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以仁政治国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劝谏国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内容,掌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孟子劝谏梁惠王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沟通与说服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内容,分析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劝说梁惠王。
2.2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历史人物劝谏国君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劝谏的艺术,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孟子的劝谏方法,为自己所在班级或学校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第三章:仁政的重要性3.1 课文讲解讲解仁政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仁政的实质和价值。
3.2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仁政的短视频,加深学生对仁政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仁政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为仁政做出贡献。
第四章:孟子的智慧4.1 课文讲解讲解孟子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智慧,如如何运用比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孟子劝谏的智慧。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孟子劝谏过程中的亮点,以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提供借鉴。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孟子劝谏梁惠王的情景,提高自己的说服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有更深入的理解。
5.2 课后作业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仁政、治国等方面的文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1]本店铺为您精心收集了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本店铺给您的同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4. 探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翻译文章。
2.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孟子时代的背景。
2.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文章,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3.2 教学活动1. 观看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2. 学生朗读和翻译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3. 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即时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文章和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3. 思考题和讨论题清单。
5.2 教学材料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2.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卷。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对话场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学问;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学问;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观赏体会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方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常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告君王施仁政。
今日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靠着他超群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详细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学问)3.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仔细听,订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老师投影,正音:依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比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探讨沟通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详细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其次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相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分,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依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全部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见。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订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行全面的讲解和解读。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和记录重要信息。
讨论卡片:用于分组讨论时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讨论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组反馈: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了解小组讨论的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点评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别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内容和主题。
5.2 时间安排第1课时: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2课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进行分组讨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让学生理解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讲解: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解释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地位和职责,强调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寡人的责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寡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责任和职责,强调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责任和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寡人的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职责。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2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能力目标:掌握课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情感目标: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贯穿始终,文人墨客交口赞誉,引为知音。
两千多年来,孟子及其创造的思想文化,就像一辆负重前行的马车,满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路坎坷、一路颠簸、一路教化文明,从古到今,走向未来,永不停歇。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
他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2.《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共7篇,主要记载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它跟《论语》一样,也属于语录体散文。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3.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朗读课文。
2.解决生字词。
粟sù 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胜shēng食数cù罟gǔ洿wū池丧sāng死衣yì帛鸡豚tún狗彘zhì 庠xiáng序孝悌tì 不王wàng 饿莩piǎo3.疏通文意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逻辑。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他的思想。
2.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3.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分析文中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孟子和《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内容。
3. 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寓言,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的深层含义。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逻辑。
3.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的深层含义。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逻辑。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2. 课后反馈:及时给予学生作业的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教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
5.2 参考资料1. 孟子:《孟子》一书,用于了解孟子的思想和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揭示了君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特编写本教案。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文言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仁政的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孟子仁政的理念;(2)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仁政的伟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句的翻译;(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2)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提问:仁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节奏;(2)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句式、词语的用法;(2)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5 练习巩固(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朗读训练;(2)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1)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2)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3)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课文介绍:《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时期韩国文学家韩非创作的一篇辞赋。
文学背景: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和辞赋的发展。
主旨思想:分析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修辞手法:解读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作者和文学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讲解: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相关文言文阅读教材或课文辅导书籍。
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并指导改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韩非的辞赋。
历史文化: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揭示了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从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道理。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翻译课文;(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认识到仁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针对齐宣王提出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2.2 课文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1)孟子对齐宣王观点的反驳;(2)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3)孟子对齐宣王实施仁政的鼓励和建议。
2.3 重点难点分析(1)孟子的仁政思想;(2)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孟子与齐宣王,增强课堂互动性;(3)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分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课文基本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孟子及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人民的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结构及其论证方法;2.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孟子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孟子》一书;(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并解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每组选取一个论证方法进行讲解,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分析孟子民本思想;(2)举例说明孟子论证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人民的情怀;(2)谈论治国理政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孟子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孟子论证方法的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 精选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文章的结构。
3.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材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讨论,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3. 引入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4.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3.2 教学活动1. 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3. 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书面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鼓励学生提问和提出观点,提供解答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扩展5.1 教学资源1. 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论文,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
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
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
“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是什么?[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出题讨论式讨论题:(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参考答案]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
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
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可以无饥矣。
(“以”后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
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的意思。
(选自《孟子·尽心下》)[参考答案]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
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发(1)百发百中(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兵(1)非我也,兵也(兵器)(2)穷兵黩武(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4)草木皆兵(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