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赏析-word文档

《谈中国诗》赏析-word文档

《谈中国诗》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谈中国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钟书钱钟书(1910-201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201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2018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

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吊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内容梳理

谈中国诗
一、关于课文
《谈中国诗》是议论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从总体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写作素材
(1)“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
(2)“钱钟书夫妇一生把书视如珍宝,却把世俗名利看得很淡。

当钱老的《围城》出版后,一位英国女士想见钱老,钱老婉言推辞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打听那个生了蛋的母鸡呢?’他的淡泊由此可见。

出版商提出给钱老优厚待遇,也被钱老推辞,钱老只是列了一长串书名交给了出版商。

可见钱老视书为金银,视名利为粪土。

他还拒绝参加一切记者招待会,然而他的美名照样远扬,他的作品依旧畅销。

(3)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著,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他的一生钟情于书,心无旁骛、用毕生精力做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

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

正是‘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钟书‘文化昆仑’的基础。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课文简析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课文简析1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③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演讲以说理为主,但 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当然, 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 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提示:A:是说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B: 是说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C:是说用精细确定的 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内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6.第7自然段中,作者列举这些中外诗句的 目的是什么?
[对应考点:概括归纳(举例作用)] 提示:把中国的田园诗和外国诗人的某些诗 句进行比较,论述中西诗作不但内容上差异不大 ,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阅读第3、4自然段,解释下列比喻句的含意。 A.“假如鞋子形成了脚”:___________________ B.“脚也形成了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____________ [对应考点:比喻修辞的作用]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阅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语言表达上的特
点。
[对应考点:品味语言特点]
提示:(1)“小畜生”“磨快”“咬”等词,语言犀 利,隐喻那些对西方文化不懂但又装懂的人。作者用狗作 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论者,用语幽默,倾 向鲜明。(2)精妙的比喻、活泼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 化腐朽为神奇,引人入胜。(3)善用比较,深刻地指出我 们应该注意诗歌本身的特点,而不是重视它是哪一国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2.“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

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2)

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2)

⾼中语⽂课⽂谈中国诗赏析(2) ⾼中语⽂试卷分析 论述类⽂本阅读 论述类⽂本的阅读材料选⾃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候治理的法律⽴场和策略:以⽓候正义为视⾓》,把脉时代的症结。

⽂本在800字左右,⽐考试说明题型⽰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减少。

全⽂采⽤总分总结构,第⼀段和最后⼀段信息量不⼤,理解起来难度也不⼤,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原⽂虽然涉及了⼀些考⽣较为陌⽣的术语,但⾏⽂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中⽣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覆盖看,依然着重考查考⽣理解⽂中重要概念、重要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今年特别值得注意的两点变化:⼀是侧重考查了分析⽂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这个考点,⼆是三道客观题,第1题是选择正确的⼀项。

近⼏年全国卷命题越来越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今年更是加强考查考⽣整体“读懂”的能⼒,尤其体现在第2题题⼲要求的设置、第1题D选项和第3题的所有选项的设置上。

这也必将是未来命题的⽅向,考⽣需要注意考查⽅向。

⽂学类作品阅读 实⽤类⽂本和⽂学类⽂本成为必考题,是今年语⽂卷变化最⼤的考点。

⽂学类⽂本阅读的选材是当代作家赵长天的⼩说《天嚣》,⽂本长度与考试说明题型⽰例⽂本长度相当。

选材关注我们⽐较陌⽣的科研⼈员的⽣活,但情节、⼈物都不复杂,主题也很鲜明。

第1题采⽤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的多选为“四选⼀”的单选。

第2题第3题为主观题,题⽬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度和综合性,但仍然⽴⾜于⼩说基本要素的考查。

整体来看,这次⽂学类⽂本阅读难度降低,更切近⾼中学⽣的阅读经验、⼈⽂认知。

实⽤类⽂本阅读 实⽤类⽂本选择了⾮延续性的新闻材料,其中材料⼆为图表形式。

这和考试说明题型⽰例中关于“国民阅读”的新闻材料题题型相同。

第1题第2题都是客观题,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和整合概括能⼒。

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诗词赏析

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诗词赏析

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古代诗词赏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直是高一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赏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本文将从诗词赏析的意义、古代诗词的流派以及赏析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诗词赏析在高一语文课程中的意义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通过古代诗词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情感认知。

古代诗词是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代诗词赏析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古代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古代文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思想情感。

这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诗词的流派古代诗词可分为两大流派:古乐府和唐诗。

古乐府是古代民间歌谣的代表,它的特点是轻快活泼、易于咏唱、富有节奏感。

古乐府起源于古代祭祀和民间活动,以反映民间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为主要内容。

其中脍炙人口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古乐府的代表作品。

唐诗是古代诗词的巅峰之作,以其优美的语言、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爱情、自然、哲理等多个领域。

代表性的唐诗包括杜甫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三、古代诗词赏析的方法古代诗词赏析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古代诗词的魅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赏析方法:1.鉴赏诗词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如意象、修辞、韵律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诗词中的艺术特征,可以深入理解诗词的美学魅力。

2.解读诗词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 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  谈中国诗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观点 2)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 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 年来,钱钟书先生 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 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 中国的宝贵财富。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我的理解] (1)这个句子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巧妙地比喻 了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也写出了它没有什么根基。 (2)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 读中国诗的“快”和中国诗的“短”。 (3)这一连串的比喻,使人很直观地了解作者要阐明的“中国诗笔 力轻淡”这一观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2.文脉梳理
一、(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二、(第二段):整体上论述中国诗的一般发展
谈特点及规律
中三、(第三段至第十二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 对
国各个特点

诗四人、们(,第论十诗三必段须):根论据中本国国诗文的化总根体特色,并启示
基加以论述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2.情调 情绪 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 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指不愉快的情感。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
四、词语积累 1.数见不鲜:屡次见到并不感到新鲜稀罕。 2.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3.惊天动地剪影:轻盈的鸢(鹰隼类猛禽)掠过空中留下轮廓。

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谈中国诗课文精讲

谈中国诗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根据内容和论述的不同主题进行段落划分。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这一段主要交代了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论中国诗需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

没有这种比较的视野,就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诗。

第二部分(第2段):这一段概括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作者指出,中国诗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同时,中国诗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三部分(第3至第7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

作者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包括中国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意象构造、抒情方式等。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第四部分(第8段):这一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对整个论述的总结和升华。

作者指出,虽然中国诗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但并没有特别的“中国”之处。

相反,中国诗与外国诗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具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标准。

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文章赏析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是一篇深入浅出、富有洞见的文学评论。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钱钟书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热爱。

钱钟书在文中明确提出了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将中国诗置于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钱钟书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包括其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意象构造、抒情方式等。

他通过对中国诗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诗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革和演变,展示了中国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钱钟书在文章中还表达了对中国诗的热爱和敬意。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特色鉴赏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赏析时可把重点放在结构和语言两方面。

(1)文本的结构和布局的主要特点如下:文本的目的一开始就明确,然后逐层讨论。

在讨论中,它不时被广泛引用,这使得文章跌宕起伏。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文章起笔即提出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怎么样来探讨中国诗呢?于是文章提出探讨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比较文学的立场。

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文章开始逐层论述,逐层分析,指出中国诗早熟早衰、篇幅短小、暗示含蓄、轻淡安和的特征。

外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诗呢?“读外国诗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中国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卒章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文章就这样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

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具有学者文化散文的鲜明特征: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

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

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二是居高临下,具有很强的古今中外知识。

在文本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随时自由地控制着国内外的文学和历史资料。

他广泛引用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共和国甚至印度的材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

从古代到现在,更多地参考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资料。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各段分析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各段分析

【导语】⾼中语⽂《谈中国诗》不仅思想精深,⽴论博⼤,⽽且语⾔表达含蓄幽默,耐⼈琢磨,我们要学会对这篇⽂章进⾏赏析。

下⾯是给⼤家带来⾼中语⽂谈中国诗各段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段⾃“什么是中国诗的⼀般印象呢?”⾄“这⽴场是⽐较⽂学的”。

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必须要全⾯了解诗⼈,⽤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较⽂学的观点来对待。

“⼀个只读中国诗的⼈决不会发⽣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的特殊、个独的美⼀⼀分辨出来。

”作者认为,评价⼀个中国诗⼈,单以⼀两句话来下结论是不⼀定恰当的。

他必须要“像严正的科学家⼀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帽⼦空头⼤话。

”只有这样,那才是真正具有⽂学的良⼼,具有适合评判⽂学作品的能⼒。

反之,如果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居⾼临远的观点”,那么所下结论就不⼀定合适。

2.本段⾃“据有⼏个⽂学史家的意见”⾄“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流毒⽆穷地聪明”。

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根据⼀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按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顺序进⾏的,⽽作者认为,中国诗的发展特点刚好与此相反,是按抒情诗―戏剧诗-史诗的顺序⽽进⾏:“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的戏剧诗,产⽣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所以“中国诗⼀蹴⽽⾄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其总体特点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3.本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的纯粹诗我们诗⾥⼏千年前就有了”。

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1)(⾃“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诗⼈要使你从‘易尽’⾥望见了“⽆垠”)此段从诗的篇幅上进⾏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

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

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一篇状物言志的散文.物之美好.衬托出志之高洁;物之脱俗,渲染出人格的超拔;物之鲜活.印证出人类诗性家园的生机勃勃和飘逸灵动如此想来,《荷塘月色》的篇名恰是一种深刻的隐语诉说方式.该隐语的诉说仿佛与人无关.此情连带"月"与"荷",哪管人间是非多?然究其语言的深层意义不难看出作者"比兴"之用笔和"比德"之用意从"荷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传统文化意义中.不难想象出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高雅脱俗人生的看重.不难推测出作者对人格高洁的向往和倚重.从"月"之皎洁明亮的传统文化审美中.不难发现作者对理想的真诚追求为摆脱思维的孤独难耐.作者只能将思想返回到古代中去.借江南采莲之旧俗来描绘早已泯灭的浪漫生活图景作者不无感伤地诉说着心灵需求:"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是无福消受了."这是对古代文化的追念.对自由人生,纯朴人性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灵祭奠为确保思想不至于寂寞难耐.作者又将智慧之光投向了《西洲曲》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温柔的回忆和眷恋由此发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的采莲景象不过是现实"荷塘月色"美景的延续.只是这美景的延续借助的是幻想.作者有目的带上门出去.无目的回到自己的门前这种出门的合乎目的和归家的近似巧合.是不是对人生的绝妙象征呢? 那种"追求有道"和"结局偶然"是不是对人类生活的规律的抽象概括?作者"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不是意味着不得不对现实作出痛苦的体认和融入呢?尽管这现实社会毫无活力和生机.但这毕竟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现实家园啊!总之,《荷塘月色》巧妙设置抒写感情的隐语,不仅揭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气质个性.也传达出诗人难以摆脱无法拒绝的精神理想家园和现实生活家园的矛盾.朱自清从"带上门出去"到不得不"轻轻地推门进去".其问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旅行.这旅行之所以扣人心弦.那是因为显现了美好脱俗的理想人格和高拔的人性48..语文学习/~/2007—1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赵文汉钱钟书先生是位语言大师.语言以幽默含蓄着称.近读《谈中国诗》一文,对其中的几处语言有一些新感悟.笔录于此.1.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中国人聪明"中的"聪明"一词明显是反语.表面上是说中国诗可建造别人建不了的"空中楼阁".这实在是一种"聪明",而实际上是在讽刺中国诗人不够扎实,"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缺点."流毒无穷的聪明"则是推而广之地说明中国人"不扎实"毛病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普遍性"是说这种"聪明"的"流毒广布"广布"是"无穷"的一种含义):"持久性"则是说这种"聪明"的"流毒代代相传且依然在流传"("代代相传且依然在流传" 是"无穷"的又一种理解).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鞋子"和"脚"是喻体.本体可理解为中国诗的"格律"和"内容".或者说是中国诗的"诗体"和"诗Ii,"外国诗基本上是没有"鞋子"的."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而中国诗则是不但有"鞋子".而且"鞋子"相当小.即对诗体要求相当严格,于是诗人的创作就受到了诗体的严格限制.可是中国诗人由于长期受到限制而习惯于限制.已视限制为自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已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对于诗体的种种限制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尽管中国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但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可以自由驰骋且不会违反格律的要求.仍然可以创作出世界级优秀诗篇来.并且.中国诗的格律不但没有成为创作的限制.而且还常常成为了一种创作艺术.成为欣赏的对象.诗体和诗心在中国诗人的手里已经合二为一了.这就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深刻含义.3.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也是一个比喻句,作者用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来比喻中国诗"篇幅虽短小.但意味悠远"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意味悠远"和"篇幅短小"之间的必然关系.生活中的现象是:当我们想看远时,就得把眼睛眯小些.这的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中的"要看得远些"的本体是"意味要悠远",而"眉眼颦蹙"的本体则是"篇幅须短小",作者采用"要……,每把……"的句式.意在说明"意味悠远"与"篇幅短小"之间的必然关系——诗的"意味"要"悠远".就得把诗写得"短"些.4.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从"腰弯背断"可知该句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格,作者将中国"厚重的诗"比拟为一个人,然而这个人是一个"腰弯背断"的人.是一个站不起来的人,表面上看去还像个人,而实际上他已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了作者用这个比拟.意在说明中国有厚重的诗,但没有"真正的厚重的诗",原因在于其"厚重"味让"情感,思恋和典故"给冲淡了.5.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只是诗"意在强调中国诗首先是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身上拥有的该文学体裁的共性特征是主要的."它该是诗"意在强调中国诗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这一点不容置疑."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意在强调研究中国诗首先要把它作为一种"诗"来研究.然后再研究它的"中国特征",这种"中国特征"与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诗的共性特征"相比.要次要得多这句话"软中带硬",含有反驳西方那些"文化本位主义"者"排斥中国诗"论调的意味6.人生不过家居,出门.回家这是一个比喻句."人生"比喻"读诗的过程": "家居"比喻"读本国诗":"出门"比喻"读外国诗": "回家"比喻"读外国诗的目的还是为了读本国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说后文的"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诗有更深的领会"那句话.7.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怀孕的静默"是比喻中国诗"富于暗示"这一特征.这个比喻绝妙,"怀孕的静默"语意隽永.第一,怀孕者表面上看去跟一般女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其内在的东西是极其丰富的,因其腹内鼓荡着一个新的生命.显然用这个意思来说明中国诗的特点是再绝妙不过.第二,"怀孕的过程"给人的猜想是极其丰富的:男孩,女孩? 聪明,智障?长得丑,长得俊?长得健康,还是有所残疾?等等.然而这一切又不敢言语,只能闷在心里以"沉默"示人内含其中的暗示能给人以种种猜想不正是中国诗的特征吗?第三,"怀孕的感觉"是美好的,愉悦的,但这种"美好"与"愉悦"是难以言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这一特征不正是读中国诗的读者读诗时的感受吗?读中国诗,体会其中的"美",大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此可见,不能不感叹作者对中国诗理解之深透及其对生活观察之细腻与体会之深刻.否则是无法找到如此精妙的比喻的."喁喁''到底怎么读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张怡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沈从文《边城(节选)》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编者特意为"喁喁"作注:"[喁喁('y6n9y6n9)]形容低声细语."这里的"喁r喁"应该读"y6n9y6n9"吗?值得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说:"~y6n9y6ng<书>形容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显而易见.读作"y6n9y6n9"的"喁喁"意思与说话无关.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喁喁"还有一个读音:"喁喁yayd(书)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一私语"可见,"船上人喁喁说着话"的"喁喁"当读"",不读"y6n9y6n9".语文学习/ti~/2007—149。

最新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最新高中语文第10课谈中国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10*谈中国诗1.钱钟书,字,号,曾用笔名。

著作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

学术著作《》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2.给以下加线字注音笼统()精髓()梵文()轻鸢()蹙颦()撩人()慨叹()饶恕()叫嚣()3.根据拼音写汉字一cù()而就逻ji()单bó()hǎ()巴狗遥思远chàng()shùo()见不xiān()不liǎo()liǎo()之4.解释上面成语。

(1)一蹴而至:(2)轻鸢剪掠:(3)穷边涯际:(4)吞言咽理:(5)拔木转石:1.默存槐聚中书君《人•兽•鬼》《围城》《谈艺录》2.lónɡ suǐ fàn yuān cù pín liáo kǎi shù xiāo3.蹴辑薄哈怅数鲜了了4.解释上面成语。

(1)一蹴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比拟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言语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描述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描述威力大。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全部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甚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全部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

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

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而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不能对全部本国诗尽职”。

2.品味以下句子丰富深入的含意。

①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②可是,假如鞋子构成了脚,脚也构成了鞋子。

③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①句话借助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阐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3)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3)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3)这一段说明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特征。

西洋诗厚重,中国诗轻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跟审美的情趣有关,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①──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①逍遥林下: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以上从内容的角度说明了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有两点不同,下面用“不过”一转,说明中西诗歌的相同。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①《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②。

(①霍瑞斯:一般译作“贺拉斯”,古罗马诗人。

他主张以古典诗歌为典范,讲求韵律。

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对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风会:风气,时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②”。

(①“采菊”句:这是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②“众鸟”句:这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①《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①格雷:英国18世纪诗人,一生仅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墓地哀歌》。

)第二是歌德①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

(①歌德:生于1749年,死于1832年,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谈中国诗》解读

《谈中国诗》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解读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做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发明,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较,“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

而作者的创意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

所以他的研究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不同凡响的智慧。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①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对比中西诗歌不同的发展史,得出中国诗歌发展的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歌有“早熟”的特征。

所谓“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这是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诗作。

《诗经》有的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有的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有的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1997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

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吊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点、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能够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文谈中国诗赏析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

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吊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点、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能够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

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

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

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拉丁一次)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法一次)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印一次)5)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美一次)6)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仅仅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英一次)7)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英一次)8)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法一次)9)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绕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英一次)11)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英一次)12)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

(英一次)13)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英、德、法、美各一次)14)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拉丁一次)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

(意一次)16)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

(英一次)17)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德一次)18)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英一次)19)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

(美一次)20)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

(希一次)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的钱钟书了。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

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使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

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

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为了论述这个道理,钱钟书实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个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2.钱氏文法的妙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个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实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

不过又与之相异。

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

不但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能够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

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

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相关问题作了交待。

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

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说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

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

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

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

所以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

如果你不信这个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

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

有人指出,钱钟书的“引文虽多,却并不所以使人感到有里斯多德所称优美散文当备的‘首、腹、尾’一气相连的有机整体之生命感。

此中的真谛,据我想来,不外有二。

一为钱钟书继承了中国传统学者作文的‘家法’,二为钱钟书有极高的语言敏感,故所引诗文一般均系并不为人熟知而富有独特之美的佳句,再参之以作者本人议论的奇警,引文遂与议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矣。

”(胡河清《钱钟书文章之美发微》《中文自修》91/0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3.钱氏语言之妙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文也不例外。

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

而这个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对应的类喻。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

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能够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

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

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

阅读中要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