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治则名词解释汇总治则定义: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因人制宜:定义: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逆治法)定义: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

反治法(从治法)定义: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采用与表面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与常规相反的方法。

调理阴阳(调整阴阳)定义:利用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性能、情志的属性、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

内治法定义:通过给病人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各类治法的统称。

治病求本定义: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同病异治定义: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正邪的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定义: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定义: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寒因寒用定义: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虚者补其母定义: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解表法定义:用发汗、宣肺的方药祛除肌表之邪,治疗表证的治法。

古称汉法。

急则治标定义: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定义:表现不同的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定义: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内经选读》5~8章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5~8章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5~8章名词解释【伤寒】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即广义伤寒。

【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

【劳风】病名。

因劳而虚,风邪乘虚侵袭引起的以发热、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黏痰、鼻出浊涕为主症的病证。

【喉痹】咽喉肿痛,阻塞不畅,使言语不利,饮食难下。

【膜原】脏腑和肌肉间的脂膜组织。

【痿】病名。

指肢体枯萎,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疾病。

【肺热叶焦】指肺热耗损肺指津液、肺叶受灼伤的状态。

【风水】指水肿因感受风邪而得之。

【平治于权衡】辨别疾病时要衡量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去宛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

【缪刺】病在左而取右,病在右而取左的刺络法。

【开鬼门】发汗、通大便。

【洁净府】利小便。

洁,清除、排除。

净府,指膀胱。

【真脏脉】:脉无胃气之象,脏腑精气衰败外露的脉象。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病证轻浅者,标本兼治。

病证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湿之气,以及伤于五脏的暴喜暴怒之气【脱营】古病名。

因情志抑郁而导致以营血亏损为主的一类虚损性疾病。

【失精】古病名。

因情志抑郁,营养不足而导致以精气虚少为主的一类虚损性疾病。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内经(Nèi Jīng)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也被视为中医学的权威典籍。

它包括了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总共分为81章,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而《灵枢》则总共包含81篇,并围绕着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内经具有以下的特点:1.经典性: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经典,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它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教学。

2.系统性:内经对中医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和归纳。

它从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和诊断治疗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3.综合性:内经综合了当时的哲学、自然科学、医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思想成果。

它采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并融合了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多个理论体系。

4.理论创新性:内经提出了一系列的独特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

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思想,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实用性:内经强调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它提出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和治疗措施。

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深入研究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理与诊断、治疗与养生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同时,内经也促进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以其经典性、系统性、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所崇尚和奉行。

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一部经典。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的。

阴阳包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而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方剂学:指中医药中药方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范围等。

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中医临床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医学院: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院是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学术交流平台。

7. 养生学:指中国古代关于保健养生的学说和方法。

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们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锻炼等来保持身心健康。

8. 医药辨证学: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因病机的辨析,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9.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的学科。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0. 筋络学: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脉络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创始人,是本书的提倡者和主要人物。

2. 内经:指本书的内容以及集中体现的中医学理论。

3. 病机:中医学概念之一,指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4. 脏腑: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5. 经络: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通道,与脏腑相连。

6. 气: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为阴阳两种性质。

7. 血: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与气一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营养和能量的载体。

8. 阴阳: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9. 理论:指《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中医学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体系。

10.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人体的
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11.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
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2. 药物: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草药或其他天然物
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13. 养生:指通过调节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方法。

总体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理论,对于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了解。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内气化活动规律的枢机。

【气立】:生命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化活动规律【无形无患】:如果没有发生气化活动的事物,就不会有一异常的运动状况。

行,形体,此泛指人们可感知的食物。

患,即灾难或疾病,此泛指异常运动。

【飧泄】:大便中夹杂有未消化事物的泄泻。

【瞋(月子旁)胀】:胸脘胀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人其真气虚弱,少火之人其真气盛壮。

【壮火食气】:气味浓烈的药食可以消耗人体正气。

食,吃,通“蚀”。

引申为消耗。

【湿盛则濡泻】:湿胜伤脾,运化失常,症见大便清稀。

濡泻,又称湿泻,即稀便。

【痎虐】:泛指各种疟疾。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静藏于内是阳的镇守,阳行动与外故为阴之役使。

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

【煎厥】:病名。

过度烦劳,阳气炽张亢盛,煎熬阴精,反复至盛夏,两热相和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薄厥】:病名。

因大怒而气血上迫所致的突然昏厥的病证。

薄,迫也。

【痤疿】:由阳气郁闭发生的皮肤疖疹类疾患。

痤,即小疖。

疿,即汗疹、痱子。

【皶(zha一声)】:生长于面部的粉刺【静则养神,柔则养筋】:当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解,指阳气具有温养精神和筋脉的作用。

精,指精神爽慧。

柔,即筋脉柔和,活动自如。

【大偻】:严重的背曲不伸状。

【气门】:指汗孔。

【肠澼为痔】:下利脓血或为痔疮等病证。

【洞泄】:泛指重度泄泻。

【痿厥】:肢体枯萎不用而逆冷的病证。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类胚胎是由父母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成。

【法于阴阳】:仿效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法,仿效。

阴阳,此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和于术数】:协调各种养生的方法。

和,协调、整合。

术数,各种养生的方法。

【不妄作劳】:不随意进行超越自己能力的劳作。

妄,毫无约束、随意。

劳,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共存、协调、统一。

俱,偕同。

天年: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不善于调控精神。

时,善也。

【虚邪贼风】:泛指致病的气象因素,包括非时之寒、暑、燥、湿、风、热和疠气之类。

郑声中医名词解释

郑声中医名词解释

郑声中医名词解释郑声中医:1、内经:指《黄帝内经》,这是一部汇集祖先医術精华的古典名著,涵盖中医养生学、急症治疗、保健调养、中药药性等领域,被誉为中医两千多年历史上最高医学成就。

2、太阳病论:是由明代权威中医大家董仲舒,根据《黄帝内经》总结而成,以“天气、七情、五脏、四气”为病因,以“太阳、厥阴、少阴、所升、太乙、少乙”为病机,提出了与传统中医理论系统完全吻合的“太阳病论”。

3、六经:指《易经》《尚书》《诗经》《周易》《春秋》《楚辞》等六种典籍。

郑声中医以儒家六经为基础,创立了新的“六经诊病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和横竖立位言病理论,提出“百病有内隐原由,皆以六经视言病”的学说。

4、阴阳: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是郑声中医“六经诊病法”的基本概念。

简单来说,阴阳是指正邪、冷温、功能有无的二元对立,代表着人的体内的两种本源力量,它们用于调节病理、平衡元气,从而治疗疾病。

5、五行: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又叫五行相生、五行循环、五行物质流通等。

郑声中医将这种概念用于诊病,认为人体元气是五行元素分子的集合,元气不平衡和客观上能够感知到的治疗都可以在五行理论范围内进行研究分析。

6、四气:是指脾胃气、心肝气、肾脑气和肺肝气的总称。

郑声中医认为,脾胃气的失调会导致上述四种气的失衡,进而造成疾病。

因此,他们把调节四气的功效放在了重要地位,以期调整人体的元气状态平衡,避免由于体内气之不和而发生病理改变,从而治病起到控制作用。

7、所升:指“所升宫气论”,是郑声中医创立的典型治病理论之一,是基于阴阳理论的实践支撑。

他认为,所升宫气与天地六气的变化一致,也就是阴阳五行的变化,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气的循环,可以正确理解病机并进行治疗。

8、厥阴:指郑声中医独创的“厥阴病论”,是大体内科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厥阴是我们脏腑道路中的一种性质,它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元气,实现治病的目的。

厥阴一词还源于古代厥阴学说,可以理解为某种脏腑尚未将元气调整到一定平衡之前的偏阴状态。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

针灸学名词解释总结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2)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的总称。

3)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总称,是八条不与十二经脉同行,别道奇行的脉。

4)一源三岐:任督冲三脉同源起于胞中,出于会阴,分别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5)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6)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在头顶部汇合成六组。

7)头项寻列缺?阴经治头面部疾病?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肘膝关节以下)9)十二经别和十二络脉的联系和区别?10)十二经筋:十二经脉的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12)经络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反应病候、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13)穴位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14)十四经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5)经外奇穴: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穴。

16)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位置的压痛点或病变局部及其他反应点。

(17)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以腧穴定位的方法。

18)中指同身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距离为1寸。

19)一夫法: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宽度作为3寸。

20)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

21)肺系:肺及其相连的组织器官。

22)上骨:桡骨(23)胃口,胃上部,即贲门23)臑:上臂(24)客主人:胆经上关穴的别称24)安页:两目之间凹陷处。

足跗=足背25)气街:指气冲部,当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

26)核骨:足大趾与跖骨结合之跖趾关节。

皇帝内经名词解释

皇帝内经名词解释

1. 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3. 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4.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形体。

神,指精神。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5. 不知持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6. 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推陈出新8. 蕃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繁茂秀美9. 容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机潜伏,阳气内藏11. 苛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重病12. 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13. 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变化的根源16. 神明之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亦生18.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19. 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22. 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23. 七损八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性著作。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下面对该书中涉及到的主要名词进行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在人体内部,阴指的是内脏、器官等内在实质性物质,而阳则指气血、精神等能量性物质。

2.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包括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在人体内部也有着不同的作用。

3.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的概念。

它们贯穿全身各个部位,并与脏腑组织相连通,起着调节气血循环、协调身体机能等重要作用。

4. 气血:气血是人体内部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之一,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是指人体内部的能量,而血则是指人体内部的营养物质和液体。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概念。

它们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以及气血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

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望闻问切等方式来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7. 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

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8. 草药:草药是中药学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包括各种天然植物或动物的部位和提取物,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等多种作用。

草药常常被用于中医治疗的基础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黄帝内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健康保健中。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黄帝内经》考试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

气喘息息喝喝有声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22.嫃胀:胸膈胀满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

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32.著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

内经的名词解释

内经的名词解释

内经的名词解释古籍《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阅读《内经》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在阐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涵义和意义。

1. 阴阳阴阳作为《内经》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贯穿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的主要含义包括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事物的动态变化、事物的相互关系等。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产生疾病。

2. 五行五行是《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概念,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机气机是《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名词,指代人体内的气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气机的平衡与调节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机失调有关,恢复气机的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针灸、按摩、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调节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路的概念。

《内经》认为经络贯穿全身,有血之所御,可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方面,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同时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诊断方法如脉诊即是通过检查经络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5.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本单位。

在《内经》中,脏腑包括了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内经因加而发名词解释(一)

内经因加而发名词解释(一)

内经因加而发名词解释(一)内经因加而发什么是内经因加而发?•内经:指的是《黄帝内经》这部古代医学经典,也称为《内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医学著作。

•因:指引起、造成的原因或因素。

•加:增加、增添的意思。

•发:发作、发生的意思。

综合起来,内经因加而发指的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同因素引起疾病发作的现象。

内经因加而发的相关名词1. 病机•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在《黄帝内经》中,病机是内经因加而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子:风寒感冒的病机是外感风寒侵袭,导致气机不畅,表里不和。

2. 病因•病因: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是内经因加而发的根本原因。

•例子:饮食不当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之一。

3. 气机•气机:指体内气血运行的规律和过程。

在《黄帝内经》中,气机是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媒介。

•例子:气机郁滞是中医诊断时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

4. 寒热•寒热:是中医病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不同状态。

寒热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病理变化之一。

•例子:感受寒冷导致的发热属于外感寒热。

5. 脉象•脉象:是中医诊断中观察和判断疾病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得出诊断。

脉象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例子:脉象沉细代表着血虚。

6. 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五个脏器。

五脏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器官系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作用目标。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腑气。

六腑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器官系统,也可以是内经因加而发的作用目标。

结语内经因加而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研究病机、病因、气机、寒热、脉象、五脏六腑等相关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痎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秘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的宝库,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核心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

1. 阴阳阴阳是《黄帝内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关系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阴与阳互相依赖、相生相克、相互转化。

在医学上,阴阳理论被运用于诊断和治疗,阴阳失调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2. 五行五行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代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木、火、土、金、水。

五行理论被用于解释人体的运行规律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归经分类和药性归属。

3. 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指的是机体内的气体能量,血则是人体内液体的主要成分。

气血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常常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来判断气血的流通状况,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4.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网络结构,通过经络可以连接和调节全身各部分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经络中的气血堵塞或阻滞导致,因此调理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中。

5. 脏腑脏腑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中医学认为,脏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脏腑的功能失调常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6. 病因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不平衡导致的。

中医注重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强调病因和机体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阴阳应象大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地阴阳的作用,主宰万物的生长与变化神明之府:指自然界生长变化万物的内在动力所在之处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如精血营血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如卫气阳生阴长,阳杀因藏:总而言之,阴阳即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分而言之,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瞋胀:瞋,胀满;。

瞋胀既指胸膈胀满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使人的正气衰减,少火使人的正气增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张志聪“阴阳气血,外内左右,相交贯通。

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权衡规矩:权为称锺,有沉实之象;衡为撑杆,有平衡之象;规为做圆之器,有轻灵圆滑之象;矩为作方之器,有平盛之象。

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腠理:人体脏腑组织邻近关系形成的环境以及这一环境形成的纹路上窍:指人体头面部隶属于五官的小洞眼,是五脏之气的对外开放口下窍:指人体下部前后儿二阴附属的小洞眼,是浊阴之气的对外开放口气穴:既腧穴,又称气府,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谿谷:指大小仓肉濡泄:指泄泻而大便塘礴,由于湿剩伤脾所致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喘粗:呼吸急促,呼吸气粗身常请:请同清,寒凉之意。

身常请,既身寒身凉烦闷:即心情忧郁,形态烦躁七损八益:古代房事养身术中七种有害和八种有益的方法地气通于嗌:嗌,咽也。

地气所产之五谷,通过咽嗌进入胃中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互相贯通,故针刺左侧经脉的腧穴则可治右侧病变,针刺右侧经脉腧穴可治左侧病变,刺法上的缪刺,巨刺皆用此法六节藏象论神:即神气,气血。

是天阳之气与水谷精气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即气血魂: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人的识性,记性,悟性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本能活动,低级反应,如知觉,听视触觉唇四白:口唇与面部皮肤衔接形成的线迹,俗称唇线爪:手足的指甲五脏别论奇恒之府:功能似脏形状似府的一类器官即脑髓脉胆女子胞传化之府:人体中传化水谷及其变化物的一类脏器,包括大肠小肠胃三焦膀胱女子胞:即胞宫子宫魄门:魄通粕,魄门即肛门化物:指水谷消化后的产物,包括食糜,精气,水液,残渣,大便等气口: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切脉的常用部位,即脉,寸口天气:即阳气地气:即阴气营卫生会漏泄:卫气不固,皮肤不密,为风邪所伤导致汗出如漏。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一些重点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经典著作。

1. 阴阳:阴阳是《内经》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世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阴阳不仅限于生命体,也包括了天地、人事、气候等许多领域。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人体内,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之一。

2. 气血:气血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日常活动中的能量来源,“通则不痛”即是指气的畅通;血是维持身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它滋养全身各个组织。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通过调整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五脏:五脏是《内经》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分别为肺、肾、肝、心、脾。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脏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身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治疗疾病也是中医的常见方法。

4. 经络:经络是《内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人体内的穴位和脉络系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循环,也决定了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中医常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以调节经络的功能。

5.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

《内经》中也有涉及到五行的内容。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

中医养生中常根据五行理论来进行调养,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重点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与人体生命运行的智慧。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黄帝内经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黄帝内经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黄帝内经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黄帝内经的意思《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

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黄帝内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黄帝内经》之所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书中所言非虚。

黄帝内经造句欣赏一、阴阳五行筋络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东方的禅,东方的心让自己沉静在轻柔的中国民乐当中,感受在多元化的乐器演奏下,那种和谐与禅意的境界.二、夏季容易心情烦躁,也容易诱发心脏疾病。

《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因此夏季养心、保持心情平和非常重要,夏天中午最好睡个子午觉。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30)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40)、因时之序: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序。
(41)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所致的神昏、多言。
(42)四维相代:意为寒、暑、湿、气(风)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43)煎厥:古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4)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5)、嗜欲不能劳其目:即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注目(烦劳他的耳目)。 目,泛指感官知觉。
(6)、不惧于物:指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
(7)、德全不危:即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而不受早衰的危害。德全,指修养而有得于心。
(18)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9)罢极之本:罢,通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20)魄门亦为五藏使:指肛门的启闭功能赖五脏之气的调节,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地宣降,肾气的固摄,而肛门的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临床上大便秘结或泄泻,可从五脏调治,而脏腑的某些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的启闭收效。
(56)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57)遗:指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
(58)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
( 59)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风痹。
(8)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充盛。至,极也,此处有充盛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形神俱全:形神健全。

3.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4.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5.陈发: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6.蕃秀:繁茂秀美。

7.容平:秋季万物成熟,形容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8.飧泄:泻出来消化的食物。

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9.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1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在春夏季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节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
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

11.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12.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行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13.本:指阴阳。

14.瞋胀:胸膈胀满。

1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者易
化少火,令正气盛壮。

16.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销蚀耗散人体的元气,
人体的元气赖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供养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17.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18.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19.濡写:又称湿泻,由湿邪伤脾所致。

20.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
为罢极之本。

21.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

22.魄门亦为五脏使:指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
脏腑气机的升降。

23.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4.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指经脉中的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

25.气归于权衡:言精气化为血气入于血脉,精气的敷部要保持平衡生理状态。

26.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卫之气的循环,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于手太阴经,故
曰太阴主内。

卫气行脉外,起于足太阳经,复会于足太阳经,故曰太阳主外。

27.合阴:半夜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28.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9.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30.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3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32.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33.薄厥:古病名。

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同所导致的昏厥病症。

34.煎厥:古病名。

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致阳气上
逆昏厥的病症。

35.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意为通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会使人发生疔疮。

36.气门:汗孔。

37.肠澼为痔:肠澼,即下利便脓之类疾病。

38.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39.玄府:汗孔。

40.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热病未满三日,病邪在三阳之表,
可用发汗解表法使热退;已满三日,邪入三阴之里,用清泄里热法使热平。

41.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热病之后。

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
与邪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

42.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
证候。

43.三死: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疾,狂言三症。

44.行痹: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45.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症,亦称寒痹。

46.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47.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48.宗筋:此处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49.平治于权衡:治疗水肿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

50.去菀陈莝:去除郁久的恶血。

51.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文互相备的修辞。

言平旦之时,人刚刚醒寤,体内阴阳之气未因
进食劳作而被扰动、耗散。

52.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得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

53.杂合以治:根据五方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不同,综合五方各种治疗手段或方法予以治疗。

54.神不使:神机衰败,不能使针灸、药物发挥治疗效果。

55.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

56.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消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

57.因其轻而扬之:病邪轻浅的病症,当用质轻而升散的药剂或方法治疗,以驱邪外出。

58.因其重而减之:病情深重者,应逐步攻减邪气。

59.因其衰而彰之:气血虚衰的病症,要用补益的方法,使气血充盈而彰显。

6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体虚弱者,需用益气的方药予以温补;
阴精不足的病症,当用味厚的药食进行滋养。

61.其高者,因而越之:病位高,邪在上焦时,应因势利导,运用升散、涌吐的方药治之。

62.其下者,引而竭之:病位低,邪在下焦者,亦应因势利导,运用荡涤、疏利的方药引导
邪气从下而去。

63.中满者,写之于内:对中焦胀满的病症,以消导的方药,使积滞消除于内。

64.渍形以为汗:用汤液浸渍、熏蒸形体肌肤,使之出汗。

65.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对病势急猛的患者,医工需迅速采取措施,制伏病势。

66.血实宜决之:血分邪气壅盛,血行不畅而瘀滞者,治疗宜疏通脉道,常以针刺破血或以
药物活血通瘀。

67.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介宾注:“阳盛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

如《至真要大论》
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


68.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吴崑注:“定,安也。

诸经皆有血气,宜安定值,使之各守其位,
不得出位乘悔也。


69.气虚宜掣引之:掣引,即指补气升提之法。

张介宾注:“掣,《针灸甲乙经》作掣,挽也。

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儿引之使复也。

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
下气虚者纳而归中,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