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热爱,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提问:谁能概括一下愚公的形象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意义。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运用愚公移山精神,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有关愚公移山的文献或故事,如《列子·汤问》中的原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不同文本对愚公移山的描述和评价。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愚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愚公精神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愚公精神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公移山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精神内涵。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标注关键词汇和句式。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二、故事回顾(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各组汇报,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愚公移山》原文,注意遇到的生词和特殊句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对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四、愚公精神探讨(10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情节、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愚公精神。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孟子》中的《井底之蛙》、《韩非子》中的《狐假虎威》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题。
2. 将《愚公移山》中的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愚公移山》复习【学习目标】1.熟记《列子》《史记》等作家作品常识。
2.识记重点文言字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课文大意,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识记背过重点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重点词语句子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无穷匮.也()惧其不已.也()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一词多义而:①面山而居()且:①年且九十()②聚室而谋()②且焉置土石()③而山不加增()以:①以君之力()始:①始齔()②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始一反焉()3、古今异义词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义阴天毛:古义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义毛发4、通假字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无陇断焉5、重点句子翻译。
①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④杂然相许。
⑤且焉置土石。
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⑧甚矣,汝之不惠。
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⑫二、作家作品常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中考链接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愚公移山》【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愚公移山》 学历案
《愚公移山》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2、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3、探讨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如“且”“焉”“许”“易”等。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
2、难点(1)对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寓意。
(2)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3、归纳法: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愚公移山》,去感受这个故事的魅力。
(二)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作者简介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字词解释(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
面:面对。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
谋:商量。
汝:你们。
毕: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
(5)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曾:连……都……。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敬佩。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探讨其代表的精神内涵。
3.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和愚公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复习和理解课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1. 回忆并概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并阐述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3. 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3. 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移山”比喻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艰难过程,“两座大山”象征困难和挑战等。
三、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学生能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其代表的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精神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2.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其如..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三、一词多义: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方位,方向《出师表》有朋自远方来地方《论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圆《愚公移山》余年幼,方出神正《童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刚刚《狼》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汝心之固,故不可砌顽固《愚公移山》子固非鱼也本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吾意固不杀人坚决《公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穷欲穷其林走到尽头《桃花源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完结《愚公移山》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尽,深《送东阳马生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鱼我所欲也》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政通人和(顺利)通计一舟(全,整个)四、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2、帝感其诚(被动句)3、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五、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复习课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读中考考纲对课内文言文的要求和考点。
2、根据往届中考题型对本文的字、词、句、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进行复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解中考考纲对课内容文言文的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根据中考题型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1、全体学生朗读课文。
2、中考命题题型一:字词解释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考查数量:3个;分值:3分(每空一分);考查形式:填空题;考查内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做到心中有数)3、在课文中标注重点字词:方、阳、且、惩、塞、迂、毕、平、险、指、阴、杂然、许、献疑、以、损、如…何、焉、置、诸、荷、叩、垦、箕畚、孀妻、始、龀、易、反、智叟、止、甚、惠、毛、其、长息、固、彻、不若、虽、穷匮、苦、亡、已、诚、负、厝、陇断4、让学生在4分钟内迅速背诵上面字词,进行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抽查背诵,检查熟练情况,特别有一些通假字或是一词多义情况要强调,例如:且、毕、险、指、许、以、焉、始、惠、其、固、虽、苦、亡、诚、负这部分词语要进行拓展一词多义。
5、中考命题题型二:翻译题;考查数量:2句;分值:4分(每句2分);考查形式:填空题;考查内容:主旨句、典型句式结构句子、具备文言现象(即句子中一定含有得分点)的句子举例中考考题进行评讲:(2014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重点考查“斗”、“蛇”词类活用;(2016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重点考查“妻子”、“绝境”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6、抽查学生对本文翻译的理解情况,见以下几道题:(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4)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 加深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学习和传承。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的坚持和毅力。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愚公精神的核心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愚公移山》故事的相关材料。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提问:你们对愚公有什么印象?愚公的精神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故事回顾(10分钟)1. 让学生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教师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坚持和毅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愚公精神的话题进行讨论。
2. 讨论话题如下:a. 愚公移山的意义是什么?b. 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c. 如何将愚公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愚公精神的。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愚公精神的认识和实际运用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思考愚公移山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探讨如何在面对困难时,运用愚公精神去解决问题。
七、课堂互动:1. 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课堂演绎。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背诵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4、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学习过程:一、巩固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5)指通豫南“”通“ ”,意为。
(6)无陇断焉。
“”通“”,意为。
2、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3、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2】惩山北之塞惩:【3】吾与汝毕力平险险:【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二、回答课文问题:1·、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5.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6.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7.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8.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9.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10.用天神搬走两座大山做结局的作用是什么?11、分别概括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愚公:智叟:13、概括“愚公精神”的内涵:14、本文写法上运用了哪些对比?三、中考题演练:(一)类文品读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⑵秦青弗止(弗止:)⑶自谓尽之(谓:)⑷乃谢求反(谢:)2、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⑵之: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完整word版)《愚公移山》复习课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复习课教案诸城市卢山中学吴田伟一、教学目标:1.以本文的重点词语为主线,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本中的文言词句。
2.学会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地解读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设想:对于文言文的复习,“大容量,高效率”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点,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往往是注重了前者,就忽视了后者,容量一旦大,效率就会不高。
所以就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最常用、最简单的“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办法,让他们迅速地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到原文当中去加以佐证。
改变过去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试着用“追问”的办法,用一个字去撬动整个课堂。
本文的作者意在宏扬愚公面对困难,挖山不止的“诚心”,所以要抓住“帝感其诚”中的“诚”字去进行文本的剖析,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时:1课时四、板块:1.解读本文的题目。
2.证明自己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一)请同学背诵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翻译。
(二)解读题目。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愚公移山”,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预期答案: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这两座大山。
当答案不够准确时,可以提示:(1)这两座大山是愚公用箕畚一点一点运走的吗?(2)那这篇文章的题目换成“夸娥氏二子移山”多好啊!为什么非要写成“愚公移山”呢?2.也就是说,移走两座大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字——预期答案:诚。
(板书:诚)也就是说,本文的主题是在赞扬愚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地要铲平困难的诚心。
那么,这个主题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加以证明。
原文当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三)证明自己的解读。
1.第三小节——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解读:(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①这句话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可以找一位同学来试试。
23 愚公移山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列子》一、学习目标分析1、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分析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c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d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e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g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j、“虽”我之死(即使)k 、“何”苦而不平(愁)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a、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c 、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201页《愚公移山》复习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智叟()荷担者()3、解释句中的重点字:(1)杂然相许(许:)(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4)帝感其诚(感:)(5)而山不加增(加:)(6)聚室而谋日(聚室:)(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9)惧其不已也 (已: ) (10)无陇断焉 (陇: )4、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思是。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思是。
无陇断焉。
()通(),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甚矣,汝之不惠!( 5 )何苦而不平?8、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毁山之一毛()笑而止之曰()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八上《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一、作家作品《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列子》相传为_______(时期)郑国人_________所撰。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万仞.( )2.魁.父( )3.阻塞.( )4.荷.担( )5.叩.石( )6.箕.畚.( )7.始龀.( )8.一厝.( )9.孀.妻( ) 10.穷匮.( ) 11.雍.南( ) 12.朔.东( )13.jì ( )州 14.智sǒu( )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1)惩山北之塞.________(2)出入之迂.也________(3)聚室.而谋.日________ ________(4)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5)杂然相许.________(6)其妻献疑..日________(7)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8)且焉置.土石________(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________(10)叩.石垦壤________ (11)始龀..,跳往助之________(12)寒暑易.节________(13)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14)北山愚公长息..日________(15)固不可彻.________(16)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1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18)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19)惧其不已.也________(20)一厝.朔东________(21)无陇断..焉________四、文言现象1.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词。
(1)方.七百里,高万仞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2)惩.山北之塞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3)达于汉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4)指.通豫南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6)投诸.渤海之尾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8)虽.我之死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9)何苦.而不平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10)惧其不已.也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3.词类活用。
《愚公移山》八上复习学案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第5页(共9页)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 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 琴 而 鼓 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 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页(共9页)
3.词类活用。 (1)活用类型:名词作动词 含义:面向着 (2)活用类型:形容词作名词 含义:险峻的大山 (3)活用类型:名词作状语 含义:用箕畚装土石 (4)活用类型:形容词作名词 含义:冬季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省略主语“二山” (2)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3)倒装句,“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4)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9.孀妻( ) 10.穷匮( ) 11.雍南( ) 12.朔东( ) 13.jì ( )州 14.智sǒu( )
三、重点文言实词解释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
初中语文_《愚公移山》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温故,可以知新。
今天我们重温《愚公移山》,走近文言文,希望你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二、回读课文重忆内容过渡:首先,让我们齐读课文,回顾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选自列子的《列子》一书,其体裁是寓言,是要通过故事来揭示一定的道理的,本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练习,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PPT 展示题目,生回答问题)过渡:这篇文章,不仅要求读熟,还要求背诵,在教授新课的默写中老师发现有这样几句话,出错率,特别高,请迅速完成学案上的“默写填空”部分,并互相批改!小结:同学们,“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个小方法,多读书,多品味,才知其意。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过渡:熟读感知是基础,要深入理解文章,需要积累解词、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看自主学习,这部分老师已经布置作业,自批自改,你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吗?2、请你对照课下注释,迅速复习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解词、译句。
(PPT投影)要求:时间三分钟,(运用智慧云课堂计时功能)结束之后,我们来小游戏—挑战过关。
我们随机点名(运用智慧云课堂随机点名功能),选择题目,并根据题目不同,给小组加不同的分值。
小结:同学们,“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文言文学习的第二个小方法,多积累,厚积薄发。
三、总结归纳文言现象过渡:在解决字词和译文的基础上,我们来总结归纳本课的文言现象。
1、你知道的文言现象有哪些?(PPT投影。
板书)相信,下面的小知识讲解,你会更有收获的。
(播放:微视频《文言文现象》)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和小组分工完成任务,然后交流展示。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 5句式 6、 7小组解决一词多义,“之”的用法,8.9小组解决一词多义其余的,时间3分钟。
(运用计时功能)请同学们来上台和全班交流,(运用照片功能。
)小结:同学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学习第三个小方法要,学会总结归纳,小到一课,大到一单元,一册书,甚至一学年。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卷)第一章:复习《愚公移山》故事梗概1.1 回顾愚公移山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愚公、智叟、太行、王屋二山等。
1.2 愚公移山的原因:为了交通便利,决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1.3 愚公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代代相传。
1.4 复习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对话:愚公与智叟的辩论,太行、王屋二山的神助等。
第二章:复习文言文知识点2.1 词语解释:愚公、移山、太行、王屋、智叟等词语的含义。
2.2 句式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句式的运用。
2.3 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分析人物形象3.1 愚公的形象特点: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敢于挑战、大公无私等。
3.2 智叟的形象特点:自以为是、目光短浅、善于诡辩、缺乏远见等。
3.3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太行、王屋二山的神助、村民的支持等。
第四章:探讨主题思想4.1 愚公移山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毅力。
4.2 对比愚公与智叟的形象,分析作品对不同思想观念的批判与肯定。
4.3 从故事中提取寓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课后练习与拓展5.1 翻译故事中的重要句子,巩固文言文翻译能力。
5.2 结合故事内容,发挥想象,为愚公移山的故事编写一个续篇。
5.3 搜集其他有关愚公移山的典故、成语或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5.4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愚公移山与其他神话传说的对比,分析其独特性。
6.2 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对比,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七章:作品欣赏与评价7.1 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行欣赏与评价。
7.2 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课堂讨论与分享8.1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和感悟。
8.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和通假字。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学习故事的寓意和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学习难点:本文的寓意一、解释重点字词(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寒暑易.节()杂然..()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许()而山不加增()虽.我之死( )二、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惩惩.山北之塞:戒,句中意为苦于惩.前毖后、严惩.不贷、惩.一儆百、惩.恶扬善:处罚、惩罚塞惩山北之塞.:阻塞(音sè)塞翁失马、塞外江南:塞外、边塞(音sài)迂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迂.道访问:迂回、曲折、绕远迂.腐:言行见解陈旧不合时宜室聚室.而谋曰:家十室.九空、皇室.:全家、家庭、家族(同上)将军既帝室.之胄:家族、家(同上)指指.通豫南:直皆指.目陈胜:指点、用手指、指向,动词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名词争高直指.:向、向上置且焉置.土石:安放、摆放置.之度外、置.之脑后、置.之不理、漠然置.之:摆、安放、搁惠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小惠.未徧、小恩小惠:恩惠、好处欢迎惠.顾: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通、通达、改变响彻.云霄:通、透(可以认为与上同)彻头彻.尾:一直到底、深而透(同上)苦何苦.而不平:愁愁眉苦.脸:愁、痛苦(同上)操操.蛇之神闻之:持、拿稳操.胜券:掌握、控制(引申义)(可认为与上同)重操.旧业:从事、做(同上)三、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背诵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4、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学习过程:一、巩固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5)指通豫南“”通“”,意为。
(6)无陇断焉。
“”通“”,意为。
2、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3、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2】惩山北之塞惩:【3】吾与汝毕力平险险:【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二、回答课文问题:1·、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5.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6.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7.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8.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9.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10.用天神搬走两座大山做结局的作用是什么?11、分别概括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愚公:智叟:13、概括“愚公精神”的内涵:14、本文写法上运用了哪些对比?三、中考题演练:(一)类文品读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⑵秦青弗止(弗止:)⑶自谓尽之(谓:)⑷乃谢求反(谢:)2、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于:薛谭学讴于秦青()饯于郊衢()⑵之: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5、根据要求回答。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②越明年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
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对比阅读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题3分,共9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愚公移山》复习导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1、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3】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2、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词做动词,面向。
【2】惩山北之塞惩: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3】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做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二、课文问题答案:1·、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做埋下伏笔,铺垫。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全家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叩石垦壤,寒暑一返。
6.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①两山高大;②愚公年老体弱,劳力稀少;③工具简陋,路途遥远。
7.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
愚公之妻对移山心存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土石无处安放。
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
8.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①幼童也来帮忙移山,表明了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
10.用天神搬走两座大山做结局的作用是什么?以神话作结,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1.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惧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
12.智叟:目光短浅畏难而止自作聪明,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13.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不懈,有恒心和毅力,踏实苦干,迎难而上,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任何困难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的精神。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4、本文中的对比手法:(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这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三、阅读题答案:(一)(参考答案: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
⑵弗止:不挽留。
⑶谓:认为,以为。
⑷谢:谢罪,道歉。
2、⑴向,跟着;在。
⑵的;代技艺。
3、“反”通“返”,归,回去。
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
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二)对比阅读一解析及答案:8、【分析】【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