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弟子问仁》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1、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的要求,这就是仁。 2、他认为,实行仁,要靠自己自觉,不能靠别人。 3、他认为,约束自己的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 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 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
译
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会见贵宾
• 仁的种种表现在本质上统一于——“爱人”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施:施予
于:对,向 济:救济
语
6.30子贡曰:“如有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博:广博,广泛。
其:恐怕,表推测 病:担心
疏通文意
思考:怎样理解孔子提倡的‚爱人‛?他主张的‚举直错诸 枉‛与仁有什么联系?樊迟是一个怎样的人?子夏是怎样让樊 迟明白举直与仁的关系的? 明确:1、孔子 “爱人”不只是爱自己的亲属、亲族,而是 超越这一切,爱所有的人,将爱升华到人类之爱的境界。 2、孔子认为,选拔重用正直的人,并将其置于邪恶的人 之上,能以正压邪,使其改恶趋善,这是实行仁的方法之一。 3、樊迟对孔子的两次回答都不理解,便请教子夏,由此 可知,他是个谦虚好学、执着认真的人。 4、子夏举舜和汤两个例子,说明选拔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治 理国家,能使政治清明,国富民安。
疏通文意
原 12.2
文
词 承:承办
欲:愿意
语
仲弓问仁。子曰:
如:如同,好像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施:施加
邦:诸侯国 家:卿大夫的封地
怨。”仲弓曰:“雍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对实 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对克制自己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 弟子问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 弟子问仁》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与尹师鲁第一书》)
·
(到,往)
·
(如果) (好像)
·
·
(比得上)
(按照) (符合)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
·
词句归纳
文言虚词
舜有天下,选于众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事于仁
·
·
(在)
句中语气词,表示短暂停顿 句中语气词,用来引起下文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12.22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 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 远矣。”
4•9 子曰:‚士志于
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疏通文意
原
文
7·12 子曰:
7·16 子曰:‚饭
‚富(1)而可求(2)也;
虽执鞭之士(3),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
疏食(1)饮水,曲肱
(2)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
云。‛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施:施予
于:对,向 济:救济
立:使……站得住
达:使……行得通
近:就近
譬:比喻
译
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 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 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 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 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 想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 要想自己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 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喻,而推 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了。‛
知1:智慧,名词 知2:了解,动词 达:明白
举:选拔
直:正直人,形作名
错:同‚措‛,放置
乡:同‚向‛,刚才 富:意义丰富 远:被疏远
译 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民。‛樊迟问 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明 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 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 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 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 邪者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 多么深刻丰富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重用皋陶,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提拔重用 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克:克制,约束
复:恢复
为:是 归:归于 焉:句末语气助词 目:细则,条目 虽:虽然 敏:聪敏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语言鉴赏
思考:找出文中排比句和对偶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对偶句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收到了句 式整齐,音节和谐,并能让读者在事理或事物的比照中 取得深刻认识的效果。排比句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词句归纳
3.表测度,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同步练习
1.比较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请问其目
·
·
古:恢复,归于 今:再,又 古:条目,细则 今:眼睛 古:请你让我做 今:请求别人做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层的“仁”
• 多层:理想之仁和现实之仁。 • 理想之仁:孔子将仁视为至高无上的理想,即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我们称之为理想之仁; • 现实之仁:孔子将一切通往其最高理想的行为、 道德都可视为仁。在最高层次之下,“仁‛多表现 为一种具体的品行,它是为了实现理想之仁而对 现实中具有仁性的各种品德的一种肯定。
明确:1、用 “见大宾”这个比喻说明为政者对民众要恭敬, 用“承大祭”这个比喻说明对百姓的事情要慎重。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 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领导者实践仁的原则。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与前文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 果对百姓恭敬诚恳、慎重负责,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给百姓 ;那么,无论在诸侯邦国做官,还是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 都不会招人怨恨,自己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这就达到仁的境界 了。
词句归纳
一词多义
①克
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能够) ·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 弟子问仁》) (约束) ·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战胜) ·
与克期俱至(《后汉书》) · · 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约定) (成功)
词句归纳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 的学说,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 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
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
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主张‚因材施 教‛,‚有教无类‛。他教育学生: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济百姓,言行谨慎,举贤 任能,以正压邪;从个人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人们舍己 为人,严于律己,一切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而且每个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将仁爱的伦理道德原则 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 这有利于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能引导人们 培养美德、爱心和智慧,有利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做 法的?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实行仁德?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圣德。 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人,需要更高的 精神追求。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要 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一方面,要 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由自 己的需要想到别人的需要,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广泛的帮 助和救济。
斯:这
已:同‚矣‛,表
疑问
为:做 无:不
无讱乎?”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对此,司马牛是否 理解?孔子针对司马牛的反应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明确:孔子认为说话谨慎也是仁的表现,司马牛对此并不理 解,在他看来,这样也算仁,这太简单了。孔子解释说,做事 本来很难,所以要考虑清楚才做,因而说话就必须谨慎,即懂 得做事难,就会慎于言。这虽然是小事,但如果每人能从小事 做起,事事谨慎,循序渐进,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③请事斯语也
④举直错诸枉
·
·
古:弯曲,不正 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 古:选用,推选 今:向上托或抬 · ⑥尧舜其犹病诸 古:难以做到 今:身心不正常 ·
同步练习
2.区别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虚词的用法。 ①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给) (引出‚见‛的对象) (从) (对,向)
乎
(一)助词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弟子问仁》)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弟子问仁》) 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事:做
原
文
12.1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
译 文 颜渊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制,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 下人都归顺于仁了。要做到仁德, 完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 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 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 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但请让我也照您 的这些话去做。‛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其:他
语
译
文
12.3司马牛问
司马牛问怎样做
才是仁。孔子说:仁
仁。子曰:“仁者, 者:的人 其言也讱。”曰: 讱:说话谨慎 “其言也讱,斯谓 之仁已乎?”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
的人,他说话是谨慎
的。‛司马牛说: ‚说话谨慎,这就叫 做仁了吗?‛孔子说: ‚做起来很困难,说 起来能不谨慎吗?‛
一样,使唤百姓都要好像承办重大 祭祀一样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 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 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 里做官也无所怨恨。‛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 去做。‛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回答仲弓的问题时用了‚见大宾‛‚承大祭‛ 这两个 比喻旨在说明什么?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理解?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前面两句有何联系?
内容小结
归纳:从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之中,可知他主张的‚仁‛ 有哪些涵义?
子贡问 仁 颜渊问 仁
(推广爱心 推己及人)
(克制自己 道德自律)
仁
仲弓问 仁 司马牛问仁 樊迟问 仁
(处事谨慎 宽以待人)
(言须谨慎 (通晓是非 行须慎重) 明辨善恶)
疏通文意
原
文
4·5子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
语
6.30子贡曰:“如有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博:广博,广泛。
其:恐怕,表推测 病:担心
立:使……站得住
达:使……行得通
近:就近
譬:比喻
内容评价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仁的主张有何积极的社会意义? 明确:从统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按仁的原则来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