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

东北黑土文化区非物质文化形态列举东北黑土文化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这里孕育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下面就以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题,来一一列举。

一、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一是“东北大连海鲜文化”。

大连作为东北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海鲜文化而闻名。

大连海鲜文化包括渔民的捕鱼技艺、海鲜加工技术、海鲜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传承了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二是“东北民间音乐”。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包括二人转、秧歌、锣鼓等多种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在东北农村和城市里广泛流传,是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三是“东北民间舞蹈”。

东北地区的舞蹈形式多样,有哈尔滨大庙会的龙舞、吉林的杂技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表达和寄托。

四、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四是“东北民间艺术”。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葫芦雕刻、木偶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承载着东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五、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五是“东北传统节日”。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在东北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六、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六是“东北传统手工艺”。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如雕刻、刺绣、编织等。

这些手工艺不仅展示了东北人民的聪明才智,还传承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积淀。

七、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七是“东北传统戏曲”。

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如二人转、大鼓等。

这些戏曲形式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代表,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东北黑土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之八是“东北传统民俗”。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传统,如婚俗、葬俗、祭祀等。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

黑土地文化发展小议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古往今来繁衍生息着20余个少数民族共建的东北民族,以农、牧、林、渔、猎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北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实验场。

那些淳朴、豪放、敦厚而各具特色的各民族风俗所涵盖的东北民族文化,是一束艳丽的奇葩。

黑土地是“相互融合的各民族的共俗”,东北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黑土地文化的特征1、缤纷的差异性。

风俗习惯因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区位不同、特定的生活、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缤纷多彩的不同风俗。

凡是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及审美规范,所以又呈差异性。

以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差异为例,建筑风格:吉林乌拉、叶赫古城、辽宁岫岩、宽甸等满族建筑的典雅,大兴安岭鄂伦春曾居住的“撮罗子”的古朴,赫哲族的“仓舍”的原始,蒙古族游牧帐房的端庄,朝鲜族茅草屋的敦厚等;服饰特征:满族服饰的精美大方,朝鲜族服饰的落落翩翩,蒙古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服饰的剽悍宽绰等;饮食的禁忌:东北民族大多数食猪肉、回族人禁食猪肉;朝鲜族食狗肉,满族禁食狗肉等。

2、昭示的纪实性。

风俗是渗透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再现,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缩影,它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昂扬向上,演绎着民族发展的创业纪实。

我们从鄂伦春族弓箭、石镞及温鄂克族的“索杆”及赫哲族的“捕鱼歌”(精神民俗)中看到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经过跨越历史性的前进,从他们的遗留物上可窥原有习俗的风貌,民谣中的“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女人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昔日的黑土地画,则是一笔真实的纪实。

3、多元的兼容性。

东北各种民族的民俗在相互渗透吸收、互补与发展。

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对多元文化的兼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关东不是文化沙漠,东北有无数文化绿洲。

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遗存,是与中原汉文化曾经并存的文化,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道文明曙光”,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东北各民族对以色彩诱发的心理效应也不同,大多数民族喜红色的喜庆热烈、黄色的富贵温暖、白色的安静纯洁,蓝色的深远寂静。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挖掘与重建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杨振宇学号1323001454398 学校伊春直属分校成绩浅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一个有特色的代表,其属于东北地域文化,但又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整体的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这是有着重要的实际作用的。

通过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收获,并对其在黑龙江发展中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学习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的收获通过学习黑土地地域文化收获很大,主要从其文化发展及特征入手了解其在历史发展和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从而使黑土区域文化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和最东端抚远三角洲都在黑龙江省境内。

冬季由于蒙古高压的原因,气候寒冷;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温度较高,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区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

黑龙江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众多的民族以及与外国人的深入交流,共同铸就了黑土区域文化的多元和开放包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论文

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摘要:随着东北小品、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热播出,东北方言作为这种娱乐形式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每个族群的不同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东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探寻其中体现的东北地域移民文化、乡土文化和传播文化特征。

关键词:东北方言;移民文化;乡土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而方言更是承载着多元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俗语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方言是生活语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缘起广州政协常委会逐步取消粤语节目提案的“普粤之争”,人民网专题报道指出,“腔调各异的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①因此,方言反映一个地域族群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族群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又与地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方言必须了解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也必须了解方言。

一、东北方言概况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直白、幽默,极具表现力。

与普通话相比,语音上的特点表现为: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音声母(即z、c、s组和zh、ch、sh组)区分不清②。

很多发音调值也有差异(音高不同),体现在:阴平调在东北地区发音调值约为33或44③;发儿化音词较多。

在词汇上,东北方言有很多独特的词,这与长期而广泛的民族融合不无关系。

在语法上,东北方言常用许多拟声词做修饰语,如“关系钢钢的”(关系好或“铁”,“钢钢”是敲铁的声音)、“疼得嗷嗷的”(疼得直叫)、“冻得嘶哈的”(嘶哈是哈气的声音,表示很冷)、“嘎嘎乐”(笑的声音)等。

总体听觉效果上,东北方言发音重而强,略带拉长的语调也是它的特点。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1---5参考答案形考一1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

A.移民B.流民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A. “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B.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D. “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3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4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ABCD )。

5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ABCD)。

6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

7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8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

A.“崇武”B.“尚勇9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

A.木材蓄积量B.木材产量C.森林覆盖率10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

A. 渤海文化B. 金源文化没有对号的为错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形考二1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

B. 诗歌D. 散文2由于政治的不断扩张,“金源文化”呈现出一个不断完善、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ABCD)。

3“金源文化”长足发展的表现(ABCD)。

4满族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体现为()。

A. 旗民二重制的实行C. 八旗制度的创立5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渔猎民族主要有()。

A. 赫哲族B. 鄂伦春族D. 满族6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

A. 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C.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D. 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7反映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居住文化中的社会结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

C. 尊长敬神D. 居住禁忌1。

地域文化-形考测试五

地域文化-形考测试五
选择一项或多项:
A.绿营军的建立
B.八旗制度的创立
C.科举制度的创建
D.旗民二重制的实行
题目6
【多选题】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的三种文明形态的特征(AB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顺从“生长期”理念的游牧文明
B.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渔猎文明
C.借助工业化的工业文明
D.以人为本的农耕文明
题目7
【多选题】黑龙江移民的贡献(ABC)。
地域文化
题目1
【多选题】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B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大汶口文化
B.渤海文化
C.龙口文化
D.金源文化
题目2
【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特征是(ABC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选择一项或多项:
A.黑土文化的厚重性
B.黑土文化的多元性
C.黑土文化的包容性
D.黑土文化的边缘性
题目3
【多选题】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ABCD)。
【判断题】北大荒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时代创造出的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饱含地域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类型。
选择一项:对


题目20
【判断题】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选择一项:对


题目21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B.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C.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D.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
题目4
【多选题】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ABCD)。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

黑土地文化孕育的“二人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点是自然环境,诸如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是该地区的文化积淀,这使该地区生活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而沉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合。

文化积淀构成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影响着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与其他地域进行的文化交流,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和促进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文化交流使地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人转是在东三省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是东三省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造就了它独特的风格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广大,遍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这一点在国内民俗文化中,恐怕是比较突出的。

这里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了面积广大的三省一区,从居住的民族来看,由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但民间对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甚至是狂热却是一致的,深究其原因,实东三省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的反映。

东三省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这里一马平川、一望无际。

如果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

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一答案

国开电大《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一答案

1.中原文化进入黑龙江主要是通过历代------流民、移民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的内涵、闯关东”铸就了黑龙江人独有的性格特征3.黑土文化的特征是------黑土文化的厚重性、黑土文化的包容性、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黑土文化的边缘性4.黑土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善待犹太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记录、北大荒是“知识青年”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是“流人”、“右派”的安身地、接纳“日本遗孤”是博大胸怀的展现5.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除城市建筑的多元,还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多元、文化消遣的多元、风俗习惯的多元、方言词汇的多元6.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7.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黑土文化对观念制度的贡献、黑土文化对文化艺术的贡献、黑土文化对文明起源的贡献、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8.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的价值核心是-----“崇武”、“尚勇”9.黑龙江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居全国之首的有----木材产量、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10.在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中,高峰是------金源文化、渤海文化11.黑龙江省早在距今三至四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12.明代是黑龙江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13.1946年,哈尔滨成为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解放的城市。

(√)14.黑土文化的主源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

(√)15.以著名学者刘白羽为代表的学界,通过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生、发展进行梳理,揭示了一段曾被忽略的历史:黑龙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6.金源文化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黑龙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文化。

(×)17.女真金国所建立的北魏王朝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

浅析东北地区方言的魅力及文化影响摘要: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自秦汉以来亦有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辈们创造了这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艺术。

东北方言正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东北文化更是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俗,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东北方言;民族文化;文化认同引言东北以山海关为界,包括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即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辽阔地区。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地区的先辈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东北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东北人民精神风貌世代传承的历史演绎,是民族特色文化在特定时间、空间中文化创造力的体现。

东北方言更是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白夸张、感情色彩浓厚等语言艺术特色。

东北方言因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民族文化艺术别具一格。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魅力(一)东北方言的三个时期东北方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东北方言的特殊性体现在了它的源头的特殊性。

东北方言主要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虽都以汉字为主体,但是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却不尽相同,在杨雄的《方言》中划分的十二大方言区中,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周武王灭印上前燕便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

认识语言的载体,方言形成于人口流动,经过两千多年燕人逐渐与齐、赵人融合,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准而自王朝鲜。

”姜维公主编的《中国东北民族史》载:“张博泉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铜器考证,在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的中原移民远不止箕子所率的一支,至少还有鱼氏、荷氏、舟氏、车氏、尹氏、鬲氏、史氏、姜氏、蔡氏等族群,这些族群多是由山东迁入今辽西地区。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太阳岛自然风景异常秀美。全岛碧水环抱,水光潋滟,花木葱茏,幽雅静谧,野趣浓郁,原野风光质朴粗犷。夏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游览区西侧百花竞放,绿茵覆地;太阳湖中荷花艳丽,灿若云霞;遍岛绿野繁花,四周白沙细浪,岛上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柳、榆、椴及丁香、玫瑰等30万株乔木灌木,万木争荣、浓荫匝地。冬季雪漫冰封,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纯正滋味东北话
东北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符号,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东北话的魅力在于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这方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豁达、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东北话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精华语言的要素。加之近代几次大移民(也称闯关东)和现代建国后军垦等相融合,又把东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给东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
“俺们那旮答都是东北人”
东北人的定义是世居和定居在这片黑土地之上的一切人民,是出生和成长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人,是对东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的关东儿女。他(她)们豁达、豪放、刚毅、勇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儿女中的一支。
东北人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关内关外形成鲜明对比。有很多歌词都是形容东北人的豪情万丈的“大碗喝酒高梁红,心胸宽来身板硬,吐口唾沫都是钉”。“说话贼气派,性格真豪爽,办事特痛快,嘁哧咔嚓不拐弯”。不拘一格,不拘于小节,对朋友侠肝义胆、两肋插刀。这与岭南人民的婉约、低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景观。
通常所说的东北包括黑、吉、辽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是一片极具潜力的富饶之地。土地总面积78.73万平方公里,人口10715.4万人,占全国的8.4%。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

东北黑土文化范文东北黑土文化是指东北地区的特有文化,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结果。

它是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土地资源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代表作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东北黑土文化。

第一,东北黑土文化注重实用性。

在东北农耕经济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东北黑土文化中的许多特点和传统习俗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东北人民注重实际、实用,深知农田的好坏关系到收成的好坏,因此他们从事土地开垦和种植农作物的方式、时间、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东北地区,人们普遍采用早熟品种的农作物,如早熟大豆和早熟玉米,以适应短暂的生长季节。

第二,东北黑土文化崇尚朴实和无私。

东北人民对待土地的态度是朴实和无私的,他们善于守望相助,互帮互助。

这在东北黑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东北地区有许多重视土地的民间节日、习俗和神话故事,如赤儿、松鼠和白马等。

这些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对土地的希望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于友情、团结和互助的重视。

第三,东北黑土文化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这也反映在东北人民的饮食文化中。

东北人民以谷类食物为主食,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同时也以豆制品、面食和肉类为特色。

东北的饮食文化独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口味,如东北菜和东北酸菜等。

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东北人民丰富多样的口味需求,也体现了东北人民对于饮食的关注和热爱。

东北黑土文化中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黑土地》。

这是一部由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述东北地区的农业生活和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展现了东北黑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鲍耐生的农民,他在荒地上艰苦开垦,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富饶的土地。

小说以农民的勤劳和拼搏精神为主线,讴歌了东北人民开拓荒地、劳动致富的精神面貌。

《黑土地》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真实情况,也成为东北黑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而言之,东北黑土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现了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们对土地的热爱。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东北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从源头和演变过程来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

一、东北方言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渊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这个地区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东北方言的形成与这一特殊的地理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族侵略和移民涌入,形成了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氛围。

二、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形成1. 渤海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东北地区曾是渤海国的疆域,渤海国的灭亡后,一部分渤海遗民留在了这一地区,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了东北方言的雏形。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对东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移民的贡献从明清时期开始,东北地区得到了大量的移民涌入,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习俗。

他们与当地人民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方言的交融和演变。

因此,东北方言中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元素。

3. 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也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许多革命者在这里开展斗争。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运动,使得东北方言进一步演变,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互交融。

三、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声调和发音变化东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声调和发音变化的突出。

相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东北方言的音调更为平缓、平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连音和咬字特点。

这种发音方式的特点与东北人民豪爽和开朗的性格相契合,反映出东北方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词汇和表达方式东北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黑龙江地域文化主要是指由于历史发展、民族演变、以及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自古以来在黑龙江现有行政区划内所发生的文化现象。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民族演变,清朝后期中原汉族的大量涌入,以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异域文化的渗入,使黑土文化整体特征具有强烈的移民文化色彩。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在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土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多元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生,促成了黑龙江文化的厚重性、包容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

正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这些鲜明特征,孕育出龙江大地独具特色的、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的影响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

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胸怀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地域的色彩,南北、中西文化交融,成就了其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地域风格,并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两个优良特征。

这一包容性特征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借鉴作用。

广大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学会包容,养成良好的心态,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

黑土文化开放性特征对今天的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黑龙江独特的民族演变与历史变迁,决定了黑土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墨守成规,要兼容并包。

需要学习黑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气度,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寒地黑土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及民俗特色,这些特色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也对高校德育实效性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的特点寒地黑土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寒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

这种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寒地黑土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物种生态。

同时,这个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风俗、艺术以及信仰中,也对当地高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1、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特点,体现在当地的历史、风俗、艺术、信仰等方面。

这种文化氛围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比如,当地的历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当地的传统风俗可以成为高校重要的文化体验,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2、历史文化的传承寒地黑土区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深厚,这种历史文化积淀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历史文化可以帮助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传承历史文化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我修养。

3、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地处东北地带,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寒地黑土区的民俗文化充满了异域情调。

让学生们体验异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体验异域文化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增强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4、文化信仰的影响寒地黑土区地域文化深度影响了当地人的信仰,这种影响也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信仰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汉语言文学论文 “黑土地”的追忆

汉语言文学论文 “黑土地”的追忆

摘要在当代文坛的女作家中,迟子建无疑是独具特色的一位。

她的小说多以黑土地为背景,去表现黑土地自然的神奇与民风民俗的淳朴。

东北秀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姿的民风民俗、东北特有的方言等等,这些都使她的小说富有东北地域特色,使她在当代文坛超凡脱俗,别具特色。

正是她童年生活的记忆和她深深地恋乡情结以及前辈萧红的深刻影响,共同形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迟子建;地域特色;黑土地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riter, ChiZiJian is the unique one. Her novels for background, how to stretch to performance with natural wonders stretch the honest folkway folk. Northeast unique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wide range of folk customs, special dialect, all of these make her novel rich and unique regional features, made h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anscendent racy. It is her childhood memory and she deeply love township complex and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 predecessors xiaohong jointly form her novels regional culture colour.Key words: ChiZiJi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tretc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地域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 (1)二、黑土地文化在小说中的具体呈现 (2)(一)秀美独特的自然景物 (2)(二)丰富多姿的风土民俗 (3)(三)善良淳朴的人物画卷 (4)(四)东北地域的语言表述 (5)三、迟子建小说地域文化意识的生成 (6)(一)童年生活的熏陶濡染 (6)(二)“黑土地”的追忆 (7)(三)萧红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影响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1)咸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绪论迟子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黑土文化读后感

黑土文化读后感

黑土文化读后感黑土文化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土文化读后感》是对黑土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感悟,下面分为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黑土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黑土文化的发源地正好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这三个省份几乎全部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分,是中国的重要农耕文化区域。

黑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这片土地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和人文背景的影响。

其次,黑土文化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这片地区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农业的发展,耙耕、播种、收割等农耕活动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

这种农耕文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对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黑土文化中的农耕活动和乡土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黑土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因此这个地区的人们一直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

农耕活动既是一种物质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它表现在土地的开垦、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等方面。

乡土生活方式更是显示了黑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生活方式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劳动与休息的平衡,强调人与土地的联系和依存。

最后,黑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变化,但黑土文化依然是中国东北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黑土文化可以激发东北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对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黑土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农耕文化,它通过农耕活动和乡土生活方式,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劳动与休息的平衡。

黑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黑龙江人与黑土文化

黑龙江人与黑土文化

黑龙江人与黑土文化黑龙江人与黑土文化——关于黑土文化的读报札记之一赵文生环境是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性质面貌的重要条件之一,也就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黑龙江流域拥有一望无垠的平原、水草丰美的草原、层峦叠嶂的山地、蜿蜒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江河、蕴藏丰富的矿产,黑龙江省素以大油田、大煤矿、大森林、大粮仓、大平原、大草原著称于世。

早在十七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繁衍、生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峥嵘岁月里,先后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昂昂溪原始文化、夫余文化、鲜卑文化、室韦文化、靺鞨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及目前尚不为人熟知的乌裕尔文化、莽鼐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今日丰富多采的的黑土文化。

地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精华与糟粕的积淀,它具有多层次性。

(①)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决定了该地域人们的性格、心理和思想意识。

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状况、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决定了黑龙江人在性格上的豁达与豪爽、沉稳与迟缓、宽厚与封闭、大度与怠惰、简朴与疏陋,在心理上的兼容性和认同感,在思想文化上的同一性。

豁达豪爽的性格,眼界开阔,胸襟宽广,气度不凡,气质粗犷,气魄宏伟,勇于开拓,易交朋友,处事顺利。

但也有酒筵奢华、嗜酒无度、贪大舍小的毛病;黑龙江人做事一方面稳重踏实、敦厚沉雄,另一方面思想保守、行动迟缓、贻误时机,这是由其沉稳与迟缓的性格导致的;黑龙江人素以宽厚著称于世,并广受赞誉。

由于在历史和现实上,黑龙江流域地理上的独特性,尤其是在古代历史上,与中原内陆之间因山川阻隔而交往不便,造成了土著居民性格上的封闭性;黑龙江人在使用钱财物资上非常慷慨大方,以致于到了挥霍无度的地步。

由于仰仗优越的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怠惰的思想和行为;黑龙江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表现出不畏艰险、因陋就简、忍辱负重的心理状态,然而在许多地方缺乏精益求精的要求与追求。

(②)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世居这里的人们从不为生计所愁,因而黑龙江人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心理上的兼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一、习俗词语1、游戏“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

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

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

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

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

“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

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

”甲队喊:“马城开。

”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甲队喊:“要哪个?”乙队喊:“要某某。

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乙队喊:“要某某某。

”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

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

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

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二、风俗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

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

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

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

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

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

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1.山水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

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

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

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

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

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

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

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

“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

“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

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

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

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

图门,系满语“图门色禽”的简称。

“图门”意为万,“色禽”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

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札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

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

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

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

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

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

《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

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

”“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

在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

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

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

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

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

也作拉忽、拉乎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

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在东北,现在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关内为“关里家”,称山东为“山东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的汉族人口,大部分是从中原各省迁来,尤以山东为多。

这些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

”这种融合,使东北当地的各少数民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部分词汇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词汇是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是东北各民族互相融合的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