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蒙学教材。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蒙学教材,蒙学教材即:接下来我们将从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三个方面来学习。
第一:蒙学教材的发展蒙学教材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的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史留篇》。
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这时期的蒙学教材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门的方向发展,在道德教育,历史事故,典章文物,日用常识方面渐有专门的书。
到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提高,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蒙学教材的种类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大致有以下四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和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流行最广泛的就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伦理道德教材。
这类教材吸取流行的格言、谚语,以白话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易诵易懂,有四言、六言、杂言之分。
流传较广的是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等。
清代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
3:综合知识类教材。
在介绍自然知识、历史故事、人文典故等各科知识方面,代表作有《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幼学琼林》等。
在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方面,有方逢辰的《名物蒙求》。
4: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背诵。
还有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古代蒙学教材,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但从编撰教材者的角度来说,有以下特点值得借鉴。
1:重视汉字的特点。
古人利用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的特点,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记。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历史与启蒙教育特点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发展历史与启蒙教育特点孙太雨,马彦超【摘要】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
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关键词】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教育;特点;启示蒙学,最早的论述源于《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之功也”[1]。
《辞海》解释为:“蒙学,即蒙馆,封建社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教育。
”[2]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在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场所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启蒙教材、蒙学读物、蒙童课本、古代儿童读物、语文教育教材等。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代表的一批经典蒙学教材中蕴含了处世哲学、道德伦理等丰富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凝聚了古人的蒙学教育经典,构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完整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和艺术体系,加之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其受众层面极为广泛,不仅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同时也对普通的民众产生了教化作用。
因而被历代所传颂,在传统识字教育、儒家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历史最早的蒙学教材出现在西周时期,即为《史籀篇》,是识字类蒙学教材。
根据班固《汉书》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3]《史籀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蒙学识字类教材的主要范本。
此后,秦代新编《仓颉》《爰历》《博学》等用于识字的蒙学教材,其体例与《史籀篇》并无太大差别。
到了汉代,蒙学教材有了新的发展,《凡将篇》《急就篇》《训纂篇》《元尚篇》等逐渐代替了之前的蒙学教材,其中以《急就篇》为当时蒙学教材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传统蒙书的发展源流及特色
中国传统蒙书的发展源流及特色作者:刘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2期摘; ; 要:我国传统蒙书是中华古典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我国古代蒙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相承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本文梳理了我国传统蒙书的发展脉络及代表书目,分析、总结了我国传统蒙书的编排特色,促进现代教育对传统蒙书的重视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蒙书; ; 发展源流; ; 特色1.引言“蒙”最早见于《易经》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1](135)。
《易经》之《序》卦云: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2](390)。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的总称,通过对儿童进行文化知识、道德修养、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初步教育,以启发儿童智慧,洗涤蒙昧无知,陶冶品德情操,修养身心正道,达到使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成长的目的。
我国传统蒙书是我国古代专为蒙学幼童进行启蒙教育而编写或编选的读本,也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现代将其统称为“童蒙读物”或“童蒙教材”。
蒙书的施教对象主要是五六岁的学龄前儿童和十五六岁初进学的少年,以“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陶冶其人格,启发其智慧,奠定其立身处世的基础[3](140-152)。
我国传统蒙书数量众多,据张志公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我国蒙学教材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初稿)》更进一步增补了大量书目,收书达1300余种之多[4](34)。
我国传统蒙书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当时所知的天地名物、文史知识、成语典故、雅词俗语和名言警句,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智慧启蒙,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我国传统蒙书语言通俗,句式整齐简洁,且多用韵语,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感,便于幼儿记忆学习,符合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3](140-152)。
我国传统蒙书始于商周,终于近代,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古典文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我国古代蒙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相承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 ,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 ,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 ,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 ,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 ,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 ,编成语句 ,好记易写。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特点和兴趣。
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在内容上各有侧重。
第七章 第四节 蒙学教育的发展
第七章第四节蒙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
《急就篇》:西汉时史游所作,是一部综合性的识字课本,以识字为主,包括多方面的知识。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一)蒙学教材的发展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蒙学起源较早。
最早的蒙学教材见载于西周时代的《史籀篇》,秦代蒙学识字读本《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西汉时,史游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以及唐代的《开蒙要训》等。
宋元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时期,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
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二)蒙学教材的种类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类:
第一类是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第二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代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
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师》、陈纯的《小学
诗礼》等。
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
1、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2、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
3、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4、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在识字、积累பைடு நூலகம்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汉代刘熙《释名序》说“博物君子,其于答难解惑,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中庸》提倡“博学之”。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百、千”的知识结构沿用长久,其实就是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即便《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渗透着道德人格教育力量。《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廉洁平端抚顺亲,奸邪并塞皆理训,变化迷惑别故新,更卒归诚自诣因。“廉洁平端”的要求具有普遍性,利于道德人格培养。以律令和官员道德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要求。唐代,史学的地位日渐高涨,科举设有史科,以三史考查人才,进士科的诗赋命题大多取于经史,另外弘文馆、崇文馆学生也考“经史策十道”。以历史人物为内容的《蒙求》应运而生,它在充实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具有道德人格教育的作用。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宋代蒙学教材研究
宋代蒙学教材研究引言蒙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宋代蒙学教材的研究价值备受。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种类繁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蒙学教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材内容分析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在众多宋代蒙学教材中,伦理道德的教育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如《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教材,都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基本道德观念。
2、知识体系完整。
宋代蒙学教材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3、编写意图明确。
这些教材大多由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编写,旨在培养儿童的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使用分析关于宋代蒙学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1、学生接受程度高。
由于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
同时,教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蒙学教育,许多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影响宋代蒙学教材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的影响:1、政策推动。
宋代政府重视教育,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读书的政策,为蒙学教材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文化背景。
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宋代,蒙学教材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3、教育观念转变。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读书应试成为主流,蒙学教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研究方法和结论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教育实验等方法,对宋代蒙学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宋代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观念和时代精神。
2、这些教材在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素养、拓展知识视野和激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古代蒙学教材
古代蒙学教材摘要:一、古代蒙学教材的概述1.古代蒙学教材的定义2.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历程二、古代蒙学教材的分类1.基础文化知识类2.道德品行教育类3.历史典故类4.诗歌辞赋类三、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1.内容丰富,覆盖面广2.强调道德品行教育3.注重文化传承4.采用韵文形式,便于记忆四、古代蒙学教材的影响1.对古代教育的推动作用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3.对社会风气的塑造正文:古代蒙学教材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面向儿童和青少年,传授基础的文化知识、道德品行以及历史典故等。
古代蒙学教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体系。
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分为基础文化知识类、道德品行教育类、历史典故类和诗歌辞赋类等。
基础文化知识类教材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这些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汉字、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道德品行教育类教材以《弟子规》、《孝经》为代表,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历史典故类教材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启发儿童对国家、民族的认识。
诗歌辞赋类教材如《诗经》、《楚辞》等,培养儿童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古代蒙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儿童。
同时,教材强调道德品行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采用韵文形式,便于儿童学习和记忆。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蒙学教材在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蒙学教材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教材强调道德品行教育、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采用生动、形象、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古代蒙学教材对塑造社会风气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国学堂-中国蒙学的发展
国学堂:中国蒙学的发展篇一:宋元时期蒙学发展宋元蒙学教育的发展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思想广为流传。
涌现许多像朱熹、张载那样的蒙学教育家。
他们或编订蒙学教材或开馆讲学,推动宋代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过六朝隋唐的发展,宋代蒙学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达到了完善化、正规化、制度化的地步。
宋代统治者结束了唐末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统一了天下。
因此,在统治策略上有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重“武功”,改为重“文治”,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
在这个基调的影响下,蒙学教育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总得说来,宋代的蒙学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涌现了一大批蒙学教育家。
宋元蒙学的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蒙学教育机构发展宋代的蒙学教育机构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中政府办的蒙学又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设在宫廷内的宗学。
这是一种专为王室子弟设立的学校,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初,“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
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
“建内小学,置教授二员,选宗子就学。
”二是国子监小学。
神宗熙宁四年设国子监小学。
元丰五年又在国子监“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崇宁兴学期间国子监小学得到加大发展,“小学生近千人,分十斋以处之”。
南宋绍兴年间恢复了太学的同时,恢复国子监小学。
三是地方州县小学。
据《资治通鉴》记载,宋徽宗时期第一次大规模设立州县小学,在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运动中,下令“天下州县并置学,县置小学”。
而在此之前,两湖地区如浦江、湖州、海盐等地早在仁宗中期就已经设立了官办州县小学。
这说明宋代对州县小学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更好地管理州县小学,朝廷对小学的入学条件、学规、学习内容及教师的选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在私学方面,承担私学初级形态任务的学校在种类上和数量上的大量涌现。
从种类上看出现了诸如社学、义学、义塾、小学、冬学、乡校、家塾、私塾等称谓不一,但性质相同的学校。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钱加清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所谓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启蒙教育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从内容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它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宋人晁公武解释说:“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
”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还有一些杂字课本在各地使用。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千家诗》历史上曾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各有所长,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则主要有三种,即韵文短语形式、散文的形式和诗歌的形式。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一、蒙学教育的背景和特点1. 蒙学教育的起源宋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学教育作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方式,起源于唐代,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教育体系。
2. 教育内容和方法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著作的背诵和理解,以及基础的文字、数学和礼仪知识的学习。
而教育方法主要以师徒传授、裙体学习和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
3. 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在宋代,蒙学教育主要面向士大夫家庭的子弟,但也逐渐向一部分平民家庭开放。
蒙学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教育形式,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宋代蒙学教育的原因分析1. 社会政治因素在宋代,社会政治稳定,科举制度的实施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
士大夫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大大增加,蒙学教育成为他们培养子弟的重要手段。
2. 文化传统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便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为本”。
蒙学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延续,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宋代是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对蒙学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 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宋代,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蒙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自然备受关注。
三、结语在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古代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其发展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的演变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宋代蒙学教育确实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对我国古代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借鉴意义。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蒙学教材。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蒙学教材,蒙学教材即:接下来我们将从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三个方面来学习。
第一:蒙学教材的发展蒙学教材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的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史留篇》。
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
第二阶段:宋代以后。
这时期的蒙学教材在之前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门的方向发展,在道德教育,历史事故,典章文物,日用常识方面渐有专门的书。
到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提高,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蒙学教材的种类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大致有以下四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和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
流行最广泛的就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伦理道德教材。
这类教材吸取流行的格言、谚语,以白话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易诵易懂,有四言、六言、杂言之分。
流传较广的是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等。
清代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本。
3:综合知识类教材。
在介绍自然知识、历史故事、人文典故等各科知识方面,代表作有《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幼学琼林》等。
在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方面,有方逢辰的《名物蒙求》。
4: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背诵。
还有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古代蒙学教材,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但从编撰教材者的角度来说,有以下特点值得借鉴。
1:重视汉字的特点。
古人利用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的特点,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记。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探究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是一种非常特别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1. 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我们将从简到繁地探讨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宋代蒙学教育着重于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如语文、数学、历史等。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牢固打下,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我们将采用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深入了解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蒙学教育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不仅在官方学校得到重视,而且在民间也有普遍的开设。
这种教育方式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后来的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探究1. 文章内容最好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我指定的主题文字。
我们来探究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
宋代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水平较高。
蒙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社会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2. 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原因还在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的需求。
在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蒙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给了古代社会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
通过蒙学教育,社会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教育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蒙学教育作为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既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有关,也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结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教育中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我国古代蒙学课本发展历程及述评
阶段在 内容上不再 只是识 字课本 ,而
是融入 了封建社会传统儒 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 ,还 有 一 部分 蒙 学 课 本将 历 史 典 故 、历史知识等都融入其 中。 ( 3 )第三阶段 :元明清时期 的繁荣
价值 。如 《 名物蒙求》用 2 7 2 0个 字 、 四言韵语 的形式 系统地介 绍了天文 、地
关键 词 :蒙学课 本 ;发展阶段 ;教材特点 蒙学课本 ,又称 “ 蒙养 书” “ 小 儿 常单一 ,未涉及专 门的知识教 育。 ( 2 ) 第 二 阶段 :唐 宋 时 期 的 发 展
字 ,因此这些教材 的第一 要务就是教儿
童识 字认 字 ,蒙学教 材将 常用 的汉 字用
一
书” ,是中 国古 代专 为学 童编写 或选 编
起 ,读起来 朗朗上 口,减少 了儿童在记 忆上的障碍 。这一时期 的蒙学课 本较前
一
商 、周时期 ,对贵族子弟 以及平 民施 行
伦理 教育 的各 级各类学校就 已经开始 出 现 ,供儿童识字认字 的蒙学课 本也在 周 代就 已经 出现 ,历 史可考 的 《 史籀 篇》 是我 国最 早的儿童 识字课本 , 《 汉书 ・
( 2 ) 以集 中识 字 教育 为基 础 ,偏
重伦理 道德 。蒙学教材 的基本任务是识 字教育 ,而且是集 中识 字 。集 中识字 可
《 三字经》 三 字一 句 ,内容 丰 富 ,便 于
儿童记忆 ,且集 中识字 ,兼 以历史典故 的形式对儿 童进行伦理 道德教 育。 《 百
我 国古代 蒙学课 本 发 展 阶段
萌芽 阶 段 :以识 字 教 育 类 为 主。夏 、
多如 《 蒙求》2 3 8 4字 ,少如 《 百家姓》
5 0 7字。识字教育与后 阶段 的教 育是 紧 密相连 的 ,是整个教育 的基础 阶段 。 ( 3 )贴 近 生 活 实 际 ,切 合 社 会 和 时代需要 。蒙学课本不是单 纯的背诵读 物 ,它贴近儿童 的生 活 ,带来 实用性 的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我国古代的教育领域,会发现蒙学教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教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教育观念。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演变、当代传承以及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最早的《三字经》、《百家姓》到后来的《千字文》、《弟子规》,这些教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得儿童启蒙教材融入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性理字训》;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蒙学教材的种类更为丰富,如《诗经》、《论语》等。
这些教材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普及基础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内容上,古代蒙学教材可以分为识字教材、修身教材、历史教材等几类。
识字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掌握汉字和基本的生活常识;修身教材如《弟子规》、《言行录》等,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历史教材如《三字经注解》、《鉴略》等,则注重传递历史文化知识。
这些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目前,国内外对于古代蒙学教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整理出版方面,《中华童蒙读物》、《中国传统蒙学经典》等系列丛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学术研究方面,众多学者从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角度对蒙学教材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蒙学教材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和喜爱,为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古代蒙学教材的研究仍需深入推进。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从更多的角度揭示蒙学教材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例如,可以探讨蒙学教材在古代家庭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与当代教育的关联等。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教育综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颜佳琪(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 沈阳 110032)关键词:蒙学教材 发展 特点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 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特点和兴趣。
蒙学教材的发展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1)蒙学教材的发展自古以来,不断有人创编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
早在西周时有人就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汉代编有多种识字课本,其中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急就篇》一直留传至今。
到宋元时期,蒙学教材较前代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高,对后来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蒙学教材的种类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①识字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②伦理道德教材,如朱熹的《小学》;③历史教学教材,如宋王令作《十七史蒙求》、黄继善作《史学提要》等;④诗歌教学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千家诗》等;⑤综合知识类教材。
宋元时期最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编的,也有人认为是宋末的区适子编写的。
通行的《三字经》共11万余字。
其特点是采用三言韵语编写,押韵、易诵;语言通俗,句法多变,有三字成句、六字成句、十二字成句等不同句法,读起来不显得枯燥;包含的知识面广,而且叙述得有条有理。
《百家姓》,相传宋代初年编成,编者失考。
四字成句,虽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堆积,但有利于识字,且所收的姓都是当时常见的姓,学了以后比较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教育研究·2001 年第9 期
教育综论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颜佳琪
(沈阳市第三十三中学沈阳110032)
关键词:蒙学教材发展特点
一、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
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
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
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
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
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
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
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
其中, 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
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中,流传最
久远而广泛者首推《千字文》。
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
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
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
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
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
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特点和兴趣。
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在内容上各有侧重。
第一类,综合性的蒙学教材,以《三字经》为代
表,此外《, 百家姓》《、千字文》也属此类,统称“三、百、千”,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也最
广。
第二类,专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以《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名贤集》、《增广昔时贤文》等为代表。
第三类,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小学》、《童训》、《少仪外传》等。
第四类,诗歌的蒙学教材,有《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
第五类,专讲成典故事、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有《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
此外,还有专门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包括《女诚》、《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 等。
内容多为灌输“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也
包括部分女子日常生活常识的内容。
第三阶段,清中叶民国初年。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原有蒙学教材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才有扩充蒙学教材的出现,除了改编和续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还有《三千字文》、《万字文》、《千家姓》等。
另外,面对新式学堂所编教科书未能吸收和继承传统蒙学教材的优秀遗产现象,当时政府和许多文人都在尝试改革传统蒙学教材,使其在内容上、编排上更具有科学性。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1903 年商务所(商务印书馆前身) 编印了我国第一套小学用的最新教科书,这套书在教育界占势长达十年之久,其影响十分深远。
二、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1. 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具有较深的
文化内涵。
有的蒙学教材侧重知识教学,甚至重点
在教识字上,但也设法灌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品德
要求,如《百家姓》、《千字文》。
有的蒙学教材侧重
进行品德培养,但不忽视知识教学,如《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等,都有丰富的知识性。
人们称《三字经》“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
可见《, 三字经》不仅是儿童的识字教材,更是一部集萃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的特点。
2. 多出于名人之手。
社会知名人士或著名教育家、学问家许多都亲自动手编撰过蒙学教材,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材的高质量,更有助于提高教材的声誉和权威性,便于扩大教材的影响。
如流传久远而广泛的《三字经》出自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之
手,清代章太炎对其做过改编和补充。
3. 内容稳中有变。
在教育实践中效果明显的
教材在内容上要力求稳定,使社会和家长、学童对其建立起信任感;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增补和更新,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流传至今的多数蒙学教材正是如此。
如《千字文》、《三字经》等流传久远的蒙学教材,虽然连续使用数朝数代,时间长达百年之久,但内容却又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
《三字经》经多次增补,还新编多种《三字经》;另外, 有《昔时贤文》,又有《增广昔时贤文》;有《女儿经》, 又有《改良女儿经》等。
正是由于不断修订、增补和更新,才保持了传统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也正因为保持了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才提高了人们对更新后的蒙学教材的信任感。
蒙学教材编写和使用方面的这些经验,值得重视。
4. 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
中国古代还没有系统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但却有丰富的儿童
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蒙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意儿童年龄和心理的特点。
如:教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
各书都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等作为重要内容。
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运用了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历史故事,这是许多蒙学教材久远流传、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蒙学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
5. 注意中国语言文字特点,提高蒙学教材易读
易记的水平。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多采用韵语及对偶句式,读来琅琅上口。
流传最广的“三、百、千、千”四种蒙学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字经》,三字成句,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 千字文》全书千字,四言叶韵,共250 句,无一复字;《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易学易记;《千家诗》,无论作品朝代,无论作
者何人,无论五言七言,无论绝句律诗,都是句句对仗,平仄准确,读来押韵,听来顺耳。
又如《名贤集》,句式对偶整齐,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也有七字为句,但句句叶韵《; 弟子规》仿《三字经》体例,三字成句,句句叶韵。
6. 内容和形式上十分注重雅俗共赏、老幼皆宜。
这不仅是蒙学教材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成功的一个方面。
许多优秀的蒙学教材不仅是蒙以养正的儿童读物,也是成年人喜爱的读物,这大大增强了蒙学教材的实用效率。
儿童不仅有学校教师定期按时传授,同时,父母兄长、邻里亲友,以至整个社会都熟读部分蒙学教材,也就都变成了儿童成长的教师。
三、对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糟粕内容的批判
我们在积极肯定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和意义的同
时,也不可忽视其糟粕的一面。
特别是宋代以后广为流传的蒙学教材,偏重伦理道德教育,充满了对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渗透着封建文化中极其腐朽的思想毒素,例如:书中充满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歧视、鄙视妇女的观点;散布以封建迷信思想、因果报应为中心的唯心论和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宿命论,以消除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提倡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争做人上人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灌输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意识等等。
总之,书中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四大精神绳索一应俱全。
这些思想毒瘤,我们在研读时,必须细心辨认,以取其思想精华,去其封建糟粕,以使中国古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能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王少媛;责任校对:杨玉)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