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及发展运用

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及发展运用
企业治理结构通过明确实施主体权利实现利益主体间的监督与制衡,内部控制则通过激 励机制激发实施主体控制措施的动力。
实施主体和实施主体存在重叠部分
企业治理结构的控制措施与内部控制措施存在相同之处,控制措施也存在相同实施主体 。
控制措施存在差异
企业治理结构通过市场机制实施控制,而内部控制则主要运用内部管理和技术手段。
注意事项与风险提示
在借鉴成功经验时,要注意结合企业 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并关注 潜在风险点进行有效防范。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性
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内部控制需要应对不同国家 、地区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以及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升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整改措施
缺陷分类
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内部控制缺 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整改措施
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 ,包括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加强监督等。
ABCD
缺陷认定标准
制定明确的缺陷认定标准,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 标准,以便准确识别缺陷。
整改跟踪
战略导向下内部控制实施
1 2
战略目标分解
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内部控制目 标,确保内部控制活动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风险识别与评估
基于战略目标,识别并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以应对风险。
3
内部控制活动整合
将内部控制活动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整合,确 保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 实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述评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述评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述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述评摘要: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内部控制在概念、目标和服务对象方面的变化,指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概念;目标;对象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88-02一、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1.内部牵制。

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3.内部控制结构。

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其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2)经营的效果和效率;(3)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5.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了四类目标和八大要素。

这四项目标是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目标。

八大要素分别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评述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紧密地反映了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从“内部牵制”论,发展为“内部控制系统论”,接着进化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论”,继而推进到“内部控制结构论”,最后扩充为“内部控制要素论”,直至本世纪初进入最高阶段“内部控制风险论”。

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研究,经历了以下变化:1.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理解,经历了方法观、过程观、风险观三个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结构将其定义为“政策和程序”,虽然字面上有所变化,但其实质仍然是静态的。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创新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创新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探讨与创新研究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形势下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再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思路及关键,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局限;当前,企业发展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呵护下正在走出危机的阴霾,但其发展仍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等困难。

面对新形势,企业应充分认识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发挥科学内控机制的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因此,要求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其监管体系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对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经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串通舞弊的限制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不相容岗位或职务相互分离,也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不能控制经济活动或会计事项的全过程,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共同控制与操作。

但是这种控制只是从物理的角度做出的设计和防范,并不能完全防止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共同作弊行为的发生。

当前企业财务部门普遍机构单薄,内部控制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出现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偏大。

(二)受职能越权的限制内部控制执行中,最为重要的是按照内部会计程序、职责权限正确行使岗位控制职能。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按照管理当局的意图运行。

如果相关控制岗位的人员越权行使职能,或管理当局超越内部控制设定的权限就很容易导致许多重大舞弊行为的发生和会计信息失真,有可能出现挪用、转移、隐瞒企业资产,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职责不清,易出现职能越权现象,职务设置冗余且起不到相应的相互牵制作用。

(三)受制度滞后的限制企业内部控制一般都是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然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这就可能导致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新增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失去控制作用,可能会发生因内部控制失效而产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通过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控制措施和制度,以确保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合理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是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研究工作。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研究内部控制的概念、原理、目标和构建等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关系的理论模型。

2. 内部控制框架研究:研究国内外内部控制框架,对比分析各种框架的优缺点,提出对不同类型企业适用的内部控制框架。

3.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的问题。

4. 内部控制改进研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效果。

5. 内部控制实务研究:研究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各种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等问题,为企业在实践中提供指导。

内部控制课题研究对于企业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研究内部控制课题,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建议,帮助企业降低风险、防范欺诈、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同时,对于学术界来说,内部控制课题研究也可以增加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拓展,推动内部控制学科的发展。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过对企业收集和处理会计数据过程的审查 和评价 ,确定 识别 和风险应 对 ,对其 他要素 的分析更加 深入 ,范 围也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范 围,形成 了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型 。 有所扩 大。该框架全面推进 了内部控制标准 的发展 。
2内 部会计控制与 内部管理控制 阶段 。1958年美 国
二 、国 内研究综 述
注册会计师协会 的审计 程序委员会 发布 了《审计程序公
我 国内部控制理论 研究是 随着我 国的审计 事业 的
告第29号》,将 内部控 制明确分为 内部会计控制 和内部 发展 而逐步发展 起来 的 ,直至20世 纪80年代 ,学术 界才
管理控制 。前者包括所有与保护资产安全 、保证 财务 记 开始了这一领域 的探索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
一 、 中小 企 业 的 划 分 标 准 和 内部 控 制 的 作 用 原 中小企业划型标 准只有 中型和小型 ,已越来 越不 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 变化 ,2011年7月41 3工信部 等 四部 门联合 发布《中小企业划 型标准规定》,新标准基本 涵盖 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 业 ,涉及84个行业 大类 ,362个行业 中类 和859个行业小类 ,新增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 服务 业 、信息传输业 、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中小企 业划型标准根据规定 明确 中小企业 的企业类型 ,完善企 业制度 和收税标准 的规定 。新标准首次在企业划型 中增 加 “微型企业 ”一类 。修订后 的中小 企业 划型标准 ,不仅 解决 了原来标准存在的上述 问题 ,而且对 研究和实施 中
2.企业 内部控制方法论 。朱荣恩(2001)根据 内部控 制理论框架 ,将单位 内部控制划分为3个部分 :①组织机 构 ,包括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部 门设置和 岗位分 工 ;② 人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控制制度是许多跨国企业保持生机、促进发展和取得成功的秘密。

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方法已经被企业广泛采用,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本文就如何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以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1BUSINESS ACCOUNTING INTERNAL CONTROL(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development, internal controlsystems of man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maintain vitality,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ofthesecret. It is an advanced internal management methods have been widelyadopted enterprise, It lives in a modern econom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ternalcontrol system and the sound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s and enterprises directlyrelated to the successor failureof life or death. This article on how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i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o explore KEYWORDS: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1目录一、内部控制基础理论概述............................................................. 1(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 ................ 1(二)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 .......... 2(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3 二、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7 (一)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7)(二)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内控执行不力 ............................... 8(三)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8)(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9(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力....................................... (9)三、加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措施 ...........................10(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0(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 10(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11(四)高度重视,以人为本 ............................................................ 12(五)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12(六)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考核评价机制 ........................................ 13 参考文献 ....................................................... ........................................ 14后记............................................................................................... 15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研究一、内部控制基础理论概述(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第二章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Chapter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5
内 部 控 制
(二)具体要求 全过程控制; 1、全过程控制;2、全员控制 三、重要性原则 坚持全面控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存货ABC ABC管 坚持全面控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存货ABC管 理) 四、有效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内部控制具有预防作用; 设计的内部控制具有预防作用 1、要求设计的内部控制具有预防作用; 要求定期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执行情况 2、要求定期检查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时纠偏。
一、早期的内部控制假设(略) 早期的内部控制假设( 假设的基本特征( 二、假设的基本特征(略) (一)客观现实性 (二)基础性 (三)系统性 (四)相互独立性 (五)动态性
Chapter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6
内 部 控 制
三、控制实体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比较 控制实体假设 与会计主体假设比较 1、含义 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空间范围 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空间范围 所作的限定。 所作的限定。 2、作用 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和控制对象, 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和控制对象,进行绩 效考核。 效考核。
Chapter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1
内 部 控 制
2、作用 要求在设计内部控制时, 要求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谨遵权力制衡 原则,重视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识别和分离, 原则,重视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识别和分离, 重视权责的分配。 重视权责的分配。
Chapter2 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12
内 部 控 制
例1: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空间范围 所作的限定。 所作的限定。该假设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和控 制对象,进行绩效考核。() 制对象,进行绩效考核。() 2:可控性假设假定对象是可控的 可控性假设假定对象是可控的。() 例2:可控性假设假定对象是可控的。() 复杂人性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 例3:复杂人性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具 有双重人格。() 有双重人格。() 不串通假设认为,除非存在反证, 例4:不串通假设认为,除非存在反证,任何控 制实体的相关人员都不会合谋。() 制实体的相关人员都不会合谋。()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

回顾部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

在198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并在1986年提出了“内部控制”概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者在研究内部控制理论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

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初期,主要关注论述内部控制的目的、内容、要点和作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框架。

我国学者还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观点和理论。

针对我国有中小企业多的实际情况,我国学者提出了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理论,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法。

第四,我国学者还注重内部控制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他们深入调研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总结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方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望部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引进。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有些理论还不够系统和完善。

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学术水平。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进一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深入调研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提供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应注重整合与创新。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分散且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需要在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旨在确保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理论是指解释和理解内部控制的原则、概念和实践方法的一系列学说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和完善。

最早的内部控制理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分工、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来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更加复杂和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层面,还涉及风险识别、控制活动、信息和通讯、监督和评估等方面。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原则是明确组织目标、确定风险和建立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内部控制理论要求组织必须明确其运营和财务目标,对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在实践中,组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建立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例如,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岗位职责和权限的明确和合理分配,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内部控制活动等。

三、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和组织。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在金融行业中,内部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等方面,以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安全运营。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也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来加强组织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政府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监督和管理公共资源的使用,并预防腐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

非营利组织可以借助内部控制理论来确保捐赠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透明度和责任度。

总结:内部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控制的学科,通过明确组织目标、识别风险和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保护资产、预防欺诈和错误,以及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企业良好运作和规范经营至关重要。

本文围绕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展开研究,从概念、基本原理、目标、要素到实施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健全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文章最后强调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对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概念、基本原理、目标、要素、实施方式、重要性、展望、研究结论、内部控制基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内部控制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流程和程序,旨在确保企业运作有效、高效,同时防止或降低内部和外部风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变得日益凸显。

研究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成为了当下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以寻求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对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内部控制工具,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和管理各类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

深入探讨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分析内部控制的概念、原理、目标、要素和实施方式,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组织机构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通过对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经营行为,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1. 引言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实现目标,通过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对其内部运作进行规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规模扩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旨在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探讨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

2.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2.1 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组织的管理、运作、决策等方面。

内部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制度,采取措施,以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防止和控制各种风险和错误,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企业的资产免受欺诈和损失。

•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和可靠。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确保企业的风险得到合理评估和管理。

3.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工作时遵循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是有效的,即能够实现其所设立的目标。

只有实际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才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内部控制。

3.2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是全面的,即应该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只有覆盖面广,不留死角,才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和风险,提供完整的防控措施。

3.3 适度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是适度的,即在控制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强度和力度。

过于严格的控制可能会使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而过于宽松的控制则容易导致问题和风险的发生。

3.4 合规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是合规的,即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只有在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

3.5 风险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是风险导向的,即要重点关注和控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只有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_宋晓华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_宋晓华

·综合2014年第4期(下)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宋晓华祁晨祖丕娥(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要:随着各国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日渐广泛而深入。

本文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分为基本理论研究、控制效率研究、评价研究以及与相关学科融合研究四类,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研究成果,试图达到对内部控制研究的综合认识,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宋晓华(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祁晨(1990-),女,北京市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祖丕娥(1985-),女,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言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逐步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和丰富,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文献。

本文从多个角度考察内部控制,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效率、评价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试图达到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的综合认识,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二、内部控制研究综述(一)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本质和要素两方面。

(1)内部控制本质。

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这样定义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前期主要针对内部控制概念展开。

早期的代表性研究文献,阎达五等(2001)的《内部控制框架构架》,指出内部控制发展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为主线,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理论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理论基础、原则和要素、分类以及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其特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管理风险、保护资产和确保信息准确性。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包括有效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根据内部控制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可以分为财务内部控制和运营内部控制两大类。

未来,企业内部控制将更加注重信息科技的应用、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持续改进的推动。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原则、要素、分类、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利益、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遵循法规规定的一种管理实践。

其相关理论涉及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内部控制的分类、以及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为企业持续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还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和应用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和制度安排。

内部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设计的。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业务合规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以期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所启示。

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内部控制内容内部控制的内容是指通过扁平、周密等手段控制企业各个环节造成的风险和误差,从而达到保护企业资产和保证财务报告准确的目的。

如《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规定的五大原则: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系统、内部监督和运营评价。

研究表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控制内容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效果是指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包括风险管理、避免损失和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等。

内部控制效果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部信任、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文化等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损失。

内部控制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制度、人员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与业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研究表明,通过落实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能够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降低费用,加强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业绩。

2.内部控制与业务创新关系内部控制和业务创新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业务创新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

同时,通过业务创新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的内部流程效率和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对于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也是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结论与启示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报告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因此,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环境、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环境、风险评估

总结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基本理论的指导,适应不同环境的 要求,通过风险评估和合理方法的应用来保障企业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
通过分析和评估能性和影响。
风险评估
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 定其优先级和应对策略。
风险应对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相应 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 概率和风险事件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制度设计
通过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流程,规范各项工作,确保 内控的有效运行。
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明确责 任、分工合作、限制权限、 保障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 的要素包括风险评估、控制 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环境
组织结构和文化
良好的组织结构和积极的企业文化 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关键 作用。
业务和战略
业务和战略的清晰规划和有效执行 能够提供内部控制的支撑。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安全的保障 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环 境、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理论、环境和风险评估三 个方面。
基本理论
1 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3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企业目 标,保护企业资源,提高企 业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和措施。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管 理和预防风险,提高企业运 行效率,并增强投资者和利 益相关者的信心。
风险管理
采用风险管理模型,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 管理。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监督。
信息系统
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 准确性。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内部控制是管理金融机构、企业和组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

国内外在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方面都有各自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国内外的组织和机构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理论比较国内的内部控制理论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控制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两个方面,其中以后者的研究比较丰富。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则有“职能理论”、“秩序理论”和“自主理论”等不同的理论体系。

在企业会计控制理论方面,国内的研究注重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强调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关注企业治理和决策的有效性。

在公司治理理论方面,国内的研究重点在于公司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公司持续经营的可持续性和风险管理,强调内部控制在预防风险和保护股东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方法比较国内外在内部控制方法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国内较为常见的方法是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强调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国外则更加强调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

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国内普遍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强调流程设计和操作规范。

国外则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常采用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在风险管理方面,国内外的方法也有一些不同。

国内主要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矩阵等方法识别和管理风险。

国外则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监控,通过风险控制指标和内部审计等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国内的研究更侧重于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理论,方法上着重于制度设计和操作规范。

而国外的研究更注重企业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强调整体性和监督性。

对于国内外的组织和机构来说,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一系列内部机制和控制程序,以确保公司运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透明度和效率。

本文旨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构成要素、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水平,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定义;目标;原则;构成要素;重要性;问题与挑战一、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复杂性的增加,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出一些理论性问题,为企业实践和内控设计提供参考。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策略、政策、流程和控制程序,以确保企业资源的保护、运营活动的合规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合理的保证和风险管理,确保企业运作的透明度、效率和稳定性。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1.资产保护: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和保护,包括现金、设备、知识和品牌等。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确保企业避免财产和信息的损失或盗窃。

2.合规性:内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内部规定。

通过制定合规性政策和程序,企业能够合法经营,防范潜在的违法行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第三个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完整、及时和可靠。

通过建立财务报告的审计和内部核对机制,企业可以提供可信的财务信息,提高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1.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具备合理性,并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企业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内部控制措施,使其适应企业的运营环境。

2.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和业务特点来设计和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由于表述众多,本文仅选择几个权威定义进行分析。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四)不串通假设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即不相容职务恰当分离。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一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的机会。但是,如果两个或更多的人串通舞弊,则可以逃避控制,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这既是内部控制的局限之一,也是其建立的基本前提或假设。离开了这一假设,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牵制)根本无法建立。
四、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一)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包括《公司法》、《会计法》,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等。例如《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其具体内容作出了规定。各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否则,便会被视为违法,这样既有损企业经济利益(被给予处罚),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相互牵制原则。就是指对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必须分配给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或人员分别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其理
论依据在于,几个人发生同一错弊而不被发现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弊的概率的连乘积,因而将降低误差率。《会计法》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这就体现了相互牵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四)系统全面原则。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其内容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系统全面原则要求,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当全面,不能遗漏,否则便会被不法份子“趁虚而入”: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各部分内容应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内部存在矛盾,便会使执行者无所适从。
3、以管理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管理者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的负责人,是经营者的受托人。其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完成各项责任目标。
4、以职工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职工是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最后一层,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其岗位责任。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由上述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在四个层次中,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处于最高层次,同时,由于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机构,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代表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也是其他控制主体的直接或终极控制目标。
由于董事会的双重身份,两个目标时常会发生冲突,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结构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经营者实质上控制了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的控制目标很难实现,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应该对董事会的职责和人员组成进行改革。
2、以经理人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经理人受聘于董事会,是经营执行者,是法人之代理人。因此,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董事会的各项受托责任,包括:保证公司经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司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该内容与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主体,首先必须区分单位内部控制主体和单位外部控制主体。我们可以借鉴财务会计(外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内部会计)的划分方法,股东(或股东大会)属于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只能作为单位外部的控制主体。股东、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加以解决。不能混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不能把内部控制的范围无限扩大化。监事会作为股东监督企业的代表,属于外部监督,也不应纳入单位内部控制主体。董事会虽然是所有者的代表,但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权力机构和法人代表机构,因此董事会应该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主体。另外,企业的经理人、管理者和广大职工也都是内部控制主体。一般认为控制仅指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这其实是误解。控制是相互的,上级控制下级,下级(职工)也可以控制上级(经营者和管理者)。中国企业提倡的民主理财、群众监督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职工作为控制主体的内部控制方式。
(一)控制实体假设
控制实体是指内部控制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部门。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空间范围所作的限定。它要求内部控制应当以特定单位或部门的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进行控制。控制实体由于控制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单位内部某个部门。
(二)可控性假设
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所实施的控制。相对于控制主体而言,控制客体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否则,内部控制将形同虚设。在确定各级控制主体的控制范围时,只有主体能够控制的对象,才能够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人性假设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对人进行约束和激励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假设就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假设。1965年,薛恩(E.H.Sein)将此前关于人性方面的观点归为三类,即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假设。薛恩在分析了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之后提出复杂人性假设,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动而不断改变。
(三)程式定位原则。是指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工作程式化,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奖罚,以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综上分析,笔者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主体为了达到其特定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目前会计界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研究缺乏针对性。一般都在内部控制的定义中对内部控制目标加以笼统阐述。在现代企业中,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经理人、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内部控制目标应该针对控制主体不同存在差异。
1、定义出发点过于狭隘。控制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生产控制、人口控制、经济控制、军事控制等,从不同的角度(学科)出发,会给出不同的控制概念。虽然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不论从内部控制的产生,还是内部控制的现实需要来看,内部控制都应该属于管理范畴。“可以肯定地说,内部控制最初是在组织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审计)催生的。”(方红星,2002)并且,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审计需要,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迫切要求。过去,由于一直把内部控制与审计相联系,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如果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控制,把它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相信内部控制必然会得到各单位的
(五)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权衡,如果效益大于成本,便应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否则,便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一项内部控制制度既要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但也不能阻碍企业的经营活动。
(六)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于重要的控制项目,控制程序应当更加严密。反之,则可以适当简化。例如在财务收支审批中,对于超过一定金额标准的费用支出或者需要重点管理的费用支出可由总经理亲自审批,一般费用支出可由总经理授权其他人员审批。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既是股东代表,也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因此,其内部控制的目标既包括对外目标,也包括对内目标,对外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如英国和美国)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如日本、德国)。对内目标是保证公司经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司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高度重视,从而自觉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任何一种控制系统,都既应该有施控主体,也应该有受控对象(客体)。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论。存在争论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主体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是单位经营者。但是,经营者如何界定,又存在五种观点:①包括董事长、总经理;②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③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员班子;④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⑤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工会主席。第二种观点认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构成内部控制的主体,单位中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课题组,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既包括所有者(股东),也包括经营者,分为两个层次(阎达五、宋建波,2002)。但有的学者将董事会纳入所有者范畴,有的学者则将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第四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职工四个层次(郑石桥等,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