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合集下载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摘要: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结构庞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

其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创作手法更成为作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新武侠小说的开拓者。

希望能通过对金庸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对其武侠小说的情节艺术特点进行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新;结构;叙事模式对于金庸来说,他较早地接受新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影响。

年轻的时候更是对那些具有紧张曲折的剧情,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生动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名作,如英文的司各特作品《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大仲马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等情有独钟。

因此他的武侠小说也跳脱了传统武侠小说套路单一、散点透视的窠臼,构建了自己的叙事方式。

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同时又独辟蹊径,逻辑缜密、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力丰富。

其小说结构前后呼应、张弛有致,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奇招迭出”的开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说更是如此。

更何况金庸武侠小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因此其开篇够不够精彩,能不能吸引读者至关重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很讲究在开头营造一种奇境来造成对读者强大的吸引力。

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篇便描写的是一个小女孩进入一位教书先生书房的情景,看似平淡却笔锋急转,原来这位教书先生陆芷菁是施展飞针刺蝇绝妙神功的武林高手。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营造极富传奇色彩和悬疑的开头,吸引读者。

到了《碧血剑》中,金庸又采用的另一种描写开头方式便是依照中国古典小说《水浒》的技法。

讲述了南洋归侨青年张朝唐的来历,可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起到了一个传统小说中“引子”的作用。

虽然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朝唐的作用便是引出本篇的主人公袁承志。

电影改编的三种方法及例子

电影改编的三种方法及例子

电影改编的三种方法及例子
电影改编是将原作小说、故事、漫画等转化为电影的过程。

改编的方式有很多种,以下将介绍三种常见的电影改编方法及例子。

1.忠实还原
忠实还原是指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原作内容搬上银幕。

这种改编方法通常在经典小说、文学作品等方面使用较多。

例如,2013年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的忠实还原。

电影中无论是场景、服装、音乐都力求还原小说里的描写,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小说的气氛和情感。

2.创新改编
创新改编是指在保留原作中核心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改编和创新。

这种改编方法通常在漫画、游戏等方面使用较多。

例如,2017年上映的电影《银河护卫队2》就是对漫威漫画《银河护卫队》的创新改编。

电影中增加了不少新角色和新情节,但仍然保留了原作的核心元素,如银河系危机、星爵等。

3.自由改编
自由改编是指将原作内容作为创作灵感,进行大幅度创意改编。

这种改编方法通常在真人电影、电视剧等方面使用较多。

例如,2010年上映的电视剧《鹿鼎记》就是对金庸同名小说的自由改编。

电视剧中人物形象、情节等与原著有很大不同,但仍然保留了金庸小说的基本框架和主题。

总之,电影改编是将原作变成电影的过程,通过不同的改编方法
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电影作品。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金庸武侠小说影响深远,读者遍及世界各地,这自然就引发了影视剧改编的热潮。

但是可以说,爱读金庸的人多,懂得怎么改金庸的人少。

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就因为改得太多而招致众怒,连金庸也颇有怨声。

具体应该怎样改,见仁见智,我只说说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原著为什么要改编小说拍成影视?重要的原因是小说受人欢迎。

人们钟情于原著,就决定了编导在改编时候必须严肃谨慎,不可随心所欲大刀阔斧。

虽然说小说和影视艺术形式不同,不改编不好表现内容,但一定要把握好“改与不改”之间的矛盾。

尽量忠实原著,才会获得读者认可,影视作品的市场成绩才有保障。

何况,改编非但未必比原著高明,还可能弄巧成拙。

对于一部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小说来说,最好的改编办法是“尽量忠实于原著,又要有神来之笔”。

比如梁朝伟版《侠客行》,给小说又加了一个结尾,描写贝海石依仗超绝武功作恶,后终为石氏兄弟联手所灭,就非常引人入胜,也不违反观众心理。

二、剧情紧凑电影往往比电视好看,原因之一在于它情节紧凑节奏快速,叫人不看不行。

有些电视剧制作得情节拖沓,节奏缓慢,甚至夸张到少看一集也影响不大的地步。

这样的电视剧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价值。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一怕,怕受众“等着放完”。

受众一等,就说明对节目不投入了,心思已经收回来了。

有些没有必要的细节和过于冗长的对白,都应该果断舍弃,以求剧情紧张刺激。

《情深深,雨濛濛》里那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情节,早已成了网络段子供人们取乐,连《武林外传》都要拿来调侃一回。

汤姆.汉克斯和史蒂夫.斯皮尔伯格的团队主张把电视剧当作电影来拍,是很有道理的。

他们拍出的《越狱》、《血战太平洋》就具有电影风格,也获得了市场好评。

三、线索清晰一部剧,如果只有一条线索显得枯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地相互促进就有意思的多。

但是线索最多不应该超过3条,再多就成乱麻一团了。

而且线索必须清晰,才能把情节紧密联系起来。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英雄豪杰的传奇经历和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入历史典故与宏大的社会背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

金庸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独特的写作技巧,以下将对其进行浅析。

首先,金庸小说的创作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抗拒的剧情张力。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构筑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他熟练运用快节奏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紧张刺激的情节中。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金庸通过杨过与小龙女的离合悲欢,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爱情画卷,让读者为之动容。

其次,金庸小说的魅力还来自于他独特的人物塑造。

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丰满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故事中焕发出个性魅力。

金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而且,他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与主人公的关系中产生冲突和碰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性。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一方面聪明机智,能与世故的人打交道,一方面心地善良,以智慧和机智帮助杨过解决难题,使得读者为之倾倒。

此外,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对历史与江湖文化的巧妙融合。

金庸擅长描写历史背景,并将历史事件与武侠传奇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加丰满。

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背景描绘和以史为鉴的思考,为小说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他对于江湖文化的描写也是独具一格,刻画了无数江湖豪杰的生死相搏和荣辱情仇,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最后,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优美文笔。

金庸的语言简练明快,文字流畅自然,给人以极强的阅读愉悦感。

他善于以寥寥数语形容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立即形象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前言近几年来兴起的“金庸热”推动了对金庸作品的影视拍摄,加之各种网络、新闻、报业连篇累牍的报道及诸如陈墨等大家的评论使金庸小说的文学影响与日俱增。

目前传统的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其情节艺术、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的阐释,即使对于叙事模式的说明也是过于单一。

此次论文立足于前人对金庸小说诠释的基础之上,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等要素全面系统的探究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金庸十四部经典武侠作品洋洋洒洒,数百万言,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要想错综繁冗的故事情节之中提炼出最具典型的叙事技法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这需要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说,难度系数较高。

论文着重从金庸的十四部经典小说出发,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分析法力求抽象出其典型的代表性的叙事模式。

从根本上说,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因此,最能显示其文体风格的便是叙事模式。

现代小说越来越追求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有的论者把这种叙述的转变视为传统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自然不无道理,因为它确实弥补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过于单一的缺憾。

但是,许多时候一个作品的价值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叙事模式的新鲜或陈旧,而在于作者如何使用它。

一种新鲜的叙事模式固然可以令读者耳目一新,但同样也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望而却步”;相反的,一种看似陈旧的叙事模式,也会由于作家的灵活运用而变得生机盎然。

金庸小说继承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同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程式化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新的内涵。

研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必须努力找到其隐藏在纷纭复杂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语法,并描述其发展趋势。

金庸有意识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某些技法,创造出“俗极而雅”的小说世界,下面就金庸小说的叙事方式分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整体与细节金庸小说叙事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其注重整体的结构安排,而且表现在其细节的丰富。

矛盾与冲突——试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手法

矛盾与冲突——试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手法

明显要 偏爱通俗 文化 ,只要对 比 《 三 国志 》与 《 三 国演义 》 的流传 程度 ,便 可知大众 文化取 向了。在 金庸所处 的时代 , 封建 时代形成 的文化精 神烙 印犹在 。既有 《 三 国演 义 》“ 七 实三虚 ”的珠玉在前 ,金 庸更进一步 ,极为大胆地选 择了将 小说背景置 于真实 的历史 这创作手法 。并着 意选 择民族矛盾 尖锐 ,民族关 系敏感 的历 史时期作为小说创作 背景 ,涉及民 族种类 将近 1 0 个 。从这 些作 品中都不难 看 出民族矛盾 在这 些作品情节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 。 金 庸的这种创作手法 ,较 为完美地解决 了矛盾生发的 自 然性问题 。同时 , 把小说 人物置于时代 的洪 流中 , 使 每个 人 物 涡 ,在复杂的 民族关系 中或选 择合 纵连横 ,或选择刀兵相 向。在历史和时 代 的宏大视野 中 , 无论 是主角或配角 ,他们 的爱恨情 仇 、聚 散离合 ,之所 以选择 这样 或那样的行为 ,就具备 了最为根本 的依据 , 也就是所 谓的合理性 。这就是金 氏武侠 的独到之处 , 也是其武侠小说独具魅力 的奥秘所在 。

两难抉择 中 , 金庸 敏锐地注意到 中国人 的特 性。在阶级结构 森严 、政治消息蔽 塞 、娱 乐方式严重缺乏 的封建 社会 ,国人
对于宫 闱秘史 、小道 消息的兴趣远 比朝廷 邸报 和官方消息要 大得多 。正统 的史 书只供 一小撮知识分子研读 ,普通 民众则
世人 百般阻挠也要 ,这在倡导天理伦 常的南宋 时期实属 “ 大 逆不道 ” ,有乖 伦常 ; 《 倚天屠龙记 》里 ,张无忌 既是名 门正


州 千万 老百姓而洒。 ” ,表现了坚持 民族大义 的英雄气概 。 二 、民族矛盾—— 金庸武 侠的创 作起点 五 四运动后 的现代小说 较之于传统小说更加注重 内在 因 果逻辑 ,也更 加讲究合理性 。文学创作 中的各种矛盾 固然不 能凭作 者生搬硬套 ,无 中生有 。如何使 矛盾的生发显得水到 渠成 , 天衣无缝 , 成为考验作者 笔力 和思 维的一个重要标准 。 在这一 点上 ,不少人选择 了向历史 取材 ,将人物置于特定 的 历史背景 中开展创作 。 把真实 的历史与虚幻 的小说情 节结 合起 来并非是金庸的

金庸小说的喜剧艺术探析

金庸小说的喜剧艺术探析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9月251金庸小说的喜剧艺术探析张 妍(辽宁大学,沈阳,110036)摘 要:金庸小说的喜剧艺术,更多的是体现在喜剧人物上,大致有这样两类:一是童心未泯。

一是容貌丑陋,金庸小说的喜剧手法,可谓博采众长,形式多样。

讽刺、狂欢化、漫画式人物、四点彩等四种。

关键词:金庸小说 喜剧人物 喜剧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9—0251—01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

金庸的小说大部分不是喜剧,但在其小说中,我们还是随处可见那些喜剧色彩极重的因素的。

金庸小说的喜剧艺术,更多的是体现在喜剧人物上。

本文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童心未泯。

代表人物《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的老顽童。

老顽童周伯通,《射雕英雄传》中全真教王重阳的师弟,在武功上是个喜剧人物,其双手各使用一套武功的双手互搏绝技,相当于两个人的招法一个人使用,非常神奇,天性贪玩,是郭靖的结拜哥哥,多次扮演救世主,救黄蓉和郭靖,洪七公等人。

此公虽武艺超群,却为老不尊,初次见到郭靖便要与之结拜为兄,郭靖一时不允,他竟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他是个武学奇才,王重阳死后,全真教基本上没厉害角色了。

老顽童周伯通虽是个厉害人物,却是个最富喜剧性的人物。

因为老顽童的人生目标就是“玩”。

他的武功高强,因为他觉得练习武功好玩,他天生有学武的悟性,像“空明拳”那样的发明,就是细想道理高深、但对他只是显浅好玩的武功。

凭着他大师级的武功,及一颗不折不扣的赤子之心,周伯通遨游天地,只将人间天地,当是一座供他嬉戏的大公园。

老顽童一生就是玩,由高深武功的双手互搏,玩到小孩子的一文钱一个鬼脸玩具,永远兴高采烈,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充满好奇心,一刻不肯停下来。

周伯通乱七八糟的玩闹,名副其实的“游戏人间”,但周伯通童心式的反叛为作品增加了太多的喜剧效果。

二是容貌丑陋。

如 《天龙八部》 中的南海鳄神、“四大恶人”中的老三 、自称岳老二(不甘心当老三)。

金庸电视剧中经典“坏人”形象的塑造

金庸电视剧中经典“坏人”形象的塑造

摘要:金庸小说自上世纪50年代搬上荧幕以来,历经无数的电影、电视剧的翻拍。

笔者从影视剧对小说人物形象改编的技巧、文化取舍等方面出发,重点剖析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这一经典反派形象,以探寻影视改编的技巧与艺术追求。

关键词:金庸;射雕英雄传;影视改编在华人世界里,“金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83年,“香港无线’’以一部《射雕英雄传》首先将金庸小说搬上荧幕。

内地观众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了风流倜傥、顽皮机变、亦正亦邪的经典“坏人”杨康,以至于使这个在原著中并不出彩的人物大放光芒,复杂矛盾的性格甚至使观众对他的喜爱超过了男主角郭靖。

当然,这也得益于电视剧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大胆改编。

在金庸作品中,有很多塑造出彩的人物形象,他们被搬上荧幕后又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特别是对“坏人”形象的改编,使人物性格更加多元化,复杂的人性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眼光。

笔者通过分析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卖国贼”杨康,以探析影视剧创作中“坏人”形象的塑造规律与技巧。

1 金庸电视剧经典“坏人”形象概述与电影相比,金庸小说更适合用电视剧的形式来诠释。

这主要是由于电视剧的容量和长度都适合金庸小说原著的篇幅,而电视艺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品质也更符合金庸小说的特质。

2 成功案例——“无辜”的卖国贼杨康“她既喜欢了杨叔叔,杨叔叔便有千般不是,她也要欢喜到底”。

这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的二女儿——“小东邪”郭襄听母亲讲诉杨过的父母杨康和穆念慈的往事时所发表的见解。

黄蓉说杨康作恶多端,而穆念慈始终对他一往情深,生下杨过,最后伤心而死,说穆念慈是“误用了真情,落得这般下场”。

原著中金庸给杨康的定位就是郭靖的反衬,性格亦正亦邪的,形象不大鲜明,笔墨又不太多,塑造的有些单薄。

但是,金庸先生也没有打算把杨康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

这点从他在几十年前删改旧版射雕把杨康在感情上的污点改成现在的优点就可以看出了。

杨康的矛盾性格和矛盾的生活经历,只要稍加点缀,这个人物就可以闪耀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现象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现象
一 对自己小说的影视化,金庸的态度是:“我不反对把 我 的 书 拍 成 电 影 电 视 。观 众 看 完 戏 ,反 而 有 兴 趣 再 看 书 ,会 有 更 多人去看书。”[ $]( 不 %$&’) 仅不反对,当一些影视创作人员去征 求金庸的 意 见 时 ,金 庸 还 会 提 出 一 些 建 议 。 例 如 ,对 电 影 导 演 ,“ 我 通 常 建 议 他 们 选 其 中 一 段 加 以 发 展 , 那 样 比 较 容 易 处理”,[ $]( %$&() 甚至在央视版的 《笑傲江湖 》 改 编 拍 摄 时 , “ 版 权 我 只 要 了 他 们 一 块 钱 ,完 全 是 象 征 性 地 卖 ,等 于 就 是 赠送的”。[ 可 !])%!$* 见,在自己的小说影视化的问题上,金庸的 态 度 是 积 极 的 。 作 为 一 个 深 谙 媒 体 强 大 功 能 的 现 代 人 ,他 很 清楚小说 和 影 视 剧 在 发 行 、发 展 上 的 互 动 关 系 ,自 己 小 说 的 影视剧化 ,无 疑 会 在 更 大 的 空 间 、更 久 的 时 间 提 升 小 说 的 传 播 、存 留 效 果 。 金 庸 不 反 对 自 己 小 说 的 影 视 剧 化 ,同 样 也 不 反 对 自 己 小 说在影视化过程中的被改动。因为他作过一段时间的导演, 也 写 过 一 些 剧 本 ,他 知 道 小 说 艺 术 和 影 视 艺 术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艺 术 形 式 。 他 说 :“ 小 说 是 文 字 符 号 , 要 经 过 脑 子 再 转 成 画 面,电影本来 就 是 画 面 ,所 以 ,小 说 不 能 像 电 影 的 形 象 明 确 , 如 果 用 文 字 ,它 永 远 有 个 再 创 造 的 过 程 ” ,[ +]( %$’&) “ 用 文 字 可 以 天 花 龙 凤 ,任 作 者 用 文 字 描 写 刻 画 出 来 ,譬 如 千 军 万 马 , 好似蒙古 人 攻 打 襄 阳 ,拍 电 影 便 需 要 费 很 多 财 力 物 力 ,我 只 需要用笔写出来,容易得多。”[ $]( 不 %$&’) 仅如 此 ,金 庸 亦 深 知 自 己 的 小 说 篇 幅 很 长 ,若 不 加 改 动 地 拍 摄 成 电 影 是 根 本 不 可 能 的 ,因 为“ 光 说 故 事 已 经 不 容 易 了 ,一 个 故 事 说 完 ,一 个 半

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技巧

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技巧

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技巧作者:刘思伽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6期刘思伽金庸小说叙事时常借助电影语言艺术,刻画具象场景,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同时加入多种镜头描写,增强其视觉化倾向,更巧妙简洁叙事。

一系列影视技巧的融入,营造了一种别样风格和特色,展示了一种独有技巧和魅力。

金庸作品艺术的成功,不仅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典型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哲学意蕴,同时背后也有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独有的艺术功力。

尤其是在叙事中融入了影视剧写作技巧,是金庸小说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小说中对电影语言艺术的应用电影语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充分具象性,通过画面突出其视觉效果,直接诉之于观众的感受。

金庸有影视公司的工作经历,再通过深刻的艺术理论功底,下笔时特别注意少用修饰词,运用视觉形象鲜明突出的具象性语言来刻画人物个性、表现人物心理,进而烘托气氛、营造意境。

这些都使读者在脑海中产生真实再现场景,如身临其境,亲身体会。

如《神雕侠侣》描写李莫愁弟子洪凌波时写道:只见屋檐边站著一个少年道姑,月光映在她脸上,看来只有十五六岁年纪,背插长剑,血红的剑绦在风中猎猎作响。

同时电影语言也用来烘托气氛、描绘场景,就如同电影中常出现的苍鹰翱翔、火车呼啸而过一样,使小说更加具有现场感。

如小说《鸳鸯刀》的开篇:四个劲装结束的汉子并肩而立,拦在当路。

若是黑道上山寨的强人,不会只有四个,莫非在这黑沈沈的松林之中,暗中还埋伏下大批人手?如是剪径的小贼,见了这麽声势浩大的镖队,远避之唯恐不及,哪敢这般大模大样的拦路挡道?难到竟是武林高手,冲著自己而来?开头一个镜头加一个悬念,使气氛一开始便骤然紧张起来,读者也被一下子吸引了进去,这四个人是谁?小说中的“自己”又是谁?结局又会怎样收场?结果,这四个号称“太岳四侠”的四个喜剧人物,只是跑龙套的配角,武功平平。

随剧情的推进,气氛逐渐缓和,紧张的氛围也慢慢变淡。

这正是在电影文学中常出现的描写方法,通过人物与气氛的反差,来达到更好的矛盾效果,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金庸小说的影剧化

金庸小说的影剧化

• 小说场面像舞台那样固定不变,然而作为 演员的那些人物自己的表演很少,他们主 要讲述别人的故事 • 《雪山飞狐》的故事 • 胡一刀与苗人凤 • 胡苗范田家族血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舞台分成明暗 • “牛家村疗伤” • 1.完颜洪烈、欧阳锋、杨康、彭连虎、侯通 海盗匣 • 2、杨康对完颜洪烈的照顾 • 3.当夜皇宫盗宝人的可笑遭遇:侯通海被割 耳、沙通天衣服破碎、灵智上人被铁链反 锁、梁子翁白发被拔光 • 欧阳克、杨康、与穆念慈、程瑶珈的纠葛
分镜头脚本
• 凝目向峭壁上望去,只见血刀僧和刘乘风已斗上 了一座悬崖。崖石从山壁上凸了出来,凭虚凌空, 离地少说也有七八十丈,遥见飞冰溅雪,从崖上 飘落,组建两人剧斗之烈,料想只要谁脚下一滑, 摔将下来,任你武功再高,也非粉身碎骨不可。 狄云抬头上望,觉得那二人的身子也小了许多。 两人衣袖飘舞,便如两位神仙在云雾中飞腾一般。 • 天空中两头兀鹰在盘旋飞舞,相较之下,下面相 斗的两人身法可快得多了。
• 《笑傲江湖》林平之化妆为驼背,在衡山 酒馆 • 铁枪庙场面 • 欧阳锋与黄蓉在明 • 柯镇恶在暗
• 将有些人和事放到后台作暗场处理 • 文泰来负伤,骆冰介绍打斗
• 袁承志搏虎
• 只听得门外那姓倪的吆喝声、呼啸声、钢 叉上铁环的呛啷声、疾风声、树枝堕地声, 响成一片,偶尔还夹着小牧童清脆的呼叫 声,两人一虎,显是在门外恶斗。过了一 会,声音渐远,似乎那虎受创逃走,两人 追了下去。
金庸小说的影剧化
• • • • • •
小说散漫 戏剧严谨 四种形态: 小说场面固定犹如舞台。 杏子林内乱 帮众叛乱,乔峰稳定局面; 马夫人、智光大师登场,局面重新动荡
• 曼陀山庄:高潮戏 • 几组情敌、几组政敌 • 刀白凤与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王夫 人 • 段延庆与段正淳父子 • 慕容复与段誉等 • 王夫人与慕容复、段延庆

金庸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金庸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金庸影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宋永忠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6期摘要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从五十年代开始,其间经历了无数的版本。

每个版本都不尽相同。

改编产生差异是多方面的,近年来,金庸影视剧在改编中仍然存在着与原著情节相冲突、影视剧的细节处理不当等问题。

关键词金庸影视剧小说影视央视武侠大戏《笑傲江湖》至今还在全国各地宽相播出,金庸武侠热意犹未尽。

金庸先生此前曾对央视版《笑傲江湖》作了一番点评。

他认为(央视版《笑傲江湖》)内容修改得比教多,“不过他们还是用心拍了的,道具、布景呀,都挺努力,比港台的金钱和精力都花得多,这点我很佩服,但他们的艺术思想与我不同……”。

本文以《笑傲江湖》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金庸影视剧改编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与原著情节的冲突电视剧的改编常常使得原著与电视剧在情节发展上产生冲突。

以《笑傲江湖》为例,小说和武侠剧的节奏很不同,比如任盈盈可以在小说里第十七回才正式出场,这样很好,前面的风风雨雨,令狐冲和岳灵姗玩伴儿之爱,都给这个爱恨交加,亲仇共在的女子出场做了结实的铺垫,这样其出场不同凡响,分量不同。

可是,电视剧这么写,就不大灵光。

电视剧中,改编者将任盈盈提前出场,她与令狐冲的初次交往的缘由设定为曲洋(一为杀曲洋一为替曲洋鸣不平),两人上演一场对手戏,这形成了两人关系发展的起点。

这种设计“成熟的标志是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他确定了一个基本模式,两位陌生男女,萍水相逢,表面上针锋相对,打打闹闹,实际上却是在考验,磨合,增进了解,结局必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任盈盈的提前出场,增加了身份带来的“邪气”,将任盈盈的性格复杂化。

而武侠小说恰恰具有一个相反的过程,其人物的性格则是类型化的。

它并不是对现实人性的真实演绎,更无意描摹人性的复杂,人物性格是静止的。

这样就使得作者将人物的理解难度降低,腾出更多的笔力去构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使之获得阅读快感。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艺术和独特的形式吸引了全球读者。

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其作品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叙事艺术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与形式,并解读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金庸的武侠世界——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虚实交错金庸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绚丽的武侠世界。

他的叙事结构常常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线故事为基础,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众多的支线故事来丰富情节。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验故事。

同时,金庸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都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人物刻画——传奇英雄与现实人物的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人物刻画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之一。

他创造了一系列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英雄人物,如郭靖、杨过、黄药师等,这些人物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传奇英雄。

同时,金庸也不忘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矛盾,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阴险狡诈的人。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揭示,金庸的作品展现了多元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三、反叛与正义——武侠世界的价值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探讨反叛与正义的议题。

他通过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反叛者,他们与权贵势力对抗,追求自由和公平。

金庸的作品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反抗的精神,它们极具启示意义,对社会正义与自由的讨论具有重要价值。

四、古今相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

他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将历史人物、事件融入到小说中,使武侠世界更加贴近现实。

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不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武侠小说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批判精神。

五、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闻名。

他独特的文风简练明快,字字珠玑。

他运用典故、俚语、歇后语等丰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魅力。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将从叙事风格、人物性格塑造、主题思想以及情节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金庸的叙事风格独特而生动。

他善于运用夸张、精确的描述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武侠世界的气氛和场景。

在他的描写中,赋予了武功高强的人物以神奇的能力,展现了武侠世界中的英雄壮举。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斗争,突出主题。

金庸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感,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烈的打斗场面和人物之间的紧张对抗。

其次,金庸的作品以人物性格塑造为重点。

他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各具特点的武侠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善良、正直、义薄云天的正派人物,也有奸狡、心机深沉的反派人物,他们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金庸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既有英勇善战、英雄救美的男主角,也有聪明机智、智勇双全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在情感世界、智力水平、行动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金庸的作品涉及的主题思想非常丰富。

他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正义、仁爱与背叛、忠诚与利益等一系列现实和哲学问题。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正派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有各自的追求和价值观,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选择给了读者深思。

金庸的作品中,还贯穿着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溯和反思,他不仅注重武侠故事的传承和发展,还在作品中通过对于历史、文化、民俗等的描写来展示民族自尊、民族精神等价值。

最后,金庸的情节结构紧凑有力。

他充分利用了武侠小说的特点,将故事情节紧凑地安排在一个个环环相扣、令人回味无穷的情节结构中。

他在小说中布置了众多的谜团和反转,通过前后呼应,情节交错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次次意想不到的故事发展中。

他的小说既有跌宕起伏、激烈紧张的斗争场面,也有悲欢离合、亲情爱恨的情感描写,使得读者的情绪始终保持在高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影视镜像下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的艺术魅力

影视镜像下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的艺术魅力
摘 要 :文 学与影视是 两种 不同的艺术形式 , 这也 决定 着两者的呈现 方式不 同, 小说 乏由文字组成 , 而影视 则 是 由画面构成。画 面是 由摄像机或摄影机拍摄 出来的一个个镜 头 , 经过 蒙太奇 的剪辑手 法进行组合拼接 后成 为 再 流动 的画面 。在形成 完整 而流 畅的画面这一过程 中, 必须经过 独立镜 头动作拍摄 和 蒙太奇剪辑 两个 步骤 , 文主 本 要 的是 论述影视语 言下金庸 小说 武打动作场景的呈现方式 , 如何使 用镜 头动作 和蒙太奇剪辑 艺术拍摄 和拼接镜 头 将 小说 中的文本动作描 写转换 为完整连续的武打动作。 关键 词 :镜 头动作 ;蒙太奇;金庸 小说 ;武打设 计
中 图 分 类 号 :J3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 2—62 (0 2 0 1x 2 1 )7—04 0 12~ 4
文 学 与影 视是 两种 看似 截 然不 同却有 着千 丝万 缕联 系 的艺 术形 式 , 文学 语 言 的陈列 方式 是文 字 , 通 过文 字 描写 展 现故 事情 节 , 进行人 物 性格 塑造 ; 而影 视语 言 的展 现方 式 是 画 面 , 画面 主 要 是 是 由摄 像 机 或摄 影 机拍 摄 出来 的一 个 个 独 立 的镜 头 , 经过 蒙 再 太奇 式 的剪 辑手 法 进行 组合 拼接 后形 成 的流动 可 以 播放 的影像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要 涉 及 到将 文字 描 就 写 内容 逐个 拍 摄 成 独 立 的 镜 头 , 就 是 镜 头 动 作 。 这 所谓 镜 头动作 , 是 摄像 机或 摄影 机在 拍摄 过程 中 , 就 按照 一 定 的 规 律 在 所 处 的 位 置 上 进 行 有 目 的 的移 动 , 动 的过 程 中带 来 的镜 头产生 运动 变化 , 而形 移 从 成 各 种镜 头 动作 。镜 头 动作 是 复杂 多 样 的 , 主要 是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早年对影剧的钻研与实践——小说场面舞台化及其四种形态——人人有戏演的两场重头戏——不在场却是真正主人公——舞台的明处与暗处——后台也在演出——叙事语言的具象性与画面化——成套镜头的调配运用——电影特技施之于小说——小说艺术的革新一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是多方面地借鉴融会了中西文学艺术的结果,其中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

在金庸看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表现上的有些特点,也是和戏剧、电影相通的。

他曾说:《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

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1)50 年代的一个时期,金庸非常关心戏剧和电影艺术,专门钻研戏剧理论和戏剧技巧。

他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曾经说过:“写《射雕》时,我正在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在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

”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他许多材料证明这一点。

例如,在《袁崇焕评传》一条注释中,金庸对戏剧理论所说“反高潮”这个词语的使用,提出过不同意见。

他说:“戏剧结构上高潮过后的余波(anti-climax),通常译作‘反高潮’,似不甚贴切。

”(2)在《韦小宝这小家伙》一文中,金庸说过一段话:“西洋戏剧的研究者分析,戏剧与小说的情节,基本上只有三十六种。

也可以说,人生的戏剧很难越得出这三十六种变型。

然而过去已有千千万万种戏剧与小说写了出来,今后仍会有千千万万种新的戏剧上演,有千千万万种小说发表。

人们并不会因情节的重复而感到厌倦。

因为戏剧与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并不相同。

当然,作者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也各有不同。

”可见金庸很了解戏剧艺术。

那时他进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工作,写过一批剧本,像《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

《绝代佳人》是根据郭沫若的《虎符》改编的,曾得过中国文化部的奖。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现象_徐渊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现象_徐渊

人文视野湖北社会科学金庸小说被搬上银幕或屏幕,自金庸小说出现之后至今,就没有终止过。

而且,有的小说是被多次改编拍摄,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香港版、台湾版自不待说,进入!"世纪#"年代后期,根据金庸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大陆版影视剧的不断出现,又为金庸小说增添了新的影视剧版本。

一对自己小说的影视化,金庸的态度是:“我不反对把我的书拍成电影电视。

观众看完戏,反而有兴趣再看书,会有更多人去看书。

”[$](%$&’)不仅不反对,当一些影视创作人员去征求金庸的意见时,金庸还会提出一些建议。

例如,对电影导演,“我通常建议他们选其中一段加以发展,那样比较容易处理”,[$](%$&()甚至在央视版的《笑傲江湖》改编拍摄时,“版权我只要了他们一块钱,完全是象征性地卖,等于就是赠送的”。

[!])%!$*可见,在自己的小说影视化的问题上,金庸的态度是积极的。

作为一个深谙媒体强大功能的现代人,他很清楚小说和影视剧在发行、发展上的互动关系,自己小说的影视剧化,无疑会在更大的空间、更久的时间提升小说的传播、存留效果。

金庸不反对自己小说的影视剧化,同样也不反对自己小说在影视化过程中的被改动。

因为他作过一段时间的导演,也写过一些剧本,他知道小说艺术和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他说:“小说是文字符号,要经过脑子再转成画面,电影本来就是画面,所以,小说不能像电影的形象明确,如果用文字,它永远有个再创造的过程”,[+](%$’&)“用文字可以天花龙凤,任作者用文字描写刻画出来,譬如千军万马,好似蒙古人攻打襄阳,拍电影便需要费很多财力物力,我只需要用笔写出来,容易得多。

”[$](%$&’)不仅如此,金庸亦深知自己的小说篇幅很长,若不加改动地拍摄成电影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光说故事已经不容易了,一个故事说完,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其他都顾不到”,[+](%$’!)所以他才会建议电影导演只选取原作中的一段加以发展;电视剧即使有可能对原作作较充分地展开,那也只是相对而言,“较易发挥”[&](%’)而已。

影视镜像下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的艺术魅力

影视镜像下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的艺术魅力

影视镜像下金庸小说中武打描写的艺术魅力周凤【摘要】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着两者的呈现方式不同,小说;乏由文字组成,而影视则是由画面构成。

画面是由摄像机或摄影机拍摄出来的一个个镜头,再经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进行组合拼接后成为流动的画面。

在形成完整而流畅的画面这一过程中,必须经过独立镜头动作拍摄和蒙太奇剪辑两个步骤,本文主要的是论述影视语言下金庸小说武打动作场景的呈现方式,如何使用镜头动作和蒙太奇剪辑艺术拍摄和拼接镜头将小说中的文本动作描写转换为完整连续的武打动作。

%Literature and film, which consists of characters and pictures respectively,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and different ways to represent the world. A frame can be a series of pictures shot by camera and organized in a successive sequence. A complete and smooth frame is due to two steps: independent lens action and montage clip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ways to represent Kung -fu action scene in Kim Dung's novels in movies: how to convert martial description in novels into continuous movement in movies by appropriate use of independent lens action and montage clips.【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7【总页数】4页(P142-145)【关键词】镜头动作;蒙太奇;金庸小说;武打设计【作者】周凤【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3文学与影视是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形式,文学语言的陈列方式是文字,通过文字描写展现故事情节,进行人物性格塑造;而影视语言的展现方式是画面,画面主要是是由摄像机或摄影机拍摄出来的一个个独立的镜头,再经过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进行组合拼接后形成的流动可以播放的影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真是舞台剧,也不大容易像金庸小说这样写得戏剧矛盾如此集中,悲剧性又如此强烈的。
第二种,小说场面像舞台那样固定不变,然而作为演员的那些人物自己的表演很少,他们主要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这就是《雪山飞狐》中玉笔峰前厅的那个场面。小说从33 页起,尤其从63 页(均据香港明河社版)起,就让书中人物作为见证人共同来说故事,你说一阵,我说一阵,合起来就成为胡一刀、苗人凤两位豪杰相互交往、相互倾心,最后却落个悲剧结局的完整情节。这是将说故事与戏剧的方式结合起来,借“一天”表现一百多年(小说交代,这一天是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距离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已一百几十年),写得相当别致。作者不是让英雄人物自己去行动,而是一切借助于旁观者之口。用这种方法写人物很容易平面化,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但金庸却运用得很成功。小说全是粗笔勾勒,犹如刀劈斧削,对胡一刀与苗人凤两个人物的刻画十分有力。也有人说这是金庸学日本电影《罗生门》(由芥川龙之介原作小说改编),因为那个电影里三个人讲故事,讲同一件事,不过讲法不同。我曾就此请教过金庸,金庸说他不是从《罗生门》学,而是从《天方夜谭》那种讲故事的方法受到启发,加上了一些戏剧的成分。

戏剧和小说虽然都要表现人物并有一定的情节内容,但二者很不一样。
小说最便于自由挥洒,它的描写简直可以说无所不能。但长处同时也是短处。
太自由了就容易散漫,缺少规范(尤其那种每天写一段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更易流于散漫),而艺术有时要“带着镣铐跳舞”——需要一点规矩准则的。
在这方面,戏剧就可以弥补小说的不足,因为戏剧是一种时间和空间都有很多限制的艺术。当金庸用戏剧的方式去组织和结构小说内容,使某些场面获得舞台的效果时,那就无疑增进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并且促使小说结构趋于紧凑和严谨,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电影虽是一种综合艺术,但主要还是视觉的艺术。电影语言的最大特点,首先在它充分的具象性,直接诉之于观众的感觉——尤其是视觉。金庸由于在电影公司工作所养成的职业习惯,下笔时特别注意运用视觉形象鲜明突出的具象性语言。他用这种电影语言来刻画人物,烘托气氛,表现心理,营造意境,自《射雕英雄传》以后的那些小说更其明显。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是多方面地借鉴融会了中西文学艺术的结果,其中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在金庸看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表现上的有些特点,也是和戏剧、电影相通的。他曾说:《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
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运用电影语言以烘托气氛,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神雕侠侣》中女魔头李莫愁之所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除她本身凶残变态的行为外,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者在她最初出场和最后毁灭时所用的烘云托月手法。
而且段誉、段正淳一伙是被王夫人俘获,作为阶下囚出现的,他们与成为胜利者的对手们,同台演出一场精彩的戏。被俘者之间固然矛盾重重,而所谓胜利者的王夫人、慕容复、段延庆三方,他们又各怀鬼胎。加上段誉和南海鳄神的师徒关系,慕容复和几个比较正直的家将包不同、风波恶等的主从关系,段延庆与刀白凤二十年前的孽缘,段誉和王夫人女儿王语嫣的爱恋,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和不同性格间的冲突,终于导致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慕容复为逼迫段正淳同意传位给义父延庆太子以实现自己的野心,先后杀了段的情妇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进而造成段正淳以及另一情妇王夫人、妃子刀白凤的痛苦殉情,段誉的身世也因之大白于天下,然而慕容复想夺大理国王位的狼子野心却也彻底暴露,连几员家将也唾弃了他。这个舞台上可以说好戏连场:既有王夫人主演的别出心裁的扫除情敌戏,也有段正淳夫妇连同王夫人自己上演的凄艳浪漫的相继殉情戏,还有慕容复演出的尚未登基先杀忠良的认贼作父戏,段誉蒙在鼓里却又不得不参与的生父仇人戏。读完金庸仿佛一口气写下的这四五十页文字,一些大出意料的事纷至沓来,读者的感受也如段誉一样,感到“霹雳一个接着一个,只..惊得目瞪口呆”(3)。
(1)50 年代的一个时期,金庸非常关心戏剧和电影艺术,专门钻研戏剧理论和戏剧技巧。他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曾经说过:“写《射雕》时,我正在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在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他许多材料证明这一点。例如,在《袁崇焕评传》一条注释中,金庸对戏剧理论所说“反高潮”这个词语的使用,提出过不同意见。他说:
那时他进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工作,写过一批剧本,像《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
《绝代佳人》是根据郭沫若的《虎符》改编的,曾得过中国文化部的奖。这些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细心的读者会看出金庸小说里有许多戏剧和电影的成分。如果说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的话,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等,就得力于电影。金庸对戏剧、电影技巧的吸取和借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段,将武侠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到后与血刀老祖对阵的景象:
斜眼向血刀老祖瞧去,只见他微微冷笑,浑不以敌方人多势众为忌,双手各提一人,一柄血刀咬在嘴里,更显得狰狞凶恶。待得群众奔到二十余丈之外,他缓缓将狄云放下,小心不碰动他的伤腿,等群豪奔到十余丈外,他又将水笙放在狄云身旁,一柄刀仍是咬在嘴里,双手叉腰,夜风猎猎,鼓动宽大的袍袖。这里所写的血刀老祖,全用地道的充分视觉化而又洗练、传神的电影语言。作者没有采用“骠悍”、“泼辣”、“强横”、“镇定自若”、“豪气逼人”之类抽象的形容词,只写血刀僧面对人多势众的敌手“微微冷笑”,“一柄血刀咬在嘴里”,“双手叉腰,夜风猎猎,鼓动宽大的袍袖”,寥寥数语,就在读者眼中为他立起了一尊鲜活的雕像。
引入戏剧因素将小说场面舞台化,其后果是十分积极的:不仅满足了特定环境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促使小说结构趋于严整,人物对话趋于精致,表现手法趋于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技巧,推动了小说艺术的革新。这是小说家金庸的引人注目的贡献。

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我认为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一个根本的长处和特色。
第四种,作者将有些人和事放到后台作暗场处理。像《书剑恩仇录》中,文泰来负伤躺在车上,他的妻子将她看到的外面打斗的景象介绍给文泰来听。这是通过一个在场人物的眼睛和嘴巴来做暗场处理,避免了有些人物正式出场,既节省了笔墨,小说的结构手法也多样化了,不单调了。《碧血剑》里,少年袁承志等人和老虎搏斗,也是通过室内杨鹏的听觉来写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只听得门外那姓倪的■喝声、虎啸声、钢叉上铁环的呛啷声、疾风声、树枝堕地声,响成一片,偶然还夹着小牧童清脆的呼叫声,两人一虎,显是在门外恶斗。过了一会,声音渐远,似乎那虎受创逃走,两人追了下去。这也是虚写,性质和《书剑恩仇录》中文泰来妻子转述的例子相同,不过一个是用眼睛,一个是用耳朵罢了。《碧血剑》第十七回写袁承志与焦宛儿两人躲藏到床底下,听夏青青、何铁手、何红药三人谈话;《连城诀》第十一章写戚芳躲进公公床下,听万震山父子商量采用当年对付戚长发的方法杀害吴坎;也都很有戏剧性。这是把床底下当作哑剧的舞台,对进房的几个人的活动作了暗场处理。运用这种手法最妙的,是在《倚天屠龙记》第三十二回:正当武当四侠——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殷梨亭怀疑张无忌勾结赵敏杀害莫声谷,而张无忌自己因为在放有莫声谷尸体的山洞里呆过,已经有冤难辩的时候,大路上响起一阵马蹄声,来了宋青书、陈友谅等人。张无忌和武当四侠躲在路边岩石后面,听到了宋青书和陈友谅的对话,得知莫声谷原来是宋青书为遮掩自己的丑行才杀的。武当四侠和张无忌之间的误会,一下子得到了消除。暗场处理的方法,在这里收到了最好的效果。
在金庸笔下,许多小说场面都转化成了舞台,大如玉笔峰上的前厅,小如饭铺、茶馆、破庙,乃至于篷车、床底,都成为各类角色集中演出好戏的所在。具体来说,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也许可以归结为四种形态:
第一种,小说场面固定犹如舞台,每个登场人物都有戏可做,他们各自以动作和对话引发着性格冲突,逐步推动小说情节走向戏剧性的高潮。读者都不会忘记《天龙八部》所写杏子林中发生的一切:从丐帮帮众骚乱,到帮主乔峰以巨大的魄力、出众的才能快刀斩乱麻地迅速稳住局面,又到马副帮主夫人、智光大师等陆续出场,局面重新动荡,出现极富戏剧性的场面,真可以说情节波谲云诡,风潮迭起。作者利用杏子林这个大舞台,用整整两章的篇幅,让许多重要人物一一登场,各自发挥作用,这是地道的戏剧的写法,而且写得极为出色。不过我们在这里愿意举同一部小说中另一个例子来讨论,那就是《天龙八部》临近末尾时发生在王夫人庄院中的场面,这是更富戏剧性的场面,是小说中继萧峰之死后的又一个高潮。此刻冤家路窄,几组情敌和几组政敌都碰到了一起:像王妃刀白凤和段正淳其他四个相互仇恨的情妇——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王夫人,像大理国前太子段延庆(四大恶人之首)和现居镇南王之位的段正淳父子,像野心勃勃争夺帝位、妄图恢复后燕国的慕容复和被他恨之入骨的段誉,等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第三种,更为别开生面的是,作者将小说场面变成的舞台分隔成两半,大半在明处,小半在暗处。舞台明处展现的多种人物、多条线索、多重矛盾,不但能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也呈现在舞台暗处的特定人物面前,甚至作者就通过这特定人物的眼睛和耳朵,来描绘舞台明处所发生的一切。《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四回郭靖和黄蓉在牛家村“密室疗伤”的几天,黄蓉借隐蔽的小窗口观察外面的动静,就是这样写成的。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虚写一部分情节,使小说结构显得更为集中,故事容量也能大为增加。像黄蓉、郭靖两人通过小孔向外张望,就看到了各色人物你来我往到店里活动的种种戏剧性场面:先是完颜洪烈、欧阳锋、杨康、彭连虎、侯通海等从南宋皇宫盗到石匣,以为《武穆遗书》已经到手时的得意洋洋,后来发现石匣竟空空如也时的目瞪口呆;接着,已经明白自己身世的杨康,有机会刺杀完颜洪烈,却反而脱下自己衣服为他披盖御寒,对他关怀备至;当夜重进皇宫盗宝的人狼狈逃回,侯通海竟被戴着脸谱的人割了耳朵,沙通天的衣服被人撕得粉碎,灵智上人双手给铁链反缚在背后,梁子翁满头白发给人拔得精光——读者通过黄蓉的眼睛,知道了皇宫里打斗的结果;这就节省下许多笔墨。再下面,欧阳克企图污辱程瑶迦、穆念慈,被杨康进来瞧见,就钻到桌下趁欧阳克不备之时,从下腹部刺杀了他。以后,杨康又和丐帮八袋弟子拉上关系,为此后故事发展准备了伏线。这些都被郭靖、黄蓉看在眼里,避免了作者再另作交代。就这样,傻姑的小店成了一个热闹的戏剧舞台,一场场悲喜剧、一场场文武斗都在这里演出。类似的手法,还有《笑傲江湖》第二章林平之化装成驼背,坐在衡山一家茶馆里看各色客人进进出出的场面,他在那里偷听各帮派人物海阔天空地谈话,掌握了许多信息。舞台虽未划成两半,性质却是相同的。还可以举《射雕英雄传》里铁枪庙那个特定场面(4),黄蓉通过与傻姑、欧阳锋、杨康的对话,揭开江南六怪在桃花岛被害之谜(颇有推理影片的味道),还点出欧阳克之死与杨康的关系,这也是戏剧式的,而且是把舞台划分为明与暗两部分:暗的部分藏着瞎子柯镇恶,黄蓉很多话实际上是说给柯镇恶听的,目的在消除柯心中的误解。小说这部分写得非常巧妙,这同样得力于戏剧的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