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寡人”、“国也”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表达的感知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礼仪知识的理解。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个别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2. 学生选择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式,进行模仿创作,可以是句子、段落或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难点的处理方式。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寡人之于国也》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如《论语》、《孟子》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2. 文化探索:(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君臣关系和礼仪制度,解释课文中的“寡人”一词的含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优秀9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兵②涂()有饿piǎo()③鸡豚()狗()之畜()④数()罟()不入wū()池⑤无()失其时⑥谨庠()序之数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申之以孝tì()之义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xù ④cù gǔ 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孟子及其思想;(3)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并进行逻辑论证;(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关爱民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深入解析文本,领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孟子论证方法的把握和运用;(3)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地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3)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现实举例说明。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孟子思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课文、背诵和练习题等;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2、读出标点、句段的停顿3、读出文言虚词的语气4、读出文章情节内容的意味5、积累文言字法词法句法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语气的把握和诵读2、由文言虚词的语气推断人物心理教学原则: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课堂活动,以教师点拨控制为主导,以诵读启发学生思维为训练主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文:教师范背一遍文章,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听音,纠正字音。

(在读、听中进行字音教学,省时高效)男生齐读,女生合书听,默译,女生读,男生亦然。

(听译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下面的译文打下基础)二、译文原则:字求其训,句索其旨二把法:1、把注释搬上课文2、把问题,提给老师、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或写在黑板上(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问中,教师决定点拨的重点)三、讲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通假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课件,学生做笔记,教师针对学生口语提出的、写在纸条上黑板上的问题补充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多媒体展示环节可放到自习课或晚自习,课上只对提问进行点拨)四、作业在笔记本上整理多媒体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词法句法。

第二课时一、诵文——教师点拨示范师诵第一段,要读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责的语气。

学生齐读,体会以上文言虚词的读法。

提问:从这几个文言虚词读法上看,梁惠王当时的心理是什麽样的?多媒体展示:孟子见梁惠王{三次}第一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对曰:“贤者而乐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章节:第一章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孟子及文章的背景。

2. 分析并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孟子对于国家治理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2. 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

教学难点:1. 的文言文词汇理解。

2. 孟子仁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孟子及《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理解课文内容,划记生词,对不懂的句子进行标注。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讲解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重点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5.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2. 深入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文本,如《孟子·离娄上》、《孟子·公孙丑上》等,让学生对比不同文本间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优秀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3篇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作用;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概念和内涵;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难点:1. 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2. 分析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素材,如相关诗歌、文章、视频等;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学习型探究(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解释“寡人之于国家”的含义和来历;2. 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3. 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的讨论结果;4.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进行深入思考。

Step 3: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一首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并进行解读和分享;2. 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一个与“寡人之于国家”相关的情境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关于“寡人之于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和责任。

Step 5: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具有“寡人之于国家”精神的人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报道或传记。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有关国家和政治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政府官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家的意义和现实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场馆或纪念馆,加深对“寡人之于国家”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1、内容分析《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1、教学思路:(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地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能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寡人”、“国”、“仁政”等。

能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仁政理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孟子的仁政理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伟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准确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掌握孟子的仁政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角色扮演,体验孟子的仁政理念。

三、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3 角色扮演法: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孟子的仁政理念。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地位。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4.4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孟子的仁政理念。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检查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表现。

5.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仁政理念的树立。

六、教学内容6.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本内容,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观念。

6.2 知识拓展:介绍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仁政理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7.1 教材:准备《寡人之于国也》的课文文本和相关注释版本。

7.2 辅助材料:收集孟子其他关于仁政的文章或视频资料。

7.3 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

Don't think about creating the sea, you must first start with small rive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__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__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__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

事在惠王35年(前335)。

__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第一层: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⑵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揭示了君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特编写本教案。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文言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孟子仁政的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孟子仁政的理念;(2)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仁政的伟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句的翻译;(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2)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2)提问:仁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节奏;(2)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孟子仁政的主要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句式、词语的用法;(2)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3.5 练习巩固(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

第四章: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朗读训练;(2)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1)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2)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3)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寡人的统治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统治者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挖掘出文章中的精华,阐明寡人的统治思想。

2.帮助学生理解寡人所描述的严密的统治构架及其必须遵循的规则。

教学难点1.协助学生理解寡人言简意赅却又平铺直叙的语言风格。

2.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层层深入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合作学习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询问一些问题,如“什么是统治?”、“一个国家怎样才算是大君王的国家?”等问题,引起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

第二步:展示古文让学生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并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词语搭配、语言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

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以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自我思考。

第三步:讲解讲解寡人面对的情况,分析寡人的处理方式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

将寡人的严密的统治构架及其必须遵循的规则逐一讲解,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寡人的统治思想。

第四步:演示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寡人”和“臣子”,演示寡人如何制定规则让大臣服从。

这个小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口语和吐字发音的机会。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默写自己对于“寡人之于国也”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评价这个教学活动,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活动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分别为教师讲授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和演示法,旨在使学生在多个方面进行参与和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怀有爱心和耐心,体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既顾及教育效果,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概述】1、内容分析《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

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

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1、教学思路:(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

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

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

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

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2、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

【推进新课】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基础知识(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3)、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衣帛(yì bó) 庠序(xiáng) 鸡豚狗彘(tún zhì)饿莩(piǎo) 不入洿池(wū)(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信息筛选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合作探究探究课文第一段:提问:“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明确:“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提问:“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明确:“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②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孟子如何层层深入进行论述;③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之”的用法;2.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实词“数”、“胜”等,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3.情感与价值观: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教学难点】掌握“之”的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一.导入: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把他们并称为“孔孟”,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更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篇目,所以这里只做简单介绍。

关键词:孟子,亚圣,民本思想,仁政)。

三.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看出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在问孟子关于自己执政的问题;那么孟子作为一个普通人(臣子),他在面对君王的提问时会如何回答,如何在君王面前把自己的主张阐述清楚呢?本文的论辩艺术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二课时会解决以上问题。

今天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尤其是“之”的意义和用法,整体把握文意,为下一课时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孟子的论辩艺术做准备。

四.诵读全文、正音,强调重点语法现象:(文言文的诵读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是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结构思想的前提,这一篇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所以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师生齐读全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正音:生僻字:数罟(cù)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涂有饿莩(piǎo)多音字、异读字:然而不王(wàng)者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谷不可胜(shēng)食也王好(hào)战学生再读,读准字音、停顿,尽可能初步感知孟子的语言特色、把握对话两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