时的语言遗留。
二、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发展
211 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东北方言词语逐渐消亡。
有人对哈尔滨方言词语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有一些方言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或越来越小,或被不同程度地取代。
如“布拉吉”已被“连衣裙”取代,“毡疙瘩”已很少见到,虽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它的名字,但现实生活中它仅仅是套在少数冬天长时间呆在室外的小商贩的脚上而已。
另外,东北方言是以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的一种方言,东北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以二人转为例,这种曲目通俗浅显,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但在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中有一些“脏话”和渲染迷信的词语,如“聚魂”、“搬竿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已经不被使用了。
212 个别东北方言词语使用的地域性不断扩大 一般来说方言仅限于在本地区使用,但在东北方言中却有一些词语不仅走出了方言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如“忽悠”一词原本是个口语性极强的东北方言词语,一般只在口语交际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一些比较随意的环境下,如赵本山演出的小品中就被经常使用。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忽悠”一词的语义不断发生变化、名人效应的不断推广,“忽悠”一词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媒体语言是需要非常正式和规范的,尤其需要使用普通话。
“忽悠”本来是个东北方言词,能在媒体这样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被广泛应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213 语言一体化 语言一体化是指不同语言、不同方言或者不同次方言的趋同、合一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变得极其迅速和深刻,整体逐步萎缩,趋于消亡,直至语言一体化。
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不少方言之间由于彼此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
尽管今天有的东北方言依旧在使用,但随着语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起,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深切地经受着社会政治背景变化对它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冲击,东北方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语言一体化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应该说,社会的变革、人口的迁徙、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与外来语的渗透,作为东北方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东北人要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语言是扩大交际的根本手段,东北方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样面临着整体势力进一步萎缩,逐渐让位于普通话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2]陈伯霖.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4).
[3]石峰,欧艳君.论文化背景对汉语新词产生的影响[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苏春梅,胡明志.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借词看俄语与汉语的相互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5]盛立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6).
[6]杨丽娜,盛立春,高玉秋.东北方言社会新探—谈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6).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from the Sociocultural Vie wpoint
Y ANGLi-na
(C 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chun N 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s ocial phenomena,language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 ocial culture.In this study,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were analyzed in the view point of s ocial culture,and the relation2 ship between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and the s ocial culture background was als o discussed.This study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al culture.
K ey w ords:N 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s ocial culture;origin;development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