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
2. 理解《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歌分析技巧,解读《月夜》的意义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三百首》中的《月夜》。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PPT演示文稿:包括《月夜》的全文、诗歌分析步骤等内容。
4. 学生练习册、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10分钟)1. 通过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关于月夜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月夜的印象和想法。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夜(杜甫)》。
Step 2:导读 (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月夜》的全文。
2.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介绍全文的大致内容。
3. 通过学生介绍和组内讨论,梳理出《月夜》的主题和情感。
Step 3:诗歌分析 (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的手段,分析《月夜》中的形象、情感和意义。
2. 使用PPT演示文稿,展示诗歌分析的步骤和范例。
3.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关注杜甫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等。
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月夜》的形象、情感和意义展开表达和讨论。
Step 4:写作练习 (30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提供关于《月夜》的写作题目,如:“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月夜》的感受。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写出对《月夜》的感受,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具体的诗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
Step 5:展示与分享 (15分钟)1.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可以选择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分享。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评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Step 6: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 整理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收获,总结《月夜》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
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投影写月的诗)大家还知道哪些写月诗篇?试试背几首。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月的诗歌——《月夜》二、朗读《月夜》1、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2、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三、合作探究1、本诗前两句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2、“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杜甫——《月夜》篇一教学目标:1、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2、认识下滑音,能正确地运用于演唱之中。
教学设想:《萤火虫》这堂课我将知识技能学习与音乐审美结合在一起,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即不光唱会歌曲,而且能达到边演边唱的、审美表现效果。
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能用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脱谱演唱《萤火虫》。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萤火虫》,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教学难点:1、在歌曲中唱准下滑音。
2、感受歌曲的意境,能脱谱背唱歌曲并表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一、课前听音乐进教室(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同学们,听完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欢快的,活泼的)二、听音乐律动(再次播放《萤火虫》的'伴奏)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次聆听音乐,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动起来!三、交流师:同学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们的心情怎么样?生:欢快,活泼……新课教学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唱首歌给你们听吧!师:谢谢大家!老师唱的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啊?生:萤火虫师:对了,是萤火虫!萤火虫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它都有一些什么特点呢?生:……(我们来为这些同学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师:萤火虫是一种发光甲虫,它能在夜间发光。
人们可以在90米外看到这些荧光。
每年夏季萤火虫是最活跃的时候。
它们多生活在灌木丛或草地中。
(过渡语)师:萤火虫和别的昆虫不一样,它用荧光装扮着夏夜,使夏天的夜晚更加美丽。
因此作曲家为萤火虫写了很多很好听的歌曲。
譬如下面这一首。
二、听一听,说一说1、师弹琴范唱(师带表情,稍夸张地自弹自唱)2、交流提问师:大家对这段旋律熟悉吗?歌词里都唱了些什么呢?生:……(视情况而定,可再范唱一遍)三、学一学,唱一唱(cai出示《萤火虫》的整歌谱)1、旋律学习a、初听师:请同学们看歌谱。
现在老师弹琴,请你们一边用“啦”在心里哼唱旋律,一边拿出右手划拍。
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唐诗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最耀眼最动人的那一颗。
今天我们就来读几首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诗篇,以此来了解杜甫苦难而伟大的凄惨命运,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回顾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杜甫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出示目标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五)学习活动活动一:初读三首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诗要领: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运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读三首诗,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3,读出诗人忧国思亲之感。
指导朗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助读资料: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7篇《月夜》教学设计篇一杜甫《月夜》赏析月夜(杜甫)今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月夜》是杜甫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月亮、流星和天空中的云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美丽的意象、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之一、以下是一个关于《月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杜甫及其作品的背景介绍;2.《月夜》的诗歌体裁和结构分析;3.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分析;4.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5.学生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杜甫的作品和背景。
提出问题,如“你们还记得杜甫是谁吗?”“你们读过其他杜甫的作品吗?”第二步:课文解读(30分钟)1.分析《月夜》的诗歌体裁和修辞手法,如押韵、比喻、拟人等。
2.学生们朗读全诗,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诗中的具体描写,如“银汉迢迢千万里”、“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3.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找出各自认为最有意境的句子,并解释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有意境。
第三步:诗歌赏析(30分钟)1.为学生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景象。
2.学生们观察并用诗中的词语和意境来形容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3.引导学生思考夜空和月亮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与诗中的意境进行对比。
第四步:情感表达(20分钟)1.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并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们讨论如果他们写一首关于月亮和夜晚的诗,他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五步:个人思考(10分钟)学生们在课后完成一份个人思考作业,回答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月夜》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你对夜晚和月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杜甫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二、考点说明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特点:(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②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③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
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预计性问题与对策
一、导入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用月来思念亲友、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继【枫桥夜泊】)
3、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轼【水调歌头】)
学生口头回答
温故而知新,达到第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
除诗歌风格,学会可能忘记以外,其他可根据课文注解或《学海导航》,找出答案。
四、新授一
一、熟读诗歌,归纳主旨。
1、听诗歌录音,屏幕出示生字词读音,学生自由读一遍。
2、看学案上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3、柳永《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写,而“今霄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是虚写。……
10分钟
学案要求填写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其他表现手法:
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教学课题
《月夜》杜甫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容分析:
本诗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1、诗中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诗人抒发的不仅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同的心声,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简析: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家国情怀。
2.赏析本诗抒发情感的表现方法—对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体背诵《月夜》。
【问1】作者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思亲怀人第一,课本注释: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念妻子之作‛第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
故乡的明月,亲人的目光,时时牵动着天涯游子的心。
亲情、故园情将照亮并温暖我们的一生。
【问2】望月怀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古皆然,思亲之作可谓数不胜数,可明末清初学者黄生高度评价杜甫的《月夜》“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忝:辱,有愧于)这首诗的高绝之处在哪里?比较以下两句今夜长安月,窗前只独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区别:抒情主人公不同。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望月怀妻,却想象身处鄜州的妻子此刻正望月怀念远在长安的丈夫。
但仔细一想,诗人又何尝不是月下‚只独看呢?正所谓‚两地独看,一种愁思。
抒写角度的转换,比起一般的直抒胸臆,表达上更加含蓄巧妙。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
(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写对方实际写自己)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采用的就是‚从对写法,用意中人的望归写自己的望乡,表达游子思乡之苦,归思之切。
【问】这句诗中能够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字词是哪个?(齐答)明确:独【问3】刚才说到抒情主人公是妻子,如果说诗人只身处在长安,算是独看的话,从诗中可以看到,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哪里懂得想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更不会理解他们的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之苦!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更进一步显出妻子此时之“独”【问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是哪两个字?生动在哪里明确:“湿”和“寒”。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
《月夜》杜甫教教学设计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描写月夜景色的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我将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课文《月夜》的副本;2.课堂展示的图片,如月亮、夜景等;3.课堂活动所需的纸笔和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描绘月夜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情绪。
然后出示杜甫的画像,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他对诗歌的贡献。
2.分析诗歌(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以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例如:诗歌的篇幅、韵律(五言绝句)、诗歌的描写对象以及环境等。
3.理解诗歌(15分钟):学生们结合课文,对《月夜》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入讨论。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诗人描绘的月亮是怎样的?夜晚的景色有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
4.欣赏朗读(10分钟):学生们轮流朗读诗歌,并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更生动。
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5.写作练习(15分钟):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以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景物或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给全班。
通过欣赏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增进理解和欣赏的深度。
7.课文扩展(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的鉴赏分析,例如对比《月夜》与其他诗人的月夜诗歌,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特点。
8.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回顾《月夜》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一、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档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简析: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1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月夜忆舍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诗歌朗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梁惠珍)
设计意图
预计性问题与对策
一、导入
有月光的夜晚,总是能引起人们(尤其是诗人)
无限的遐想,回忆一下,用月来思念亲友、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词一向以来都是教学难点,通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积累不多,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培养规范答题的习惯。
2、律诗最后一联往往能透出诗歌主旨,请分析“何时”与“双照”,诗人提出什么愿望?
新授二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艺术手法。
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答案〗:想象,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身在长安的自己,这是一种虚的手法,表达诗人因战乱而分离的相思之苦。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诗作富于
精神,故称。他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他为。
2、杜甫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略,见学案)
2分钟
学生一边口头回答,一边在屏幕打出答案。
2分钟
八、布置作业。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春望》《月夜忆舍弟》群诗设计
杜甫三首诗教学设计乱离悲歌动古今——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春望》《月夜忆舍弟》群诗设计预习单:课前诵读指定的几首诗,尽量能背掉,并尝试写两句整齐的话送给乱离中的杜甫。
教学过程:师: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我们看他的行走路线图。
你会发现他是——生:旅行家观光客逃难者师:我们从学过他写的诗句中看,他又是一位——?生背《绝句》……预设:快乐的人师:我们想象他的音容笑貌?预设:高兴,快乐的样子师:这些诗歌是杜甫晚年之作,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他投奔四川好友,在朋友的资助下建了一个草堂,过上了短暂的安宁生活。
屏显:杜甫画像师:看画像,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杜甫?预设:忧愁的人师:他一生最伟大的诗句都在逃难中完成的。
师:我们学过他流落南方,碰到曾经的乐师,写的——生背《江南逢李龟年》师:今天我们学诗歌诵读,大家就不能背的那么随意。
老师通过两首诗歌的诵读指导,等一会再来重背这首诗。
屏显:《春望》《月夜忆舍弟》师:老师的诵读虽然不好,因为太爱这两首诗,仍然想与大家分享。
(范读)请大家放开喉咙,带着感情自由读。
师:请同学分享一下。
师: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预设:语气、语调、节奏、情感。
师:现在我们对这首诗的情感把握不准,跟随老师思考,这两首诗都交代了宏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预设:国破、未休兵师:这两首都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屏显背景: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据官方统计,饿死和流离失所死亡的人数高达三千万之多,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数。
师:在诗中,他最惦念的是谁?生:家人。
师:他惦念的是家里的谁?用诗句回答。
预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指导读出悲哀、无奈、伤痛等情感。
师:我们思考,这两首诗是写()的诗?预设:战争、思乡师:我们元传奇(《幽闺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2.学会捕捉意象,领会意境,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丰富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在“有”“无”对比中寄托情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以果树生长作喻,对诗歌的四要素即情、言、声,义作了形象的概括。
认为感情是果树的根本,语言是它的枝叶,声律是它的花朵,义理是它的果实,“情”与“义”属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与“声”则属形式表达方面。
“言”“声”的形式是为表现“情”“义”的内容服务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中“情”尤为重要。
“义”只有融入“情”中,染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能感人至深。
换句话说,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诗歌。
这节课,我们将研究杜甫。
杜甫,大家都很熟悉他。
我们不久前刚学了他的书。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丰富、真实、深刻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正气?屏幕显示主题:书名号123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舍:shè。
这是个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
你还知道哪些谦辞?(预设:鄙、愚、敝、拙、家、老(脸)等)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
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环。
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作品风格
沉郁顿挫。
三、整体感知
1、齐读,正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
3、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
后离家北上,企图为平定叛军出力,但起程之后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秋天的月夜,诗人写下这首诗歌。
四、思考与探究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
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
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
“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五、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作业
对比阅读本诗和本书P19张九龄《望月怀远》,分析两首诗在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你认为哪首更好,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
线索:月
手法:对写(想象虚写)反衬借景抒情暗示
诗眼:独看双照
主旨:渴望和平的生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