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和神经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

80年代末期,应用不同的实验技术发 现10%-75%的ALS病人神经节苷酯 (GM1)抗体滴度增高。但许多周围神 经病如AIDP、CIDP、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等均可见该抗体滴度增高。现在的观点认 为GM1抗体与ALS的关系不大。
4. 神经营养因子与ALS
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靶细 胞 提供的特殊多肽或蛋白质。主要的 NTF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 神经细胞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 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I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s)、GDNF等。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踝关节发僵, 活动不灵,未予注意。半年前参加冬泳比 赛后,感右下肢无力,下楼明显。4个月前, 右臂抬举力弱,就诊于某大学附院,考虑 颈椎病,予按摩等治疗,未改善。
2个月前患者又相继出现左下肢、右手力弱, 表现为行走不便,写字、持筷笨拙。曾摔 倒一次。患者经常有四肢及躯干的肉跳感。 不伴有肢体的麻木、疼痛,无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二便障碍。
病理:
大脑皮层双侧中央前回巨大锥体细胞呈现 部分或完全消失,锥体细胞深染固缩,核与核 仁不易辨认,呈三角形。大脑及脑干小血管壁 内或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 浸润。皮质延髓束 及皮质脊髓束变性。锥体束的变性最早在脊髓 低位,以后可向高位或脑干内发展。
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变性,以舌下神经、迷 走神经、面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多见。细 胞多呈固缩、变性脱失,胶原细胞增生。
Laugh, I Thought I'd Die
- My Life With ALS Dennis Kay, 1993
发病机制: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指谷氨酸(Glu), Glu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EAA过度兴奋,在能量代谢失衡的基础上,异常堆积,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内EAA的浓度变化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本文综述了EAA的生物学基础、毒理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机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兴奋性氨基酸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在胚胎时期海马神经上皮中即存在向海马结构中分化的兴奋性氨基酸前体细胞,随着其层次结构出现,这些前体细胞不断分化、迁移并定居于各层之间,尤以锥体层和颗粒层最多。

EAA包括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亮氨酸等。

其中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高的一种氨基酸,Glu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不均,以大脑皮层、小脑、纹状体的含量最高,脑干、下丘脑次之。

脊髓中含量明显低于脑干,但有其特异分布,背根含量高于腹根,背侧灰质含量高于腹侧灰质。

因此,有人推测Glu为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性递质。

NMDA 是通过改变Asp的结构而合成的EAA,兴奋作用可达Glu的100倍。

目前已知的EAA受体可分为两大类: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

非NMDA受体包括AMP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KA (海人藻酸)受体、QA(使君子酸)受体、代谢型受体和L-AP4受体等。

NMDA和AMPA为离子型受体,主要作用于Ca 2+ 、Na + 通道。

NMDA受体对Ca 2+ 通道的开放受甘氨酸的抑制性调节,并可被Mg 2+ 以电压依赖方式阻断。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

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

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

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神经病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神经病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辅助检查
图9-5 双侧颞叶、海马萎缩(MRI)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辅助检查
图9-6 顶叶、额叶、颞叶和 海马区血流和代谢降低
PET检查(AD)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辅助检查
4. 神经心理学检
认知评估领域应包括
变性脱失;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 泛素化包涵体:存在于患者的神经元细胞胞质内,
其主要成分为TDP-43 ,是ALS的特征性病理改 变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病理
脊神经前根变细,轴索断裂,髓鞘脱失,纤维减少 锥体束自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肌肉呈现失神经支配性萎缩 晚期,体内其它组织如心肌、胃肠道平滑肌亦可出
现变性改变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临床表现 通常起病隐匿,缓慢进展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与肌萎缩、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
1、进行性脊肌萎缩 (PMA) 2、进行性延髓麻痹 (PBP) 3、原发性侧索硬化 (PLS) 4、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MND患者有铝接触史,血浆和CSF中铝含量增高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遗传因素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TAR DNA结合蛋白基因突变 4. 营养障碍
患者血浆中维生素B1及单磷酸维生素B1减少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5. 神经递质
第九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谷氨酸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谷氨酸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作为一种兴奋性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氨基酸,无论在人体还是动物体内都广泛存在。

除了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它还对于肌肉的强度和身体的免疫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细胞内的谷氨酸和其衍生物谷氨酰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种主要成分之一,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控制着人体的许多生理、心理和认知过程。

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充当兴奋性递质的角色,它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活动,使得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

除了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谷氨酸还对人体的酸碱平衡有极大的影响。

如果身体内的酸度过高,会导致谷氨酸的浓度达到危险的水平,从而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是保持谷氨酸正常水平的重要工作之一。

谷氨酸对肌肉的强度和身体的免疫力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身体内存储的谷氨酸和其衍生物谷氨酰胺可以转化为支链氨基酸,而支链氨基酸对肌肉增长和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谷氨酸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加速身体对病菌的清除速度。

目前,人们对于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增加谷氨酸浓度可以改善认知能力、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以及提高大脑的功能性,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而谷氨酸不仅可以供外源性补充,它的前体物质,如天然植物和食品,也可以通过膳食的摄入而提高人体的谷氨酸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谷氨酸会产生过多的刺激神经元,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和分泌毒素,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正确的使用谷氨酸以及注意身体的饮食、运动、休息等多方面存在的因素,才能发挥谷氨酸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兴奋性递质的谷氨酸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和功能性,而且还有利于肌肉和身体免疫力的改善。

通过饮食、运动和休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控制,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谷氨酸的作用,使身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作者:马聪吉杜晓华杨为民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1期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及其药物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治疗药物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病变坏死。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病理机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大脑血流供应中断,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能量代谢障碍①诱导诱导氧自由基的产生和线粒体功能损伤,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②则导致离子泵功能障碍,使大量的Ca2+、Na+等离子内流,诱导了大量酶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DNA断裂和细胞骨架的破坏。

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丛神经轴突末端释放后与相应的受体作用而产生兴奋性毒性。

能量耗竭、Ca2+内流、兴奋性毒性以及炎症反应等机制共同导致了细胞凋亡。

1.1能量耗竭和酸中毒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的能量代谢转为无氧酵解,使细胞出现能量耗竭。

无氧酵解引起脑组织缺血性乳酸酸中毒,细胞Na+-K+泵功能损伤,K+大量外溢,同时Na+、Cl-及Ca2+大量流人细胞内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区乳酸堆积还可引起神经胶质和内皮细胞的水肿和坏死,加重缺血性损害。

1.2细胞内Ca2+超载细胞Ca2+超载可通过下述机制导致细胞死亡:①大量Ca2+沉积于线粒体,干扰氧化磷酸化,使能量产生障碍;②细胞内Ca2+依赖性酶类过度激活可使神经细胞骨架破坏;③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降解,?訩通过生成大量自由基加重细胞损害;?訪可激活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在缺血区增加梗死范围;④脑缺血时,脑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均有明显的Ca2+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发明背景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冲动的传递受传送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表面受体之间的彼此作用调控,这种彼此作用致使这种接受神经元兴奋。

L-谷氨酸是CNS中最丰硕的神经递质,介导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兴奋途径,因此被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AA)。

应答于谷氨酸的受体称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两大类。

直接与神经元细胞膜中的开放性阳离子通道结合的受体称为“离子型”。

这种类型受体至少已分为三种亚型,它们按照对选择性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和红藻氨酸的去极化作用而概念。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确认AMPA受体是由亚单位(GluR1-GluR4)组成,它们可以组装形成功能性离子通道。

已经鉴定出五中红藻氨酸受体,它们被分为高亲和性(KA1和KA2)或低亲和性(由GluR5,GluR6,和/或GluR7亚单位组成)两类。

第二大类受体是G-蛋白偶联或第二信使连接的“代谢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该第二大类受体与多个第二信使系统结合,从而能够增强磷酸肌醇的水解、激活磷脂酶D、增加或降低cAMP 的形成和改变离子通道的功能。

这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可能不仅介导正常突触沿兴奋性途径的传递,而且还参与发育和整个生命进程的突触连接的改变。

过度或不适本地刺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会以称为兴奋性毒性的机制方式致使神经元细胞损伤或损失。

已经有人提出,该进程在许多神经性疾病或病症中介导神经元变性。

这种神经元变性的医学后果对这些变性神经病变进程的减缓具有重要的医治意义。

例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兴奋性毒性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包括心脏旁路手术和移植后大脑功能性缺氧或缺血(cerebral deficit)、中风、脑缺血、创伤或炎症引发的脊髓损伤、产期缺氧、心博停止和低血糖性神经损伤的病因学。

另外,兴奋性毒性还与慢性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耳茨海默氏病、杭廷顿氏舞蹈病、遗传性共济失调、艾滋病诱发的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特发性和药物引发的帕金森病和眼部损伤和视网膜病有关。

2023年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用药考试题及答案

2023年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用药考试题及答案

2023年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用药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中枢神经作用的是()A.地西泮肌松B.吗啡缩瞳C.氯丙嗪降温D.阿司匹林解热E.阿司匹林镇痛2.患者女性,21岁。

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力,眼睑闭合力弱,吹气无力,说话吐词不清且极易疲劳,左右交替出现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宜选用的治疗药物是()A.阿托品B.毛果芸香碱C.毒扁豆碱D.东葭若碱E.新斯的明3.苯二氮草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A.对快动眼睡眠时相影响大B.没有抗惊厥作用C.没有抗焦虑作用D•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重E.可缩短睡眠诱导时间4.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内DA的不足B.提高纹状体中乙酰胆碱的含量C.提高纹状体中5-HT的含量D.降低黑质中乙酰胆碱的含量E.阻断黑质中胆碱受体5.某男童吃饭时突然僵立不动,呼吸停止,在去医院途中颠簸苏醒,经诊断为失神小发作,应该首选的药物是OA.乙琥胺B.卡马西平C.地西泮D.苯妥英钠E.氯硝西泮6.患者男性,9岁。

高热一天就诊,突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诊断为高热引起的惊厥。

为缓解,可首选药物是()A.苯巴比妥肌注B.异戊巴比妥静注C.水合氯醛直肠给药I).硫喷妥钠静注E.地西泮静注7.关于苯巴比妥的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A.镇静8.催眠C.镇痛D.抗惊厥E.抗癫痫8.患者男性,58岁。

肝癌晚期,在病房大叫疼痛,浑身大汗淋漓,根据癌痛治疗原则,可首选()A.可待因8.阿司匹林C.哌替唳D.可待因E.呻味美辛9.与吗啡的镇痛机制有关的是()A.阻断阿片受体B.激动中枢阿片受体C.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D.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E.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10.下列药物一适应证一不良反应中,不正确的是()A.苯巴比妥一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一嗜睡B.乙琥胺一精神运动性发作一胃肠反应C.对乙酰氨基酚一发热一肝损坏D.左旋多巴一帕金森病一精神障碍E.丙米嗪一抑郁症一口干、便秘(二)多项选择题1.左旋多巴的特点()A.不良反应少见B.在脑内才能作用变为DAC.作用较慢D.可引起轻度直立性低血压E.与卡比多巴合用可减少不良反应2.不宜与左旋多巴合用的药物是()A.氟哌唳醇B维生素B6C.卡比多巴D.氯丙嗪E.利舍平3.下列哪些药物可治疗癫痫小发作()A.乙琥胺B.氯硝西泮C.丙戊酸钠D.卡马西平E.苯妥英钠4.有关苯妥英钠的叙述,正确的是()A.久用者可见齿龈增生B.久用可致叶酸缺乏C.久用骤停可使癫痫发作D.不能抗心律失常E.对三叉神经痛效果好5.苯二氮草类可能引起下列哪些不良反应(A.嗜睡B.共济失调C.依赖性D.成瘾性E.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6.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特点是()A.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B.对慢性钝痛效果好C.镇痛作用机制是防止炎症时PG合成D.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使用E.对锐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也有效7.吗啡禁用于()A.哺乳妇女止痛8.支气管哮喘患者C.肺心病患者D.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E.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吗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的原因是()A.抑制呼吸中枢B.抑制咳嗽反射C.促组胺释放I).抑制呼吸道平滑肌E.兴奋M胆碱受体,支气管收缩9.氯丙嗪的不良反应有()A.中枢抑制症状B.视力模糊C.直立性低血压D.锥体外系反应E.药源性精神异常10.中枢抗胆碱药可缓解长期应用氯丙嗪出现的()A.帕金森综合征B.迟发型运动障碍C.静坐不能D.面容呆板E.急性肌张力障碍(三)填空题1.()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静注可迅速控制发作,但作用时间较短,须同时用()2.苯二氮卓类()睡眠诱导时间,()睡眠持续时间。

神经系统药理学探究神经系统药物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系统药理学探究神经系统药物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系统药理学探究神经系统药物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影响神经系统药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药物与神经元以及神经递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神经系统药物可以影响神经元的活动,改变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和代谢,进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探究神经系统药物对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影响的几个方面。

一、作用机制神经系统药物主要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影响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1. 拮抗剂作用:某些药物能够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阻断其信号传递。

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可以与多巴胺D2受体结合,抑制多巴胺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精神病症状。

2. 模拟剂作用:其他药物能够模拟神经递质的作用,与受体结合后呈现类似于神经递质的效应。

例如,一些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强血清素信号传递,缓解抑郁症状。

3. 抑制酶的作用:部分神经系统药物能够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降解酶的活性,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

例如,阿托品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

二、对神经元的影响神经系统药物对神经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某些药物能够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

而另一些药物则具有抑制神经元兴奋的作用。

这些作用的调节可以影响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从而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2. 神经元的保护:部分神经系统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够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例如,苯妥英钠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减少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元的毒性。

3. 神经元的调节:神经系统药物还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通讯模式,改变神经网络的功能。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或突触间隙的分子靶点,影响突触的传递效率,从而调整神经元活动的协调性。

三、对神经递质的影响1. 合成和释放:神经系统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例如,卡马西平可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减少其在突触间隙的浓度。

2. 递质的再摄取和代谢:神经系统药物还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和代谢过程。

神经毒理——精选推荐

神经毒理——精选推荐

神经系统和行为毒理学一、概述神经系统是机体情感、思维、运动、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及循环功能调节的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来自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并且调节这些输入信息的系统。

神经系统在全身生理调控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实际上所有生理功能均受神经系统影响或控制。

其它系统(如循环和生殖系统)可为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后者反过来再控制前者的功能活动。

神经系统还能整合不同器官系统的各种功能。

因此,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神经系统本身,而其它系统功能失调反过来也会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

除了神经元以外,中枢神经系统包含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BB),而外周神经系统存在血—神经屏障 (blood-nerve barrier,BNB)系统,这些结构在神经组织代谢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细胞骨架结构 (包括神经细胞中的微管和神经丝)不再简单地被看作为支持细胞结构的细胞器。

这些结构对维持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许多神经毒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溶剂都可破坏这些结构,引起神经系统各种退行性和功能性变化。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胶质细胞的功能是支持作用,其中星形细胞起连接支撑和损伤后的疤痕形成的作用,而少突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轴突髓鞘的形成。

目前认为,神经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代谢、修复和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

人类最早认识可引起机体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毒物,主要是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如箭毒、蛇毒。

到公元前370年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医生开始认识到昏迷、惊厥和严重腹绞痛与接触高浓度铅有关。

大量食入鹰嘴豆可产生一种中枢运动系统疾病——山黧豆中毒(lathyrism),这种疾病最初特征表现为痉挛性步态和深肌腱反射亢进,进一步出现巴彬斯基反射症状,最终下肢功能丧失。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化学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的事件也越来越多。

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和神经系统疾病

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和神经系统疾病

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和神经系统疾病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是指具有2个羧基和1个氨基的酸性游离氨基酸包括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尤其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高、分布最广、作用最强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

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EAA过度兴奋,在能量代谢失衡的基础上,异常堆积,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1957年Lucas等首次报告给小鼠注射大剂量谷氨酸可引起视网膜神经元变性,但那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

70年代Olney等发现给未成熟动物全身注射谷氨酸或其它兴奋性氨基酸(EAA),所有不被血脑屏障保护的脑区内神经元都发生了变性,而且不同EAA引起几乎相同的神经细胞病理形态特征,表现为突触后EAA受体所在处的树突胞体膜结构的破坏。

给成年动物局部脑区注入EAA,可引起相似的损害。

从结构和活性关系研究中观察到不同EAA及其类似物的兴奋作用和神经毒作用。

5-羟色胺还能增强记忆力,并能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神经毒素”的损害。

因此充足的5-羟色胺确实能在老化过程中防止脑损害发生。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

其中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可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影响,且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信号传导可以影响哺乳动物的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和学习功能[1‐2]。

天冬氨酸与各种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包括视觉生理学,神经形成,学习和记忆过程[5]。

在动物大脑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钙依赖性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且通过与谷氨酸受体结合发挥作用[4]。

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受体和代谢型受体。

目前有3种类型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根据其原型激动剂分别命名为N‐甲基‐D‐天冬氨酸(N‐ 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 ]受体,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2‐ami‐no‐3‐(3‐hydroxy‐5‐methyl‐isoxazol‐4‐yl ) propanoic acid ,AMPA]受体和海人酸(kainate ,KA)受体[5];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 )分为不同的8个亚型:mGLUR1、mGLUR2、mGLUR3、mGLUR4、mGLUR5、mGLUR6、mGLUR7、mGLUR8。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的医学名词解释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即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机体如何识别并且调整自身活动的改变,不断主动适应环境的改变以生存下来的能力,是细胞兴奋性的体现。

兴奋性的发生需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参与,包括多种兴奋性氨基酸。

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兴奋性的突触传递,与人的学习、记忆,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有关。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亮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中最为主要的。

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情况下,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过度兴奋时,产生兴奋性神经毒素作用,参与这些疾病的病理过程。

兴奋性氨基酸

兴奋性氨基酸

简介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兴奋性氨基酸对同一脑区不同时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育早期阶段是神经营 养作用,发育后期则为“促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又受人类性激素的影响,从而调节脑发育。在脑发育早期, 由于兴奋性氨基酸系统的过分营养作用,造成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神经元数目的不适当增加。
正常情况下兴奋性氨基酸主要存在于神经末梢的突触囊泡内,末梢去极化时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 膜的特异性受体,完成兴用, 即兴奋性毒性作用。
相关介绍
目的
方法
目的:观察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早期大鼠脑损伤及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方法:1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即时复苏组(n=60)、烧伤延迟复苏组(n=50)和正常对照组(高原 地区正常对照组n=10和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n=10).前两组动物被制成高原(海拔3800m)烧伤实验动物模型 (TBSA30%,Ⅲ度).运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含量,采用干、湿重比 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观察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结果:从兰州地区急进高原后,大鼠 脑组织Glu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皮质中TUNEL阳性细胞数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高原严重烧伤后脑组 织Glu水平于伤后1h即显著降低,持续至伤后24h,于伤后72h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延迟复苏组脑组织 Glu水平在观察时限内均低于上述两正常对照组,延迟复苏组与即时复苏组相比除在伤后12h时相点无统计学差异 外,其余时相点均低于即时复苏组(P<0.05).而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6h开始升高,于24h达高峰,于伤后7d降至 正常水平;高原烧伤延复组变化趋势同高原烧伤即复组,但伤后7d仍未恢复.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在伤后1h即增 多,也于伤后24h达高峰,伤后7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由兰州地区急进到高原地区,并不足以导致大鼠脑组织 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及大鼠脑水肿的发生和脑皮质凋亡细胞数的增加;高原严重烧伤及延迟复苏后,细 胞外兴奋性氨基酸减少,同时伴有受伤大鼠迅速出现脑水肿,脑皮质凋亡细胞显著增加.

Humanin拮抗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的作用观察的开题报告

Humanin拮抗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的作用观察的开题报告

Humanin拮抗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的作用观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是一种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 参与了大脑中许多神经功能的调节。

但是, NMDA受体通路的过度激活可能引发神经毒性, 导致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等。

因此, 寻找NMDA受体通路拮抗剂成为神经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人源神经肽Humanin (HN)是一种小分子肽, 通过抑制NMDA受体通路的过度激活,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HN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HN对NMDA诱导的神经毒性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 对于HN拮抗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的作用进行观察和探究, 对于深入理解HN的作用机理, 为其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HN对NMDA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的作用机制, 为神经保护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临床指导, 为开发与HN有关的治疗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三、研究内容1.建立神经细胞模型与药物处理对细胞的影响测定以SH-SY5Y神经细胞作为兴奋性神经毒的模型, 建立NMDA诱导兴奋性神经毒模型, 并观测HN对其中兴奋性毒性的调节作用。

2.确定HN对NMDA受体通路的拮抗作用机制在兴奋性神经毒模型中, 通过观察HN对钙离子水平、ROS产生、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影响, 进一步探究HN对NMDA受体通路的具体拮抗作用机制。

3.初步探究HN与兴奋性神经毒抑制药物合作的可能性通过探究HN与目前常用的兴奋性神经毒抑制药物如memantine、Aβ聚集抑制剂DL0410、γ——秘散神经元弛缓剂Nitroglycerin等的配伍效应, 探讨HN在药物治疗中的可能应用方向。

四、研究方案1.选取不同浓度的HN处理神经细胞, 建立兴奋性神经毒模型, 观察单独使用HN、单独使用NMDA和联合使用的细胞毒性及生存状态。

氨基酸的神经调节机制

氨基酸的神经调节机制

氨基酸的神经调节机制引言: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但在神经系统中,它们还扮演着重要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剂的角色。

神经调节剂是一种能够影响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氨基酸通过充当神经调节剂,参与调节大脑功能,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氨基酸在神经调节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

一、谷氨酸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与钙离子结合,刺激神经元的兴奋性,帮助传递神经信号。

谷氨酸在多个脑区被广泛分布,并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谷氨酸调节了突触的可塑性,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二、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

GABA受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

GABA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受体,当GABA结合到受体时,受体通道打开,离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膜的电位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的激活。

GABAB受体则通过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来发挥抑制作用。

GABA能够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起到平衡和调节神经活动的作用。

三、谷氨酸-γ-氨基丁酸循环(Glu-GABA循环)谷氨酸和GABA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相互转化循环,即Glu-GABA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谷氨酸通过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转化为GABA,GABA则经过反向转运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并转化为谷氨酸,从而保持了谷氨酸和GABA的平衡。

Glu-GABA循环参与了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对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正常发挥非常重要。

四、氨基酸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氨基酸的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可能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谷氨酸-神经元炎症假说认为,神经炎症导致了谷氨酸释放的异常增加,导致兴奋性毒性作用,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研究还发现,谷氨酸和GABA在情绪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附病例报告)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科李广生梁海山* 孙伟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是指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早期出现的神经功能恶化,出现END的急性卒中又称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CI)的定义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损伤虽经临床干预但仍呈渐进性和阶梯式加重,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和恶化,约占所有脑梗死的20%~ 37%。

PCI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及理解,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对进展性脑梗死做了诸多研究和报道,国内多以发病48h内作为界限,有较多的将PCI确定时间定在发病6h后至7d内(这种临床症状的延迟性加重可能与全身性因素有关),认为PCI是多种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分为脑部因素、全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

本文旨在围绕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个体化诊治综述如下。

1、判断标准、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1判断标准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加拿大卒中量表(CSS)评分减少1分或更多;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SS)下降2分或更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3分或更多。

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2004年定义:发病第3天与基线评分相比,SSS评分中的意识水平、上肢、下肢或眼球运动降低≥2分,和(或)语言功能降低≥3分,或者在发病72h死亡。

1.2发病机制1.2.1生化机制:多种分子和细胞机制参与的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

(1)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2)自由基损伤作用(3)炎性介质作用(4)细胞凋亡1.2.2血液动力学机制:(1)血栓蔓延:产生新的狭窄或使原有狭窄的血管产生闭塞或阻断侧枝循环;(2)脑灌注压降低: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和或不适当的降压;(3)脑水肿:(4)再灌注损伤(5)全身状况差:心肺功能、水、电解质调节或酸碱平衡改变以及全身感染均干扰脑代谢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在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在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在神经退行性变中的作用许保磊;王蓉【摘要】谷氨酸是脑内必需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EAAT)2是最主要的谷氨酸转运体,负责脑内90%以上的谷氨酸再摄取,调节突触间隙的谷氨酸浓度.EAAT2功能紊乱导致胞外谷氨酸过量积聚,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对于人EAAT2启动子的研究发现,NF-kB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对EAAT2表达起关键作用.通过筛选1 040种FDA批准的化合物,发现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等是EAAT2的转录激活剂,可以增加EAAT2的蛋白表达水平,产生神经保护作用.%Glutamate is an essential excitatory neurotransmitter regulating brain functions. 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 ( EAAT) -2 is one of the major glutamate transporters expressed predominantly in astroglial cell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90% of total glutamate uptake. Glutamate transporters tightly regulate glutam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synaptic cleft. Dysfunction of EAAT2 and accumulation of excessive extracellular glutamate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ncluding Alzheimer' s disease , Huntington' s disease ,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alysis of the human EAAT2 promoter showed that NF-kB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EAAT2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 Screening of approximately 1 , 040 FDA-approved compounds led to the discovery that many b-lactam antibiotics such as ceftriaxone etc. are transcriptionalactivators of EAAT2 resulting in increased EAAT2 protein levels and produc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22)010【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谷氨酸;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神经退行性变;NF-kB;头孢曲松钠【作者】许保磊;王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谷氨酸是脑内极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中枢神经系统中超过40%以上的突触为谷氨酸能突触[1]。

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系统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系统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系统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
乐果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防治害虫的杀虫剂,然而,长期接触乐果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大量证据表明,乐果的神经毒性作用与兴奋性氨基酸递质有关。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系统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具体包括:
1. 研究乐果对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2. 探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3. 寻找有效防治乐果神经毒性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1. 实验动物选取
在本研究中,将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小鼠将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将受到乐果的暴露。

2. 实验设计
将小鼠分为以下三组:
(1)对照组:不接触乐果;
(2)低剂量乐果组:接触乐果低剂量;
(3)高剂量乐果组:接触乐果高剂量。

通过行为学实验、电生理实验、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在乐果神经毒性中的作用机制。

3.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线性回归等。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乐果神经毒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寻找有效防治乐果神经毒性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健康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五、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开展了动物实验和一部分数据分析工作。

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实验和数据分析,并撰写正式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