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以仁政治国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运用智慧劝谏国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内容,掌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孟子劝谏梁惠王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沟通与说服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2.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内容,分析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劝说梁惠王。
2.2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历史人物劝谏国君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劝谏的艺术,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孟子的劝谏方法,为自己所在班级或学校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第三章:仁政的重要性3.1 课文讲解讲解仁政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仁政的实质和价值。
3.2 视频观看观看有关仁政的短视频,加深学生对仁政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仁政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为仁政做出贡献。
第四章:孟子的智慧4.1 课文讲解讲解孟子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智慧,如如何运用比喻、举例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孟子劝谏的智慧。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孟子劝谏过程中的亮点,以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提供借鉴。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孟子劝谏梁惠王的情景,提高自己的说服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有更深入的理解。
5.2 课后作业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仁政、治国等方面的文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4. 探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翻译文章。
2.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孟子时代的背景。
2.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文章,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3.2 教学活动1. 观看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2. 学生朗读和翻译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3. 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即时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文章和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3. 思考题和讨论题清单。
5.2 教学材料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2.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卷。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对话场景。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到你!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行全面的讲解和解读。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和记录重要信息。
讨论卡片:用于分组讨论时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讨论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组反馈: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了解小组讨论的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点评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别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内容和主题。
5.2 时间安排第1课时: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2课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进行分组讨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让学生理解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讲解: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解释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地位和职责,强调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寡人的责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寡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责任和职责,强调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责任和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寡人的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职责。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通用8篇)《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1、曳(yè):拖着。
2、数(cù):密。
3、罟(gǔ):网。
4、洿(wū):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参看课文。
四、解题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通用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方案(二)总体设计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
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把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把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同学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
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进展与建构同学人文思想。
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靠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备,有条件的班级可特地辟一学时,让同学作充分沟通。
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把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舞同学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同学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学问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心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日仍旧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日,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育,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学校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二、诵读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优秀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优秀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明确:民之加多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5、6、7段)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
(1)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
(2—4)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
(5—7)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
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明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进而分析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分析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以“性善论”为核心,提倡仁政、王道,反对战争和暴力。
2.2 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亚圣”。
他的主张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视为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概述3.1 文章结构《寡人之于国也》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和结论。
3.2 文章主要内容部分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和性善论。
孟子认为,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君王的德行和仁政,君王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福祉。
第四章:文章主旨分析4.1 孟子主张的仁政孟子主张君王实行仁政,以德服人,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君王的德行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君王具备仁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4.2 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君王应该善于引导百姓,发挥他们的善良本性,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课程回顾本节课通过讲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使学生了解了孟子及其思想,分析了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5.2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六章:深入解读仁政的重要性6.1 仁政的定义与意义详细解释仁政的含义,强调君王以德治国的核心。
分析仁政对于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6.2 仁政在历史中的实践与影响举例说明历史上成功实施仁政的君主和国家,以及这些举措对国家和民众的积极影响。
第七章:性善论的探讨7.1 性善论的哲学基础探讨孟子提出性善论的哲学背景,分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和道德哲学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课文介绍:《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时期韩国文学家韩非创作的一篇辞赋。
文学背景: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和辞赋的发展。
主旨思想:分析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修辞手法:解读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作者和文学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讲解: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相关文言文阅读教材或课文辅导书籍。
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并指导改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韩非的辞赋。
历史文化: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揭示了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从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道理。
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翻译课文;(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认识到仁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针对齐宣王提出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2.2 课文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1)孟子对齐宣王观点的反驳;(2)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3)孟子对齐宣王实施仁政的鼓励和建议。
2.3 重点难点分析(1)孟子的仁政思想;(2)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3)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孟子与齐宣王,增强课堂互动性;(3)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分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课文基本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孟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学习文本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五、学习孟子委婉雄辩的说理艺术及民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结合现实社会体会孟子有关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展示课件】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仅)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边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展示课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在写作上的特色: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提出的问题——民不加多论证的中心——为王之道——仁政二、配乐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正音〗好(h&agra一ve;o)曳(y&egra一ve;)胜(sh&egra一ve;ng)数(c&ugra一ve;)罟(gǔ)彘(zhi)畜(xǜ)庠(xiáng)悌(t&igra一ve;)三、理清文脉,把握内容,掌握重点词句〖边读边复述愿意〗【展示课件】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的治国理念1.1 寡人的治国目标: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寡人的治国目标,理解其背后的仁政思想。
1.2 寡人的治国方法:探讨寡人提出的治国方法,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孟子对寡人治国理念的质疑2.1 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分析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如“民不加多”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民生的关系。
2.2 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探讨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如“不违农时”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农业的关系。
第三章:寡人对于百姓的关怀3.1 寡人关心百姓的疾苦:分析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仁爱之心。
3.2 寡人关注百姓的生活需求:探讨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生活需求的关注,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百姓福祉的关系。
第四章:寡人对于国家的责任4.1 寡人维护国家的安定: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视,如“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治国责任。
4.2 寡人保障国家的富强: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富强的关注,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治国经济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第五章:寡人对于仁政的实践5.1 寡人落实仁政的措施:分析寡人在文中提出的落实仁政的措施,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具体实践。
5.2 寡人追求仁政的理想: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仁政的追求,如“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仁政的理想与追求。
第六章:寡人对于教育的影响6.1 寡人注重教育的推广: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教育的推广和重视。
6.2 寡人强调教育的内容:探讨寡人在文中强调的教育内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七章: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7.1 寡人识别和使用人才: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的重视,如“谨选天下之豪杰,与之共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3. 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感受孟子的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章: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理解其寓意。
2.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三章: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第四章: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总结学习过程。
2.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六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第一章:寡人理解1.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的定义和角色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1.2 教学内容:寡人的定义和角色寡人与君主、皇帝的区别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寡人的概念和角色分组讨论:比较寡人与君主、皇帝的不同之处小组分享:讨论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总结讲解:总结寡人的定义和角色,强调其在国家中的重要性第二章:寡人与国家治理2.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理解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2.2 教学内容:寡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寡人与大臣、官员的关系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寡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小组讨论:探讨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角色扮演:模拟寡人与大臣、官员的互动关系总结讲解:总结寡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第三章:寡人与民生福祉3.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寡人在改善民生福祉中的作用和责任3.2 教学内容: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意义和重要性寡人在改善民生福祉中的作用和责任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具体举措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意义和重要性分组讨论:探究寡人在改善民生福祉中的作用和责任小组分享:介绍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关注民生福祉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第四章:寡人与国家发展4.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对于国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理解寡人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4.2 教学内容:寡人对于国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寡人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寡人推动国家发展的具体举措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对于国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小组讨论:探究寡人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角色扮演:模拟寡人推动国家发展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对于国家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强调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第五章:寡人与国家变革5.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面对国家变革时的态度和策略理解寡人在推动国家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5.2 教学内容:寡人面对国家变革时的态度和策略寡人在推动国家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寡人推动国家变革的具体举措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面对国家变革时的态度和策略分组讨论:探究寡人在推动国家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小组分享:介绍寡人推动国家变革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面对国家变革时的态度和策略,强调其在国家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第六章:寡人与国防安全6.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视和责任理解寡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策略6.2 教学内容:寡人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寡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策略寡人推动国防安全发展的具体举措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小组讨论:探究寡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策略角色扮演:模拟寡人推动国防安全发展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强调其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策略第七章:寡人与文化交流7.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寡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责任7.2 教学内容: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寡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责任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分组讨论:探究寡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责任小组分享:介绍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第八章:寡人与法律制度8.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制定和推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理解寡人在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责任8.2 教学内容:寡人制定和推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寡人在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责任寡人推动法律制度的具体举措8.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制定和推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探究寡人在法律制度中的作用和责任角色扮演:模拟寡人推动法律制度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制定和推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强调其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第九章:寡人与国际合作9.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参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寡人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和责任9.2 教学内容:寡人参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寡人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和责任寡人推动国际合作的具体举措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参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分组讨论:探究寡人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和责任小组分享:介绍寡人推动国际合作的具体举措总结讲解:总结寡人参与国际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第十章:寡人的legacy 与历史评价10.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的legacy 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理解历史对寡人的评价和legacy 的意义10.2 教学内容:寡人的legacy 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历史对寡人的评价和legacy 的意义寡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0.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寡人的legacy 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小组讨论:探究历史对寡人的评价和legacy 的意义研究项目:学生分组研究寡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课堂展示总结讲解:总结寡人的legacy 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涵盖了寡人在国家治理中的十个关键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
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
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
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
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
“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
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
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
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
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
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
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
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传说孟子曾受教
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比较确信。
孟子的学说受到子
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
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效法先
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的政治
主张。
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
际的空论。
仅在齐做过一段时间卿,终未被重用。
晚年
退而著书。
2、简介《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有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本人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中流传下很多精辟的言论,记忆这些精辟的言论对于我们的语言积累非常有益。
诸如:“养心莫善
于寡欲”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等等。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并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孟之道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可以说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之根髓。
3、简介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朗读课文
1、提醒几个字的读音注意:
弃甲曳()兵涂()有饿莩()鸡豚()狗彘()之畜()数()罟()不入洿()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申之以孝悌()之义
(yè 。
涂,通假字,同“途”。
Piǎo。
tún
zhì[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