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从事临床、护理、医技、行政等工作的医护人员。

第三条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全员参与,责任明确;(三)科学管理,持续改进。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宣传、培训、指导医护人员掌握职业健康知识;(二)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档案,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三)组织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四)督促落实职业健康防护措施,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五)处理职业健康纠纷,维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第三章职业健康培训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其职业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七条职业健康培训内容应包括:(一)职业健康法律法规;(二)职业健康知识;(三)职业健康检查及防护措施;(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第四章职业健康检查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护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第九条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应包括:(一)一般体格检查;(二)职业健康相关检查;(三)心理测评;(四)其他相关检查。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根据检查结果,对存在职业健康风险的医护人员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建议。

第五章职业健康防护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防护用品,确保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得到有效防护。

第十二条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并保持其完好、清洁。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防护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

第六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医护人员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医院科学发展,保障患者权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全部医疗卫生人员,包含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卫生人员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乐观履行医疗职责,供应优质医疗服务。

第二章职业道德培养第四条医院将定期组织职业道德培训,包含医德、爱岗敬业、敬业奉献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第五条医疗卫生人员需要参加职业道德培训,应乐观参加培训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第六条医院将建立职业道德评估机制,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激励。

第七条医院将供应必需的职业道德学习资源,包含相关书籍、学习资料、网络课程等,供医疗卫生人员学习参考。

第八条医疗卫生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参加相关学术沟通活动,不绝更新知识和提高实践本领。

第三章职业道德管理第九条医院将建立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档案,记录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表现、违规行为等情况,并保密管理。

第十条医院将建立纪检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行为及纪律表现。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得从事违法、违规行为,不得接受贿赂、索取回扣等行为。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人员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保守医疗机密,敬重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第十三条医疗卫生人员应文明待人、礼貌待患,不得有种族鄙视、地域鄙视、性别鄙视等行为。

第四章职业道德奖惩第十四条医院将建立职业道德嘉奖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表扬嘉奖,并在医院内部进行通报称赞。

第十五条医院将建立严厉的纪律处分制度,对职业道德失范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惩罚,包含但不限于扣发工资、停职、开除等。

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品性为应受到医院委托的监管机构、患者及其家属的监督,任何人不得干涉医疗卫生人员的正常工作。

第十七条对于涉及医疗纠纷的情况,医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维护医疗卫生人员的合法权益。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为维护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院工作人员中出现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职业危害指医院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伤害。

第三条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技、行政、后勤等所有工作人员。

第四条对职业危害的预防,医院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为主进行预防。

第五条各科室、部门应积极主动掌握工作环境、性质下可能产生的执业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建立健全有科室特色和针对性的防护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条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险因素、危害程度及时告知员工,让职工知晓职业危害有关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部门应提供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第八条加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上岗前对职工进行医院感染、职工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等岗前培训。

医院不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有关知识培训。

第九条医院为职工提供员工保健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让职工享受到有关的健康服务。

第十条要求职工本人加强防护,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凡违规操作,责任自负。

第十一条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件时,应在十二小时内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加强信息沟通与传递。

信息上报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概况:发生时间、部位以及事件现场情况;事件的简要经过;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按程序开展具体的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事件的发生原因和事件性质,估算事件的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害情况,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十三条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可视情况调整工作岗位,并予以合理的治疗,促进职工康复。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他们的权益,我国将于2024年出台一套全面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概述医务工作者是在严格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类人员,日常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都与其他职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医务人员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民健康和生命相关的,所以需要通过特殊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来确保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保障其身体安全。

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职业病、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一)建立工作场所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应设置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组织配备必要的检测、监测、防护设施和物品,管理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二)职业病防治为预防和控制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应做好职业卫生标准化建设,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体系,规定职业病危害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实行职业健康监护。

(三)职业伤害防治为预防和控制职业性伤害的发生,应严格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职业病分类目录》,对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防护给予重视。

(四)保障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中应包括关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规定。

医务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的精神不稳定或出现其他心理问题。

因此,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积极关心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五)特殊的职业卫生防护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需要面对各种特殊的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如放射线、化学药品、传染病病原体等。

因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中应当包含对各种特殊危害因素的针对性防护措施,以确保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个人安全。

四、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意义(一)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医务人员因长期工作而出现的职业病、职业伤害、心理问题等问题,保证医务人员能够更加健康的开展工作。

(二)提高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在身心健康和个人安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更加专注于开展医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篇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6篇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篇一为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禁留长指甲,上班时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摘除手套后应当清洁双手后,再进行其他操作。

二、临床科室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门诊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感应式。

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三、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建议采用液体皂或医用洗手液。

四、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一用一消毒。

五、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5、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六、洗手时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流动水洗净。

七、手消毒指征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者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八、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

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

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九、外科洗手后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灭菌。

十、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及指甲刀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管理制度

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护理、药学、医技等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三条卫生技术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医学伦理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执业资格与注册第四条卫生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执业活动。

第五条取得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注册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执业资格、执业类别、执业地点等。

第六条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实行分级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执业行为规范第七条卫生技术人员应当遵循以下执业行为规范:(一)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二)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三)遵循医学伦理道德,保护患者隐私;(四)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执业活动。

第八条卫生技术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不得以任何形式推销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二)不得违反规定开展医疗技术活动;(三)不得擅自变更诊疗方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四)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五)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监督管理与责任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卫生技术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条卫生技术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本制度规定,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卫生技术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整改。

五、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卫生管理制度(6篇)

医院卫生管理制度(6篇)

医院卫生管理制度1、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

2、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各科室应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洗手应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

4、重点部门、各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处应____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并保持正常使用。

5、洗手液的容器定期清洁和消毒。

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出液器中,应在清洁、消毒取液器后添加洗手液。

6、用于洗手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及手消毒剂等应保持清洁,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7、所有医务人员应掌握并正确运用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8、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2)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9、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10、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11、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骨髓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室、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科室每季度对手卫生效果进行监测。

当怀疑流行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12、手卫生合格标准如下。

洗手及卫生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外科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5cfu/cm。

2213、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高年资的医务人员应当率先做好手卫生,感染监控小组应将本科室手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纳入科室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监督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努力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医疗卫生领域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领域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领域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章制度的订立依据医疗卫生领域职称评定与职业发展管理制度的订立遵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并依据医院实际情况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特点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等。

第三条职称评定的目的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激励医务人员乐观工作,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职称评定第四条职称评定的类型和要求依据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职称评定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

不同职称的评定要求如下:1.初级职称: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岗位资格和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般医疗工作。

2.中级职称:医务人员需要在基本医疗工作基础上有肯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较为多而杂的医疗工作。

3.高级职称:医务人员需要在基本医疗工作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多而杂的医疗工作,并在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等方面有肯定的本领和贡献。

第五条职称评定的程序和要求1.医务人员在符合职称评定要求的前提下,需向医院人事部门提出职称评定申请,并提交相关的证明料子。

2.医院人事部门将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医务人员进行评定。

评定过程中,将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学术研究成绩、教育培训情况等。

3.评定结果将以书面形式通知医务人员,并将评定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

4.医务人员在评定结果公布后,如对结果有异议,可以向医院人事部门提出申诉,医院将组织专家重新评定。

评定结果再次确认后为最结束果。

第三章职业发展管理第六条职业发展规划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的基础上,应订立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

医院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供应支持和引导。

第七条职业培训医院将不定期组织职业培训活动,供应专业技能更新和提升的机会,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培训,不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1. 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疾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学、行政管理人员等。

3.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

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控制4.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传染病传播风险、化学物质接触风险、物理损伤风险等。

5.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消毒灭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等。

6.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控制措施。

三、个人防护装备使用7.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物质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

8.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指导正确使用。

9.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防护装备破损或污染,应当立即更换。

四、手卫生与感染控制10.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处理患者用物前后等关键环节进行手卫生。

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对洗手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

12.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五、职业健康监测与保健13. 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监测,包括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听力检查等。

14. 对职业暴露感染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和跟踪观察。

15. 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六、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与培训16.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是指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各环节的卫生安全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进行规范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目的和意义1.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预防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3.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卫生安全措施;4.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意识。

二、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内容1.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监测:包括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可能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

2.医疗机构环境卫生管理: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医务人员在清洁、无菌的环境中工作。

3.职业暴露防护:针对医务人员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暴露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4.医疗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进行规范,确保医务人员不会受到废物的污染和伤害。

5.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6.事故应急管理:制定医疗机构的事故应急预案,对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为了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1.医疗机构领导应重视并制定有关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2.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3.针对每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4.医疗机构应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确保医务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5.医务人员应接受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为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进行,医院应订立严格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下面将对医院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进行实在介绍。

一、对医务人员卫生保健的管理医院应通过订立合理的卫生保健政策,完善医务人员的卫生保健管理制度,以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情形和工作效率。

医院应配置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并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置。

二、对医务人员劳动安全防护的管理医院应建立劳动安全防护制度,做好医务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

实在做法包括:1.加强岗前培训,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自身工作的安全性和不安全性,把握避开职业损害的方法和技能。

2.订立个人安全防护规范,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在高风险岗位上必需佩戴防护眼镜、面罩等设备。

3.明确责任,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

4.加强事故防备,必需做好事故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5.加强应急反应,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措施,并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以提高应急反应本领。

三、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管理医务人员常常面对生、死、疾病、伤痛等高强度的紧张工作,简单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应实行以下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医院应对全部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学培训和危机干预技能培训。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医院应建立每个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心理健康情形和心理干预措施,以便予以帮忙和引导。

3.建立员工心理咨询机制,医院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医务人员供给咨询和心理支持。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医院应制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让医务人员感到暖和、关注和敬重。

总之,医院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订立和执行是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紧要工作。

医院要承当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卫生保健、劳动安全防护和心理健康管理,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健康与安全,为疾病防控和健康事业的进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3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3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概述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1. 人员(1)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

(2)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和实施相关工作。

(3)严格执行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早期症状。

2. 设施设备(1)确保医疗设施、设备和器具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检验和维护。

(2)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职业卫生安全培训(1)开展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

(2)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措施。

三、职业病防护措施1. 职业病识别和评估(1)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建立工作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台账。

(2)制定职业病防控措施,对职业病易患人群进行特殊保护。

2. 个体防护(1)医务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3)合理使用和储存化学品和危险物品,避免职业病危害。

3. 工作场所安全(1)定期进行工作场所安全检查,对隐患进行及时整改。

(2)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防止废物对工作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影响。

(3)制定用电、用火、用气等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用电设备的维护和修理。

四、职业伤害预防措施1. 工伤事故防范(1)建立工伤事故隐患排查制度,对工作场所、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建立健全的工伤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

2. 个体防护(1)医务人员应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鞋等。

(2)加强机械设备和器械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安全可靠。

医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医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师职业健康,提高医师职业素质,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与分工1.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本机构医师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医师职业卫生工作落实到位。

2. 医疗机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对医师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 医师:遵守本制度,积极参加职业卫生培训,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职业危害。

三、职业卫生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师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师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 新入职医师应在入职前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 医师应积极参加医疗机构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竞赛和讲座,提高职业卫生素养。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师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包括空气、噪声、辐射、生物性等因素。

2. 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 医师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职业危害。

五、职业健康检查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师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2. 医师应按照规定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如实告知健康状况。

3. 对检查中发现异常的医师,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六、职业卫生档案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师职业卫生档案,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记录、培训记录、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记录等。

2. 职业卫生档案应妥善保管,确保信息安全。

七、奖励与处罚1. 对在医师职业卫生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的医师,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疗机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完善。

2024年职业健康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职业健康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职业健康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为推进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健康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生命与健康权益,根据《重庆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设置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2、将预防职业病方面所需的安全投入纳入年度生产和资金计划,提留专项资金,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要给予资金保证。

3、加强防尘措施。

采取密闭、通风、防尘的办法减少和杜绝作业员工接触粉尘的机会,加强对维修车间的防护,做好生产过程中的防尘。

4、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具,为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和劳保用品,并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用品的购买、验收、发放、使用、更换和报废等制度,并严格执行。

5、员工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要制定本公司的防治计划、实施方案,并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并做好完善、保管工作。

6、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

7、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8、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的同时,应将其所从事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如实告知对方,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

9、公司在录用有职业危害岗位工作的员工之前,需对方提供指定的卫生部门出具的体检证明,要录用者做专项职业健康检查,即岗前检查。

10、不得安排未经岗前职业健康体检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职业。

11、对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害岗位员工和从有害岗位调到一般岗位的员工,在终止合同或调离前要进行有害岗位离岗前健康检查。

12、职业健康检查必须到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体检结果和相关资料由各公司建档保管,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被检员工。

13、在设备大、中修时,要同时将改进和检修劳动防护及职业病防护装置列入各项设备检修之中。

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管理措施和规定的体系。

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医疗职业卫生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建立、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建立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过程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首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或部门来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然后,要进行全面的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包括对工作场所、工作内容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接着,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个体防护用具、制定工作操作规范等。

最后,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和意识。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立和职责: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并明确其职责,负责制定医疗机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组织实施相关的卫生健康监测和评估工作。

2.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和监测:医疗机构需要定期进行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和监测,评估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影响程度,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物质和工作环境危险因素,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3.工作环境改善和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包括通风、除尘、噪音控制等。

对于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作岗位,需要设计相应的工程措施来减少职业危害物质的接触。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确保安全卫生。

4.个体防护用具的配备和使用:医疗机构需要为从业人员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和保养个体防护用具,有效降低职业危害物质的接触。

5.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卫生管理的认识和意识。

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病的预防知识、工作操作规范、个体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环境。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活动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具体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一)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医疗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材,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三)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四)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五)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六)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以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一)符合卫生要求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二)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如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三)职业病诊断和治疗设施;(四)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设施;(五)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设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机构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二)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三)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四)组织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工作;(五)组织处理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事故;(六)组织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评估。

医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医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医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医院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医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的职工,包含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

第二章防备职业病措施第三条危害因素评估本医院将对各岗位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掌控措施和监测机制。

第四条人员健康监测为确保职工身体健康,本医院将对全部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并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第五条岗位操作规程本医院将订立和完善各岗位的操作规程,明确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以减少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第六条个人防护用品本医院将供应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并强制职工佩戴使用。

第三章职工培训与教育第七条培训计划本医院将订立职工培训计划,包含职业病防护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等,确保职工掌握必需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及政策;2.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3.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估方法;4.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九条培训记录医院将建立职工培训档案,记录每位职工参加的培训情况和成绩,并定期评估培训效果。

第四章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估第十条职业卫生监测本医院将建立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第十一条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危害物质浓度监测;2.生物危害物质监测;3.物理因素检测,如噪声、辐射等;4.职业病患病情况监测。

第十二条评估结果处理医院将依据职业卫生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如改进工作流程、使用更安全的料子等,以降低职业病危害。

第五章职业卫生事故处理第十三条职业卫生事故报告和调查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后,相关人员需立刻上报,并进行认真调查,以确定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医疗公司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医疗公司卫生管理制度范本

医疗公司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1. 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确保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2. 本公司所有员工必须遵守本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卫生规定。

3. 卫生管理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卫生管理水平。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公司卫生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

2. 各部门应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卫生工作。

3. 定期召开卫生管理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三、环境卫生管理1. 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2. 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规定分类收集、存放和处理。

3. 加强对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的监测,确保医疗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四、医疗器械管理1.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制度。

2. 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检修和校准,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

3. 建立医疗器械档案,记录器械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

五、个人卫生管理1. 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员工不得从事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工作。

2. 员工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工作时穿着整洁的工作服,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3. 加强对员工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六、感染控制1.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包括手卫生、隔离措施等内容。

2. 对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七、监督检查1. 建立卫生监督机制,定期对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

2. 对于违反卫生管理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3. 鼓励员工参与卫生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卫生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实际工作需要,本制度可适时修订。

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成立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三、医疗卫生机构管理1.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许可的业务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法规,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4.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四、医务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

2.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3.医务人员应当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权益,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4.医务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得收受患者及家属的财物,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五、医疗质量管理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2.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六、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1.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购和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管理。

3.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七、监督管理1.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2.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3.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举报,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版)》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如下:
1. 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 锐利器具和针头应该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违规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 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 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术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消毒供应中心、检验科等高危岗位要接种乙肝疫苗。

5. 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

沐浴。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为医疗废物回收人员注射乙肝疫苗,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洗手。

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触非完整性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
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8.职业防护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的传播,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防止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

当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因此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

接触不同病人时必须更换手套,对同一病人而言从接触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

二、养护院对于感染老人应按照标准预防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 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对象:在养护院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 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 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三、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1.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漏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2. 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

3. 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

对环氧乙烷灭菌应严防发生燃烧或爆炸。

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4. 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四、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
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 如有伤口,应当从尽心短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
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在职业暴露局部处理完成后,要立即报告保健站负责人,以便其对暴露者采取及时的检查和治疗。

5、医务室负责人要对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的暴露程度进行评估,安排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预防性治疗,并定期进行追踪随访。

上海杨浦区夕阳红敬老院
上海杨浦区夕阳红敬老院保健站
2018年1月1日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