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精品课教案_39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九单元溶液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本质上是相关的。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专题2关注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极限。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生可以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在本单元的三个主题中,主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了解溶液,主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极限,主题3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一定量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这三个主题密切相关,并逐渐深化。

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除课文外,在“材料”和“拓展主题”栏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和探索中完成的,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研究”、“练习”、“家庭实验”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主题包括“溶液”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两部分。

当两种不相容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它们可以形成一种称为乳液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乳化不是溶解,但由于其含量少,要求低,所以将其附在溶液的背面,以便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在复习阶段,我以“溶液”单元为主题,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旨在巩固学生对溶液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溶液配制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方式主动探索溶液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4.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该单元涉及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溶液的配制、稀释与浓度计算,以及溶液的净化与提纯等。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的稀释规律是什么?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如何比较?等,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强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料调配、药物溶解等,让学生认识到溶液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疑问,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对溶液单元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设计关于溶液浓度计算、溶液稀释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溶液知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溶液知识。例如,从溶液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组成、制备方法、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注重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核心,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回顾溶液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溶液是一种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接着,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溶液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解释溶液的性质。最后,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液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了解溶液在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饮料、药剂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的广泛存在。
2.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好奇心。
3.教师通过简短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回顾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特点及组成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区别。
2.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常见溶液的制备过程及注意事项。
3.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及浓度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使用溶液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溶液的稀释、混合和浓度计算等基本技能。
5.了解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认识到溶液知识的重要性。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通过生活化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
3.通过溶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溶液知识出发,关注环保问题。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新)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 巩固溶液的组成等基础知识2 掌握溶解度等概念3 学会求溶质质量分数二自主梳理知识相关的计算公式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三合作探究1 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均一稳定,且无色透明B.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未必相同D.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食盐水溶液在密闭条件下久置也不会分离析出食盐晶体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C.某一时刻,某盛放NaCl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NaCl晶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D.有时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3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

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4 将含有杂质的22.2 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46 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均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出气体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为159.4 g。

求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四自主检则检测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 B.蒸馏水 C.石灰乳 D.生理盐水2. 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 D. t ℃时,蒸发少量水3.现有100 ml 20%的硫酸,其密度为1.14 g/cm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溶液含溶质20 g B.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6C.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5D.该溶液中,溶液质量∶溶剂质量=5∶44.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概括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及相关计算。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实验现象,分析溶液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

2.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2.运用溶液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可以举例子说明溶液的形成过程。

”2. 知识讲解•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成分,区分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溶质和溶剂: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在溶液中的角色。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浓度的计算方法: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简要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和方法,并说明相关计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种药物的质量浓度为10g/L,试问制备100mL该浓度药物需要溶解多少克药物?•案例二:某实验中要求制备2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试问需要多少克盐酸?•案例三:某矿石中含有的金的浓度为2g/kg,试问从该矿石中提取5g金需要多少克矿石?4. 深化讨论讨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与溶液性质的关系。

5.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实验等相关书籍,拓宽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学习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稀释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课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2.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

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运用坐标图像表示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过程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溶解过程中溶质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第9单元是初中化学中计算板块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第十,十一单元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其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算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作为中考试题中的重要考点,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常以选择、填空、探究、图像判断、计算,计算等题型出现。

本节课分为两部分,首先对溶液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在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有系统认识后针对中考函数图像题型进行分类总结和训练,在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溶液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溶液稀释计算。

(二)难点用函数图像正确表示溶解过程中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过程四、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今天我们将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学会用函数图像表示溶解过程中的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过程。

【设问】溶液的概念是什么?溶解过程伴随什么能量变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有哪些?【思维导图】【设问】固体溶解度曲线中的点、线、面分别包含什么含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的操作步骤有哪些?【思维导图】【过渡】已知如何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那么如何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思考】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操作失误会导致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分析】【练习】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 溶质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溶剂里B.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C.H2O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所有的物质D.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下列有关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错误的是( C )A.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先取下支撑托盘的垫圈,再调节天平平衡B.称取氯化钠前,要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同的纸片C.移动游码使其右侧对齐3 g的刻度线,然后将氯化钠加到天平的右盘上D.取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47 mL水,快到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过渡】函数图像题是广东中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其中常涉及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旨在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分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希望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溶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讨论题目,如“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溶液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会强调溶液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质等方面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我还会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会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化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溶液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从而引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要求:反思内容真实、具体,提出改进措施。
7.注重课后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设想: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饮料、药水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溶液的特点和组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问:大家平时都喜欢喝什么饮料?这些饮料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一:如何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主题二: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溶液的渗透现象,理解渗透压的概念,了解渗透压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5.掌握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离子反应的产物及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制作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溶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word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word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w o r d复习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板书设计,以“溶液”为中心,辐射并有所侧重地复习溶液的七方面内容,即溶液的组成、特征、命名、用途、配制、浓度和分类。

复习时努力做到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又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或练习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常碰到的困难麻烦,升华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力。

考虑到本单元复习内容的容量和难易度,本单元复习安排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整合复习第1和第3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六方面的内容(即溶液的形成、特征、命名、用途、配制、浓度),第二课时主要借助“溶液”辐射出来的第七方面内容——“分类”这条复习主线对本单元的课题2中的重要知识进行穿连复习和加深理解。

二、教案三、学案[知识梳理]1. 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以或形式分散到溶剂之中,形成具有等特点的混合物。

溶液的质量 = + 。

2.当固体、气体与液体之间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当溶质,而当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等,在没指明溶剂的情况下,溶剂默认为。

在一种溶液里,溶质可以是种,也可以为种,而溶剂只有种。

3. 溶质溶于溶剂时,有时基本不产生吸放热现象,如溶于水;有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溶于水;有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如溶于水。

4.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有广泛的用途,如利用有些的反应在溶液中反应比较的特点,缩短生产周期或节约大量的研究时间。

还有溶液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5.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化现象就是。

6.(1)表示溶液的浓度方法很多,是最常见简易的方法,它的数学表达式是。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是我们一项必备的技能。

操作步骤主要有:①;②;③。

为检验糖尿病的尿液,医院要配制8%的硫酸铜溶液。

现有16gCuSO固体,可配成的硫酸铜溶液的4质量为 g,需水 mL(水的密度为1g/mL)。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复习课 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复习课 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溶液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意识和能力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

2. 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应该掌握溶液哪些方
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讲述]根据同学们对知识的梳理,可以清楚的知道溶液的组成、分
类等;前面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树状图将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整
合,对于溶液我们能不能也采用这种方式对知识进行整理。

[展示]
溶质
1、组成
溶剂浓溶液
不限条件的粗略分类
2、分类稀溶液
溶液
限定条件的分类: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3、量度
溶质含量的量度-------溶质质量分数
4、混合物的分离:结晶
教师活动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结构一、溶液重点难点剖析 1. 溶液(1)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内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条件不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2)组成:溶质、溶剂想一想:什么叫溶质、溶剂?怎样判断溶液中谁是溶质、溶剂?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想一想:改变条件,二者间可怎样转化?改变温度实质上是通过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来实现转化的,所以(1)中所说的转化条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怎样变化的物质?(2)饱和溶液是在两个条件下,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3)溶液是否饱和只是对某一溶质而言。

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食盐饱和溶液,食盐不能继续溶解,但对于其他物质还可以溶解。

议一议:在什么条件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3.溶解度(1)准确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关键词:“一定温度”──条件;“100 g溶剂”──衡量标准;“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溶解的质量”──溶解度单位是“克”;“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严格说明(如不指明溶剂,则溶剂是水)。

举例: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

这里指20 ℃时,100 g水里最多溶解食盐36 g。

(或20 ℃时,100 g水里溶解36 g食盐达到饱和)练一练: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 g,它表示什么意义?想一想:根据20 ℃时溶解度的大小,物质可分为哪几类?(2)溶解度曲线:①概念: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曲线。

②表示意义:点:曲线上的点: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两曲线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相等线: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面:曲线下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

③规律:想一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是怎样的?气体的溶解度除了与本身因素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影响?方法指导:气体溶解度和固体溶解度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5.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章节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知识整合,强化应用:
a.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溶解度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b.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b.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客观规律。
2.讲授新知: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讲解溶液及溶解度相关知识,配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溶液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3.实践探究: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分析溶解度曲线,总结溶解度变化规律。
4.小组讨论:讨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溶液》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设计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结晶方法播放视频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第三个环节趣味化学知识竞赛第一轮:选答题第二轮:抢答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2.这些因素分别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老师点评:学生回答的很好。

那我们能不能再列举几个生活中也涉及到相同原理的现象呢?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那温度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瞧这几条普普通通的曲线,它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我们可以从这些曲线中获得很多信息,并可以借助它们解决很多问题。

谁能说说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什么?老师补充:还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我们还可以借助溶解度曲线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并回忆一下这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叫什么?追问:如果实验中的物质换成氯化钠的话,降温后会有晶体析出吗?老师点评: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不适用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那可以用什么方法?归纳总结: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

这节课知识点我们就复习到这,接着我们来进行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

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趣味化学知识竞赛,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老师说明:1.以组为单位,由每个小组组长选题,小组内作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不扣分。

2.由课代表随机选出一道题,读完题后10秒后各组才能举手抢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一道扣10分。

1.温度和压强2.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回答:喝完可乐后,有时会打嗝,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学生认真听讲并简单记录。

学生回答:a.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b.可以查找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学生观看后回答:冷却热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不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

其他同学聆听、评价。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表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水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本单元溶液涉及的基本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性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分步解析:攻克难题(指向目标2)教师活动2以视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晒盐发现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不直接把海水晒干来获得盐,而是通过视频中较为复杂的工业完成?步骤1:认知海水步骤2:认知晒盐工艺学生活动2观看视频小组思考讨论。

联系所学溶液完成对海水这一溶液的认知,完成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资料阅读以海水为例,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完成溶液的组成认知。

认知工艺以海水晒盐为例,完成对晒盐工艺的认识。

步骤3: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分享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以海南古法晒盐的工艺为背景,巧妙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与本单元重点知识相联系。

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溶液的组成、特性,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晒盐工艺的理解,完成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进一步掌握分离物质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汇报,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于转化。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学科价值等素养。

环节三:观察细节:再思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活动3师问1:为什么工人们在水未完全晒干时就收集结晶盐?师问2:海水晒盐、煮盐利用了什么方法结晶?师问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什么?请根据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3结合数据表格与工艺流程引导思考讨论小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步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溶液相关的情境,如饮料制作、药物溶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分离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溶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等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浓稀度、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等内容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此外,学生对于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3.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工作: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相关知识,总结溶液的概念、性质、分类、浓度计算等要点。
2.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谨、细致。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不熟悉实验仪器等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想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溶液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学生在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上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重难点二:溶液浓度的计算与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练习。
5.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教学,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和配制方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仍存在以下问题:对溶液的微观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浓度计算及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溶液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湖水蒸发结晶的引出:-----知识回顾
学生齐读
人物图片引出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帮他检查作业,及时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

作业展示: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
(1)t2℃,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

(2)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3)P点表示:甲丙溶解度相等
(4)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甲、丙饱和溶液,需
要把温度控制在t3℃。

(5)t2℃时,将20g丙溶于50g水中,充分搅拌,
所得溶液的质量是70 克。

(6)t3℃时,N点是甲溶液的饱和溶液,是丙
溶液的不饱和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7)欲从乙溶液中结晶乙,采用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8)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9)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10)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甲>乙。

(11)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忽略水的挥发)丙>乙>甲。

(12)将t1℃时,将盛有丙的饱和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
中(如右图),往烧杯里的水中加入一定量固体物质后,试
管中的溶液变浑浊,该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钙。

各小组代表纠正错误,并简要说明原因
过渡:同学们帮助其完成作业,修改了错误。

下面我们来总结中考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考题。

引导总结溶解度曲
考题分析
1、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2、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
点的含义的考察。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
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
面的作用: 通过齐读,让课堂能活跃起来
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以错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纠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练习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a.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c.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3、具体考察(讲解):
(1)判断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或几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包括交点的涵义)
(2)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趋势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4)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升降情况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5)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及比较
a.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溶质质量分数
b.不同种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6)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溶质及溶剂的质量变化
过渡:溶解度曲线图一般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大家观察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纵坐标)。

请各小组把图形变化,将纵坐标换成表示溶解度/g。

学生完成:我会换,我会看
师生共同解题
典型例题
1、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
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a、b、c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2、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温
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填标号)。

A.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通过中考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
B .t 1℃时,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t 1℃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3)25g 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 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4)t 2℃时,若从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 布置作业:
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回答
(1)图中可以表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

(2)50℃时,乙的溶解度为是 。

(3)20℃时,各取NaCl 、KNO 3固体3.5g 分别加入10g 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溶液。

(4)若要比较KNO 3和NaCl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 。

(5)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 和KNO 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 (填序号)。

A .0℃~20℃
B .20℃~40℃
C .40℃~60℃
D .60℃~80℃ (6)40℃时,将1g 熟石灰加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过滤,若不计溶液损失,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g 。

将该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序号)。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7)将60℃时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10℃,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学会运用,解题。

题型的设计的由易到难。

以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来展示,让他们学会分析、改正错误。

本节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声音小,分析能力较差,答案知道,怎么做知道,就是无法表达清楚。

需老师点。

导致老师讲得较多。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 解 度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 3
13.3 31.6 63.9 110
169
Ca(OH)2 0.18 0.16 0.14 0.12 0.095 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