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docx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682c5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c.png)
激素水平:激素水 平对情绪和情感的 影响
身体健康:身体健 康对情绪和情感的 影响
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水平对 学前儿童情绪和 情感的影响
认知发展水平与 情绪和情感表达 的关系
认知发展水平对 情绪和情感调节 能力的影响
认知发展水平对 情绪和情感理解 能力的影响
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 展的策略
第四章
引导积极的行为: 引导孩子参与积极 的活动如游戏、运 动等
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孩子的积极行为 给予肯定和表扬增 强孩子的自信心和 自尊心
提供情感支持与指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孩子充分 的关爱和尊重
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让他们学会识别 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孩子表达情绪鼓励他们分享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
自我意识情绪的 发展阶段:从无 意识到有意识从 简单到复杂
自我意识情绪的 表现:通过语言、 行为、表情等方 式表达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的 影响因素:家庭 环境、教育方式、 同伴关系等
社交能力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阶段:社交能力发展 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能力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在社交能力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因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 感的发展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阶段
03
影响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因素
04
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策略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阶段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211e2d2cc58bd63086bd35.png)
的社会性情感。
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也不断分化,如哭逐渐分化为 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 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三)婴儿高级情感的发生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
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和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 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母亲面前表 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 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要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 应就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 第三阶段:积极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3、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
个月)
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 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 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 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同时所有的人 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 括母亲)的偏爱。
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
庭其他成员。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依恋具有以下特点:
➢ 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个体倾向于依恋那些 能够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 而非依恋所有的人。
➢ 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 如依恋母亲的婴儿倾向于偎依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 身旁活动。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内源性微笑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c84d4b48960590c69fc37653.png)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
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
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二、情感与认知过程【自我分析】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2.如果是你们很喜欢的课程,在上课时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学习效率也高,往往考试成绩也会很理想,反之则不然.这说明了什么.在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情感和认识的关系:(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有所知,才有所感。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ppt课件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bd6e0d6f1aff00bfd51e80.png)
❖ 为什么哭? ❖ 都不和我玩!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3/13/2021
完整版课件
35
【案例】你们喜欢张老师吗? 小班:喜欢,因为老师今天发给我一个大苹果。 中班:喜欢,因为张老师眼睛大大的,很漂亮。 大班:她爱我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还教我们学
1.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 2.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 3.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4.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13/2021
完整版课件
43
分析: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
上海某幼儿园大班作息时间表
7:30——8:15来园活动 8:20——9:30混班运动游戏与生活活动 9:30——10:10分组教学/功能室活动 10:10——11:10游戏 11:20——14:30午餐、小活动或户外散步、午睡 14:30——15:30起床、户外“快乐十五分”、点心 15:30——16:20集体活动 16:20——16:30生活活动、离园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 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3/13/2021
完整版课件
7
情绪体验与需要的关系
符合自身的需要(满
意与愉快的情绪情感
体验)
客观事 物作用 于机体
大脑对客 观事物进 行评价
需 要
客观事物既能满足某种 需要,但同时又与另一 种需要相抵触(产生矛
盾的情绪情感体验)
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 的感受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3/13/2021
完整版课件
1
学习目标: 1.能够解释并区分情绪和情感,说出情绪和情感的 种类。 2.能够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3.学会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策略。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PPT演示课件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cb3df0b9d528ea81c779f0.png)
2.原始情绪的种类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3种主要情绪,即怕、怒 和爱。
怕
怒
爱
(二)情绪的分化 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 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3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 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情绪体验深刻化 情感体验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幼儿 情绪的日益深刻,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 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价和 改变,即情绪的自我调节。 1.情绪的冲动性 幼儿早期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容易扩散,加 上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 足,因此情绪冲动易变。幼小儿童常常处于 激动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三、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8-1 中班画画教学活动片段:老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小朋友
说:绿树、红花、蝴蝶、小朋友等。请小朋友把心目中的春天画在纸上,画好后写上自己的 名字,然后把画贴在春天主题墙上,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好。小朋友拿到纸和笔后就开始画, 只有小强没画,小强平时最爱画画。今天,他与同伴发生冲突受了委屈,只见小强坐着不动 笔,老师走到他的身边启发他:“你可以画棵树。”小强说:“树还没长出来。”老师说: “你可以画个小朋友。”小强说:“小朋友不爱到这里玩。”老师安抚小强说:“小强,你 来当小老师,看看班上的其他小朋友画了什么?”小强马上变得高兴了,立即起身观察同伴 的画,并边看边说:“你画了太阳,你画了小草……”老师对小强说:“你也画张美丽的春天 画贴在墙上好吗?”小强马上开始画画了。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讲座课件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452579fab069dc502201ab.png)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 适应作用 2. 动机作用 3. 调节作用 4. 信号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形式
快乐:取决于愿 悲哀:取决于失 愤怒:取决于人 恐惧:取决于有
望的满足程度。 去对象的价值。 对达到目的的障 机体处理紧急情
一般来说,可以 可分为遗憾、失 碍的意识程度, 况的能力。(消
(1)从性质上看,情绪和情 感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 定的对立性质。 (2)从强度上看,情绪和情 感强弱是不同的。 (3)从紧张度上看,情绪和 情感有紧张和轻松之别。 (4)从激动性上看,情绪和 情感还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攻击。 (2)冷漠。冷漠包含着愤怒,是愤怒暂时受压抑时以间接方式
表示的反抗。 冷漠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 长期遭受挫折; ② 个人感到无力无望; ③ 情境中包含着心理恐惧和生理痛苦; ④ 个人心理上有攻击和抑制的冲突。 (3)幻想。有时也叫“白日梦”。 ★挫折→焦虑→心理变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区别:
比较项目 需要的角度
发生的角度 稳定程度
表现形式
情绪
情感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 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 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
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
(1)和缓而微弱,似微波荡漾,甚至觉察不出它的发生; (2)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长则数月。 (3)是一种非定向性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在人的心理上形成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94aa3b31b765ce050814c2.png)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三)害怕
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的一种逃避情绪。
恐惧是在6个月以后产生并发展的。 到了一周岁末,婴儿会寻找他人流露的线索来决定情绪 的反应。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1.心境(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比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2.激情(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 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一)原始的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理论
她认为,出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 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 反应。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嫉妒。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情绪的分化和发展
(二)婴儿情绪分化的理论 2.林传鼎的理论
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 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两者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 满足有关。 3个月时,婴儿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 忿急、烦闷、惊骇。 4-6个月时,婴儿开始出现由社会性引起的喜欢、忿 急。
第七章 学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第七章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之情绪情感概述
![第七章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之情绪情感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6bcd7ba417866fb84a8e50.png)
第一课
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 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 才有。
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人和动物相似的表情
第一课
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动物也有情绪
第一课
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 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等。
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 的形成。 得到父母关心、爱抚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反之 则孤僻胆怯。
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 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 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 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 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课
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 合需求、愿望而产生的体验。 客观事物符合人需求—积极的情 绪情感:愉快、欣喜、兴奋。 客观事物不符合人需求—消极的 情绪情感:悲伤、恐惧、愤怒。 情绪情感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有 反映。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本身是 什么,情绪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依据他人反馈认识自己
再见
第一课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概述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 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 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 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终审稿)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终审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ea71f76bec0975f565e20e.png)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
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4d8b4dbe23482fb4da4ca9.png)
3.婴儿情绪的社会化(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是生理性的,是原始本能反应。但是, 婴儿自一降生,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交往,在人 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 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的首 要事情。 最初的反射性微笑→没有选择地 笑→有选择地笑→笑的进一步分 化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 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积极/消极 (2)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 用:组织/破坏 (3)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际关系中也起重要作用。 (4)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不仅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也影响幼 儿的生理健康。
4.挫折:是在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引起挫折的情境可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同一挫折情境不一定使所有的人都产生挫折心理。这与人对 挫折的容忍力有关。
★人受挫折后会引起各种反应: (1)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两种,一为直接攻击,二为转向 攻击。 (2)冷漠。冷漠包含着愤怒,是愤怒暂时受压抑时以间接方式 表示的反抗。 冷漠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 长期遭受挫折; ② 个人感到无力无望; ③ 情境中包含着心理恐惧和生理痛苦; ④ 个人心理上有攻击和抑制的冲突。 (3)幻想。有时也叫“白日梦”。 ★挫折→焦虑→心理变态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及作用
(一) 情绪和情感的性质 1.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 得满足的反映。(喜、怒、哀、乐等)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反映。 (2)认识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3)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
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
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 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 的情绪体验。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发生得早,而情感产生得晚,两者有着先后之分。
以一例简单证实即用刚出生的婴儿。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是主要从当时的情况好与坏来下结论,所表现的心境反映与面部表情;情感则所体现出来的特性是带有一种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的效果反映。
二、情感与认知过程【自我分析】1.当你们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会义愤填膺,而2岁的幼儿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2.如果是你们很喜欢的课程,在上课时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学习效率也高,往往考试成绩也会很理想,反之则不然。
这说明了什么。
在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情感和认识的关系:(一)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有赖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能判断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有所知,才有所感。
”而且,人的情感又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
学生对我们祖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越多,理解得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越深切。
所谓,“知之深,爱之切” ,就说明了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的道理。
(二)情感影响认识过程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的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一般来说,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
它能够推动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
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三、情绪、情感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定义: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2。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
如狂喜,暴怒,绝望,惊厥等。
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引起激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强烈的欲望;明显的刺激。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全部力量,迅速而及时地做出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应激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境以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思考与讨论】以上三种情绪有什么不同?总结要点:它们在引起的原因、保持的时间、表现的强度和反应的特征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情感的分类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将掌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
当人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言图、言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否定性的情感。
2.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在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这些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3.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东西,就能引起美感体验,审美时个体的心情是自由的,愉快的、轻松的。
【辨析】你认为以下几种体验分别属于哪种情感?为什么?1、对别人的大公无私的行为感到满意,产生敬佩之情,对别人的损人利已行为产生愤怒蔑视的情感。
自己尽到了社会责任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未尽到责任感到内疚惭愧,痛苦不安。
2、当你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时会感到高兴和快乐,考试失败时则失望或沮丧。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提问引入】你见过刚出生的婴儿吗?他们有没有情绪表现?什么时候有?是怎样的情绪表现?【照片观察】出示新生儿各种表情的照片,让学生观察。
(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1919)根据对医院 500 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 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
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为若干种。
有些人认为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只能区分为愉快和不愉快,所谓愉快,仅是“不是不愉快”的表现而已。
(二)情绪的分化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2、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 0~ 1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 ~3 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
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
4~6 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 2)分化阶段( 1~ 5 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 3 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 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 5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
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 ~ 6 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 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 7 个月时,出现惧怕;6~ 8 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 1 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1.5 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二、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材料分析】有研究表明,儿童产生愤怒的原因有1、生理习惯问题,如不愿吃东西、睡眠、洗脸和上厕所等。
2、与权威矛盾的问题,如被惩罚,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许参加某种活动等。
3、与人的关系问题,如不被注意,不被认可,不愿和人分享等。
研究结果发现, 2 岁以下儿童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多,3— 4岁属于第二种情况占45%, 4 岁以上儿童则第三种情况最多。
思考与讨论:从上述研究中分析引起不同年龄幼儿情绪情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这说明幼儿情感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所谓情绪动因是指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在 3 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 4 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
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