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4.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该单元涉及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溶液的配制、稀释与浓度计算,以及溶液的净化与提纯等。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的稀释规律是什么?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如何比较?等,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强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让学生认识到溶液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疑问,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溶液单元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说课稿

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在课前准备详细的板书稿,课堂上逐步呈现,边讲边写,同时注意版面的整洁和字迹的工整。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预见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参与度。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归纳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应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结构。选择讲授法是基于其能够高效传递系统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来观察溶液的制备和特性,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实验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收集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3.定期回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等。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对溶液的基本理解、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掌握不牢固,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错。
应对策略如下:
1.对抽象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实验操作,提前进行示范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3.对课堂互动,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后,将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结果,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溶液知识。例如,从溶液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组成、制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接着,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溶液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解释溶液的性质。最后,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液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了解溶液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说课稿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保持字体规范、大小适中;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无关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
4.邀请学生参与板书设计,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溶液浓度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容易混淆各种浓度表示方法;
3.对溶液性质的理解较为片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和竞赛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互动: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和交流,延伸课堂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大家平时喜欢喝汽水吗?你们知道汽水为什么会有气泡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溶解的,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接着,我会简要回顾溶液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
2.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体验和理解化学知识。这种方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以提高学习的迁移性。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辅导讲义教师龙彬科目化学上课日期2014、3、14 总共学时学生年级初三上课时间10:00-12:00 第几学时类别基础# 提高培优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框架】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就是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就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针对性练习】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溶液都就是混合物B.溶液都就是无色透明的C.凡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就是溶液D.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就是( )A.矿泉水B.糖水C.食盐水D.冰水混合物二、溶液的组成1.溶质与溶剂:(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质、溶剂的判定:(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就是溶剂,固体、气体就是溶质;(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就是溶剂,量少的就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就是量少,水都就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就是水。
【针对性练习】1.现有食盐水、白酒、碘酒、植物油与汽油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其中溶剂就是水的就是( )A.食盐水与白酒B.白酒与碘酒C.植物油与汽油的混合物D.食盐水与碘酒2.把20g食盐水放在蒸发皿内,加热蒸干后,得到食盐4g,则其溶剂水的质量就是( )A.24gB.4gC.20gD.16g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冰水混合物中,冰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B.泥浆水中泥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C.汽水中二氧化碳就是溶质D.高温下的铁水中铁就是溶质4.按要求各举一例:(1)溶质就是液体,溶剂就是水_______________ ;(2)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水____ _______;(3)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酒精______________;(4)溶质就是气体,溶剂就是水___ 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态度。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溶液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2.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判定: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酸碱理论,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并能运用pH试纸等方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解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平衡反应,如酸碱中和、沉淀溶解等,并能运用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行分析。
4.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掌握准确的称量、量取、搅拌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规范。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计算给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
-判断给定溶液的酸碱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2.学生解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组成、特点、制备方法、浓度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品质。
4.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结,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5.反思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进步空间。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清洁伤口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组成及分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3.帮助学生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原理,理解溶解热、溶质溶解度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概括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及相关计算。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实验现象,分析溶液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
2.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2.运用溶液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可以举例子说明溶液的形成过程。
”2. 知识讲解•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成分,区分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溶质和溶剂: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在溶液中的角色。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浓度的计算方法: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简要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和方法,并说明相关计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种药物的质量浓度为10g/L,试问制备100mL该浓度药物需要溶解多少克药物?•案例二:某实验中要求制备2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试问需要多少克盐酸?•案例三:某矿石中含有的金的浓度为2g/kg,试问从该矿石中提取5g金需要多少克矿石?4. 深化讨论讨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与溶液性质的关系。
5.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实验等相关书籍,拓宽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学习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稀释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旨在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分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希望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溶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讨论题目,如“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溶液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会强调溶液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质等方面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我还会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会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化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溶液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从而引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7.注重课后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设想: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饮料、药水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溶液的特点和组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问:大家平时都喜欢喝什么饮料?这些饮料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一:如何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主题二: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溶液的渗透现象,理解渗透压的概念,了解渗透压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5.掌握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离子反应的产物及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制作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溶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 重新认识溶液 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重新认识溶液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和巩固关于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2.复习和巩固溶质、溶剂、溶解度、浓度等相关术语的定义;3.复习和巩固溶解的条件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4.复习和巩固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特点;5.复习和巩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复习和巩固溶质、溶剂、溶解度、浓度等概念的定义;2.复习和巩固溶解的条件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复习和巩固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点;4.复习和巩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定义复习•溶质:指在溶液中存在的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指在溶液中存在的能够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在其溶解度上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2. 溶解的条件复习•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常见的例子是在制备糖水和盐水时,需要加热水使溶解度增加。
•搅拌:搅拌可以增加物质间的接触机会,加快溶解速度。
比如,制备咖啡时,我们会用勺子搅拌咖啡粉和热水。
•粉碎:物质的粉碎使其表面积增大,与溶剂接触的面积增大,溶解速度会更快。
例如,我们会将砂糖研磨成细砂糖来制备糖水。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复习•温度: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加剧,相互作用减小,溶解度增加。
•压力:溶解固体在液体中时,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主要取决于温度。
但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常见的例子是碳酸氢钠溶解于汽水中。
•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
4. 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的特点复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称为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以快速而稳定的速度溶解和析出。
•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其平衡溶解度,形成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一旦扰动,溶质会快速析出,形成晶体。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知识整合,强化应用:
a.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溶解度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b.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b.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客观规律。
2.讲授新知: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讲解溶液及溶解度相关知识,配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溶液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3.实践探究: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分析溶解度曲线,总结溶解度变化规律。
4.小组讨论:讨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以溶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构建以溶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五、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练习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学案七、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这些植物生长在液体中,这些液体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元素,这是什么液体呢?学生:营养液教师:植物营养液是一类重要的溶液,是无土栽培的重要原料,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
其他同学聆听、评价。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表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水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本单元溶液涉及的基本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性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分步解析:攻克难题(指向目标2)教师活动2以视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晒盐发现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不直接把海水晒干来获得盐,而是通过视频中较为复杂的工业完成?步骤1:认知海水步骤2:认知晒盐工艺学生活动2观看视频小组思考讨论。
联系所学溶液完成对海水这一溶液的认知,完成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资料阅读以海水为例,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完成溶液的组成认知。
认知工艺以海水晒盐为例,完成对晒盐工艺的认识。
步骤3: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分享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以海南古法晒盐的工艺为背景,巧妙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与本单元重点知识相联系。
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溶液的组成、特性,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晒盐工艺的理解,完成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进一步掌握分离物质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汇报,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于转化。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学科价值等素养。
环节三:观察细节:再思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活动3师问1:为什么工人们在水未完全晒干时就收集结晶盐?师问2:海水晒盐、煮盐利用了什么方法结晶?师问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什么?请根据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3结合数据表格与工艺流程引导思考讨论小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
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

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复习目标】1. 通过情景、释疑、我能完成、我能归纳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引导下建构相关知识网络。
2. 通过课堂抢答、变式突破巩固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涵义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复习重点】4个重要的概念: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温馨提示】 “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学生活动 活动内容或结果活动一 溶液的形成及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情景1】 【释疑】1. 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乳浊液,增强乳浊液稳定性 可加入 ,起 作用。
2.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溶液,理由是 。
3.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 方法是 。
4.该溶液的形成过程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吗?5.你知道市面上出售的“摇摇冰”或“一拉热食物”利用了什么化学原 理? 【我能完成】 1.(17成都改编)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 D.高锰酸钾溶液的溶剂是水 【我能归纳】 易错点、易考点: 活动二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情景2】【释疑】 1.上图中哪些是饱和溶液? 为什么? 2.结合上述实验说一说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转化有哪些方法?( )、( )、(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3. 结合上述实验说说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哪些?4. 上述实验是在室温(20℃)下完成的,经称量D 中剩余固体质量为4g.完成下列问题。
(1)D 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是 。
(2)说说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多少? 理由是:(3)计算出D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说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溶液相关的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溶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等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浓稀度、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等内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此外,学生对于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工作: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相关知识,总结溶液的概念、性质、分类、浓度计算等要点。
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谨、细致。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不熟悉实验仪器等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想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溶液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学生在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重难点二:溶液浓度的计算与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练习。
5.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和配制方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溶液的微观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浓度计算及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溶液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2.以溶液浓度计算为例,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置溶液稀释与浓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4.结合溶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溶液知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理解和掌握溶液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溶液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溶液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巩固溶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提高。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以及制备方法等基本知识。通过前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在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本次复习课中,我将以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复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复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和溶液的基本特征。
2、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能从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学习了这个话题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或者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同学们共同探讨。
预设问题:
自探提示:
1、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如何变化?举例说明
2、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3、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4、什么是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有那些?
结合书本和《学习指导》,思考上述问题答案。
时间10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围绕自探提纲,小组内讨论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或交流自探心得。
讨论要求:
(1)组长负责,人人参与。
(2)时间:10分钟。
(3)希望每位同学认真参与,勇于发表自己见解。
要求:
(1)展示:迅速、规范、准确、清晰。
(2)评价:语言简洁,思路清晰,重点点评优缺点及总结方法规律。
(二)全班合探
1、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
2、教师针对学生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或精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三、质疑再探
本节课上到这里,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同学们共同解决。
(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或亲自解答)
四、运用拓展
1、学生自主编题。
组内展示,择优向教师推荐。
教师有选择地让全班同学训练,可由编题者评价答题情况,或讲解编题意图。
2、根据学生编题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3、教师预设题
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
①称量、量取;②过滤;③蒸发结晶、干燥;④计算;⑤溶解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氯化钠和蒸馏水配制50 g 5%的氯化钠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以上序号填空)。
现实验室中有10 mL、50 mL、100 mL等不同规格的量筒,配制上述溶液时最好选用()mL的量筒。
(2)乙同学用10 g含杂质10%的食盐(杂质不溶于水)和蒸馏水配制50 g 5%的氯化钠
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以上序号填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