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结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文学短评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与结构1. 内容概括-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送客时听到琵琶声的经过。
通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出萧瑟的秋夜江边送客的场景,为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细致地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诗人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自述身世。
她曾经是京城的名伎,色艺双全,风光无限,但后来年老色衰,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独守空船,过着寂寞凄凉的生活。
- 第四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至结尾):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人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被贬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后诗人重闻琵琶声,泪湿青衫。
2. 结构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是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从年少时的风光到年长后的凄凉;另一条线是诗人自己的仕途经历,从京城为官到被贬江州。
两条线索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处交汇融合,相互映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三、艺术特色1. 音乐描写- 比喻手法:如前面提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柔、交错弹奏的美妙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通过一系列比喻,把琵琶声的变化多端、美妙绝伦表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短评赏析简短
琵琶行短评赏析简短《琵琶行》短评赏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琵琶和弹奏琵琶的女子为主题,通过描述女子的琵琶技艺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从诗的结构和形式来看,《琵琶行》是一首七言古诗,共有九十六句。
整首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开头,这种重复的结构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流畅而有力量。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动听。
整首诗的结构和形式都非常工整,显示了诗人的高超写作技巧。
其次,从诗的内容和意境来看,《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和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琵琶女子在弹奏琵琶时的形象,她的琵琶技艺高超,能够把琵琶的声音变化得淋漓尽致,仿佛琵琶在她的手中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琵琶女子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诗人通过琵琶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的追求,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再次,从诗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看,《琵琶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句更加生动和形象。
诗人通过对琵琶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琵琶成为了一个有生命的存在,能够表达出琵琶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琵琶声音的描写,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等手法,使琵琶的声音更加动听和悦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动人,修辞手法巧妙,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最后,从诗的意义和价值来看,《琵琶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爱情和青春的怀念和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激情。
白居易《琵琶行》考点分析_文言文
白居易《琵琶行》考点分析_文言文白居易《琵琶行》考点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总结: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令酒使快弹数曲。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矛盾情感描写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矛盾情感描写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运用矛盾情感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这种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复杂情绪和内心冲突。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表达爱与痛苦、过去与现在、接受与放弃等矛盾情感的诗篇,它以细腻动人的笔触展现了皇族女子楚玉娇在逼婚之下选择自残而不愿让自己沦为政治牺牲品的故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矛盾情感描写。
首先介绍背景信息,探讨该作品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其次,重点分析矛盾情感的描写方式,从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然后,着重探讨爱与痛苦之间的矛盾情感表达,并以具体例子说明其中精彩之处。
最后,在对白居易《琵琶行》中矛盾情感描写要点进行剖析之后,总结其成就和意义,并归纳该主题在白居易其他作品中的类似描写及其特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白居易《琵琶行》中矛盾情感描写的深入分析,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
通过揭示白居易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进一步领略到他作为唐代杰出诗人的才华与创造力。
同时,通过归纳比较类似描写在其它作品中的运用,拓展我们对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变化的认知。
2. 正文:2.1 白居易《琵琶行》的背景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中常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主题。
《琵琶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描绘了一位弹奏琵琶的女子坐在月下吟唱的场景。
这首诗通过精细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示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2.2 矛盾情感的描写方式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矛盾来描写诗中人物的情感体验。
他通过对爱与痛苦、寂寞与欢乐等相互对立的情感状态进行交织,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元。
2.3 爱与痛苦的矛盾情感表达在《琵琶行》中,作者将女子坐在月光下弹奏着悲伤动人的琵琶。
她表现出既深深爱上生活又被生活所伤害。
她对于世俗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种种不如意历历在目,但仍无法抑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寻求。
《琵琶行》人物塑造
导语:《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人物塑造《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
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识记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
《琵琶行》鉴赏的内容白居易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格清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的作品是唐诗中较长时期的一个重要高峰,它继承了李白在诗的创作上的伟大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他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接触过先进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身上所散发出的高雅气质中汲取营养,汲取养料。
他的诗歌艺术是既有理想又有现实的高度凝练而又雄浑而又清新的艺术风格。
白居易虽然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相反他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十分厌倦,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而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峰。
白居易一生努力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王国。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他先后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这仅仅是他一生中的辉煌时刻而已,他还活着另一个辉煌时期的开始(《琵琶行》是他一生写得最长和最精彩的一首诗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诗流传下来后,引起了很多人注意。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白居易与《琵琶行》有关的内容吧。
1.《琵琶行》是唐诗中第一首长诗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中,长诗体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长诗体的产生是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为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从字面上看这篇作品也不长,但它却在唐代诗歌创作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是唐诗中第一首长诗:诗人用两个最小篇幅(四言或五言)将琵琶女的哀怨之情浓缩为一首诗:全诗只有四十句,但每一句都极尽其能,如在最后两句“春眠不觉晓”中就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意。
全诗语言清丽、音韵婉转而又不失其隽永。
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时正是壮年,那时他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琵琶行》作者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写作特点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
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
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
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
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
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古诗解析
《琵琶行》古诗解析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以描写女子音乐家为主题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苦闷。
本文将对《琵琶行》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主题《琵琶行》的主题是表达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诗中通过描绘琵琶女的苦辣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女子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由,甚至被束缚于琵琶的弦音之中,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二、结构与意境《琵琶行》由七言绝句组成,每一句都以响亮的句式开头,通过叙述琵琶女的境遇,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全诗中,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坎坷。
通过诗人对琵琶声音的刻画,产生了一种悲壮而凄凉的意境,使读者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同身受之感。
三、语言运用作者在《琵琶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通过对琵琶女婉转悠扬的琵琶音色的描绘,运用了音的比喻,使琵琶与女子情感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感。
其次,通过对琵琶女丰富的手势形态的描写,运用了形的比喻,突出了琵琶女身体的动感与优美。
再次,通过对琵琶女命运坎坷的描绘,运用了寓意的手法,使琵琶女和整个封建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凸显出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困境。
四、艺术风格《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女子命运的关切与痛惜,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其次,作者通过对琵琶音色的描绘,使整首诗具有了鲜明的音乐美感和节奏感。
最后,作者通过对琵琶女命运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突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总结一下,《琵琶行》是一首描写女子命运的优秀古诗,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了女子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闷与无奈。
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女子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整首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将琵琶女的悲剧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课文解读
《琵琶行》课文解读《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者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主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
一、主题分析《琵琶行》以描述唐代琵琶师在宫廷中的琵琶表演为基本情节,通过描绘琵琶师的命运和情感,抒发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无奈之情,最终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体悟。
二、情感表达1. 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在诗中,琵琶师被带入宫廷,成为皇帝娱乐的工具,丧失了自由与尊严。
诗人通过琵琶师流离失所的遭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下社会不公与人道悲剧的深深愤懑。
2. 对人生的无奈之情琵琶师感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诗人借用琵琶的音乐来表达琵琶师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他的琵琶声仿佛在宫廷中被人忽视,无法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这种沉默与无声的抗争暗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境。
三、艺术特色1. 形象描写《琵琶行》中充满了形象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如“雨如针大如箴”,将琵琶声与雨声相媲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通过对行为状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琵琶师面对统治者时的姿态,一展作者的笔力。
2.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琵琶声音的对比描写,使琵琶师的命运与心境相互衬托。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对音量与表达力度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师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3. 对话篇章诗歌以对话形式呈现,作者通过琵琶师与统治者之间的对话,使诗意更加丰富。
对话中的问题与思考,更加直观地传达了琵琶师的内心感受,也让读者更容易与诗歌产生共鸣。
四、艺术价值《琵琶行》作为一首古代诗歌,通过对琵琶师的遭遇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疑问。
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深远的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歌通过凄美动人的音乐描写,以及对琵琶师命运的揭示,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困境。
通过诗人对琵琶师内心世界的刻画,读者也得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这首诗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琵琶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音乐描绘《琵琶行》以音乐描绘为核心,展现了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
诗中详细描述了琵琶女的指法、演奏技巧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人通过音乐描绘,将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2. 人物塑造《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首先是琵琶女,她有着凄美的命运,通过琵琶演奏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其次是诗人自己,他通过与琵琶女的对话,深入了解她的命运,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此外,还有听曲人、船夫等人物,他们都在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主题思想《琵琶行》的主题思想丰富多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不满与同情。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4. 叙事技巧《琵琶行》的叙事技巧高超,诗中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对话、描绘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外,诗人还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5. 社会背景《琵琶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的中晚期,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并对社会不公与政治腐败进行了批判。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6. 历史价值《琵琶行》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叙事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还记录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此外,这首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琵琶行》作者简介及内容结构独特之处
《琵琶行》作者简介及内容结构独特之处《琵琶行》作者简介及内容结构独特之处《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作者简介及内容结构独特之处,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
有《白氏长庆集》。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内容结构的独特之处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结构都有其独特这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
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诗歌的结构琵琶行是一篇七言古诗,共有九节,每节三句句式一定,共廿七句,层次分明,表达清晰。
整篇诗意境幽远,篇头写琵琶,篇尾写王昌龄,前后呼应,使全诗貫穿一条主线——班琵琶的悲苦命运。
二、艺术手法1.运用象征手法。
琵琶行中对琵琶的描写是象征性的,琵琶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琵琶的形象去抒发作者在当今政治乱世的抑郁情绪。
2.采用比喻手法。
作者巧妙地把琵琶比作地位卑贱的女子,琵琶声声如讲述着自己坎坷悲苦的经历,以此寄寓他自己的悲愤之情。
3.使用对仗句式。
《琵琶行》运用对仗句式,音韵悦耳,韵味深长,给人一种悲壮悲壮的感觉三、主题思想《琵琶行》描写了末法之世下琵琶的凄苦辛酸生存状况,与作者自身的生活境遇有密切关系。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向人们展现了生活的坎坷,以及对世情的感慨。
四、历史价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继承发扬了古代诗人在描绘琵琶时所运用的铿锵有力的韵律风格,使其融合了现实意义与审美情感,从而成为凝聚了古代诗人创作精神和情感审美的经典之作五、艺术价值《琵琶行》在表现琵琶的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抒发追求真爱的感情因素,所以在文学价值上深受人们的喜欢。
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结构、辉励的文学风格以及深刻的寓意。
它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六、影响《琵琶行》在古代就已流传甚广,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者通过这首诗歌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比喻手法和对仗句式,再现了琵琶所串起的世间悲欢离合,表达了作者的抒情思想,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这首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现实意义。
《琵琶行》 文章解析
《琵琶行》文章解析《琵琶行》是一首古代诗歌作品,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解析,深入探讨其诗意、艺术特色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
《琵琶行》以素有“古风四美”之称的李夫人为主题,以其悲惨的遭遇和无奈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虚伪和艺术境况的思考。
诗的开头,白居易以“秦鸿雁长飞”作为插入语,形象地描绘了李夫人的抛弃和流离。
接着,诗人以“落日孤城闭”写出了李夫人孤独的境况和生命的无奈。
这种对孤独和命运的描绘,无疑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息。
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描绘了李夫人的琵琶技艺。
琵琶是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艺术和优雅。
通过李夫人娴熟的琵琶技艺,白居易展示了古代乐器之美。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琵琶音乐的婉转和动人。
另一方面,诗人在描写琵琶演奏时,以“弹奏弄瑟琴”“青鸟殷勤掷”等形象化的语言让读者更加理解琵琶曲调的动人之处。
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夫人在琵琶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在诗的结尾,白居易通过李夫人琵琶的声音将读者引入到更加深远的思考中。
他以“伤心秦汉经行处”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这一句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与社会变迁,通过琵琶的声音唤起了对过去辉煌与现实困境的反思。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类的悲凉。
李夫人在琵琶曲调中的情感流露,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对社会命运的反思。
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丰富,道出了作者对于现实和艺术的担忧与思考。
总的来说,《琵琶行》是一首富含诗意的作品。
通过对李夫人遭遇的描写和琵琶演奏的描绘,诗人深入人心地展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关系。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之成为了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学经典。
在解析《琵琶行》这篇文章中,我采用了文学作品分析的格式。
首先,我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了梳理,并引用了具体的诗句进行解读。
其次,我注重对诗中形象和意象的剖析,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诗意的理解。
《琵琶行》:白居易的心灵独白与境遇抒发
《琵琶行》:白居易的心灵独白与境遇抒发引言每当提到唐代诗人白居易,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琵琶行》。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白居易对自己境遇的抒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它是白居易借助琵琶一弦之音,渲染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分析《琵琶行》这首著名的诗歌作品,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白居易的心灵独白和境遇的抒发。
诗歌的背景和结构诗歌的背景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文人士大夫较多的时期。
白居易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唐朝的中期,以贞元之治为盛,社会上的风气也较为繁华。
然而,白居易本人却在政治上屡次受到排挤和贬谪,辗转于长安和江南之间,生活凄凉不堪。
正因为这样的境遇,他才写下了这首《琵琶行》。
诗歌的结构《琵琶行》是一首五言律诗,共有120个汉字,分为13个段落。
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简洁的意象,通过描述琵琶的音乐和伴奏音乐的歌唱,表达出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境遇的抒发。
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诗歌的内容《琵琶行》以琵琶音乐的演奏者为视角,通过描写琵琶的悲凉声音和情绪,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无奈。
诗中描述了琵琶的音色、琵琶弹奏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弹奏时所诉说的故事。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境遇的艰辛。
诗歌的意义《琵琶行》表达了白居易深深的痛苦和无奈的情感,并借助琵琶音乐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权力斗争中所受的不公和被排挤的遭遇。
这首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它不仅是唐代文人抗争境遇的象征,也标志着白居易自己在思想上的进步和成熟。
诗歌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主要意象:琵琶音乐在《琵琶行》中,琵琶音乐被用作主要的意象。
诗人通过描写琵琶的音色、乐曲的旋律,以及琵琶伴奏者的身姿和表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琵琶音乐相融合。
琵琶音乐被诗人借用,既是他倾吐内心痛苦的声音,也是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表达方式:生动的描写和比喻手法白居易有着出色的写作技巧,在《琵琶行》中他运用了多种生动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和形象感。
《琵琶行》 文章解读
《琵琶行》文章解读《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以琵琶音乐为线索,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深入解读,从诗歌结构、意象运用和主题阐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诗歌结构《琵琶行》共分为七十二章,每章七言绝句,全诗整齐划一,章节分明。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首章以琵琶音乐为引子,将读者引入故事的起点;中间章节以诗人游历江南的经历为主线,穿插着各种琵琶音乐的形象,描绘了江南的风景、人物和风土民情;尾章以主人公的愁怅和对琵琶音乐的怀念作为结束,给整个故事以深刻的印象。
整体结构铺陈出故事的发展轨迹,使读者沉浸其中。
二、意象运用《琵琶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使诗中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诗中描绘的琵琶丝弦引出的音乐,将琵琶的声音与自然景色相结合,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读者听到了江南的夜晚和渔火的声音,产生了同时触摸和听觉的感官体验。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丰富的人物描写,如天净沙·秋思、明月几时有、庐山谁识草堂前等等,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境遇,增加了故事的变化和戏剧性。
三、主题阐释《琵琶行》的主题是人生的苦难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的主角琵琶手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奋发向前,不计较辛苦和困境。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演奏琵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琵琶音乐的力量,他抒发内心的情感,承载着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整首诗中透露出的背景和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白居易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琵琶手的命运为写作背景,借以抒发自己对人生痛苦和坚持追求的感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描写琵琶音乐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琵琶音乐的热爱。
总之,《琵琶行》这首叙事长诗通过琵琶音乐的形象,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通过诗歌结构的安排、意象运用的巧妙和主题的阐释,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分层赏析,参考一下。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分层赏析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头送客闻琵琶 移船相近邀相见 东船西舫悄无言 又闻此语重唧唧
பைடு நூலகம்
月夜船上弹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 曲终收拔当心画 整衣敛容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第一次(暗写) 醉不成欢惨将别” 暗示沦落)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主人忘归客不发 )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六幺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详写) (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点明主旨) 诗人述“ 诗人述“迁谪意 照 ” 应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 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江州司马青衫湿
调弦校音,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演奏琵琶曲 第二次) (第二次) 幽咽凝绝,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序曲) (总写)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曲终) 魅力) (魅力)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 重色重利” 歌伎。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 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 曾经沧海” 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 格的成熟美。 格的成熟美。
琵琶女的形象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塑造了一个封建 诗歌的第三部分: 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 了对比的手法。 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年轻貌美 门庭若市 昔日欢笑 老年失意 年长色衰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题解
古诗的一种体裁。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 古诗的一种体裁 宋王灼《碧鸡漫志》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 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 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 (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 guǒ)》卷上: 凡歌始发声,谓之引 既引矣, ǒ) 既引矣 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 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 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 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 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 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题
琵琶行》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 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 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 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 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 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 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 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 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 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 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 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 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 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 伤怀的感情基调。 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 叙事诗。 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