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过能力-《致橡树》
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致橡树 (共40张PPT)
不 仅 也爱 爱你 你伟 坚岸 持的 的身 位躯 置, , 脚 下 的 土 地 。
思考探究
Q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Q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Q3、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Q4、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
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
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 立和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该强调自身 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 喊。
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橡树
男性
木棉
2、先破后立
3、比喻 4、对偶、反复、对比
女性
拓展探究
我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十七岁的爱情
• 十七岁的爱情 • 是一抹迷蒙的晨雾 • 不要碰,让它轻轻
的飘着 •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 不要喝,让它轻轻
的唱着 •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 不要采,让它静静
的开着 •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 不要摘,让它涩涩
的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 稚弱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 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 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真谛
理
想
同甘共苦 生死相依
的心
个
爱 情 观
心 相 印
性 相 异
平等、 独立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 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 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
“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 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 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
2 致橡树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
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上)
《致橡树》(语文语文版九上)《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
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1、字词积累攀缘慰藉威仪霹雳雾霭霓虹2、朗读诗歌(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课件语文版
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 夕月,而是集中表现了诗人理想中纯洁热烈而高尚的爱情。
精品课件
《致 橡 树 》
我如果爱你——
不,这些都还不够!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如果爱你——
根,紧握在地下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叶,相触在云里。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上述意象代表的爱情观分别是什么? “我”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极力攀附的爱情
凌霄花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 立的茎,攀援它物向上生长。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 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 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 不顾,借攀附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精品课件
全文结构
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 批判、
摈斥 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 渴望、憧憬
全文结构
否定 — 批判、摈斥 — 传统爱情观 肯定 — 渴望、憧憬 — 理想的爱情
精品课件
第1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相互依存,相亲相爱) 3.每一阵风过……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印,精神契合,感情交融)
精品课件
作为爱的双方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橡树 木棉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具有坚毅、刚强、 矫健的阳刚之美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既有美丽的外表,也 有丰富的内涵,勇敢、 顽强,柔韧之美
她被安排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 接受“再教育”。家庭变故和个人遭遇 使她备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 歌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学课件语文版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 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 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 奴隶,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 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 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 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 令人惋惜和遗憾。
致橡树
YW·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新课导入
古人爱情诗中的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
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字词积累
yuán
攀缘
lán
流岚
wèi jiè
慰藉
ǎi
雾霭
pī lì
霹雳
ní
虹霓
整体感知
朗诵
1.读准字音 2.把握停顿、重音、节奏和速度 3.根据语义抒发情感
细读感悟
浏览课文,思考完成表格。
意象
与树的关系
攀 缘 的 凌 霄 花
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 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 “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 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夫 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 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 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 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木棉的独白 意象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与树的关系 依附 痴恋
奉献
【精品学习】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1
2 致橡树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并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并体会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目标2和3。
指导法、激趣法、练习法、实习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
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舒婷,当代女诗人。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品。
(2)背景链接《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2.生难字词(1)字音炫耀..(wèi jiè)..(xuàn yào)慰藉霹雳..(pī lì) 流岚.(lán)虹霓..(hóng ní) 雾霭.(ǎi)(2)词义【炫耀】夸耀,向人炫耀自己的长处、优势、功劳等。
【慰藉】安慰。
【霹雳】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响声很大。
【流岚】山里的雾气。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虹霓】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中所现的七色圆弧。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第2课-致橡树教学PPT课件
全文结构
➢ 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 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 批判、
摈斥 ➢ 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 渴望、憧憬
全文结构
否定 — 批判、摈斥 — 传统爱情观 肯定 — 渴望、憧憬 — 理想的爱情
第1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 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 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 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 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 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绿 荫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 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 自由天空。
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
泉源:常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使橡树显得高大、伟岸,自己则只 是一种衬托 ,默默支撑着大树。
和
批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一味为橡树奉献
判
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二、新课讲解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平等,独立
找出诗中体现橡树、木棉关系的诗句,并分析体现了 怎样的爱情观。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 一起。(独立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返回
29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 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主要作品《双桅船》《舒婷顾城 抒情诗选》等。《祖国啊,我亲 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 歌奖。70年代末,她和同代人北 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 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 一股“朦胧诗”的大潮。
2021
6
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 80年代
橡树
【语文版】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ppt习题课件(含答案)
教学,结合地图我们可以画出路线,那么当有人向你问路时,我们应该怎么描述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路线,辨认方向,区分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的位置关系。 二、提高互动,问题启发思考
问题引领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推进课堂进度,从而更好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 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发问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解题来进行消化吸收,使用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 讲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正方形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让学生回忆直角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为底乘高,接着教师再引导思考 :“那么如果我将这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切除一半,剩下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学生就可以据此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高除以二,接著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和梯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课堂
一节优质的课堂必然离不开优质的课前导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及时转换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前导入是 每堂课的必备项目,其能让学生从课间休息的放松状态中转换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方向》一课时,就可以先通过情境创设引出问题:小明要从教室到街对面 的文具店,他应该怎样走,请在地图上画出他的路线,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画出小明从教学楼出发,路过操场,走出校门,穿过人行天桥,最终抵达文具店的路线。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画图进行引导
语文版2020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致橡树》ppt教学课件
Q3: “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是个否定词, 它否定的是什么?
•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的文字,是新时期 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你们能看懂下图的含义吗? 你们能按照下面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合作完成研究吗?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剧烈摇晃
第4步
注意 安全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模拟实验二
“流水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记录单
实 验 材 料: 带盖塑料瓶、水、岩石块。
实验前岩石特点: 有棱角、有的锋利,易割手。 实验后岩石特点:
实 验 结 论:
1、这首诗中,“木棉”对“橡树”表达了自 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话,会有何 感想呢?请你用“橡树”的身份,用诗歌或 散文的形式给“木棉”复信,题目为:《致 木棉》。
2、背诵全诗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贵州梵净山蘑菇岩
云南路南石林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脚: 破碎的岩石
•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梁小 斌。
•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Q1:《致橡树》一诗中出现了三 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 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A1:“我”指木棉,“你”指橡树,”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攀 附
痴 情
慰 藉
衬 托
奉 献
解读第一层
致橡树
Q: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 上划出,并大体说说这些意象的意义。
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致橡树》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能力-《致橡树》
一、单项选择题。
1.诗人在《致橡树》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 )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
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
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
二、阅读理解
1.阅读《致橡树》,从“开头——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回答问题。
(1)诗人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2)诗人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宦们只知牺牲、奉献,却忽略了自己被爱的权利,是诗人所摒弃的。
二、
答案:
(1)否定了三种爱情观:①极力攀附的;②单方痴恋的;③一味奉献的。
因为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
传统的爱情是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结合;传统的爱情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诗人对传统的爱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
(2)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祸福与共、相知相依。
(3)橡树:有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外露。
木棉: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解析:
(1)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所选择的意象来理解。
凌霄花:极力攀附在别人身上。
鸟儿:痴情依恋对方。
泉源、险峰等:一味奉献。
(2)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彼此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诗人认为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情投意合为基础。
(3)根据诗中所叙述的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分析,再结合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即可概括出两者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