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摘要:本文主要从情商的最新界定、多重智力理论、情绪中枢的新发现、健康心理学、情绪信息与语言信息的差异、认知心理的反思、学校教育的新定位等对情商理论建构有重要贡献的几个方面作一系统剖析。

关键词情商情商内涵情商来源

情商的理论建构和探索已有近十年的历程,真正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是从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高尔曼(D.Goleman)所著的《情绪智能》一书开始。此书一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但该理论的内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仍鲜为人知。这就难免使人们对情商的理解和讨论过于片面。笔者撰写拙文之目的就是使读者对情商的内容、理论依据及来源有一较全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情商

情商(EmotionalQuotiotient,EQ)又称情绪(情感智能)(EmotionalIntelligence)。这一术语最先是由美国新罕布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萨罗维和梅耶于1990年提出。EQ理论经过几年的运演,美国《纽约时报》的行为科学和脑科学的专栏作家,《今日心理学》前任高级主编戴尼尔·高尔门于1995年把一些有关EQ研究的深奥学术成果以非常通俗的方式编汇成《情绪智能》一书,情绪智能这一概念立即在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高尔曼认为EQ至少包括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五方面的能力。而萨罗维和梅耶在对EQ进行了10年研究之后,于1996年对EQ的内涵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修订后的EQ概念包涵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笔者认为EQ表现的是感知、体验、评估、调节和监控自己和他人情感以及影响生态情绪的能力。

据此,我们提出了情感能力"九要素"的观点,并且编制了情商量表,测试工作也基本完成。研究成果我们将陆续发表。

二、情商理论产生的背景

EQ是个全新的概念,给人耳一新的感觉。萨洛维和梅耶称EQ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一。高尔曼认为人生成就智商(IQ)至多占20%,80%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情绪能力起着主要作用。EQ理论并非是心理学家的主观臆造,是被时代精神所召唤。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多重智力理论、健康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等)、神经生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工商管理、社会生态学等研究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理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对情商理论建构有重要影响的方面进行剖析。

(一)多重智力理论是情商理论的来源之一

EQ是相对于IQ而提出来的。智商测验全盛时期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它对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挑选大批合格的军需人员是个成功的尝试,这种尝试在战后成为美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或团体测验的分数成为心理教育领域和一生中职业选择、安置及预测人生成就的主要依据。但是,有关"什么是智力"的问题从来没有过公认满意的回答。由于传统智力测验的内容缺乏全面性,测得的东西大多是与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狭义的智力理论无法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它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评估标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登纳就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慧至少应包括7种个同的能力: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体态智能、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后两种智能后来成为EQ理论的直接来源。

(二)健康心理学对EQ理论的贡献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工作,行为能适应社会环境,并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以及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表

明,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衡量。(1)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2)个体对偶而来临的强大精神刺激和慢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3)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能力;(4)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协调性;(5)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6)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7)个体对暗示的接受能力;(8)个体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等。从这些研究范围来看,它们与情商理论的内容有许多共同要素。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工作和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健康,能动适应社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健康心理学成为EQ理论的一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现代神经科学对EQ理论的支持

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争论的热点之一。人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是认知决定情绪,还是情绪决定认知,研究者均有实验予以证明。如阿若德(M.Arnold)的认知-评估说和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论侧重于认知因素的作用;拉扎勒斯(R.Lazarus)强调环境关系与认知过程对情绪的决定作用,把情绪看成是认知的结果;而詹姆斯--兰格学派则重视情绪过程是刺激事件引起自主神经系统所支配的身体器官变化的知觉反馈;坎农(W.Cannon)的情绪丘脑说认为皮层感觉同丘脑的结合是情绪体验产生的机制。这些情绪理论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人们在突发事件中情绪冲动行为和情绪与认知分离等现象。美国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纽瑟失·莱杜克斯(J.Ledoux)等人利用脑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将运作中的脑部活动做前所未有的精确图示,揭示出过去一直未能渗透的脑部秘密。他们的研究显示,长期以来被视为边缘系统主要构造的海马回似乎与知觉能力的关系比情绪反应更密切。海马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明确的情绪记忆,而埋藏在颞叶深处的杏仁核才是情绪中枢。不仅如此,莱杜克斯发现了丘脑与杏仁核之间有一条携带情绪信息的直接通路,通过这个"捷径"到达杏仁核的信息传递要比原来知道的情绪信息从丘脑上至皮层,再由皮层下至海马和杏仁核快2~3倍。这就是说,情绪信息传递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外界信息要经过新皮层进行认知分析后再到杏仁核;另一条是外界信息直接到达杏仁核引起情绪反应。杏仁核具有在处理信息时大脑皮层尚未评估之前抢先作出反应的功能。莱杜克斯认为即使在杏仁核与新皮质之间同时发出平行的信号,杏仁核仍可抢先决定回应方式。这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破译了情绪冲昏理智现象的神经机制,揭示了情绪与理智分离以及相互作用的秘密,为情商理论提供了生理学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