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

合集下载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南部,是一个中药材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许多中药材的生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生产环节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的生产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种植技术不足,导致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是缺乏规范的种植和管理制度,导致中药材的质量无法保证。

一些治疗的中药材品种生产较少,且生产方式落后,产能不足,影响市场供应。

2. 加工与销售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的加工与销售环节也存在问题。

中药材的加工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中药材的销售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导致销售渠道不畅,产品推广和销售受阻。

3. 产业发展问题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

中药材的研发和创新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和高科技中药材的需求。

二、发展对策1. 加强科技创新针对天水市秦州区中药材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对中药材生产环节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种植和管理制度,提升中药材的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要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构建完善的中药材产业链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闭环。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

3. 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鼓励中药材生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监管,保护中药材资源,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艾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艾草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线上销售渠道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销售渠道逐 渐兴起。艾草产业将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线 上渠道,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
线下销售渠道的优化
虽然线上销售渠道发展迅速,但线下销售渠道仍然具有 不可替代的优势。未来,艾草产业将进一步优化线下销 售渠道,提高产品陈列和展示效果,提升消费者购物体 验。同时,线下渠道也将成为消费者亲身体验艾草产品 的重要场所。
树立品牌意识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形象和价 值。
加强品牌营销
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营销,提高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政策扶持,解决融资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制定扶持政策
01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针对艾草产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财
政补贴等,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决融资难题
02
鼓励金融机构为艾草产业提供贷款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
题。
建立产业园区
03
通过建设艾草产业园区,集中资源、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推
动产业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分布情况
甘肃艾草主要分布在庆阳市、定 西市、临夏州、甘南州等地,其 中庆阳市的艾草种植面积和产量 均居全省前列。
甘肃艾草产业链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种植环节
01
甘肃艾草种植以农户和合作社为主体,采用标准化种
植和有机种植方式,确保艾草品质。
加工环节
02 甘肃艾草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包括艾条、艾绒、艾叶等。
销售环节

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特别策划i DEVELOPING加快推进甘肃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关于“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几点建议■汪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后疫情时期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现代化,不仅在于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而且承栽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甘肃省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 材种植历史悠久且品种丰富、种植规模大、种植区域 集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但由于中医药产业工业化 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境 况,依然没有摆脱资源“大省”产业“小省”的局面。

因此,以“建链、延链、畅链、强链、稳链”为总目标,建立 适应大生产、大流通的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体系,推动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实现生产与交 易良性分工、供给与需求动态匹配,是打通甘肃省中 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DEVELOPING丨特别策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势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 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在建设“国家中医药 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推动下,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图1中看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特征:i.陇 东南是中医药产业的核心区,也是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2.甘肃中药材产业链供 应链已有很好的溢出效应,周边县市已融入到产业 链;3.当前是整合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的窗口期。

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结构加快改造,企业主体竞争力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期。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建议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医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

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中药材备受追捧。

2. 产业现状,中药材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植、采集、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

一些中药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3. 产业问题,中药材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产业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

此外,一些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有待改进,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 政策支持,国家对中药材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鼓励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一些地方还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情况,我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资源保护,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采挖数量,推动中药材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质量标准,加强中药材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 技术创新,加大对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 市场营销,加强对中药材市场需求的调研,拓展中药材的市场渠道,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产业协作,加强中药材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总的来说,中药材产业作为中国传统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努力,中药材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

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

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
本文提出甘肃陇西打造中国药都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定位:将甘肃陇西打造为中国药都,以发展现代化药品产业为核心,以提升药品研发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生产技术、推动药品产业集聚为发展目标。

二、政策支持: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培育企业,为药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科研创新: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建立药品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药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四、产业集聚:积极引进药品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药品产业链,形成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五、人才培养:加强药品人才培养,建设药品人才培训基地和实验室,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和技术研修,吸引和培养具备药品生产和研发技术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六、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内外药品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药品企业进入陇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陇西在国际药品产业中的竞争力。

七、环境保护: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推动药品生产绿色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态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甘肃陇西将全面推进药品产业的发展,加快打造中国药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

药和藏成药。传统的有贞芪扶正系列、 金匮肾气丸、
查的 32种药材 , 6 甘肃就有 2 8 9 中 国药典》 3 种- 。《 J
(05年版 ) 收 中药 材 5 1种 , 中 36种 在甘 肃 20 共 3 其 6
板蓝根 冲剂、 当归腹宁滴丸、 归脾丸等 8 0余个品种。 藏成药有洁白丸、 奇正消痛贴、 七十味珍珠丸等 3 O
枣、 银杏 、 兰州 百合 等产 业链 的研究 与开发 , 势喜 形 人 。中药 农 业 、 中药加工 业 、 中药工业 、 中药物 流业 产业 链正在 逐步形 成 。
能教授主编《 甘肃中草药资源志》 收载 2 5 0 5种来源 24 50种 中草 药 J 。关 于 甘 肃 中药 资 源 的 调 查 与增 补, 各方面仍然有报道 - 我们综合认 为, 3J q, 甘肃 中 药资源为 23 种来源约 20 35 80种 中草药 , 其种类在 全 国(27 种 ) 172 排名第 1 0位 ;97年全 国重点普 18
艽、 羌活、 半夏、 天麻 、 岷贝、 远志 、 柴胡、 板蓝根 、 地骨
皮、 花椒 、 苦杏 仁 、 仁 、 冬 花 、 桃 款 肉苁 蓉 、 阳、 黄 、 锁 麻 麝香 、 牛黄 、 膏等 3 种 - 石 0余 1 。 12 中药与 民间 民族药研 究循序 渐 进 . 近2 O年来 , 肃省 内科 研 院校 、 检 等部 门对 甘 药 蒿属 、 椒属 、 花 天南 星属 、 堇菜属 、 莲花属 、 银 芍药 属 、
1 中药资源开发 利用现状与特点
11 中药 资源开发 利用初 具规模 . 早 期记 载甘 肃 中药 资源 18 0 1种 J 92年甘 。18
肃省医药公司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全省 中草药资源普 查, 编写了《 甘肃 中药资源普查名录( 内部资料 ) , 》

甘肃中药材调研报告

甘肃中药材调研报告

甘肃中药材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该地区的中药材资源概况、种类、产量和优势,同时探讨了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当地资源的研究,为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1. 背景介绍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使得许多中药材在此得以生长和繁衍,其中包括不少名贵中药材。

甘肃中药材资源的充足性和质量优势,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中药材资源概况甘肃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植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黄芪、参、红景天等;动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麝香、牛黄等;矿物类中药材主要有雄黄、石斛等。

甘肃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中药材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黄芪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外,红景天的种植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甘肃中药材产业的优势甘肃中药材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地理环境优越:甘肃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具备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

- 资源丰富:甘肃拥有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包括多种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 传统药材文化底蕴:甘肃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传统文化和药材资源的积淀。

4. 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甘肃的中药材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产业链短、利用率低:甘肃的中药材产业链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同时,中药材的加工利用率较低,浪费资源严重。

- 技术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农民缺乏先进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导致产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5.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为了促进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以下建议供参考:- 健全中药材产业链:推动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实现全程监管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 加强科技支持: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产量和质量。

甘肃当归产业报告

甘肃当归产业报告

甘肃当归产业报告引言甘肃是中国的西北边陲省份,位于中国的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

甘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当归的生长,因此当地的当归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报告将对甘肃当归产业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种植、加工和销售等方面。

甘肃当归产业的现状种植规模甘肃的当归种植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平凉、兰州、定西等地。

根据统计数据,甘肃的当归种植面积约为XXX公顷,占全国的XX%。

产业发展状况甘肃当归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

种植环节主要由农民承担,加工环节则有各种规模的当归加工厂,销售环节则有一些中间商和药店。

技术水平甘肃当归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加工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

然而,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现代化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甘肃当归产业的优势优越的地理环境甘肃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当归的生长。

它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气候温和,有利于当归的生长和发育。

天然的生态优势甘肃的当归种植地大多位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远离工业污染和城市的喧嚣。

这使得甘肃的当归能够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保持纯净的品质。

丰富的当归资源甘肃的当归种植面积大,种植户众多,所以当归资源十分丰富。

这为甘肃当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基础。

甘肃当归产业的挑战价格波动由于当归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病虫害等,当归价格常常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这给甘肃的当归种植户和加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缺乏品牌和市场推广甘肃的当归产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前,当地的当归产品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品牌优势,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

产业链条不完善虽然甘肃的当归产业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链,但是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例如,加工环节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

甘肃当归产业的发展机遇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内人们对中草药的重视程度提高,当归等中药材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个人职称高低,通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现授予下列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相应处方权: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2012-04-29 6:34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甘肃境内垂直布局的1270余种丰富的药材资源和27万吨的蕴藏量,不仅仅是甘肃固有的先天优势,更是21世纪可持续开发而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之一。

近年来“陇上名药”的家种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如年产吨的岷归、 8000吨的陇中白条党、3000吨的甘草、2000吨的铨水大黄、500吨的纹党等等,这些“陇上名药”一直左右着全国市场的同类药材。

除此这外,在甘肃境内还有诸多亟待进行基地开发的道地品种,如陇南亚热带暖湿带秦药区与川北和陕西毗邻区域的黄连、山茱萸、杜仲、辛夷、天麻等;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猪苓、延胡索、秦艽等;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款冬花、大黄、柴胡、板蓝根等;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麻黄、锁阳等。

因此充分开发境内的这些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建立更好的中药材农业、工业、商业循环体系,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工业现代化建改步伐,是实现富民兴县强省的有效举措。

1 甘肃省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发展中药材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扶持其发展,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各地亦相应出台了发展规划和措施,但就目前全省范围的药材生产状况而言,尚存在一定的滞后状况,首先是药材种植面积布局零星。

千家万户将药材种植仅仅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药物生产难以形成连片大面积种植和规模化基地,仅有当归、党参、黄芪、纹党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其次是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

药材种植和基地化生产离不开道地要求和市场规律,但境内药材种植长期陷入“上年啥好就种啥,别人种啥就跟啥”、盲目引种新、奇品种及忽略轻视传统品种的现象。

如陇中地区某乡政府从宁夏一次引种100亩枸杞苗,由于地域不适,导致失败。

由于“跟着感觉走”的盲目种植有悖于市场规律和中药材之特性,因此, 近几年来,药农不但摆脱不了“烂市”的厄运,而且还严重制约着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生产技术落后,品质退化严重。

绿色无污染、符合GAP标准的优质道地药材已成为21世纪中药材基地化休产的市旅律.但境内大多数药材的生产技术与普通农作物等同,在生产栽培及田间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喷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药材污染严重,不能用作制药原料或不能在市场通行。

目前省内种植的地黄、板蓝根、百合等药材,品质严重退化,单产低下,质量参差,培育复壮技术滞后不前。

如板蓝根根条难以达到30cm,柴胡根茎的亩产量有的尚达不到60kg,甘草人工育苗达不到商品等级规范等等。

第四,加工技术落后,买难卖难仍然存在。

境内中药材精粗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药材销售以原药材外销为主,药农对家种的党参柴胡等药材不按产地要求初加工,如党参出现的“烤条”和柴胡杆充当“燃料”的现象。

另外由于种植面积零星不能连片,故而买种籽、种苗难和卖药材难的窘境仍然存在,有些药农在 1994年收获的云木香、桔梗至今仍然存放在家中,也有部分药农在春季因买不到理想的种籽、种苗而犯难。

第五,组织引导工作滞后、缺乏专项资金的扶持。

长期以来,境内道地药材规模化基地建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药材产业开发的扶持、宣传及引导工作仍然存在滞后程度,一些野变家种、引种、试种成功的药材在品质。

产量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价和研究数据。

“陇上名药”由于在境内没有规范化基地,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出现“陇药”基地逐渐外移的现状;也有一些种植大户、加工私企由于缺乏资金的扶持而中途夭折等等。

2加快21世纪甘肃中药材产业化进程的思路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严重地制约着甘肃药材产业化进程,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省情、县情,站在时代的宏观角度,把21世纪看好的国内、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和一个中药材生产大省与“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辨证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制定出各地行之有效的方案,以“陇上名药”为基础,结合境内的道地药材条件,加快甘肃省中药农业、工业、商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步伐,走“利用一种陇药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一个市场发展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路子,振兴甘肃中药材支柱产业大有可为。

2.1 中药农业方面振兴甘肃中药材支柱产业,加速药材产业化进程,首先得从源头抓起,在种植基地方面下功夫,结合省内各县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布局,选择区域内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严格按照GAP标准开发建设绿色药材基地,除了持续提高加大岷归、百合、纹党、白条党、铨水大黄、乌拉尔甘草、款冬花、黄芪等品种的单产品级之外,更要加大开发具有甘肃道地特性的柴胡、羌活、秦艽、板蓝根、黄连、半夏、猪苓、厚朴等传统药材及后来居上的岷贝、西洋参等品种,可通过以下六种方式建立甘肃的GAP药材基地,即: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工厂+基地);龙头基地企业型(基地+生产);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型(科研+公司+基地);金融贷款引进外资型;个人或私企租赁承包型:乡村连片药农自愿种植型等。

2.1.1 陇南纹党、天麻、铨水大黄、蜗归、红芪、杜仲、辛夷、黄柏、山茉萸、川楝子、黄连、西洋参、金银花、连翘、白芷、桔梗、山植、酸棘仁、郁李仁、沙棘、五味子、茜草、朗贝、半夏等24种药材的GAP基地。

陇南地区地处秦岭西部、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及高原湿润区等多种气候过渡区,该区与川北和陕南地区相毗邻,气候和植被垂直布局明显,年降水量400-950mm,年平均温度7-15℃,≥10℃积温1700-4700℃,为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因此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建设:以文县、武都、舟曲、两当为中心的纹党、天麻生产基地;以礼县、文县、宕昌为中心的铨水大黄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为中心的岷归、红芪生产基地;以康县、武都、文县为中心的杜仲、辛夷、黄柏、山茉萸、川楝子等木本药材基地及缘间黄连、西洋参、猪苓基地;以成县、微县、两当、天水市为中心的金银花、连翘、山茱萸、白芷、桔梗、山植、酸枣仁、沙棘、五味子、郁李仁、茜草生产基地;以岷县、漳县、临潭为中心的岷贝基地;以西和、礼县为中心的半夏基地。

2.1.2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区及半湿润偏旱西药区的杏仁、大黄、小茴香、款冬花、独活、防风、甘草、山桃仁、秦艽、黄芩、北柴胡、银柴胡、牛蒡子、地骨皮、酸枣仁、蕤仁、郁李仁、麻子仁、伊贝、白条党、黄芪、当归、板根、槐米、牡丹皮、芍药、艾、麻黄、知母、桃仁、百合、地黄、金银花、红柴胡、红花、猪等、升麻、黑柴胡等38种绿色药材GAP基地。

该区土层深厚疏松,以黄锦土和黑垆土为主,是甘肃省家种药材的主产区,但该区年降水量少,仅400-600mm,年平均温度 6-10℃,≥ 10℃积温约2500-4300℃,根据区域自然条件,今后可在陇东地区中南部加大杏仁、大黄、小茴香、款冬花、独活、防风等品种的基地建设;在西北部加大款冬花、甘草、山桃仁、秦艽、黄羊、北柴胡、银柴胡基地建设;东部子午岭、关山地区加大酸枣仁、蕤仁、郁李仁、麻仁等木本类药材及大黄、黑柴胡等传统道地品种的基地建设,此外要把关山地带零星发展市品质较佳的伊贝和独活进行全力基地化开发。

陇中地区继续加大白条党、黄芪、当归、甘草、板蓝根等药材的基地建设,并以临洮、通渭、陇西为中心开发槐米、牡丹皮、芍药、柴胡、款冬花基地;以甘谷、通渭、陇西为中心的艾、牛善子、地骨皮、麻黄、知母基地;以兰州七里河区、临洮、秦安为中心的百合、地黄、金银花、红柴胡、红花生产基地;以漳县为中心的猪苓、升麻、黑柴胡生产基地。

2.1.3 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的黑柴胡、秦艽、猪苓、紫菀、防风、岷贝、羌活、甘松、天冬、牡丹皮、芍药、延胡索、人工牛黄等13个绿色药材的GAP基地。

该区地势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m以上,气候冷凉、森林覆盖面积大、植被垂直布局明显,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280余种,年降水量500-800mm,年平均温度2-7℃。

该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及定西地区西部及祁连山东端与北麓山区。

该区秦艽质量上乘,是我国秦艽三大产区之一,今后要结合草原草场建设,以甘南州的碌曲、玛曲为中心建设案艽、黑柴胡、羌活、甘松基地;以卓尼、迭部为中心建设猪苓、紫花、防风、岷贝、天冬、延胡索等基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大牡丹皮、芍药的基地化建设力度及人工培植牛黄基地建设。

2.1.4 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的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羌活、柴胡、秦艽、祖师麻、大黄、马鹿茸、小茴香、红花、伊贝等10个绿色药材的GAP基地。

该区包括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地区,东起乌稍岭,西至甘新边界,南依祁连山、阿尔金山,北连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为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低狭地带,大部分地区为典型干旱区,年降水量10-250mm,年均温度5-10℃,药用植物种类较多,约220余种,但蕴藏量小,走廓区及其以北为干旱荒漠地区,植被稀疏,分布大量沙生植物。

绿州农区的栽培药物由于光照充足,品质较佳。

该区所产的乌拉尔甘草及麻黄、锁阳等药材久负盛名,因此今后要在该区中北部农灌地、荒漠地大力开发麻黄、甘草、肉苁蓉、锁阳、小茴香、柴胡、祖师麻、红花等药材基地,尤其是在金塔县生地湾、民勤邓岔、高台县、民乐县加大围栏护育甘草的面积,在南部祁连山地段加大秦艽、羌活、大黄、伊贝等基地开发及以肃南县为中心的马鹿饲养基地。

2.2 中药工业方面甘肃中药工业有过辉煌,如兰州怫慈集团是国内第一个浓缩丸剂型的诞生地,也是国内首家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的企业,曾被评为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

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贞芪扶正冲剂”,首次落户到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并成为陇药拳头产品;此外诸如兰州中药厂的二益丸、平凉制药厂的心痹舒、天水制药厂的五味子冲剂等中成药都是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种。

然而综观全省中药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前景令人焦虑。

如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甘草资源丰富,甘肃境的甘草流浸膏生产厂就有上百家,甘草分等加工企业近30 家,但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关门转产,仅有隶属于甘肃省农垦总公司的祁连山制药厂。

此外,全省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低下,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粗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资源闲置与废弃状况严峻,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杀虫剂等前景看好的企业在境内呈现一片空白。

制药企业与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省内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建设项目,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等等。

由是观之,甘肃省在今后扶持组建数十家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工业企业,显得十分迫切,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及综合利用的力度,在产品开发方面,应以抗病毒、抗肿瘤药、抗衰老药、抗肝炎药、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调节用药、妇科及儿科用药、急症用药、抗风湿病类药、滋补及保健用药等方面作为重点;在剂型方面应以粉针剂、软胶囊、颗粒剂、滴丸、控释制剂、气雾剂作为开发的重点,推动省内的制药工业与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