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人口的性别构成

合集下载

体育社会学 第05章 人口与体育人口

体育社会学 第05章 人口与体育人口

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本章要点人口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必须控制。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分布与结构都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参数。

50年来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大高于经济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

我国的非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还十分艰巨。

第一节人口问题概述人口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口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人口数量的增减和质量的优劣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也与一个社会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一、人口的数量(-)近代人口的骤增(参考人口资料)据统计,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 20 .28亿人, 1960年全球人口超过 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超过50亿,目前已超过60亿就是说,世界人口从10亿人增加到20亿人经过了 100年的时间,而以后每增加 10亿人口的时间从20世纪初的35年缩短到目前的13年。

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的增长大体上与世界人口的增长相平行,增长速率基本相当。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二)人口数量的控制2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发展?人口数量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下问题:—资源过度消耗,引起资源争夺,甚至爆发战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过分拥挤;人们生存环境恶化;—社会机会减少,各种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劳动报酬递减,造成社会贫困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最终造成人口质量的严重下降。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2亿,2050年将达94亿,2100年将增加到104亿。

西方新马尔萨斯主义(亦称罗马俱乐部)认为,到2100年地球将无法承受人口压力,人类社会终将崩溃。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1.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据此完成题。

【1】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B.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我国自实现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又因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所以人口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故选D。

【2】在应对老龄化方面,我们应提前做好A.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B.坚持鼓励生育的政策C.积极接纳海外移民D.放慢经济发展以减少用工需求【答案】A【解析】我国人口的基数太大,每年净增人口数较多,鼓励生育的政策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是不可取的,同时放慢经济发展更不能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可以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缓解老龄化问题。

故选A。

【3】上图中符合目前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目前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是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它具体表现0——14岁所占比重较小,65岁以上比重较大,读图中各点,其中③点最合适。

故选C。

【考点】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模式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措施、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掌握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及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2.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③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20%,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社区概论课堂笔记整理

社区概论课堂笔记整理
对社区纵向格局的研究:沃伦着重分析了社会宏观体系对地方社区的影响,以“社会纵向格局”的概念来分析现代社会
第二阶段以1915年帕克发表《城市》为开端,它是社区研究进入分析阶段的标志
第三阶段以1929年罗伯特·德林夫妇发表的《米德尔顿》为标志,研究转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分析
第2节社区的要素
1、什么是社区要素
1、指那些构成社区的或使其成为社区的基本要素
2、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
2、社区的基本要素
1、地域:是一个社区已存在的物质载体,涵盖了其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4、文化要素: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依赖)与社区认同感
3、相互关系:四者构成了社区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缺少了某个要素或各要素间不协调,社区都会出问题。
第3节社区结构
1、定义:是社区内各构成部分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
2、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
3、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4、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
第五节我国的街道社区
一、街道社区的历史沿革
1、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了街道办事处的三项任务
2、恢复性发展阶段(1976-1987)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W.萨顿和J.柯拉渣
2、社区副体系
这一理论将社区视为大社会的副体系
代表人物:R.L.沃伦
3、社区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
沃伦在分析宏观体系和社区副体系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格局和横向格局的概念
社区的纵向格局是指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和副体系同社区之外相应体系、组织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ppt5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ppt5

自然环 境周期 性变化
经济增 长与衰 退周期 性波动
阶段
原始低增 加速增长阶 长阶(A) 段(B)
增长减缓 低速增长阶 阶段(C) 段(D)
人口增 “高高低”模 长模 式(原始 式 型) 特 出生 点 率
“高低高”模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 式 (过渡型) 式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低 ,波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 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3、环境人口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制约因素: A 、资源 (决定供养的人口数) B、生活消费(物质、文化生活消费) C、科技水平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人口地理考试题

人口地理考试题

人口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A卷4分填空,B卷4分填空)1、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人口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人口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有边缘性、多学科的交叉性、宏观性和区域性4、人口自身而言,人口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数量和规模是一切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存在的基础。

5、拉采尔于1882年出版的名著《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并提出了自然环境决定论,白兰士则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想,其学生白吕纳指出人口分布、劳动地理是人文地理应予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6、人口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19世纪到一战,一战到1953年,1953年(人口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标志,召开了了美国地理学会年会)到现今,特里瓦萨提出把人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7、我国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的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黑河—云南滕冲第二章(A卷一道论述15分,判断1分;B卷论述一道15分,判断1分)1、两种生产所指的是什么?理解并论证两种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它通过劳动加工使自然界原有的物品适于人类需求;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即为了自身的增殖或种族的繁衍所进行的生产,是原有人口生命的生产和新一代人口生命生产的统一。

(2)两种生产的在社会生产中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两种生产相互依赖,两者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依赖于人类自身的生产。

②两种生产相互渗透,物质资料生产中有人的因素,人类自身生产中有物质的因素,人类自身的生产渗透到物质资料生产中,物质资料生产也渗透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中。

③两种生产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作用于对方,制约着对方的发展;物资资料生产作用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

统计学各章练习题

统计学各章练习题

统计学各章练习题判断题1.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2.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3.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4、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第一章绪论5.描述统计是用文字和图表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

6.对于有限总体不必应用推断统计方法。

7.经济社会统计问题都属于有限总体的问题。

8.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9、样本是总体抽出的部分单位构成的集合,因此样本不能代表总体。

10、标志和指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11、统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不考虑个别事物的数量特征。

12、离散变量的数值包括整数和小数。

13、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14、变量根据变量值连续出现与否,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15、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人均GDP 等数据采用的计量尺度属于定比尺度。

填空题1、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2、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包括、4、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是。

5、统计学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和本单位。

7、= 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的集合,或者是一部分总体单位所构成的集合。

其中构成样本的总体单位的个数称为。

8、和。

9、是确定统计总体的基本标准。

10、某地所有的工业企业为一个总体,每一个工业企业的产值、产量、职工人数、利润总额是不相同的,所以把它们称为;而每一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则把它称为。

11、统计指标两项基本要素构成,即指标的和指标的13、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和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

、、和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和应用。

和。

3、统计这个概念,包括三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涵义:即、两大类。

6、= 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

而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按其表现形式为属性特征或数量特征的不同,可分为。

12、标志反映的属性和特征,而指标则反映的数量特征。

中国人口的构成

中国人口的构成

中国⼈⼝的构成中国⼈⼝的构成⼈⼝构成指不同类型的⼈⼝相互之间的⽐例关系。

其中的⾃然构成主要指性别和年龄,社会构成则包括民族、⽂化、职业等内容,它们均与社会经济发展、⼈⼝再⽣产以及⼈⼝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分述中国主要的⼈⼝构成,其中职业构成将在第三节中作专门研讨。

⼀、性别构成性别是⼈⼝最基本、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之⼀。

对于⼀个国家或地区的⼈⼝状况来说,性别构成始终起着举⾜轻重的影响,它不仅是涉及⼈⼝的婚姻、⽣育和家庭状况的⼀个基本因素,⽽且与⼈⼝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构成也有密切的关系。

性别⽐过⾼或过低都是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控制⼈⼝增长,对⼈⼝实⾏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性别构成⽆疑是⼀个必须加以掌握的重要⽅⾯。

除了⼈⼝总体的性别构成外,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和部门也都有性别构成的问题。

相对于总体性别⽐⽽⾔,各种局部的性别⽐有时具有更为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

旧中国的⼈⼝性别⽐是很⾼的,1946年统计为109.6,即男性⼈数⽐⼥性多9.6%,其基本原因就在于⽣育率⾼,平均寿命短(从低龄到⾼龄性别⽐逐渐降低是⼈⼝学的⼀般规律),尤其是重男轻⼥的社会通病,使妇⼥饱受压迫歧视,从⽽⼤⼤减⼩了她们的存活概率。

新中国成⽴后,上述状况发⽣了根本性的变化,⼈⼝性别⽐因此持续下降:1957年为107.3,1982年为106.3,经⼩幅反弹后,⼜趋于下降,1995年已降⾄104.2。

促成这⼀连续下降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再⽣产类型发⽣重⼤转变,平均寿命⼤幅延长(总⼈⼝平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前的34岁增⾄⽬前的约70岁),以及妇⼥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提⾼。

这⾥有两点值得强调指出:⼀是旧中国溺婴成风,且溺杀的绝⼤部分是⼥婴,成为⼲扰性别平衡的突出的破坏性因素,新中国成⽴后,这⼀陋习已⼤⼤减少。

⼆是旧中国⼥性妊娠⽣育频繁,且孕产妇平均死亡率⾼达15‰,⽣育成了⼥性⼈⽣路上的⼀道“⿁门关”。

新疆人口的性别构成与年龄结构现状及变化特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新疆人口的性别构成与年龄结构现状及变化特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3.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的特征。新疆 65 岁以上老年人性别比为 107.04,较 2000 年第五次人 口普查降低了 20.15,但较全国水平高 14.36。从各 年龄组看,新疆 65-99 岁人口性别比均在 100 以上, 80-84 岁组人口性别比达到最高点为 133.19,100 以
表 3 2000 年、2010 年新疆和全国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单位:%
年龄别
2010 年
新疆 全国
总计 106.87 107.24
0-14 105.68 117.99
其中:
0-4 105.58 119.13
新疆 年龄别
2010 年
2000
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出生婴儿性别比大多在
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以女性人口数
103—107 之间,相应女性寿命较长,然而,新疆各
为 100 来计算男女人口的比例。
年龄组人口性别经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许多差异。
(一) 新疆总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特点
因此,还需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人口的性别比。
80-84 85-89 90-94 95-99 100 及以上 合计
133.19 130.49 106.29 100.99 93.49 106.87
别比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根据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4] .
收稿日期:2017-12-01 作者简介:孙 萍 (196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创业教育。
这是由于在一般情况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出生婴儿性别比大多在103107之间相应女性寿命较长然而新疆各年龄组人口性别经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许多差异
Research on Economic 经济研究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一、填空1.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2.就人口自身而言,主要由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四个方面构成。

3.人口的发展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当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比例失调时,社会就要停滞甚至向后倒退。

所谓比例失调,据马克思指出有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

5.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终极目标的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适应、协调运行的综合过程。

在人口领域内,涉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内容。

6.人口迁移通常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再生产则被称为人口的自然变动。

7.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8.人口(粗)死亡率为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地区死亡人数同平均人口数的比率。

9.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认为西欧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经历了三个序列或历史阶段。

原始阶段(高高低)——中间过渡阶段——现代阶段(高低高)。

10.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并将它推广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三阶段为“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11.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

12.年龄中位数为把人口总数分成以上、一下两等份的年龄值。

13.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又分为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省内迁移又分为跨市县迁移和市县内迁移。

14.国际劳动年龄为15—64岁。

15.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者称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者称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者称第三产业。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

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

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

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

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

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

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

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

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

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

3、人口转变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

实用卫生统计学课程辅导8

实用卫生统计学课程辅导8

《实用卫生统计学》课程辅导8第十三章医学人口统计医学人口统计从卫生保健的角度研究和描述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变动及其规律,研究人口及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卫生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如同其它统计资料一样,其主要来源为日常工作记录(报告单、卡、册)、统计报表和人口调查三个方面。

第一节静态人口统计指标一、人口总数人口总数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的人口数,是时点人口。

时期人口是指某一时期(或某一年)平均人口数。

二、人口构成指标(一)人口性别构成1.性别构成指男、女两性人口分别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2.性别比反映两性人口间比例的指标。

指以女性人口为100, 男性人口及女性的比值。

(二)人口年龄构成1.年龄中位数计算方法及一般的中位数相同2.老年(人口)系数是指65岁(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用于反映人口是否老化及老化的程度。

我国是以65岁以上人口作为老龄人口的标准。

3.少年儿童(人口)系数指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标。

4. 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之比,该指标也是用于反映人口老化情况的。

5、负担系数也称抚养人口系数。

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所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及非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关系。

一般以15-64岁者为劳动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者为非劳动人口或被抚养人口。

(三)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将人口的性别和年龄资料结合起来,以图形的方式表达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它以年龄为纵轴,人数或其百分数为横轴,左侧为男,右侧为女而绘制的两个相对应的直方图。

人口金字塔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现有男女性别人口的年龄构成,而且也可以分析过去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今后人口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生育和计划生育统计指标生育统计(一)测量生育水平的指标1、粗出生率:表示某年某地平均每千人口的活产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指标。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
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 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家庭、文
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研究城市人口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对分析城市人口再生产规律,预测城市人 口变化前景,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政 治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 四、在社会中广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
(2)地域构成 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按地域标志
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 人口构成,它说明人口的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人口地域构成首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人口必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总是要选 择最适合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从事生 产和生活。 人口地域构成的决定因素是人类利用和 控制自然的能力,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 产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经济合理。 纬度大小、距海远近和海拔高低,对人 口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起较大的限制 作用。
▪ 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 ▪ 4、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 5、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产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大城市户籍破冰
2008年6月30日上午,浦东新区人事局 副局长黄钟正式对外发布:浦东将建立“绿 色通道”,为优秀人才优先解决户籍。“以 后居住证将有条件转成户口。”
育龄妇女组
性别构成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
例。有两种方式来表示: ▪ 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
中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男(女)性比例=男(女)性人数/人口总数* 100% ▪ 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 分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第5章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5章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五章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大量资料都是按照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类的,这类资料称为定性资料,也称分类资料或计数资料。

如性别、HIV感染情况、病情轻重等都属于分类资料。

分类资料按类别分类计数所得到的数叫绝对数,绝对数往往不便于进行相互比较。

例如甲医院某年因某病死亡105人,同年乙医院因该病死亡185人。

但不能据此认为乙医院该病的死亡情况比甲医院严重,因为两医院因该病住院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此时需要采用相对数指标进行统计描述。

第一节常用相对数及其应用一、定性资料的频数分布与定量资料一样,定性资料也可通过编制频数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并通过计算一些常用的相对数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定性资料频数分布表又称为列联表,是用两个分类变量对同一资料进行双向分类形成的表,可用于考察两种属性的关系。

表5.1为某中学不同性别青春期少年对自身体型感觉的构成情况的列联表。

表5.1 某中学不同性别青春期少年对自身体型感觉的构成情况性别自感偏瘦正常自感偏胖男39 186 20女25 130 54列联表的横标目一般为分组变量,纵标目为结局变量。

列联表的用途主要有:1. 列出每组中各种不同结局分类后的频数。

2. 描述频数分布的特征。

3. 便于进一步对分类资料的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二、常用相对数指标除了用频数分布表可以全面反映定性资料的特征外,也可计算相对数指标来描述定性资料的特征。

相对数是两个有关联的数值之比,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率、构成比和相对比三种。

(一)率率是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某时间点或某时间段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该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根据计算公式中分母的观察单位总数是否引入时间因素,率包括频率和速率两类指标。

频率(frequency)计算中,分母没有引入时间因素,无时间量纲,分子是分母的一部分,其取值在0~1之间,如常见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治愈率等指标,都属于频率型指标,其实质是比例,在流行病学中也常称为累积发生率。

第五编 人口姓氏

第五编 人口姓氏

第五编人口姓氏(征求意见稿)2013年5月6日第一章人口规模第一节总数第二节分布第三节变动第四节人口普查附:人口普查资料第二章人口构成第一节民族构成第二节性别构成第三节年龄构成第四节贫困人口第三章人口素质第一节受教育程度第二节残障人附:2008年百岁老人第四章外来人口第一节水库移民附:滩坑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户名册第二节暂住人口第五章人口控制第一节计划生育附: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一览第二节优生优育第三节人口控制政策第六章姓氏第一节姓氏构成第二节主要姓氏分布第三节本地大姓源流第一章人口规模建区后,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规模,境内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1986~2008年,人口净增32542人,平均每年增加1479人,人口年均增长7.34‰。

第一节总数1986~2008年,全区总户数由65595户增至92473户,总人口由191806人增至224348人,人口年均增长7.34‰。

这一时期,全区累计出生42761人,年均出生1859人,年均出生率9.03‰;累计死亡27140人,年均死亡1180,年均死亡率5.64‰;自然增加15621人,年均增加679人,年均自然增长率3.39‰,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最高为1987年的8.38‰,最低为2008年的-0.13‰。

表:5-1-1 1986~2008年镇海区人口一览单位:人资料来源:2004年前摘自《镇海区国民经济济基本统计资料》。

2005年后摘自区局档案《历年人口统计年报表》。

(红字部分已调整为为统计局数,与公安资料不一)第二节人口分布人口地区分布1986~1991年,区辖6镇4乡。

各镇、乡人口分布:表:5-1-2 1986~1991年各镇、乡人口分布一览注:1987年前庄市称乡。

1992年,镇海区行政区划调整为5镇1乡。

各镇、乡人口分布:表:5-1-3 1992~2000年各镇、乡人口分布一览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为4街道2镇。

各镇、街道人口分布:表5-1-4 2001~2008年各镇(街道)人口分布一览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24348人,其中招宝山街道66473人,占全区总人口29.63%;蛟川街道42839人,占19.09%;骆驼街道45000人,占20.06%;庄市街道25914人,占11.55%;澥浦镇21643人,占9.65%;九龙湖镇22479人,占10.02%。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1.2011年10月31日是“世界70亿人口日”。

下图示意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其中某一时期的图例标错。

据此完成小题。

【1】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④图错。

【2】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②①③D.①③④②【答案】B【解析】根据“三率”数值大小可知四图中由先到后依次为③②④①。

【3】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最符合M国①时期的是 ()【答案】D【解析】M国①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1%,人口增长快,故D选项正确。

2.下图为2010年我国各省老年人口比例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京津地区B.长三角地区C.川渝地区D.珠三角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四川、重庆老年人口比例所占比例最高,是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两省分别简称川、渝,C对。

A、B、D错。

【2】图示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低C.医疗水平高D.迁入人口多【答案】A【解析】读图,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是在各省区中比例最低,这主要是因为该地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A对。

出生率低,少年儿童少,老年人比例占的高,B错。

医疗水平高,老年人死亡率低,占的比例会增高,C错。

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容量低,迁入人口少,D错。

【考点】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3.通常将人口按照0-14岁、15-64岁及65岁及以上分为三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

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段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按照年龄0-14岁、15-64岁及65岁及以上划分,依次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B【解析】随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出生率下降,0-14岁人口比重逐年下降,③为0-14岁人口比重;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比重上升明显,②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5-64岁比重变化不大,①为15-64岁人口比重。

社区人口

社区人口

第二节 社区人口结构与过程
一、社区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主要指的是特定时期人口的 构成特征以及人口的社会文化属性。一般 而言,社区人口结构主要指的是年龄、性 别、空间分布、民族和宗教、社会分层等 指标体系内各类人口所占的比例,同时社 区人口也具有社会结构特征,如婚姻和家 庭结构等。
一、社区人口结构
(一)年龄
社区的年龄结构主要指的是社区内不 同年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具体到测量的话, 还应限制在某特定时点,通常用百分比来表 示。社区人口年龄结构是所属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的结果,也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产生重要的影响。
1、年龄结构类型
衡量某地区特定人口的年龄结构通常会采用 人口金字塔,以年龄为纵坐标,数量为横 坐标,左半轴为男性,右半轴为女性的一 种绘图方法,来显示特定人口的年龄和性 别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1、民族和民族政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2、宗教和宗教政策
1、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主要指的是出生婴儿中每出生
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数量,自然状 态的数值应维持在101—107之间。 一、直接原因在于通过非医学需要的性别 鉴定来确定性别,并终止妊娠。 二、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 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
2、社会性别及性别分层
社会性别(gender)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 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两性 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 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化和文化的作用,群 体内部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关于特定性别 的相对稳定的认知和平价,即通常所说的 “性别的刻板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比为54。2005年,年厦门市9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为14.29 2000年,中国出生性别比为116.92,有七省超过120(正常值为103-
107)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有何后果? 导致未来婚姻性别比失调——引发婚姻拥挤(marriage squeeze) 婚姻拥挤也称婚姻挤压,指由于婚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男女两性之间
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于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这是由双方不同的人口经济态势造成的 具体阐述——
第四节 中国人口性别构成
• 2000年中国平均性别比106.7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以
及由此所导致的未来婚姻性别比失衡 • 性别比存在一定地区差异,乡村大于镇、镇大于城市。 2000 年城市
第三节 世界人口性别构成
• 世界人口的性别比长期以来一直微幅波动在100上下,保持着自然的平 衡状态。
• 由于部分国家受二战影响而低的性别比逐渐得到恢复, 20世纪中期, 性别比略有上升
• 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上述相对高位己随着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程 度加深而趋于回落,到2050年可望降至99.50,总体变动十分平缓。
出生婴儿性别比 103 以下
103 - 107 107 - 110
地区数 1 1 5
110 - 116
13
116 - 120
4
120以上
7
地区名称
西藏
新疆
贵州、内蒙古、 云南、宁夏、黑龙江 青海、北京、上海、吉林、 山东、天津、山西、辽宁、 河北、浙江、江西、甘肃、重庆
四川、江苏、福建、河南
陕西、广西、湖南、安徽、 湖北、广东、海南
1.1.保持正常性别比的意义 1.2建国后全国平均性别比持续偏高
2.山东省人口性别比的现状特点与成因分析
2.1性别比先升后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少儿组人口性别比偏高 2.3性别比尤其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地区差异明显
3.山东人口性别比后果简析
3.1直接导致婚姻拥挤 3.2间接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3.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结构的优化
的比例失调并导致部分男性或者部分女性不能按照传统的偏好和习惯 择偶 预计到2020年,中国婚育年龄男性比女性至少多2400多万人
二、维持正常性别比的意义
性别构成是影响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 产、人口分布和迁移以及劳动就业结构等其他人口特征均有直接影 响。性别比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结论:维持正常性别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五普” 中国出生性别比省际差异
140 136 132 128 124 120 116 112 108 104 100
西藏 新疆 内蒙贵古州 云南 黑龙宁江夏 青海 北京 上海 山东 吉林 天津 山西 辽宁 河北 浙江 江西 甘肃 重庆 四川 江苏 福建 河南 陕西 广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广东 海南
第二节 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因素
一、出生婴儿性别比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性别比在105上下,古今中外,基本恒定 这种对男性的稳定的生育倾斜,被认为是对出生后男性死亡率高 于女性的一种生物学上的平衡
目前中国在全社会人口构成和素质方面存在六大问题 (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 (2)出生缺陷儿童比例偏高 (3)大都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空巢”家庭的比例大增 (4)非家庭型人口流动造成大量留守儿童 (5)家庭型人口流动带来庞大的边缘化城市民工子弟 (6)艾滋病等疾病的蔓延造成人口安全问题严峻
此类迁移通常由贫困地区迁入富裕地区,婚姻迁入尤其如此
一江春水东流去
喀斯特新 娘输出区
新娘之路
后果——出现光棍村、 和尚屯、非法贩卖人口
四、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 医疗卫生条件 • 产业结构
山东省煤炭采选业和油气采选业从业人员的性别比分别为464.69 和200.61;大同、石嘴山、攀枝花、铜陵均为高性别比地区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 公室.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6月
山东省人口性别比的现状特点与对策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1.建国后全国人口性别比概况
建国后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性别比 与全国水平对比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山东省性别比 98.87 101.17 102.88 103.47 102.53
全国性别比 105.99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差额
-7.12 -4.29 -3.42 -3.13 -4.21
的张维庆:现在新闻媒体对出生性别比非常关注,中央也很关注, 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总理都讲到这 个问题,要我们重视、关注,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遏制住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我们将争取在《刑法》修订中,增设有关条款,加大依法打击非 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力度
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
132.36
209.98
141.52
家庭迁移中女性占绝对优势
1995-2000年我国三种主要家庭迁移性别比
婚姻迁入
随迁家属
投亲靠友
12.50
66.64
82.19
(‰)
4
3
男 女
2
1
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1995-2000年中国婚姻原因的省际迁移模式
山东省2000年0~14岁人口性别比 山东省2000年平均人口性别比
4.人口转变理论对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解释 5.对策建议
5.1大力发展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农村经济 5.2 控制异常出生性别比的产生 5.3 应对未来婚配失调
济南
菏 泽1 3 0
滨州 120
聊城
110
德州
100 90
临沂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日照 威海 莱芜
潍坊 济宁 泰安
图2 2000年山东省17市0~14岁人口性别比与平均人口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为 112.8 ,镇为 116.5 ,乡村为 118.1 •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是106.3 •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男性人口占51.5%,女性人口占48.5%,
请计算总人口的性别比是多少?
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按出生性别比高低区分的省区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120
115.6 116.9 118.58
115
110.9 111.3
110 108.5
105
100 1982年 1987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
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令人忧
[2004-7-15央视《新闻会客厅》]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请你思考: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何在?
• 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论 • 计划生育政策强化男孩偏好——政策论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论 • 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社保论
这是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和便捷的技术辅助手段、以及偏好男孩的 意愿相互挤压和冲突的结果
问题:探讨维持我国正常出生性别构成
第一节 概 述
一、性别比定义及表示方法
性别比是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以每100个女 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
1995年,日本人口中每100个女性对应96个男性
与平均性别比相比,局部的性别比具有更直接的社会经济意义 2000年,智利60-64岁年龄组人口的性别比为85,80岁及以上人口的性
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男性死亡率在一般情况下均高于同 年龄的女性,越往高龄,差别越大,因此随年龄增长,同龄人口的性别 比呈连续下降趋势,中年以后尤为明显,这是全世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由此推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人口较为老化者性别比较低,人口较为年轻者,人口性别比都比较高 • 这是发达国家人口性别比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原因
• 战争
俄、美两国在50岁以前性别比十分相似,以后则差别极大。俄罗 斯70~74岁和75~79岁年龄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20岁左右和25 岁左右)的性别比分别仅为38和32; 美国则分别为77和68
总结: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因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2、两性保存几率 3、人口迁移 4、其它社会经济因素
1.辜胜阻: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中国人口科学》 2005年第3 期
2.马瀛通.重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3.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人口研究》, 1996年第2期
城镇化是维持正常出生性别比的根本途径
二.两性保存几率的差异
三、人口迁移(劳动力迁移和家庭迁移)
劳动力迁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迁出区性别比下降
清末民初“闯关东” 大潮性别比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252.44
836.69
486.50
1953年黑龙江省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19.53,山东仅为98.97
1995-2000年我国三种主要劳动力迁移性别比
务工经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