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疡剂

合集下载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十九、痈疡之剂痈疡之剂,即痈疡剂。

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

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

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

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

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 (陈自明) 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良方》)【歌诀】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①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词解】①毋:毋wu,音吴,不要。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13)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

方以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

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

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

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 (齐德之) 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歌诀】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组成】鲜金银花五两(150g)甘草—两(30g)【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方剂学各论——痈疡剂(全国卷历年出题数:8道)1.概念:凡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的一类方剂称痈疡剂。

这类方剂主要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2.适应范围:常用于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病症。

3.配伍规律:根据痈疡的不同分类,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药物配伍。

如体表类的内治法初期多清热解毒药为主,脓成时多逐瘀排脓药为主,溃后期多补药为主。

4.分类:痈疡治法有消、托、补三法,因此有消散痈毒剂、托毒透脓剂、补益扶正剂。

5.注意事项①痈疡发于内在脏腑,在辨证上主要是分清寒热虚实,已成脓或未成脓等。

②痈疡发于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如痈疡已成,毒盛使用托法,应注意解毒,防止余毒留恋;化脓迟缓,还必须注意攻透,力求毒随脓泄,防止内陷。

③在痈疡余毒未尽之际,纯补太早,终非所宜,还应兼顾清解余毒,以免因补留邪。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①阳证犀黄丸有化痰、软坚、消散作用,兼有解毒消痈、活血祛瘀作用,是为治疗痈疽、瘰疬、流注等病的主要成药。

②阴证透脓散是以消散溃脓为主,兼以扶正托毒;小金丹治阴证或阴疽,以温化寒湿,祛痰通络为主。

7.具体内容犀黄丸【歌诀】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组成】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配伍特点】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透脓散(《外科正宗》)【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组成】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治疡剂ppt

治疡剂ppt

阳 臣 姜炭—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散 寒
佐 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 肺 咳吐腥臭脓血 痈 胸中隐隐作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痰 毒瘀 壅互 肺结
清 君 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
消 活 臣 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
火毒内阻
热毒
脱疽 溃烂腐臭,发热口渴 君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火 初起局部红肿
血行不畅
治盛
舌红脉数 使 甘草—配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瘀滞筋脉
解疔
力尤强,并能凉血
热毒痰瘀壅滞证 累疠,流注 痰瘀壅滞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
血 瘀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泻 君 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

祛肠中稽留之淤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与大黄配伍,破瘀泻热
瘀 臣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皮—辛苦微寒,凉血化瘀,消肿疗疮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头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
面 兼有表热证
外风
风 外痈局部欣红肿痛
痈热
热 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
兼表
痰 脉数苔白或黄
有证

疏 君 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
风 臣 薄荷、荆芥—发汗解表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一、组成
黄芪盐水拌炒、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拌、人参、茯苓各一钱(各10克)、甘草、白芍药、远志去心,炒、川芎、官桂、当归酒拌,各五分(各6克)。

二、用法
作一剂,水二锺,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
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
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

四、功用
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五、主治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溃处作痛,倦怠懒言,胃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

六、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气血两亏所致。

故仿十全大补汤为本方组成方法,意在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如用四君子汤去白术以补气补脾;四物汤养血补肝;黄芪、肉桂益气助阳,可收阳生阴长之效;麦冬养心除烦,护阴以配阳;远志宁心安神,用在本方的另一作用是“长肌肉…治一切痈疽。

”(《本草纲目》)诸药配合,
共使气血充盛,促其腐祛肌生,疮口收敛。

本方在《医宗金鉴》对使用的加减:“如痛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硬也”。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一、组成生黄芪四钱(12克)、当归二钱(6克)、穿山甲炒,一钱(3克)、皂角刺一钱半(5克)、川芎三钱(9克)。

二、用法水二盅,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服入酒一杯亦可。

三、歌括1.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2.《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旁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3.托里透脓散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山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四、功用托毒溃脓。

五、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六、方解本方所治痈疡,是由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难溃,毒亦难泄。

方中用生黄芪,即所以益气托毒,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刺消散通透,软坚溃脓;用酒少许,增强行血,活血作用。

共具托毒溃脓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邪中兼以扶正,属于托法范围。

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祛新生。

本方对痈肿不消,成脓不易,切开又不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宜。

七、附方及方论1.透脓散(《医学心悟》):即透脓散加白芷,牛蒡,金银花。

功用:扶正祛邪,托毒溃脓。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此即溃。

2.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土炒、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钱(各3克)、升麻、甘草节各五分(各2克)、当归二钱(6克)、生黄芪三钱(10克)、皂角刺一钱五分(克)、青皮炒,五分(2克)、水三盅,煎一盅。

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盅,后热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盅热服。

功用:扶正祛邪,托里透脓。

主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

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透脓散、《医学心悟》之透脓散、托里透脓汤同有扶正祛邪之功,同治痈疡脓成难溃之症。

其区别在于:透脓散是益气和血与消散通透并用;《医学心悟》透脓散,是在前方基础上增加辛散透邪与清热解毒之品,使其脓易溃,毒易解;托里透脓汤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并用,能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

治痈疡剂(方剂学)

治痈疡剂(方剂学)

【主治】
火毒结聚之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似粟,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以及痈疡庁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第一节 散结消痈剂
散结消痈剂,适用于痈疽疮疡等。代表方 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等。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剌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 药各一钱(各6g)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 服)。
【方论选录】
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 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蘊崇热毒为患。治 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绝,行气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穿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 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当归以祛血热, 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 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 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 须斟酌而用。(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瞅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 有力。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之证,乃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 热、痛;风热邪毒,壅郁肌腠,邪正交争,故身热凛寒;正邪俱 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伍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消肿溃坚之法。
托法,《外科启玄》有谓:“托者,起也, 上也。”多用于痈疡中期,邪盛毒深而正气 不足,疮毒内陷,脓成难溃之证,用之扶助 正气、托毒外出、软坚透脓。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研 究 z 0 u2年 2月 第 1 8卷 第 1 期
RE E C O R S AR H FT ADI O L C NES ME cNE TI NA HI E D【I
V [1 o 8No 1 e O2 b 2 0 F
痈 疡剂在 脾 胃病 治疗 中的应 用
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 溃疡 , 临床 以 胃、 十二 指肠 溃疡 多见 。在 溃疡 活动 期, 临床可见 胃痛、 泛酸 、 口苦 、 质红 、 舌 苔黄腻 、 弦等症 ; 脉 内镜 下可见溃疡形 成 , 溃疡 面黄苔 或黑苔覆盖 , 污浊物 附着 , 溃疡 周
围充血、 水肿 、 隆起 、 烂或伴 出血 , 特征与 “ 糜 其 疮疡 ” 相似 , 辨证 属热毒 塞聚, 气滞 血癌 , 肉腐或 痛 ; 治疗 宜清热解毒 , 活血 止痛 . 化癖清痈。方选仙方 活命饮加减。常用 药物 : 银花 4 g 制乳 金 5,
顾 庆 华
关键词 : 消
痈癌剂
中圈分类号 : 2 6 3 18 1 5 . 1 9 3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7 4 8 20 )1 0 4— 2 10 —6 6 (0 2 0 —0 2 0
正根本 在缓解期 , ” 当益气健 脾 , 化湿解 毒 , 括血化瘀 , 护膜生 肌
上 肉桂 3 , g 炙麻 黄 5 , g 鹿角胶 1g 白芥子 1g 炙黄芪 2g 全 当 0, 0, o, 归 lg 莪 术 l g 蒲公英 2 g o, o, o 。随证加 减,0日为一疗程 , 3 一般 服用 1 2个疗程 , - 溃疡可 以愈合。经 临床 观察 。 本法不仅 可 以 治愈 难治性 溃疡 , 而且可以抗消炎性 溃疡复发 , 且无毒副作用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治疡剂

治疡剂

【方解】
·治疡剂·阳和汤
君:熟地——重用,滋阴补血
鹿角胶——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
臣:肉桂、姜炭——温通血脉,散寒温阳
佐:麻黄——辛温宣散,温通腠理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使:甘草——解毒,调药
配伍要点
本方温补营血药与辛散温行药相伍,使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补不敛邪,散不伤正,相反相成
【病机】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 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 局部肿痞
湿热蕴结肠中,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不畅, 瘀热壅盛,血败肉腐
【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治疡剂·大黄牡丹汤
君: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配伍,泻热破瘀力强。
臣: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辛苦微寒,凉血化瘀 佐使:冬瓜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配伍要点:
·诸药合用,既可泻热破瘀,又可散结消肿。
【运用】
·治疡剂·大黄牡丹汤
1、辨证要点: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
黄,脉滑数。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
2、临证加减: ·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肉腐血败、成痈化脓:咳吐腥臭脓痰 热毒迫肺、肺失清肃:咳嗽、发热
【病机】热壅血络,肉腐血败,成痈化脓
【治法】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 方解】
·治疡剂·苇茎汤
君:苇茎—清肺化痈,化痰排脓 臣:冬瓜仁—涤痰排脓,清热利湿 佐:桃仁—活血行滞,散瘀消痈,滑肠润下
薏仁—清肺排脓,祛湿化痰
配伍要点:
清热与化脓排脓并用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四两(18克)、牡丹一两(9克)、桃仁五十个(12克)、冬瓜子半升(30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2.清肠饮清肠饮内用玄参,银花地榆加苡仁;芩麦归草煎服后,肠痈痛止足能伸。

四、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五、主治肠痈初起,少腹肿病。

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肠痈证,多由肠道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而成。

少腹肿病,乃由湿热与气血互阻,内结成痈。

随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

所谓“如淋”,因小便犹自调,无淋沥不畅之感,其非真淋病可知。

时或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

六府以通为用,所谓:“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治用泻热破瘀以消痈肿。

方中大黄乃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促其速下;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冬瓜子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

综观全方,是由苦寒泻下,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三类组成,使其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的结聚经破血而痈肿消散。

现代常用于具有湿热瘀滞证的急性阑尾炎,以及妇科中盆腔、附件的急性炎症等。

本方在《金匮要略》)方证条文下有:“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方后又有:“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后人在有脓能不能下,认识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脓已成不能下;有认为脓成未溃或未成脓,皆当速下。

从现代临床使用来看,后者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应以实证、热证为主,不能对肠痈证统一使用下法。

七、附方及方论清肠饮(《辨证录》):银花三两(90克)、当归二两(60克)、地榆一两(30克)、麦冬一两(30克)、元参一两(30克)、生甘草三钱(10克)、薏仁五钱(15克)、黄芩二钱(6克),水煎服。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一、组成薏苡仁分(30克)、附子二分(6克)、败酱草五分(15克)。

二、用法三味杵为末,取方寸,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

三、歌括1.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散肿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2.薏苡仁汤薏苡仁汤瓜蒌仁,丹皮桃仁一并存;湿滞血瘀腹胀痛,肠痈初起急煎烹。

四、功用排脓消肿。

五、主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胀,按之濡软,脉数。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肠痈,多由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

脉数本为有热之候,身无热而脉数,是为内有痈脓之证。

肌肤甲错,乃荣滞于中,血燥于外。

气血郁滞,肠无燥屎,故按之濡软。

重用苡仁利湿消肿,与败酱草相配,有排脓破血之功。

少佐附子辛热,助苡仁以散寒湿,并以行郁滞之气。

共同具有利湿、排脓、破血消肿作用,使湿瘀分化,脓排肿消。

七、附方及方论薏苡仁汤(《证治准绳·疡医》):薏苡仁、瓜蒌仁各三钱(各10克)、牡丹皮、桃仁各二钱(各6克),作一服,水三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功用:利湿润肠,活血止痛。

主治:肠痈初起,湿滞血瘀,腹中疗痛,或胀满不食,小便不利;或妇人产后,月经前后,凡由湿滞血瘀而致腹痛者,皆可服用。

八、文献摘录(方论)魏荔彤:“薏苡下气则能排脓,附子微用,意在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

服后以小便利为度者,气化也,气通则痈结者可开,滞者可行,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

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一、组成白胶香、草乌制、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各150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各75克)、麝香三钱(30克)、墨炭一钱二分(12克)二、用法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干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粒,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

如流注将溃及溃久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

如小儿不能服煎剂,以一丸研碎,酒调服之。

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参剂同口服(现代用法:以上十味,除麝香外,其余木鳖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粉末配研,过筛。

每100克粉末加淀粉25克,混匀。

另用淀粉5克制稀糊泛丸,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

根据《中国药典》(1977年版)木鳖子制法是“去壳,去油”。

每服2~5丸,一日二次,小儿酌减)。

三、歌括小金丹内麝草鸟,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墨炭,诸疮肿痛最宜服。

四、功用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五、主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病。

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各病,大都属于阴证或阴疽之类,多由寒湿痰瘀阻滞凝结而成。

故治以温通消散为主。

方中草乌祛风湿,温经散寒;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当归和血;地龙通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鳖祛痰毒,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痰;麝香走窜通络,散结开壅。

诸药相配,温通、活血、消壅、散结之力较强,可使寒散络通,痰消瘀化,疽肿自平。

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

本方药力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宜慎用。

方剂学课件 21治痈疡剂

方剂学课件 21治痈疡剂

附方:
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 组成: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
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 •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主治:痈疽、发背、疔疮、乳痈、跌仆损伤、
湿痰流毒,及大头天行、天疱疮,小儿丹毒, 皮肤赤肿等证。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B类)
• 主证分析: • 疔毒多由感受温热火毒以及恣食膏粱厚味,
辨证要点: 患肢暗红微肿灼热,疼痛剧烈,烦热口渴, 舌红,脉数。
犀黄丸
《外科证治全生集》(C类)
组成:犀牛黄、乳香、没药、麝香 功用:活血行瘀,解毒消痈。 主治:火郁痰凝、气滞血瘀之乳岩、瘰疠、 横痃、痰核、流注、肿痛、小肠痈等见舌红, 脉滑数者。
牛蒡解肌汤
《疡科心得集》(C类)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 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功用: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主治: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风火牙痛,头面 风热,兼有表热证;外痈局部红肿热痛,寒轻 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第二十一章 治痈疡剂
概念
作用: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 主治:痈疽疮疡证
《素问》中“结者散之”“坚者削之”
成因及病机
七情郁滞化火 嗜食辛热化生湿热 六淫侵入腠理经络 机体虚寒痰浊阻塞
热毒或阴寒之邪凝塞 气血郁滞,经络不通 肉腐血败
痈疡
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外痈—生于躯干、四肢体表 痈 疡
内痈—生于体内脏腑
阳寒 补通
肉桂
温通血脉 -血脉
血 滞 白芥子 温化寒痰 -皮里膜外 通
麻黄 宣通毛窍 -腠理
生甘草 解毒调药
证治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
用量特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

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关于中医对痈疡病证的论治方法初识概述:1什麽是痈疡剂?凡用以治疗痈疡,疮疡一类方剂,称为痈疡剂。

它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常用在体表痈疽(ju),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

2痈疡致病的原因有哪些?1内因: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辣之物;2外因:有外感六淫;3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伤,扭伤,虫兽咬伤等。

上述病因,导滞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瘀积化热,甚者肉腐为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等,而成为痈疡。

3痈疡的分类与辨证法:痈疡有体表和藏腑之说。

痈疡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1】痈疡体表辨证与一般辨证的区别:是将体表局部证状和全身病情,结合在一起辨证,以此分为阴阳虚实,及善恶顺逆:1》如肿形高起,范围局限,根脚收缩,皮肤红赤,灼热等,属阳证;2》如外形平塌,坚硬或棉软,范围松散,皮色不变等,属阴证。

痈疡辨证,常要结合内外传变分析:如颜面疔疮,可因热炽盛,而“走黄”“内陷”,反之内脏有病,体表局部也有表现。

如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2】痈疡发于内脏腑辨证,与一般辨证区别:治疗法则: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

痈疡发于脏腑治法: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1实热阳证:初起宜清热,消散热结,清热解毒,坚溃消肿。

代表方:仙山活命饮。

2虚寒阴证:初起宜温补散寒,以使阳和结散,及消法的应用。

代表方:阳和汤及成药小金丹。

注1如病在上部头面,颈项为病,由风热上干者,以疏风散热为主。

代表方:牛蒡解肌汤。

3】体表痈疡治法:1外治法: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2内治法:分为一二三期:一]初期起时,用消法,用于痈疡尚未成熟,可使毒散肿消,制止成脓,免去手术切开。

因痈疡初期,各症候不尽相同。

消法又包括: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行气,活血行瘀等。

二]痈疡中期或早期即用:托法:托补方药:可使内毒移深就浅,促使易溃易敛,适应于邪盛毒深,正虚邪陷,脓盛难溃之症。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一、组成犀黄三分(15克)、麝香一钱半(75克)、乳香、没药各一两(各500克,各去油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

二、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

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现代用法:以上四味,除牛黄、麝香外,另取黄米350克,蒸熟烘干,与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

用水泛丸,阴干,即得)。

三、歌括1.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2.醒消丸醒消丸内用麝香,没药乳香加雄黄;米饭和丸酒送服,痈毒消散保安康。

3.蟾酥丸蟾酥丸用寒水石,麝朱胆枯与乳没;轻粉铜绿雄蜗牛,疔毒外敷内服适。

四、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五、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

六、方解本方主治诸症,多由火郁、痰瘀、热毒壅滞而成,一般多属阳证。

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本方用治瘰疬、流注等体质尚结实者。

现代常用于淋巴结炎、多发性脓肿等。

对溃后脓水淋漓、气血皆虚者须慎用。

七、附方及方论1.醒消丸(《外科全生集》):乳香、没药各一两,各去油(30克)、麝香一钱半(4.5克)、雄黄五钱各研极细(15克)、黄米饭一两(30克),捣烂为丸,如莱子大,晒干,忌火烘,每服陈酒送下三钱,醉盖取汗。

功用:活血散结解毒消。

主治:一切红肿痈毒。

2.蟾酥丸(《外科正宗》):蟾酥二钱,酒化(6克)、轻粉五分(1.5克)、枯矾、寒水石煅、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一钱(各克)、雄黄二线(6克)、蜗牛二十一个、珠砂三钱(10克),上药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再入各药为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后,热酒一盅送服,盖被取汗。

功用:解毒消肿,活血定痛。

主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一、组成
牛蒡子(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石斛 (12克)、玄参(10克)、夏枯草(12克)(原书无用量)。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四、功用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五、主治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者;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六、方解
本方是用治局部痈肿兼有风热表证者。

故用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为主;薄荷、荆芥发汗解表;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痈。

丹皮、山梔、夏枯草泻火凉血、散血。

玄参配在本方,是取其泻火解毒,与石斛相伍,则有滋阴清热之功。

本方在原书主治,限于头面风热痰毒,在临床运用中可以扩大范围,即凡具有风热表证的痈肿痰毒,皆可以本方加减使用。

在痈肿外证中无肝火偏旺、津阴内伤之证者,夏枯草、玄参石斛皆宜慎用。

痈疡的常用处方

痈疡的常用处方

痈疡的常用处方痈疡是指体表的痈、疽、疮、疡、丹毒、流注等,它的致病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这里我们来看看痈疡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痈疡及其病因痈疡是指痈疽疮疡,临床上常表现为体表的痈、疽、疔、疮以及丹毒、流注等,痈疡的致病原因一般分为内因、外因两大类。

内因包括有内伤七情或恣食辛热之物。

外因包括有外感六淫或外来伤害如烫伤、金刃伤、跌打损伤及虫兽咬伤等。

这些病因常可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和,久而积瘀化热、甚则肉腐成脓;或是寒湿痰来自内生,流注于经脉、肌肉或附着于筋膜关节之间,凝聚不散。

这些都可致痈疡。

2.痈疡的常用治法痈疡的治法分体表痈疡治法与内在脏腑痈疡治法两种。

体表痈疡治法分内治与外治两种。

外治法如外敷围药、外贴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

而内治法分别使用消、托、补三法。

消法一般用于痈疡尚未成脓初期,包括解表法、通里、清热、祛痰、行气等。

托法一般用于痈疡中期。

补法一般用于痈疡后期。

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3.使用注意事项当体表痈疡火热炽盛时,应禁温补。

二、常用处方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组成】白芷3g,贝母3g,防风3g,赤芍3g,当归5g,甘草6g,皂角刺3g,穿山甲(代)3g,天花粉6g,乳香3g,没药3g,金银花9g,陈皮9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黄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本方主治的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而成。

营卫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故治用清热解毒,通经脉,行血结,消散溃结的方法。

方中的金银花清热解毒;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代)、皂角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行血结、溃坚消散之效。

【辨证】痈疡以具有红肿热痛四大特征为辨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
一、组成
海藻洗、昆布、半夏制、陈皮、青皮、连翘去心、贝母去心、当归、川芎、独活、甘草节各一钱(各8克)、海带五分(1.5克)。

二、用法
水煎服。

三、歌括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可睹。

四、功用
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五、主治
肝脾不调,气滞痰凝。

石瘿,坚硬如石,推之不秽,皮色不变。

六、方解
本方在原书主治为“石瘿”,在现代临床常用于“气瘿、“肉瘿”等病症。

本病多发于颈部,以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不痛,不溃为辨证要点。

本病多成于气滞痰凝,由气及血,以致气血结聚而成。

故用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为治瘿瘤主药。

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当归、川芎、独活活血以通经脉,配合理气药可使气血和调,促进瘿病的消散。

象贝、连翘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共以收化痰软坚,行气活血之功。

本方原书主治的“石”,其文字描述,与颈部癌肿相似,但现代常用治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有效,上述疾病在早期增生性肿大阶段,长期服用(3~6个月),有一定疗效。

2021中医助理基础《方剂学》第二十、二十一单元合并讲解

2021中医助理基础《方剂学》第二十、二十一单元合并讲解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乌梅丸(《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蜜【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趣味记忆】富贵美白脸当属新疆人【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君——乌梅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

臣——蜀椒、细辛,辛可伏蛔,温可祛寒;黄连、黄柏,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

佐——干姜、桂枝、附子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使——蜜甘缓和中。

本方所治的久泻久痢,实属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第二十一单元治痈疡剂1.治痈疡剂的适用范围治痈疡剂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证。

治疗多以散结消痈、托里透脓、补虚敛疮为法。

2.治痈疡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别病证的阴阳表里虚实。

(2)痈疡脓已成,不宜固执内消一法,应促其速溃,不致疮毒内攻;若毒邪炽盛,则需侧重清热解毒以增祛邪之力;若脓成难溃,又应配透脓溃坚之品。

(3)痈疡后期,疮疡虽溃,毒邪未尽时,切勿过早应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肠痈是因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君——大黄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毒;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两药合用,泻热破瘀。

臣——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湿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配合丹皮以散瘀消肿。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一、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生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3克)、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克)。

二、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三、歌括1.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败,溃后忌服用勿差。

2.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山栀羌,柴桔归芎芩芍防;红花牛蒡升玄薄,清热解毒活血良;痈疽初起能消散,腮腺炎肿又何殃。

四、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五、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

红肿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六、方解本方主治的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而成。

(《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不得行,故热。

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痈。

”故治用清热解毒,通经脉,行血结,消散溃坚为法。

方以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散外邪,使热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以消肿止痛;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酒煎服,是用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陈皮理气,甘草化毒和中。

综上配伍意义,是以清热解毒,通行血结,溃坚消散为主所组成以使毒祛、瘀散、坚溃肿消。

故对痈疡脓未成者,用之可使消散。

本方对有阴疽见症者不宜使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宜慎用。

本方在(《证治准绳·疡医》又名“真人活命饮”,主治药味皆同;《医方集解》方少赤芍一味。

七、附方及方论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连翘(9克)、山栀(9克)、羌活(8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柴胡(6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当归(8克)、黄芩(9克)、芍药(10克)、牛蒡(6克),加红花同煎(原书无用量)。

渴加天花粉,面肿加白芷;项肿加威灵仙;大便实加大黄、穿山甲;虚加人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方活命饮方论】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证治准绳·疡医》)清·罗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

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

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

(《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

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

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

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解热散毒。

治肿毒之法毕备矣,故疡科推为首方。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唐宗海: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

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

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

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血证论》)清·张秉成:夫肿毒之初起也,皆由营血阻滞,郁而为热,营卫之气失其常度,病即形之于外也,必有表证外见。

当此之时,急须精锐直前之品,捣其巢穴,使阻者行,滞者通,再助之以各药,自然消散。

方中甲片、角针,皆能直达病所,破除结积之邪;乳香理气,没药行瘀,二味皆芳香宣窍,通达营怀,为定痛之圣药,以佐甲片、角针之不逮。

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

肿毒既生于外,即为表证,故以防风解之于后,白芷疏之于前,使营卫不尽之邪,皆从汗出,如是则肿毒解矣。

至若当归之和血,贝母之化痰,陈皮之理气,亦由善后者以理其余氛。

酒煎则助其药力耳。

(《成方便读》)今·时逸人:凡痈肿疮疡红肿热痛,皆由血凝、气滞、痰结、热壅所致。

治疗方法,宜用活血、行气、化痰、消肿之法。

山甲、皂刺以攻坚积,归尾、赤芍以行血滞,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防风、银花疏达消炎,白芷、陈皮、贝母以减少分泌,甘草、花粉以解毒和中,合为活血消肿之剂。

以疡证初起,中气尚强,能任药力者始为相宜,凡乳痈、肠痈等证,皆适用之。

(《时氏处方学》)【注释】①剽(piao票):攻击。

【五味消毒饮方论】今·岳美中:本方取金银花寒能解毒,甘不伤胃,为主药,以宣通气血,疏散毒热;蒲公英、地丁消痈毒,散结热为佐;野小菊、天葵根凉血散瘀为使。

(《岳美中医案集》)今·裴正学:此方系治疗疔毒之主方。

疔毒,乃热毒蕴结于头面手足等骨质坚硬之处者,因其扎根于骨质坚硬之地,硬肿如钉着骨而得名。

热重毒深,凝聚而呈斯证,治则必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才能获效。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甚大,堪当主药;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之要药,助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故为辅;公英清热解毒,可谓佐药,因其消肿散热之力甚大,亦寓兼治之功;烧酒辛散,使顽凝胶结之疔毒,就其势而散之,故为引和。

(《新编中医方剂》)【苇茎汤方论】明·徐彬:此治肺痈之阳剂也。

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

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

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金匮要略论注》)清·张璐:薏苡下气利水,《本经》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能清脾湿祛肺热,所以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者,取以为下引之味;但性专利水,津气受伤者,服之每致燥渴,不若取其根一味捣汁,热饮三合,连饮三五次,不拘痈之已溃未溃,服之最捷。

甜瓜瓣专于开痰,《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善逐垢腻而不伤伐正气,为肠胃内痈要药。

桃仁治瘀血血闭,性专下走,而无上逆之虞。

苇茎专通肺胃结气,能使热毒从小便泄去,以其中空善达诸窍,用茎而不用根,本乎天者亲也。

(《千金方衍义》)清·魏念庭: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

苇小芦大,一物也。

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除烦。

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

一服再服,注云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

此于胸中甲错一证辨之,最为的当。

凡治肺痈无外感,因内热熏灼者,以此方为第一义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王子接:苇,芦之大者;茎,干也。

是方也,推作者之意,病在鬲上,越之使吐也。

盖肺痈由于气血混一,营卫不分,以二味凉其气,二味行其血,分清营卫之气,因势涌越,诚为先着。

其瓜瓣当用丝瓜者良。

时珍曰:丝瓜经络贯串,房隔联属,能通人脉络脏腑,消肿化痰,治诸血病,与桃仁有相须之理。

薏仁下气,苇茎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气血,则肉之未败者,不致成脓,痈之已溃者,能令吐出矣。

今时用嫩苇根,性寒涤热,冬瓜瓣性急趋下,合之二仁,变成润下之方,借以治肺痈,其义颇善。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陈元犀:此方以湿热为主。

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结在肺也。

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

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瓣排瘀,开结热之路。

(《金匮方歌括》)王士雄:邹氏《续疏》云: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①才,于津液之阂隔而生患害者,尤能使之通行。

薏苡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之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

瓜辨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能不邑②,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内结聚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

桃仁入血分而通气。

合而成剂,不仅为肺痈之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疴。

(《温热经纬》)清·张秉成:夫肺痈、肺痿二证,《金匮》论之甚详。

大抵肺痈属实,肺痿属虚。

故痿者萎也,犹草木之萎而不振也;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

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

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

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

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

(《成方便读》)清·邵步青:风温宜清肃上焦。

若肺为热气熏蒸,鼻干如煤,目瞑上窜,狂燥溺涩,胸高气促,皆肺气不宣化之征。

此方清解肺胃之温邪,而上痹可开,诸窍自爽。

(《四时病机》)清·张锡纯:《千金》苇茎汤,……释者谓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

而愚则以为不然。

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注释】①阂(he核):隔:阻隔。

②邑(yi):湿润。

【桔梗汤方论】明·李时珍: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

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

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

(《本草纲目·草部》)明·徐彬;此乃肺痈已成,所谓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邪热结于肺之荣分。

故以苦梗下其结热,开提肺气;生甘草以清热解毒。

此亦开痹之法,故又注曰再服则吐脓血也。

(《金匮要略论注》)清·周扬俊: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

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

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

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尤怡: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

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金匮要略心典》)清·王子接:桔梗味苦辛,苦主于降,辛主于散,功专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佐以甘草,载之于上,则能从肾上入肺中,循喉咙而清利咽嗌。

张元素谓其为舟楫之剂者,譬之铁石,入水本沉,以舟载之则浮于上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汪绂:此方所治,皆在肺部、咽喉之间,以其为火邪,皆内热已盛而上逆,而外淫又遏之,故皆用桔梗也。

甘草益胃气而输之肺,生用能散火解郁。

桔梗苦能泄肺火而下之,辛能泻肺邪而发之,然苦胜于辛,其用多主于降逆气而清肺,以其性轻虚上浮,专入肺部及膈上,咽喉之疾多用桔梗,如此方是也。

今人每谓桔梗载药上升,为舟楫之用,则是桔梗只为引经上行之药,而没其降热祛邪之功矣,不亦谬乎?如此方只甘草、桔梗二味,生甘草自能上升入肺,何劳桔梗之载?而此方若无桔梗,则甘草又岂独能有治咽痛、喉痹、肺痈、干咳之功乎?(《医林篡要探源》)清·章楠:少阴伏热内发,循经上灼而咽痛,虽不合用辛温开泄,亦不可用凉药以遏其外出之势。

故用甘草甘平和中,导邪外达;如不瘥,更加桔梗上通其气。

盖火郁不得外出故痛,通其气,使火外达,则痛自止矣。

(《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清·唐宗海: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

(《见血证》)【排脓散方论】明·徐彬:鸡子黄、芍药以和阴气,枳实合桔梗以通达周身之气,则脓自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