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回想。 厥: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以:从而。 视:看待。 举:拿。 以:把 芥:小草。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 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品析第二段
>>品析第一段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品 析 第 二 段
>>品析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凭借。 攻:攻战。 取:取得。
则: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 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初读课文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品析第二段
4、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
地 有 限 , 欲 无 厌
奉
之 弥 繁 , 侵 之 愈
至 于 颠 覆
急
>>品析第二段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赂 秦
对 大欲
大患
者 力
得难
献易
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程度上
,
比 有限 奉繁
无厌 侵急
破 灭 之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道
也
既:已经。 始:开始,起初。 免:幸免。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 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而不贿赂秦国。
>>品析第三段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以:用
效:效果,结果。 为:作为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事:侍奉。
宜:应当,应该。 得:得当,适宜
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 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品析第二段
1、第二段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 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 军队又到了。
>>品析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了解背景。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 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写作目的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 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 要被契丹、西夏的威之所劫,一味地 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 求不赂而胜之道。
>>课题解释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 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 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 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 《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作家生平
1009年
发愤读书 增广见闻
青年游荡
1032年
1056年
三苏游京
1042年
教子读书
>>字音字形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下咽 yàn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 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品析第二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宋·苏洵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 而
“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
不 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既要用墨如
乱 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气 ”。
脉 “不乱”指的是“神不散”,所谓“神不散
中 ”,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
贯
散 而 不 “气脉”指的是文章中贯穿前后的思路,脉 乱 络。“气脉中贯”讲的是思路清楚,脉络分 气 明。 脉 中 贯
>>创作背景
北>>宋创所作背处景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创作背景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 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 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 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 “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 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 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品 析 第 一 段
>>品析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赂:(割地)贿赂
弊:弊端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品析第一段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 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品析第二段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字结构)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 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品析第二段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学法导引
反复朗读。朗读时,因声求气,慢慢
01
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 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体会贯穿在
文章中的真挚情感。
感受文章纵横驰骋、看似漫
02
不经心的“形散”与始终围 绕中心、严谨规范的结构之
美。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 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 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品析第一段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品析第一段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 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 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患:担心的。
所:所……的+名词 则:那么
固:本来。
欲:想要。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
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
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
战争了。
>>品析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初读课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 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散 而 不 从散文的抒情性与逻辑性方面勾勒散文的 乱 风格,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侧重点。 气 脉 中 贯
散 而 不 体会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乱 一方面要理解文章内容; 气 一方面要加强诵读,注重语感。 脉 中 贯
>>文本钩玄
《六国论》
史论文章。文章见解精辟,论 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 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品析第一段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
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品析第一段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
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弊 国在 破赂 灭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用: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文本钩玄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
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 黑暗,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 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
>>学法导引
议论文
《六国论》 《伶官传序》
《祭十二郎文》
抒情文
记叙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学法导引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 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 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 体现出来。
>>文本钩玄
《伶官传序》
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 《伶官传》所作的序。虽议 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
>>文本钩玄
《祭十二郎文》
韩愈写的一篇“衔哀致诚” 的祭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 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 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文本钩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 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结 合在一起,有回忆,有议论,情 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
>>初读课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
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 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 言得之。
>>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课文 2、参照书下注释,疏通全文 3、理清课文结构 4、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六国论》宋·苏洵——第二课时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创作背景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 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 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 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 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两者土地消长 的鲜明对比
固不在战矣
反衬赂秦 的弊端
>>品析第二段
2、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 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品析第二段
3、请概括这段文字列举了那些历史事实?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 “秦兵又至”的鲜明
品 析 第 三 段
>>品析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继:随着、跟随
迁灭:灭亡。 迁:改变。
……也: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品析第三段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初读课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始:才。
速:招致。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 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 祸患。
>>品析第三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