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
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
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抗战艰辛历程。
要充分认识中共在面对复杂形势之下,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并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成为民族抗战的脊梁,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育初中教案人教版
历史教育初中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的过程,重点讲解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讨论战争中的感人故事。
3. 教师总结抗日战争的结果,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课堂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1)
第16课抗日战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军民的抗争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三、教学方法: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全民族抗战1.卢沟桥事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
面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师在讲述时可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2.全面抗战路线面对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引导学生思考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然后指出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抗日战争开始后存在着两个战场。
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
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抗日战争的经过: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如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角色,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增强他们的历史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学会尊重历史、关爱生命。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课教学设计7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课教学设计7《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优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并了解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经验,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敬佩英雄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抗争精神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及敌后战区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敌后战场的特殊环境对于抗战的影响,并加深对于英雄事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战电影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抗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内容,并提问:“当时我们国家的抗战情况怎样?请大家谈一谈。
”2. 学习新知(35分钟)(1) 敌后战场的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者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敌后战场的背景,例如沦陷区的情况,党和军队的转移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敌后战场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非常重要?(2) 整体了解抗战英雄事迹(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抗战英雄事迹进行介绍。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提供一些英雄人物的名字供学生选择。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将各组所选择的英雄事迹适当呈现给全班同学。
(3) 分组讨论及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组织成员分工合作,展示所选择的英雄事迹并讲解。
其他组的同学可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适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强调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以及英雄事迹对于激励我们的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2. 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3. 发现许多抗日英雄和红色文化符号,弘扬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理解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抗日战争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等多种形式迅速切入新课,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研究目标的呈现通过巧妙的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引向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并明确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的缘由通过课件、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追溯中日战争的发展历程,了解抗战爆发的原因。
抗战时期的抗战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讲解、视频等形式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采取的具体行动,理解抗战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材料和老师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的困难,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顽强精神和无畏勇气。
抗战过程中的英雄介绍一些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抗战英雄,并通过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他们的事迹。
结尾通过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通过多媒体手段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课后作业1. 完成本节课的复作业;2. 查找抗战时期相关的资料,提高自己的抗战知识水平;3. 思考为何抗战时期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新人教版)-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共两课:“血染的丰碑”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伟大胜利,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产生浓厚兴趣,但也可能对战争中的一些残酷场面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掌握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战役和事件的背后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重要战役等内容。
2.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核心: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进正义感和智慧,学以致用。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
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整个专题的“亮点”和“戏玉”,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专题也是学生启迪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观的重要资源。
重点:引领学生以史为鉴并具备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可持续素质。
(含侵华日军主要暴行、国共合作抗战的形成与作用、抗战胜利原因的综合分析等)难点: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合理方法探究解决若干新问题(见后)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时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对抗战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但需要有针对其个性的教学。
多数学生不能将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和重要步骤:“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3)简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要表现: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大反攻2.理解:(1)说明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原因与作用(2)认识中共反抗侵略的主要路线方针(3)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3.综合应用与拓展:(1)分析中国苦战取胜的原因、经验。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请简要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c.请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胜利原因、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珍惜和平,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深入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1.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抗日战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适当运用生动、具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战争年代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英雄事迹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2.针对重要知识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教师进行详细剖析,阐述其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
3.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战役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战役或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关键历史人物,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掌握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理解抗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展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作业完成后,教师应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传授与互动探究:在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重要战役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评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作业素材:准备相关作业素材,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5.搜索并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史料、故事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风貌,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6.观看一部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600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史实讲解:对重大事件、战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避免主观臆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4.强化价值观引导: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主要战役、杰出历史人物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矛盾;
(2)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抗日战争课程设计
抗日战争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了解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团队合作,探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产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烈士的敬仰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抗日战争”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抗日战争的起因: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政策的推行。
2.抗日战争的过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的影响:战争损失、民族觉醒、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4.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杨靖宇、赵一曼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让学生了解战争背后的战略和战术。
4.实验法: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2.参考书: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人物传记、战争纪事等。
3.多媒体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纪录片等。
4.实验设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时所需的交通工具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抗日战争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协作表现,记录在案,作为评估依据。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和反思
4.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拓宽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共同的认识。
2.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辅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抗日战争。
4.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种教学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符合终身学习理念。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掌握上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同时,部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待提高,我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英雄人物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创设抗日战争背景下的课堂情景,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抗战岁月,增强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关键词汇:抗日战争、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问题回答、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谈谈你对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选择一场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战争战役,分析该战役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分析深入。
4.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一份400字左右的讨论报告,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课时16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设计与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进程和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重要战役、事件和英雄人物,帮助学生理清战争进程。
3.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如战时经济、文化、教育等,全面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创新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巧妙地结合了多媒体资源与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资料的观看、时间轴的展示等,使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如通过绘制战争地图、撰写短文等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资料整理、分析表达等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战争地图等方式,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抗日战争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战役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3.结合现实问题,如抗日战争纪念日、抗日战争遗址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感导向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本节课通过深入挖掘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抗日战争》时,我首先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随后,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抗日战争看待这段历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推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3.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感悟文章,要求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海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
3.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b.创设合作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c.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d.强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族访谈:采访家里的长辈,了解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了解和亲身经历(如果有的话),整理成访谈录,分享在课堂上。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胜利意义。
2.强调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整理观点,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背景: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起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抗日战争的胜利》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胜利场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抗日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程。
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艰辛。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确保他们正确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如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有以下教学内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根据前面确定的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初略的认知。在课堂上,学生相互讨论进行重点内容的展示。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适当点拨,教育他们要理性爱国!
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职称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4单元第十六课
设计主题
抗日战争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根据“课标”在课程性质上的定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本课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结合课程改革新思路,将其设计思路如下: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知识梳理;课堂讨论交流展示;课本内容升华;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培养一种情操——理性爱国
比如对原因的总结
历史原因:日本建立了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按照本班的小组建设,围绕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先解决,解决不了的,交给老师,作为新课的生成问题进行解决。
以下是学案内容︰
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材料一: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尚未实现。”
导入新课: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8个课时的内容。其中,《抗日战争》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全民族抗战并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
难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史实,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历史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历史,并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开卷考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并深入对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但是,他们刚刚进入高中,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历史素养也还不够,因此在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老师的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回顾这段历史,希望可以对我们有更多的启迪。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这个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展示交流﹙随问题卡内容而定﹚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
原因︰
2.阅读课本第一、第二部分,总结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
罪行:
3.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抗日战争的历史阶段及战况
⑴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为_____阶段。
战况︰
⑵第二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进入______阶段。
战况︰
⑶第三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15日,为_____阶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国难当头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有效教育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况︰
4.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还有人说:毛遂
试联系有关史实,分别解释各谜底的含义。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线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九一八事变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制止日本侵略。在日本拒绝国联限期撤兵的决议后,中国代表在国联理事会上要求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但被否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五:历史课和德育课的依据是天皇的《教育敕令》……学校的假日选在:天皇诞辰、神武天皇纪念日、陆军建军节、海军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