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概要-精选.pdf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e703c3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8.png)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教育将架构于信息化基础之上。
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
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
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
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的已经建立,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
问题是导引和激发思维的基本线索,是培养学习者认知发展和高级思维技能的切入点,同时,信息技术为问题化教学的成功开展增加了强大的技术注脚。
近年来,国内外教学设计者们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问题性,并把目光投向了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设计焦点的研究工作。
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以问题编列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全面发展的4MAT设计模式(Bernice McCarthy,1996)、直接面对不同类型问题解决的设计理论(David H.Jonassen.2000)以及力图抽取蕴藏于各种教学设计模式之后基本原理的第一教学原理集(M.David Merrill,2002)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ffdcd1a8956bec0975e39f.png)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
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cd10ab9f524ccbff12184ed.png)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
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
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
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
学校层面上的研究都起步不久,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美术、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的运用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但其都是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局部地、分散地研究,还未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校是赣州市的重点小学,在“十一五”期,研究了“发展性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教学与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等智力技能发展的研究”,在调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个课题的选择对于我校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我校的科研有较好的承接和深化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决定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理论总结,对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在小学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7dab5ce87101f69e319596.png)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乃是指以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和光电技术等为基础处理各类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
按内涵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包括投影、录音等视听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软件工具,在一定科学方法指导下,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
与“个别教学”相对。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比较晚,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大多是借鉴国外己有的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各科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信息技术小学课堂教学”为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模糊检索得到期刊论文约12篇,相关论文11篇;检索到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30篇。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前,人类正步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1世纪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现代教育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20120324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20120324](https://img.taocdn.com/s3/m/7980305e8762caaedd33d4e4.png)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20120324编号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省规划办填写) 课题名称: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第一部分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的设计论证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对“多元化”的理解与把握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含多元的评价目标(如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文化科学素质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审美素质评价、心理素质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把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性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多渠道反馈。
(2)对“评价”的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
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
在进行评价时,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正确判断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缩短评价与矫正的时空距离,让学生从中真正获得正确的认识和锻炼,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国内外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纵观国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国等西方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运用“档案袋评价”,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与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它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不少弊端,为此,教育部2002年12月27日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重心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理念,实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之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评价质量、促1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结题报告(3.5)
![结题报告(3.5)](https://img.taocdn.com/s3/m/3d9bfca4680203d8ce2f24ac.png)
《中学数学教学中对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研究背景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
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题。
解题是一种本领,是只能靠模仿和实践才能学到的本领。
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既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而且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说明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十分重要。
英国伟大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要想避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误入歧途,就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是提高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的高考,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做完一定数量的考题,这不仅需要解题速度而且还要保证解题的质量,这样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以高中数学基本内容为素材,以高中数学经典问题为载体,着重研究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那些原本平凡然而恰恰因其平凡而常常被忽略的思路和方法整理成通用,这样不但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而且学生的解题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有效系统的解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学有重视解题的悠久传统,人们相信,掌握数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于解题。
对解题过程的分析,从熟知到真知、从真知到会运、从会运到灵活,无论是在解题思路的探求上,还是在解题过程的反思中,都不乏陈题新解、难题简解、佳题巧解、名题多解。
这样数学试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就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技巧之一。
课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概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d8fe862cddccda38366baf2f.png)
课题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概念的界定: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阅读”与“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它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是以语文课程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有效方法是研究和实践一套适合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使学生激发积极性,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研究现状述评:长期以来,很多教育专家在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不断地探索,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对阅读教学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马笑霞教授在阅读认知的理论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肯定了阅读的重要性……。
当今,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人士很多,他们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还一直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被动接受记忆的存储器,教与学双方都没有了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近年来,语文学科教学研究领域对以往的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深入探索,成果较多,例如,苏立康教授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中学语文教学法》对阅读教学很有研究,北京教科院王俊英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提出了一些“阅读学习”的新理念。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学生终身学习更离不开阅读。
所以,阅读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成绩还比较落后,比如,九年级的学生还存在大面积语文能力低下的现象,他们的知识面窄,见解浅显,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较差。
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即便是成绩偶尔较好,也是题海战术的结果,语文教师普遍反映阅读教学是束缚语文教学的瓶颈。
因此,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
选此课题,我们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研究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突破束缚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瓶颈因素。
什么是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什么是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ef3072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b.png)
什么是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1、数学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完成某种数学任务为目标;以实物、模型、仪器、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方法为操作工具;以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倾听、思考等形式全面参与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行为活动、思维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的活动集合体。
包括预习、导入、探究、体验、小组合作、参与式、练习等学习活动。
2、数学学习活动设计:是指教师在理解教材、理解教学、了解学生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按照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学习的材料和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交互形式进行构思和设计。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指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一是要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活动过程,促进过程性目标的达成;二是要关注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
2、《小学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杨中华、王建军、苏输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学习活动设计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学习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3、《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金春平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五”教科研立项课题。
本书分为研究报告、研究文章和研究案例三个部分,汇集了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五年多来在课堂活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和活动环境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方法依据。
4、《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倪牟双、邵志豪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本书以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为切入点,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大背景下定位学习活动的本质,给予本课题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帮助。
(三)研究背景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概要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c97d6ee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9.png)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概要优化合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对于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和提高教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在于深入探究优化合作教研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结果还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1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优化合作教研的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提出有效的教研方法和策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2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合作教研的概念、内涵和特点;2)优化合作教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3)优化合作教研的实施方法和步骤;4)优化合作教研的效果评估和反思。
2.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优化合作教研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2.4实施步骤本研究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入探究优化合作教研的概念、内涵和特点;2)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了解教师对于优化合作教研的认知和实践情况;3)案例研究,分析优化合作教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4)总结归纳,提出优化合作教研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和反思。
2.5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本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深入理解优化合作教研的内涵和特点,如何有效地实施优化合作教研,以及如何评估和反思优化合作教研的效果。
拟创新点包括提出优化合作教研的实施方法和策略,探究教师在优化合作教研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构建优化合作教研的评估体系。
合作教研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目前缺少系统的研究。
国外的合作教研理论主要是研究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国内的合作教研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合作。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39db2747cf84b9d528ea7ad5.png)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的介入,使得数学科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在新课改下出现的名词,是教育领域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意指教学的科学性,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在我国,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或个人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而对高效课堂的研究于近期才兴起,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熊梅所著的《高效课堂》一书对高效课堂进行了理论上的一些探索。
山东省安丘市进行了快乐高效课堂的研究,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实验小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实施“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浙江省建德市启动“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系列研究活动。
山东省瑞发学校研究后总结出了《高效课堂六大特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我们拟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调查研讨、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教学进行科学性优化,并进行实践性检验,最终探究出一套凸显实效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①对我校进行现状调查, ②对调查材料进行研讨分析,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究出一套凸显高效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③在小范围内对研究反感进行实践性检验, 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中书法、试验调查法等多种方法。
三、研究假设:本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以我校现高一、5班和高一、6班的数学课堂为突破口,通过个案分析、经验总结、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等方式掌握课堂现状,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拓宽课堂科学教学的研究渠道,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科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探讨,从中探讨出适合本地区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实效学习、教师实效教学的科学教学策略实践体系,并进一步实现学生在课堂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最高达成率的研究目的。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2039d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0.png)
(完整版)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
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
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
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
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0f011a6294dd88d1d26bc8.png)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本课题试图打破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现状状态,构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师范院校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教师。
“院校协作共同体”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以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团体,整合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为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面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项指标。
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06年开启认证考试,目前已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
然而《标准》忽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区别,对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缺乏统一规范,目前主要依靠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完成,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有从项目管理或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有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或根据QAIT模型,提出师范生培训体系;有强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性等。
这些研究基本以课程为单位,在远离中小学教育现场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加上缺乏统一标准、目标定位不明确、评价标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002年美国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将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
英国强调新教师应能自信地使用ICT于学科教学。
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提出国家标准。
可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制定各自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针对职前教师的特定项目研究,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利用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65f1ad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期国内教育界较多在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堂和有效课堂。
现阶段较少在真情课堂方面的研究。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推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也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2000年开始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验,所以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幸福的人方面有过一定的研究。
2、选题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说教功能比较明显,所以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枯燥、空洞、缺乏真实感,上政治课被认为是“催眠”的痛苦的课堂、“受罪”、甚至“活受罪”、激发不起兴趣、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其实课堂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就是一门艺术,我想真情课堂应该是教师能把课上好、把课上活、把课上优,能给学生更多的真情实感和切身感受,能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政治课堂的魅力。
因此提出“打造高中政治真情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紧密结合,我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3、研究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最终指向应该考虑“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打造真情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教学双方真情流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本课题的提出富有时代气息,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讨出解决当前封闭式教学和放养式教学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的有效方法,建立一种人本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因素,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等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渗透各种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知识的深刻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快乐自觉学习的目的。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fd08c84b6c175f0e7cd137da.png)
选题意义现代教学论指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采用互动交往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价值。
研究价值互动交往教学方式有很多优越性。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
在新形势下,互动交往教学方式”研究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教师输入互动交往教学”的新教学观念,由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变为学生主动的求知,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岀发,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健康而合理地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互动教学”成为我校办学特色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目标:(一)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二)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争培养和提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并提升我校的办校特色研究内容:子课题1:作文教学互动策略的研究这项研究是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习作的局面,施行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学生之间摆脱自我为战”的习作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相推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成为立体结构。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https://img.taocdn.com/s3/m/d9735efaccbff121dc3683b1.png)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现状述评跨入21世纪,随着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最终表现为创新人材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谁就会主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告捷利。
这即是“科教兴国”之所以成为咱们国家大体国策的原因之一。
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为未来培育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的重任。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或教育理念仍旧带有封建科举教育的印痕。
它不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性地培育人材;不去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不去发展学生的特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的任务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以应付考试;以考分这一单一的标准来评估学校、评估学生、评估教师的方式盛行。
这便使得咱们的课堂形成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带有注入性、强制性、乃至惩罚性的教学手腕、方式,单调的课堂师生活动形式,封锁的教学环境,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个性的养成与创造空间的拓展。
由此看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表现创新性和实践较强性的课程,对于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安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咱们假想在全校范围内普遍开展实验研究,探索新时期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寻觅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渠道,培育创造型人材,争取在熟悉上取得必然的创新教育经验,找到必然的规律,总结出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途径,同时在实践上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选题意义、价值: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育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2f54e7c59eef8c75fbfb3f2.png)
课题名称:《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活页4---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
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
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
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78a3c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6.png)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课题的界定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与谐教育。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就更要注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的审题方法,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提高数学审题能力。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
审题过程是挖掘信息的过程,也是迁移信息的过程,它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与表达的过程,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目的。
审题能力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既是学习之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表达,也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重要表达。
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即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能快速的理清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而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通过游览网上相关资料,看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审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索,但得到的都只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为数不多的经验,缺乏较为理想的操作方法与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且教学实践中未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比如:《农村低段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只提出多种培养策略,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也缺乏可操作性。
为此,我们将在审题这方面做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期望有所突破。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从教学理念上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基础与先导,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面与谐教育。
那么新课程下小学生除知识技能掌握外,对于审题能力与习惯等的培养理应同步发展。
(2)从数学学科特点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
(限3000字内)1.1核心概念的界定“优化合作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发展”。
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
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
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合作教研的优化模式为校本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与群体智慧提升间的平衡,让教师在合作中学习、实践,在共同分享、提高中实现专业发展,是体现和增长教师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对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的文化结构,真正形成“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果,促进孩子的发展,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成为教学骨干,是深化教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头戏”。
关照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活状态,培育群体合作精神,有利于青年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
2.1 研究目标优化合作教研,营造了一种合作互助的教研氛围,在教研活动中达成经验分享、智慧共享、资源同享、同伴互助、良性竞争等总体目标,;改善园本教研活动方式,提高园本教研活动有效性,探索互动合作教研新模式;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校良好的教师梯队,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2研究内容引领教师通过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等全方位的合作性、研究性变革实践,转变日常的教学行为,优化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集体环境,让青年教师感受被尊重和被重视的专业满足。
2.3 研究方法本项目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就实践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合作式教研在提升学校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上的实效。
整个研究过程中把握合作式教研的功能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合作式教研的形式和方法,丰富校本教研活动内涵;文献研究法(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总结本校在开展合作式教研实践中的好方法,并使之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个案研究法(几名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跟踪其专业成长轨迹,以个人事实为研究依据)。
2.4 实施步骤2.4.1.准备阶段(2009.2——2009.8)(1)回顾学校教研发展历程,总结学校教研活动。
(2)检索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
(3)立项申报,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采取自愿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实验教师。
(4)学习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本课题研究方案。
2.4.2.实施阶段(2009.9——2011.8)(1)确立本课题教研的基本框架。
(2)根据项目方案,运用行动研究法展开合作式教研实施研究,组织和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合作式教研的实践活动。
(3)边实践边总结,边学习边总结,不断把本课题引向深入。
对合作式教研的基本认识、主要的操作方式等初步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3.1 关键问题1、形成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实现发展动力的内化,构建以合作式校本教研为动力的学校自主发展机制。
2、将教师的差异视作资源,通过合理的协调和整合来促进彼此的互动,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传统教研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要内容,缺少教学专业性,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3、合作式教研突出教研是一种专业学习,又是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那么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让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学习是更加有效的教研。
3.2 拟创新点本课题是适应二期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传统的合作教研进行改革。
传统的合作教研是以学科教研组织为唯一的组织形式,教研组织处在封闭状态。
优化的合作教研是通过教研形式上的创新,建立教师可以获得较多学习、研究、交流与共享的教研方式,打破传统的以教研组教研活动方式,变封闭式的活动为开放式活动,变被动式教研为主动式的参与教研,变单一的教研形式为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同时通过校本教研的多组织形式有效地进行了多种教育资源整合,使专家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融合,使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实现校际整合。
为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教研与科研的融合创设条件,为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创设条件。
情报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
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的进一步优化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发挥教师主动性,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
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活页 1研究方案·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以内,用小四或五号字体打印)1.1核心概念的界定“优化合作教研”。
合作教研是指教师为完成共同的教研任务,达到共同的教研目标而分工协作展开专业性的教研活动,“优化合作教研”是在合作教研的基础上,以目标共同性、智慧共享性、过程协同性、个体独创性为基本特征,运用小组合作、资源积累等组织形式,通过研讨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沙龙式教研、课题式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具体操作方式,提高合作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的合作大多是指本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学习合作”,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劳蒂(Lortie)曾经对教师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即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共事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劳蒂,1975),并从教师工作与环境、教师的心理品质两方面对导致的原因作了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开放的、相互合作和支持的“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文化的一种发展。
这为合作教研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从“合作教学”概念出发进行的教研不少,有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试验”,上海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但是在合作教研方面,严格地依据“教研”概念进行的合作教研的系统教研尚不多,多数教学合作的探究主要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并且着眼点主要是课堂,而对教研本身,如教研活动、拟定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研究、备课等是否可以打破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采取合作的形式,以期形成学校合作教研体系和合作教研的操作系统缺少系统的研究。
基于国内外对合作教研的现状,我们认为系统地开展优化合作教研具有教育价值。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活页 2合作教研的优化模式为校本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个人素质发展与群体智慧间的平衡,让教师在合作中学习、实践,在共同分享、提高中实现专业发展,是体现和增长教师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对改变青年教师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的文化结构,真正形成学校良好的教师梯队,挖掘青年教师主动成长的潜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研究目标以合作式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课堂为研究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实实在在的合作教研让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欣赏、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形成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建立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